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燨离了北京城,并未沿官道疾行,而是择了人迹罕至的山野小径,或是直接踏水凌波,横渡江河。他步履从容,看似闲庭信步,然身形过处,山川河流皆飞速后退,寻常人需旬月乃至数月的路程,于他而言,不过数日工夫。
他并未刻意隐匿行踪,却也未曾惊扰沿途百姓。偶有山中樵夫或渡口渔人,只觉眼前一花,似有白影掠过,再定睛看时,却唯有空山鸟语,江风拂面,只道是眼花,或是遇到了山精鬼魅,不敢深究。
这一路南下,他并未急于赶路,而是将神识如网般铺开,细细感知着这片属于大明王朝的广袤土地。他“看”到北方平原的辽阔苍茫,麦浪翻滚;感受到中原大地的厚重人文,市井喧嚣;也领略了江淮水乡的温婉灵动,烟雨朦胧。山川灵秀,百姓生计,虽不能引动他早已古井无波的心境,却也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映入他的识海。
然而,在这片升平景象之下,他那敏锐至极的感知,也捕捉到了许多潜藏的暗流。一些偏僻村落残留的刀兵煞气,显然是靖难时期小规模战事遗留的痕迹;某些水陆要冲,江湖人物的气息驳杂,暗藏刀光剑影;甚至在一些看似普通的商队或驿卒中,他也察觉到几缕与北京太医院那“暗香”同源,却更为隐蔽晦涩的气息——那是建文余孽暗中传递消息或调动人员的脉络。
这些发现,并未让他停留。皆是疥癣之疾,非他目标所在。他的方向始终明确,直指那座虎踞龙盘的前朝旧都——南京。
越往南行,天地间的气息便愈发不同。北方的刚健雄浑渐渐被南方的温润灵秀所取代,空气中水汽氤氲,草木愈发葱茏。及至靠近长江沿岸,一股磅礴浩瀚、奔腾不息的水汽扑面而来,江面开阔,烟波浩渺,舟楫往来如织,尽显南方繁华。
这日黄昏,残阳如血,将浩荡长江染成一片金红。朱高燨立于江北一处无名高崖之上,衣袂在江风中猎猎作响,遥望对岸那座在暮色中显出巍峨轮廓的巨城。金陵王气,似乎并未因迁都而彻底消散,依旧能感受到几分沉郁与沧桑。
他没有选择渡船,而是待夜色完全笼罩江面,月明星稀之时,一步踏出高崖,身形便如一片轻盈的羽毛,飘然落向滚滚江流。足尖在波涛上轻轻一点,涟漪微泛,人已如离弦之箭,横跨数里江面,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南岸的夜色之中。
南京,到了。
相较于正在大兴土木、充满新兴活力的北京,眼前的南京城更显古朴厚重,城墙斑驳,街巷格局延续前朝,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虽已非国都,但作为留都,依旧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市井繁华,不减当年。
朱高燨并未急于入城,而是绕城缓行,神识如同最精细的篦子,一遍遍梳理着这座古城的气息。皇宫大内(现为留守机构)、百官衙署、坊市民居、秦淮风月……无数纷繁复杂的信息涌入他的感知。
他首先寻找的,便是“听雨楼”。
然而,令他略感意外的是,在他神识扫过全城的过程中,并未立刻发现一处明确标记为“听雨楼”且气息异常的地点。叫“听雨”的茶肆、酒楼甚至书斋倒有几处,但皆属寻常营生,并无那股独特的“暗香”或强大的精神印记残留。
“要么是张御医临死前吐露的名称有误或仅为代号,要么……便是这‘听雨楼’隐藏得极深,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楼阁。” 朱高燨心中思忖,并不急躁。若对方的老巢如此轻易便被找到,反倒奇怪了。
但他也并非全无收获。在神识的反复探查下,他捕捉到了几处气息异常的地点。一处是位于城南秦淮河畔的一座看似普通的园林宅邸,其内气息深沉,有高手隐匿,且隐隐散发出一丝与北京太医院相关的药石之气;另一处则是城西一座香火不算旺盛的古寺,庙宇深处有一股阴冷晦涩的精神力场,与那枚奇异令牌的气息有几分相似;还有几股微弱但精纯的“暗香”痕迹,散落在城中几个不同的方向,显然是其人员活动的轨迹。
“狡兔三窟,何况是经营多年的余孽。” 朱高燨眼神冰冷。看来,这南京城果然是对方的老巢,盘根错节,隐藏极深。
他决定,先不惊动这些明显的目标。既然孙若微这枚棋子已经放出,那位“先生”在接到北京传来的警讯后,必然会有动作。他只需静观其变,等待对方先露出破绽。
心念一动,他身影融入南京城漆黑的夜色中,如同水滴入海,消失无踪。他选了一处靠近那城南可疑园林、却能俯瞰小半城区的废弃钟楼,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于他而言,繁华客栈与残破钟楼并无区别。
立于钟楼残破的窗棂后,望着脚下万家灯火的南京城,朱高燨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屋宇,落在了那几处气息异常之地。
