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皇极殿,庄严肃穆的朝觐礼仪按部就班。
朝鲜使团正使,年方十九的集贤殿副学士崔溥,依制献上国书与礼单。
他身着朝鲜官服,举止虽合礼度,但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倨傲与近乎挑衅的探究欲,却与这庄重场合格格不入。 陆仁站在五品官员的班列中,冷眼旁观,前世记忆里关于某个半岛国家种种令人不齿的行径掠过心头,让他对这位“天才”使臣本能地生出几分厌烦。
果然,就在鸿胪寺唱喏,仪式将近尾声之时,崔溥忽然再次出列,声音清越却带着一丝刻意的张扬:“下国小臣崔溥,叩谢天朝陛下隆恩。久闻中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脉昌盛,冠绝四海。小臣不才,于本国亦忝负虚名,于经史诗书、天文算学,略有涉猎。今日得睹天颜,仰瞻百官风采,心潮澎湃。然学海无涯,小臣素闻天朝藏龙卧虎,心生无限向往,斗胆恳请陛下,恩准小臣与天朝俊杰切磋学问,砥砺才智,以证圣道同源,亦全小臣朝圣求知之诚。”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这番话说得文绉绉,表面上极尽谦恭,实则骨子里的挑战意味几乎要溢出来。
一个藩属小国的年轻臣子,竟敢在金殿之上公然要求“切磋学问”,其狂妄自大,可见一斑。
几位须发皆白的翰林学士面露愠色,但自持身份,不屑于与这小儿争口舌之利,只是拂袖冷哼。
英国公等武将更是嗤之以鼻,觉得这厮纯粹是读书读坏了脑子。
龙椅上的弘治帝,面色平静无波,目光深处却闪过一丝了然与不悦。
他早已通过厂卫对这位崔学士的“才名”与性情有所了解,此刻见他果然跳了出来,便淡淡开口:“崔学士年少锐气,求知心切,其情可悯。然朕之臣工,皆乃国之栋梁,日理万机,恐无暇与你做这纸上谈兵之戏。”
崔溥闻言,脸上掠过一丝失望与不服,刚想再言,却听皇帝话锋一转:“不过,朕之朝中,恰有一位与你年岁相仿之臣,于格物新学别有建树。或可与你一谈。”目光扫向班列,“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陆仁。”
“臣在。”陆仁出班躬身,神色平静。
“陆卿,你便与这位崔学士,‘切磋’一二。莫要失了天朝体统即可。”弘治帝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揶揄。
“臣遵旨。”陆仁领命,转身面向崔溥,目光平静如深潭。
崔溥见出列者竟是一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五品官员,眼中轻蔑之意更甚,拱手道:“原来是陆大人。不知陆大人精研何道?可通朱子之学?可晓性理之辨?”
陆仁淡然一笑,语气疏离:“本官才疏学浅,于朱子性理,不敢妄言。唯知圣人有云‘格物致知’,故平日只专注于格物致用之小道,于经国大略、空谈性理,远不及崔学士。”
“格物致用?”崔溥仿佛抓住了什么把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讥诮,“可是那雕虫小技,奇巧淫巧之术?小臣所学,乃天地正理,人心大道。却不知陆大人这‘格物’,能格出何等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来?莫非能格出我朝鲜亦源自中原,需事事以中华为宗不成?”此话已近乎赤裸裸的挑衅,隐隐触及敏感之处。
殿内群臣顿时色变,几位老臣怒目而视。陆仁心中冷笑,果然其心可诛。他面上却依旧平静,反问道:“哦?依崔学士之见,这万物运行,四季轮转,舟行水上,箭发空中,皆无道理可言?只需空谈‘理’、‘气’,便可治国平天下了?”
他不等崔溥回答,步步紧逼:“崔学士既通算学,可曾算过,你此次渡海来朝,所乘海船,其船体吃水几何?帆面受风几许?依何道理不致倾覆?你若能格清此物此理,下次渡海,或可更稳更快,减少风险,此岂非仁政?岂非实学?若只知高喊‘大道’,却连眼前一船一桨之理都懵懂无知,与掩耳盗铃、坐而论道之腐儒何异?至于源流宗脉,史册典籍凿凿,岂是口舌可移?崔学士读圣贤书,莫非连慎终追远、数典忘祖之理都未曾格明白?”
一席话,夹枪带棒,既驳其论,又斥其行,更暗讽其可能存在的忘本之心。崔溥被噎得面红耳赤,他擅长的是经典章句的辩难,何曾遇到过这种将高深道理与具体实物、甚至伦理指责结合在一起的驳斥?
他强自镇定,急忙转换战场:“大人何必避实就虚?小臣曾读《周髀算经》,于勾股圆方之术,自认尚有心得。不知大人于算学之道,又有何高见?可能顷刻解‘百鸡问题’?”
