第74章 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安邦定国~“文臣用兵第一人”-《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看山是山,是什么意思?”

  “你看我身后这是什么啊?”

  “竹子啊~”

  “谁告诉你这是竹子的?”

  “大家都这么说啊,小时候父母老师告诉我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说的未必全对?”

  “应该没错吧,大家都这么认为。”

  “这就是“看山是山”的阶段。

  你对竹子的认知,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你从没怀疑,我也没深入思考过它的本质。

  这就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小被各种规则观念框住,想当然的接受,却忘了问为什么。”

  “您的意思是我的认知是被动的,对吗?”

  “对?,良知是你内心的明灯,但它常被外界的想当然遮蔽,看山是山的认知,是被动接受的第一认知。就像装了个未经检验的软件,你却觉得,它天经地义。”

  “那我该怎么突破?”

  “这个阶段先试试跳出框框,拿这支笔来说,除了写字他还能做什么?”

  “嗯~可以用来做成伞~”

  “不错,还可以当书签,撬开小物件,甚至在野外钻木取火,万物皆有无限可能,但你的认知却把它局限成了竹子。

  突破认知的第一步是学会格物,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定义束缚。”

  “明白了…那“看山不是山”又是什么?”

  “当你开始怀疑竹子就是竹子,发现它有多种用途。你就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你会看到父母不只是父母,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工作不只是赚钱的工具,它还能带来成长,这是知行合一的开始。

  你通过思考和实践打破旧观念,形成新认知。”

  “那我要怎么到达这个阶段?”

  “心学有三把钥匙。

  第一,觉察局限。

  看看你的生活状态,如果常感到迷茫,累,好,说明你的认知系统需要升级。

  你的父母,朋友,他们的思维模式可能也影响了你。

  第二,空杯心态。

  放下我全懂的傲慢,像个孩子般重新学习、虚心,只有清空旧观念,才能装进新智慧。

  第三,向高手学习。

  读古今贤人的书,比如传习录,看看他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听智者的演讲,汲取他们的经验,慢慢的~你的良知会苏醒,认知会升华。”

  “我读过一些书,但感觉没太大用~”

  “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要格物致知,把书里的智慧内化成自己的。

  带着问题读,带着空杯心态才能有所突破。

  心学不是让你背道理,而是让你用行动点亮内心。”

  “那看山还是山是什么境界?”

  “到了看山还是山的阶段,你会发现你还是你,但它不再局限你的思维,你可以用它写字,也可以用它创造无数可能。

  你看待父母、伴侣、事业都不再执着于单一的角色,而是尊重他们的本,尊重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我把它称之为“万物一体”~”

  “这听起来好高深,怎么才能到这一步?”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可以靠学习和实践,但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靠的是心的觉醒,你需要放下执念,活在当下,用心感受每一刻。

  我讲“此心不动”,不是不动如山,而是心如明镜,随境而转,却不被禁锢。”

  “能简单说说怎么做到吗?”

  “简单来说,带着觉知生活,每天问自己,我今天的决定是被旧观念驱动,还是听从了内心?

  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比如冥想、写日记,或者只是静静的感受自然。

  心学不是空谈,而是让你身体力行,活出良知的自由。”

  “谢谢你…我感觉思路打开了,回去要好好想想。”

  “好!突破认知,从觉察开始。心学之路,愿你用良知照亮前程。”

  网友评论:

  “看山是山,万事只看表面;看山不是山,看到了事情的内核;看山还是山,看透不说透,并且有能力解决事情。”

  “拓展,打破认知。

  空杯心态,重新学习。

  向高人学习,汲取圣人的智慧。

  万物一体,觉知生活,听从内心,写日记,觉察每一刻。”

  觉醒,觉知,觉悟,决策,决定,觉行,才是良知开始合一。”

  “核心是看透事物的价值。”

  “是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七玥嘀咕。

  好深奥~.jpg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看完这个对话视频也在暗自思量这三个维度。

  纷纷觉得,不愧是最后一个半圣人,说的话确实蕴含哲理。

  七玥又打开了一个视频,她决定还是看看另一个之前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