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载誉归来”与“金牌效应”-《早点努力,早点躺平》

  九月初,奥运圣火缓缓熄灭,但激情未退。林漺带着她的“银发天团”从北京回来了。队伍刚下长途汽车,就被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县里还组织了小小的欢迎仪式,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漺漺老师回来啦!”

  “依姆依伯们辛苦啦!你们可是给咱们县争了大光咯!”

  那些平日里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在公园带孙子的老学员们,此刻一个个挺直了腰板,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自豪光彩。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有奥组委发的纪念证书,还有和各国运动员、记者的合影。最搞笑的是那位下腰的依伯,成了县里的“明星”,走在路上都有人指着他喊:“快看!就是那个在鸟巢下腰的老依伯!厉害吧!”

  林漺看着这一切,心里暖融融的。她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决定,竟然能给这么多普通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和快乐。这比任何个人荣誉都让她满足。

  几乎同时,“辰曜科技”也迎来了“金牌效应”。奥运会后,国内外媒体对“辰光恢复舱”的报道铺天盖地,称之为“东方神秘力量的科学化身”。订单像雪片一样从世界各地飞来,不仅有体育机构、康复中心,连一些高端酒店和跨国公司都来咨询,想把恢复舱作为员工福利。

  公司会议室里,林丕稼看着堆积如山的意向书,既高兴又头疼。他召集管理层开会,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奥运这块‘金字招牌’是打响了,但咱们不能翘尾巴!订单多了是好事,更是责任!质量必须过硬,不能砸了咱中国制造的牌子!特别是出口的,标准要更高!”

  他特意强调:“还有,核心技术专利必须牢牢攥在咱们自己手里!合作可以,代工也行,但想买断技术?门都没有!咱们要的,是让‘辰曜’成为世界康复领域的标杆,不是给别人做嫁衣!”

  奥运的热闹渐渐平息,生活回归日常。林岽也从上海回来了,继续他的学业和研究。不过,细心的林凛发现,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弟弟,似乎有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他依然大部分时间泡在电脑前,但偶尔,会对着手机屏幕露出一种……类似于“纠结”的表情。

  有一次,林凛路过他房间,听见他正在用视频通话,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和(虽然还是有点干巴巴):“……嗯,你那个关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算法,我看了,思路不错。不过可以考虑加入卡尔曼滤波,稳定性会更好……对了,北京降温了,你……多穿点。”

  林凛忍住笑,悄悄走开。看来,那位北航的姑娘,终于让这个“技术宅”弟弟的代码世界里,开始写入“人情世故”的变量了。 这种笨拙又真诚的关心,或许就是属于他们的浪漫吧。

  2008年的中秋佳节,林家老宅大团圆。这次聚会,俨然成了奥运项目的“总结表彰大会”。林敬波心情大好,拿出珍藏的老青红酒和奶奶郑美娇酿制的桑葚酒,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