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北送来的那几本专业医书,如同及时雨,为沈清辞打开了一扇更深的门。她如饥似渴地研读着,将书中系统的理论与玉简中玄奥的知识相互印证,许多之前模糊的症结豁然开朗。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忆“偏方”,而是开始尝试理解背后的医理。
孙建军那边,严格按照沈清辞“翻书”后给出的、极其谨慎的康复建议(在不动骨头的前提下进行脚踝的适度活动,以及用几种最常见活血草药热敷),配合着她暗中掺入极微量灵泉的“特殊”药膏,腿部的肿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褪,疼痛也大为减轻,甚至能尝试着稍微受力行走了。
这效果,远远超出了孙秀娟姐弟的预期,也超出了普通草药热敷能达到的范畴。
“神了!真是神了!”孙秀娟逢人便夸,“沈妹子就那么按了按,说了个方子,我弟弟那腿就好了一大半!比在医院躺着管用多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整个大院,甚至隐隐向周边扩散。之前还对沈清辞能力将信将疑的人,此刻彻底信服。“小神医”的名号,不再带有玩笑色彩,而是带着实实在在的分量。
前来小院“请教”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不再局限于几位老人,一些年轻士兵训练中的扭伤拉伤,家属们常见的妇科隐疾,甚至孩子的一些疑难杂症,都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悄悄找上门来。
沈清辞的小院,俨然成了大院一个半公开的、特殊的“诊疗点”。
沈清辞对此来者不拒,却又如履薄冰。她依旧保持着谦卑谨慎的态度,每次“看诊”都强调自己“只是懂点皮毛”、“需要翻书确认”,绝不轻易开出内服方剂,多以穴位按摩、艾灸、外敷药膏等安全的外治法为主。并且,她坚持要求重症患者必须首先经过医院诊断。
然而,她那看似生涩、却往往能精准切中要害的“点拨”,以及那些效果出奇好的外用药膏(都暗中加入了微不可查的灵泉),让她的名声愈发响亮。
陆战北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派来监视(或者说保护)的人,每日都会将沈清辞接触了哪些人、处理了哪些病症、说了哪些话,事无巨细地汇报给他。
他看着报告上那些被治愈或缓解的病例,深邃的眼底波澜渐起。这已经不是“运气”或“巧合”能解释的了。她确实拥有着超越常理的医学天赋和……或许还有别的秘密。她像一块璞玉,在他有意的“打磨”和现实的“逼迫”下,正逐渐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光彩,既是他所需要的,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加大监控力度,确保所有接触她的人背景干净。若有身份不明或可疑者靠近,立刻控制。”他冷声下令,目光锐利。他必须将她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既让她发挥作用,又不能让她脱离掌控,或者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天,沈清辞刚送走一位因为腰肌劳损而来艾灸的连长夫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看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面容愁苦的中年妇女,牵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瘦骨嶙峋、眼神呆滞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小院门口,不敢进来。
“请问……是……是小沈医生吗?”妇女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口音和小心翼翼的期盼。
沈清辞的心微微一紧。这对母子,她从未在大院里见过,看穿着和状态,似乎是从更偏远的地方来的。她们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招了招手:“阿姨,您进来吧。我不是什么医生,就是懂点土方子,您有什么事吗?”
那妇女这才拉着孩子走进来,未语泪先流:“小沈医生,求求你救救我娃吧……他……他傻了……”
原来,这孩子半年前发了一场高烧,之后就成了这样,不说话,不理人,眼神直勾勾的,在老家看了好多大夫,都说是“烧坏了脑子”,没得治了。她是听说京城大院有个“小神医”厉害,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千辛万苦找来的。
沈清辞看着那孩子空洞的眼神,眉头微蹙。这症状,像是脑膜炎或高热惊厥后遗症,损伤了神经系统。在这个年代,几乎是绝症。
她伸出手,轻轻搭上孩子的脉搏,精神力悄然探出,细细感知着他体内的情况。果然,脑部经络淤塞严重,气血无法上荣,如同贫瘠的土地。
她能治。玉简中有疏通脑络、启闭开窍的针法,配合灵泉滋养,至少有七成把握。但这需要动用真正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手段,风险极大。
治,还是不治?
就在沈清辞内心激烈挣扎时,她敏锐地感觉到,一道熟悉的、带着审视意味的目光,再次落在了自己身上。陆战北,他一定也注意到了这对陌生的、背景不明的母子。
她抬起头,看向那妇女绝望中带着最后一丝火苗的眼睛,又看了看身边懵懂无知的孩子,心中做出了决定。
她不能见死不救。但也不能蛮干。
她收回手,脸上露出凝重和为难之色,对那妇女说:“阿姨,孩子的病……很麻烦。我……我没什么把握。我只能试着用银针给他扎几下,再配点药膏擦擦穴位,有没有用,真的不敢说。而且,你们得答应我,不管有没有效果,之后都必须再去大医院看看,行吗?”
她没有打包票,将期望值降到最低,也为自己可能的“失败”留下了退路。
那妇女如今已是走投无路,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愿意尝试,连忙点头答应。
沈清辞取出陆战北之前“赞助”的、一套全新的银针(她一直备着,但从未在人前使用过),深吸一口气,准备冒险一试。她知道,这一次施针,必然会引起陆战北更深的关注和探究。
而此刻,坐在吉普车里的陆战北,看着沈清辞拿出银针,眼神骤然变得锐利无比。
银针……
她终于,要动用真本事了吗?