“怜雪……无论你在哪里,无论这‘听雨楼’是何龙潭虎穴,我都会找到你。”
夜色深沉,金陵梦魇,即将因仙帝临尘,而掀起滔天波澜。
他并未刻意隐匿行踪,却也未曾惊扰沿途百姓。偶有山中樵夫或渡口渔人,只觉眼前一花,似有白影掠过,再定睛看时,却唯有空山鸟语,江风拂面,只道是眼花,或是遇到了山精鬼魅,不敢深究。
这一路南下,他并未急于赶路,而是将神识如网般铺开,细细感知着这片属于大明王朝的广袤土地。他“看”到北方平原的辽阔苍茫,麦浪翻滚;感受到中原大地的厚重人文,市井喧嚣;也领略了江淮水乡的温婉灵动,烟雨朦胧。山川灵秀,百姓生计,虽不能引动他早已古井无波的心境,却也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映入他的识海。
然而,在这片升平景象之下,他那敏锐至极的感知,也捕捉到了许多潜藏的暗流。一些偏僻村落残留的刀兵煞气,显然是靖难时期小规模战事遗留的痕迹;某些水陆要冲,江湖人物的气息驳杂,暗藏刀光剑影;甚至在一些看似普通的商队或驿卒中,他也察觉到几缕与北京太医院那“暗香”同源,却更为隐蔽晦涩的气息——那是建文余孽暗中传递消息或调动人员的脉络。
这些发现,并未让他停留。皆是疥癣之疾,非他目标所在。他的方向始终明确,直指那座虎踞龙盘的前朝旧都——南京。
越往南行,天地间的气息便愈发不同。北方的刚健雄浑渐渐被南方的温润灵秀所取代,空气中水汽氤氲,草木愈发葱茏。及至靠近长江沿岸,一股磅礴浩瀚、奔腾不息的水汽扑面而来,江面开阔,烟波浩渺,舟楫往来如织,尽显南方繁华。
这日黄昏,残阳如血,将浩荡长江染成一片金红。朱高燨立于江北一处无名高崖之上,衣袂在江风中猎猎作响,遥望对岸那座在暮色中显出巍峨轮廓的巨城。金陵王气,似乎并未因迁都而彻底消散,依旧能感受到几分沉郁与沧桑。
他没有选择渡船,而是待夜色完全笼罩江面,月明星稀之时,一步踏出高崖,身形便如一片轻盈的羽毛,飘然落向滚滚江流。足尖在波涛上轻轻一点,涟漪微泛,人已如离弦之箭,横跨数里江面,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南岸的夜色之中。
南京,到了。
相较于正在大兴土木、充满新兴活力的北京,眼前的南京城更显古朴厚重,城墙斑驳,街巷格局延续前朝,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虽已非国都,但作为留都,依旧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市井繁华,不减当年。
朱高燨并未急于入城,而是绕城缓行,神识如同最精细的篦子,一遍遍梳理着这座古城的气息。皇宫大内(现为留守机构)、百官衙署、坊市民居、秦淮风月……无数纷繁复杂的信息涌入他的感知。
他首先寻找的,便是“听雨楼”。
然而,令他略感意外的是,在他神识扫过全城的过程中,并未立刻发现一处明确标记为“听雨楼”且气息异常的地点。叫“听雨”的茶肆、酒楼甚至书斋倒有几处,但皆属寻常营生,并无那股独特的“暗香”或强大的精神印记残留。
“要么是张御医临死前吐露的名称有误或仅为代号,要么……便是这‘听雨楼’隐藏得极深,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楼阁。” 朱高燨心中思忖,并不急躁。若对方的老巢如此轻易便被找到,反倒奇怪了。
但他也并非全无收获。在神识的反复探查下,他捕捉到了几处气息异常的地点。一处是位于城南秦淮河畔的一座看似普通的园林宅邸,其内气息深沉,有高手隐匿,且隐隐散发出一丝与北京太医院相关的药石之气;另一处则是城西一座香火不算旺盛的古寺,庙宇深处有一股阴冷晦涩的精神力场,与那枚奇异令牌的气息有几分相似;还有几股微弱但精纯的“暗香”痕迹,散落在城中几个不同的方向,显然是其人员活动的轨迹。
“狡兔三窟,何况是经营多年的余孽。” 朱高燨眼神冰冷。看来,这南京城果然是对方的老巢,盘根错节,隐藏极深。
他决定,先不惊动这些明显的目标。既然孙若微这枚棋子已经放出,那位“先生”在接到北京传来的警讯后,必然会有动作。他只需静观其变,等待对方先露出破绽。
心念一动,他身影融入南京城漆黑的夜色中,如同水滴入海,消失无踪。他选了一处靠近那城南可疑园林、却能俯瞰小半城区的废弃钟楼,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于他而言,繁华客栈与残破钟楼并无区别。
立于钟楼残破的窗棂后,望着脚下万家灯火的南京城,朱高燨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屋宇,落在了那几处气息异常之地。
“怜雪……无论你在哪里,无论这‘听雨楼’是何龙潭虎穴,我都会找到你。”
夜色深沉,金陵梦魇,即将因仙帝临尘,而掀起滔天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