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新辟的洞府,俨然成了一处世外桃源。洞内石室经由朱高燨以无上法力稍加雕琢,更显宽敞明亮,穹顶裂隙引入的天光经过阵法折射,柔和如月华,常年不熄。灵泉汩汩,汇聚成一小潭,潭水清冽,灵气氤氲,四周石壁生着些喜阴的灵植,点缀着星星点灯的荧光苔藓,平添几分生机。洞府入口的水幕结界不仅隐匿形迹,更将湖光山色巧妙引入,坐于室内,亦能观窗外四季流转,雨雪晴晦。
苏怜雪对此处极为喜爱。此地灵气远胜南浔,且更为精纯平和,尤合她水木相生的根基。她每日于灵泉边打坐练气,进展一日千里,筑基后期的境界迅速稳固,神识愈发凝练,已能模糊感应到金丹壁垒的存在。闲暇时,她或抚琴自娱,琴音空灵,与洞府内自然道韵相和;或翻阅朱高燨留下的诸多典籍杂记,增广见闻,道心愈发通透。
朱高燨大多时候依旧那般超然物外,或于石室一隅静坐,神游太虚,体悟法则演变;或偶尔兴起,带怜雪遁出洞府,于夜深人静时,泛一叶扁舟,飘荡于西湖之上,观星垂平野,听风过竹林,于无声处授她天地至理。他虽言辞不多,但每每点拨,皆直指要害,让怜雪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朱高燨的神识却始终如一张无形天网,笼罩着四方天地。他清晰地感知到,北方那股属于大明王朝的龙气,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凝聚、躁动!兵戈杀伐之气冲天而起,如同滚滚狼烟,直指漠北!永乐皇帝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已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彻底解决北元边患!
这一日,朱高燨正于洞府中为怜雪讲解一篇关于“凝丹化婴”时神魂淬炼的古老法门,忽然心念微动,停了下来。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石壁,望向了遥远的北方。
“燨哥哥,怎么了?”怜雪察觉到他的异样,轻声问道。
朱高燨收回目光,语气平淡无波:“北边,要打仗了。老爷子(朱棣)点齐兵马,不日便要誓师北伐。”
怜雪闻言,微微一怔。她虽久离朝堂,但也知北伐乃国之大事,动辄关乎万千生灵。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有对战争的天然畏惧,也有一丝对故国命运的关切,但更多的,是一种超然其外的平静。有燨哥哥在身旁,这红尘杀伐,似乎都变得遥远了。
“会很惨烈吗?”她轻声问。
“王朝兴替,边关征战,自古皆然。”朱高燨淡淡道,“此乃人道劫数,亦是气运流转。朱棣此番北伐,准备多年,志在必得,若能毕其功于一役,或可换得北疆数十年太平。然兵凶战危,胜负难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他的话语中不带丝毫情感,如同叙述一件与己无关的自然现象。到了他这般境界,王朝征伐确实已如四季更替般寻常。
“那……燨哥哥,你会插手吗?”怜雪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她知燨哥哥神通广大,若他愿意,或许能改变战局。
朱高燨看了她一眼,微微摇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尘王朝更迭,自有其定数因果。我若强行干预,非是相助,反是扰乱天道,徒增业力。除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怜雪,“战火波及此间,或有人不知死活,前来打扰。”
他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这天下谁做主,他并无兴趣。怜雪了然点头,心中那丝微澜也平息下去。她明白,燨哥哥的道,在于超脱与守护,而非争霸与杀戮。
“不过,”朱高燨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此番北伐,杀伐之气鼎盛,天地肃杀,阴阳激荡。于修行而言,亦是感悟‘杀’与‘生’、‘动’与‘静’之道的特殊时机。你近日可多留意北方气运变化,或有所得。”
怜雪认真记下:“是,燨哥哥。”
此后数日,朱高燨虽依旧坐镇西湖洞府,但其一缕神念,却始终高悬于九天之上,如同冷漠的天道之眼,俯瞰着北方大地。他“看”到北京城郊,旌旗蔽日,甲胄鲜明,五十万大军汇聚,朱棣登台拜将,杀气直冲霄汉;他“听”到战鼓擂动,号角连营,一股惨烈的兵家煞气如同血色狂潮,席卷草原;他也感知到,漠北深处,北元残部在王庭的号召下,亦在集结兵马,狼烟四起,一股苍凉而暴戾的蛮荒之气与之对抗。
天地间,因这两股庞大力量的碰撞,元气变得紊乱而狂暴。寻常修士避之唯恐不及,但于朱高燨而言,这却是观察此界法则在极端状态下运行的绝佳窗口。他甚至能从中汲取一丝丝精纯的劫运之气,淬炼自身道果。
苏怜雪在朱高燨的指点下,亦尝试着将神识小心翼翼地向北方延伸。起初,那磅礴的杀伐之气让她心神震荡,几欲呕吐。但在朱高燨的护持下,她渐渐适应,竟真的从中感悟到了一种“于至动中见至静,于大杀中悟生机”的奇异道韵,对自身元气的掌控与道心的锤炼,竟有意外裨益。
洞府之外,西湖依旧水平如镜,山色空蒙。而洞府之内,两人却仿佛置身于时代洪流的边缘,静观着一场即将席卷北方的铁血风暴。一方是仙帝临尘,超然物外;一方是人间帝王,欲以兵戈定鼎乾坤。这奇异的对比,更显此间宁静之珍贵。
朱高燨知道,北伐一起,天下目光必将聚焦北方,这江南之地,或能迎来一段真正的平静时光。而这,正是他希望为怜雪争取的,安心修行、稳固道基的宝贵机会。
“山雨欲来风满楼……且看这大明风云,如何变幻吧。”他收回望向北方的目光,重新阖上双眼,气息与西湖灵脉彻底融为一体,仿佛化作了这湖光山色的一部分。
征鼓声声,已震北地。而西湖深处,唯有道心如水,波澜不惊。
苏怜雪对此处极为喜爱。此地灵气远胜南浔,且更为精纯平和,尤合她水木相生的根基。她每日于灵泉边打坐练气,进展一日千里,筑基后期的境界迅速稳固,神识愈发凝练,已能模糊感应到金丹壁垒的存在。闲暇时,她或抚琴自娱,琴音空灵,与洞府内自然道韵相和;或翻阅朱高燨留下的诸多典籍杂记,增广见闻,道心愈发通透。
朱高燨大多时候依旧那般超然物外,或于石室一隅静坐,神游太虚,体悟法则演变;或偶尔兴起,带怜雪遁出洞府,于夜深人静时,泛一叶扁舟,飘荡于西湖之上,观星垂平野,听风过竹林,于无声处授她天地至理。他虽言辞不多,但每每点拨,皆直指要害,让怜雪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朱高燨的神识却始终如一张无形天网,笼罩着四方天地。他清晰地感知到,北方那股属于大明王朝的龙气,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凝聚、躁动!兵戈杀伐之气冲天而起,如同滚滚狼烟,直指漠北!永乐皇帝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已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彻底解决北元边患!