这个孩子,又会试出她的几分深浅?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最精准的鹰隼,牢牢锁定了小院中那个手持银针、神色专注的纤细身影。
新的风暴,似乎随着这对母子的到来,即将掀起。
孙建军那边,严格按照沈清辞“翻书”后给出的、极其谨慎的康复建议(在不动骨头的前提下进行脚踝的适度活动,以及用几种最常见活血草药热敷),配合着她暗中掺入极微量灵泉的“特殊”药膏,腿部的肿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褪,疼痛也大为减轻,甚至能尝试着稍微受力行走了。
这效果,远远超出了孙秀娟姐弟的预期,也超出了普通草药热敷能达到的范畴。
“神了!真是神了!”孙秀娟逢人便夸,“沈妹子就那么按了按,说了个方子,我弟弟那腿就好了一大半!比在医院躺着管用多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整个大院,甚至隐隐向周边扩散。之前还对沈清辞能力将信将疑的人,此刻彻底信服。“小神医”的名号,不再带有玩笑色彩,而是带着实实在在的分量。
前来小院“请教”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不再局限于几位老人,一些年轻士兵训练中的扭伤拉伤,家属们常见的妇科隐疾,甚至孩子的一些疑难杂症,都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悄悄找上门来。
沈清辞的小院,俨然成了大院一个半公开的、特殊的“诊疗点”。
沈清辞对此来者不拒,却又如履薄冰。她依旧保持着谦卑谨慎的态度,每次“看诊”都强调自己“只是懂点皮毛”、“需要翻书确认”,绝不轻易开出内服方剂,多以穴位按摩、艾灸、外敷药膏等安全的外治法为主。并且,她坚持要求重症患者必须首先经过医院诊断。
然而,她那看似生涩、却往往能精准切中要害的“点拨”,以及那些效果出奇好的外用药膏(都暗中加入了微不可查的灵泉),让她的名声愈发响亮。
陆战北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派来监视(或者说保护)的人,每日都会将沈清辞接触了哪些人、处理了哪些病症、说了哪些话,事无巨细地汇报给他。
他看着报告上那些被治愈或缓解的病例,深邃的眼底波澜渐起。这已经不是“运气”或“巧合”能解释的了。她确实拥有着超越常理的医学天赋和……或许还有别的秘密。她像一块璞玉,在他有意的“打磨”和现实的“逼迫”下,正逐渐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光彩,既是他所需要的,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加大监控力度,确保所有接触她的人背景干净。若有身份不明或可疑者靠近,立刻控制。”他冷声下令,目光锐利。他必须将她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既让她发挥作用,又不能让她脱离掌控,或者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天,沈清辞刚送走一位因为腰肌劳损而来艾灸的连长夫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看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面容愁苦的中年妇女,牵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瘦骨嶙峋、眼神呆滞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小院门口,不敢进来。
“请问……是……是小沈医生吗?”妇女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口音和小心翼翼的期盼。
沈清辞的心微微一紧。这对母子,她从未在大院里见过,看穿着和状态,似乎是从更偏远的地方来的。她们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招了招手:“阿姨,您进来吧。我不是什么医生,就是懂点土方子,您有什么事吗?”
那妇女这才拉着孩子走进来,未语泪先流:“小沈医生,求求你救救我娃吧……他……他傻了……”
原来,这孩子半年前发了一场高烧,之后就成了这样,不说话,不理人,眼神直勾勾的,在老家看了好多大夫,都说是“烧坏了脑子”,没得治了。她是听说京城大院有个“小神医”厉害,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千辛万苦找来的。
沈清辞看着那孩子空洞的眼神,眉头微蹙。这症状,像是脑膜炎或高热惊厥后遗症,损伤了神经系统。在这个年代,几乎是绝症。
她伸出手,轻轻搭上孩子的脉搏,精神力悄然探出,细细感知着他体内的情况。果然,脑部经络淤塞严重,气血无法上荣,如同贫瘠的土地。
她能治。玉简中有疏通脑络、启闭开窍的针法,配合灵泉滋养,至少有七成把握。但这需要动用真正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手段,风险极大。
治,还是不治?
就在沈清辞内心激烈挣扎时,她敏锐地感觉到,一道熟悉的、带着审视意味的目光,再次落在了自己身上。陆战北,他一定也注意到了这对陌生的、背景不明的母子。
她抬起头,看向那妇女绝望中带着最后一丝火苗的眼睛,又看了看身边懵懂无知的孩子,心中做出了决定。
她不能见死不救。但也不能蛮干。
她收回手,脸上露出凝重和为难之色,对那妇女说:“阿姨,孩子的病……很麻烦。我……我没什么把握。我只能试着用银针给他扎几下,再配点药膏擦擦穴位,有没有用,真的不敢说。而且,你们得答应我,不管有没有效果,之后都必须再去大医院看看,行吗?”
她没有打包票,将期望值降到最低,也为自己可能的“失败”留下了退路。
那妇女如今已是走投无路,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愿意尝试,连忙点头答应。
沈清辞取出陆战北之前“赞助”的、一套全新的银针(她一直备着,但从未在人前使用过),深吸一口气,准备冒险一试。她知道,这一次施针,必然会引起陆战北更深的关注和探究。
而此刻,坐在吉普车里的陆战北,看着沈清辞拿出银针,眼神骤然变得锐利无比。
银针……
她终于,要动用真本事了吗?
这个孩子,又会试出她的几分深浅?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最精准的鹰隼,牢牢锁定了小院中那个手持银针、神色专注的纤细身影。
新的风暴,似乎随着这对母子的到来,即将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