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匠作营立,技兴同盟-《玉佩求生之路》

  随着同盟的壮大,对武器、农具、生活用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之前的工匠分散在各庄,各自为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物资供应。为了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推动技术升级,宋阳决定对工匠进行整合,成立专业化的“匠作营”,构建统一的工业生产体系。

  匠作营按行业分为四大工坊:铁匠坊(负责打造武器、农具、金属工具)、木匠坊(负责建造房屋、防御工事、车辆、木质部件)、皮匠坊(负责制作皮甲、皮鞋、马鞍等皮具)、织染坊(负责纺织布匹、染布、制作衣物)。各工坊下设若干小队,明确分工:宋家庄的核心工坊负责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部件生产(如火铳枪管、火炮炮架、精密工具);各村庄的下属工坊负责标准件制造(如长矛、锄头、普通刀具)和日常维护(如农具修理、房屋修缮)。

  整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工匠习惯了独立劳作,对集中管理有抵触情绪;不同村庄的工匠技术流派不同,存在竞争和隔阂。宋阳亲自召集工匠们开会,明确匠作营的优势:“集中生产能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分工协作能提高效率,让大家专注于擅长的领域;公库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工具,还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奖励。”

  为了激发工匠的积极性,宋阳制定了“技术奖励制度”:工匠提出的技术改良方案若被采纳,根据效益大小,奖励5至50石杂粮或相应的军工分;研发出新技术、新工具的,除了物质奖励,还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其家人可优先享受同盟的公共服务(如子女优先入学、优先分配土地)。

  在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工匠们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技术升级很快取得突破:

  - 水力锻锤:李铁锤在宋阳的指导下,利用宋家庄附近的溪流,设计制造了水力锻锤。通过水流冲击叶轮,带动锤头上下运动,冲击力大且稳定,比人工锻打效率提高了五倍以上。之前人工打造一根火铳枪管需要三天,现在用水力锻锤只需半天,而且枪管的硬度和精度大幅提升,极大地加快了火器的生产速度。

  - 改良织机:织染坊的工匠在宋阳的启发下,对传统织机进行改良,增加了综片数量,优化了传动结构,让织布效率提高了两倍,而且织出的布匹更紧密、更耐用。之前同盟的布匹主要靠采购,现在织染坊每月能生产上千匹布,不仅能满足同盟军的军装需求,还能为庄民提供充足的衣物布料。

  - 标准化零件:各工坊推行“标准化生产”,宋阳绘制了详细的零件图纸,规定了统一的尺寸和规格。比如铁匠坊生产的长矛矛头、锄头刃,木匠坊生产的车轮、房屋构件,都能实现互换通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维修便利性。

  匠作营的高效运转,为同盟提供了强大的物资支撑。铁匠坊每月能打造连发火铳五十挺、震天雷一百枚、长矛三百支、农具五百件;木匠坊按期完成了公路修建所需的桥梁构件、防御工事的木栅栏和箭楼;皮匠坊为同盟军全员配备了皮甲和皮鞋,提升了士兵的防护能力和机动性;织染坊生产的军装和布料,让庄民和士兵都能穿上整齐、耐用的衣物。

  宋阳站在水力锻锤工坊里,看着锤头在水流的驱动下上下翻飞,火星四溅,李铁锤和工匠们正在忙碌地打造火铳枪管,脸上满是自豪。匠作营的成立和技术升级,不仅解决了同盟的物资短缺问题,更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为同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

  在清军主力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的教育、遍布各庄的医疗、高效运转的工坊,与精锐的军队、完善的防御体系、凝聚人心的约法相辅相成,让“北地保民同盟”真正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骨的强大实体。宋阳知道,他已经为即将到来的终极决战,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不仅有硬实力的对抗,更有软实力的支撑,这场战争,他们胜算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