这一日,朱高燨正于洞府中为怜雪讲解一篇关于“凝丹化婴”时神魂淬炼的古老法门,忽然心念微动,停了下来。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石壁,望向了遥远的北方。
“燨哥哥,怎么了?”怜雪察觉到他的异样,轻声问道。
朱高燨收回目光,语气平淡无波:“北边,要打仗了。老爷子(朱棣)点齐兵马,不日便要誓师北伐。”
怜雪闻言,微微一怔。她虽久离朝堂,但也知北伐乃国之大事,动辄关乎万千生灵。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有对战争的天然畏惧,也有一丝对故国命运的关切,但更多的,是一种超然其外的平静。有燨哥哥在身旁,这红尘杀伐,似乎都变得遥远了。
“会很惨烈吗?”她轻声问。
“王朝兴替,边关征战,自古皆然。”朱高燨淡淡道,“此乃人道劫数,亦是气运流转。朱棣此番北伐,准备多年,志在必得,若能毕其功于一役,或可换得北疆数十年太平。然兵凶战危,胜负难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他的话语中不带丝毫情感,如同叙述一件与己无关的自然现象。到了他这般境界,王朝征伐确实已如四季更替般寻常。
“那……燨哥哥,你会插手吗?”怜雪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她知燨哥哥神通广大,若他愿意,或许能改变战局。
朱高燨看了她一眼,微微摇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尘王朝更迭,自有其定数因果。我若强行干预,非是相助,反是扰乱天道,徒增业力。除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怜雪,“战火波及此间,或有人不知死活,前来打扰。”
他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这天下谁做主,他并无兴趣。怜雪了然点头,心中那丝微澜也平息下去。她明白,燨哥哥的道,在于超脱与守护,而非争霸与杀戮。
“不过,”朱高燨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此番北伐,杀伐之气鼎盛,天地肃杀,阴阳激荡。于修行而言,亦是感悟‘杀’与‘生’、‘动’与‘静’之道的特殊时机。你近日可多留意北方气运变化,或有所得。”
怜雪认真记下:“是,燨哥哥。”
此后数日,朱高燨虽依旧坐镇西湖洞府,但其一缕神念,却始终高悬于九天之上,如同冷漠的天道之眼,俯瞰着北方大地。他“看”到北京城郊,旌旗蔽日,甲胄鲜明,五十万大军汇聚,朱棣登台拜将,杀气直冲霄汉;他“听”到战鼓擂动,号角连营,一股惨烈的兵家煞气如同血色狂潮,席卷草原;他也感知到,漠北深处,北元残部在王庭的号召下,亦在集结兵马,狼烟四起,一股苍凉而暴戾的蛮荒之气与之对抗。
天地间,因这两股庞大力量的碰撞,元气变得紊乱而狂暴。寻常修士避之唯恐不及,但于朱高燨而言,这却是观察此界法则在极端状态下运行的绝佳窗口。他甚至能从中汲取一丝丝精纯的劫运之气,淬炼自身道果。
苏怜雪在朱高燨的指点下,亦尝试着将神识小心翼翼地向北方延伸。起初,那磅礴的杀伐之气让她心神震荡,几欲呕吐。但在朱高燨的护持下,她渐渐适应,竟真的从中感悟到了一种“于至动中见至静,于大杀中悟生机”的奇异道韵,对自身元气的掌控与道心的锤炼,竟有意外裨益。
洞府之外,西湖依旧水平如镜,山色空蒙。而洞府之内,两人却仿佛置身于时代洪流的边缘,静观着一场即将席卷北方的铁血风暴。一方是仙帝临尘,超然物外;一方是人间帝王,欲以兵戈定鼎乾坤。这奇异的对比,更显此间宁静之珍贵。
朱高燨知道,北伐一起,天下目光必将聚焦北方,这江南之地,或能迎来一段真正的平静时光。而这,正是他希望为怜雪争取的,安心修行、稳固道基的宝贵机会。
“山雨欲来风满楼……且看这大明风云,如何变幻吧。”他收回望向北方的目光,重新阖上双眼,气息与西湖灵脉彻底融为一体,仿佛化作了这湖光山色的一部分。
征鼓声声,已震北地。而西湖深处,唯有道心如水,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