陆仁嗤笑一声:“《周髀》自是瑰宝,然算学之道,贵在精益求精,而非抱残守缺。譬如计账,我大明户部已采用新式记账法,清晰明了,贪腐难藏。譬如测量,已可用新式仪器,远测山高,深量河宽,误差不过尺寸。你那百鸡问题,无非多元一次方程,有其固定解法,耗神费力,于国于民,可有寸益?我西山匠人,需计算水泥配比、枪管膛线、玻璃曲光,其所用算学,皆服务于实在之物,创造实在之值。阁下之算学,是用于清谈,还是用于实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崔溥再次语塞,额头见汗。他咬牙道:“即便器用小道略有进展,终究是末!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才是根本!我朝鲜虽小,亦崇儒重道,衣冠礼仪,无不秉承中华正统,诗文之道,未必就逊于天朝!” 这话隐隐又带着文化上的自诩和挑战。
陆仁目光骤然锐利起来,声音也冷了几分:“好一个‘秉承中华正统’!好一个‘衣冠礼仪’!尔等可知,尔等所书写之文字,源于何处?所诵读之经典,刻于何版?所效仿之礼制,出于何典?大明于此,可有吝啬?可有阻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有海纳百川之气度!然气度非怯懦,包容非纵容!若有人学了皮毛,便妄自尊大,甚至心生妄念,欲窃居源流,此非秉承,实乃僭越!非为慕华,实为辱华!至于诗文,”陆仁顿了一下,语气略带嘲讽,“本官听闻崔学士素有才名,不知可曾读过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曾读过稼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词之道,贵在真情实感,贵在胸襟气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之作,纵是辞藻堆砌,又何足道哉?我大明文人,或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其作品皆与这万里江山、亿兆生民血脉相连!此等格局,岂是偏安一隅、坐井观天者所能企及?”
轰!陆仁这番话,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从实学到文化根源,从气度到格局,如同重锤,一记记砸在崔溥心头,更说得殿内群臣热血沸腾,暗自叫好!崔溥被驳得体无完肤,面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身体微微摇晃,几乎站立不稳。他那一肚子所谓的“才学”,在陆仁这融合了实学根基、文化自信和降维打击般的雄辩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可怜!
“好了。”弘治帝适时开口,打断了这场毫无悬念的“切磋”,语气淡漠,“学问之辩,已见分晓。崔学士远来是客,舟车劳顿,且先去驿馆歇息吧。退朝。”
朝会散去,崔溥失魂落魄,如遭雷击。然而,极度的挫败感反而激发了他偏执的性子。他固执地认为陆仁只是言辞犀利,定要亲眼去看看那西山格物院是否真有实学。他缠着礼部官员,死活非要立刻去西山。
礼部官员无奈,请示陆仁。陆仁本不欲理会,转念一想,让这眼高于顶的家伙去亲眼看看现实的差距,或许更能让其清醒,便冷然应允。
到了西山,那轰鸣的工厂、林立的烟囱、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流程、以及格物学堂里工匠们学习的新奇知识,彻底摧毁了崔溥最后的心理防线。他看着那些闻所未闻的机器、产品、以及人们脸上那种专注于创造的光芒,再对比自己国内那些仍在清谈空论的所谓“儒生”,巨大的落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震撼与自我怀疑。
尤其当陆仁漫不经心地向他展示如何用数学计算优化水力锻锤的效率,如何用化学方法检验矿石成分时,崔溥那点可怜的骄傲被碾得粉碎。
参观结束时,已是日暮西山。崔溥站在那片庞大的工业建筑前,脸色变幻不定,最终,他猛地冲到陆仁面前,竟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嘶哑而激动:“陆大人!陆先生!崔溥愚昧无知,狂妄自大,今日方知天外有天!先生之学,方是经世济民之真学问!溥愿拜先生为师,为奴为仆,只求能留在这西山,学习格物真知!求先生收留!”
陆仁看着他,心中毫无波澜,只有一丝淡淡的厌烦和警惕。他侧身避开大礼,冷淡道:“崔学士请起。西山非戏台,格物非儿戏。此地每一砖一瓦,皆关乎国计民生。本官麾下,只需踏实做事之人,不需空谈清议之徒。你若真有心,回国后多劝劝贵国君主,脚踏实地,莫要好高骛远,更莫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至于拜师,”陆仁顿了顿,语气毫无温度,“你我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若实在无处可去,看在两国邦交份上,可在西山杂役房暂住几日,看看,听听,干点杂活,体验一下何为‘实学’。之后,从何处来,回何处去罢。”
说罢,不再理会面如死灰、僵在原地的崔溥,转身径直离去。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冰冷而决绝。
对于这种骨子里带着傲慢与偏见的“天才”,陆仁觉得,让其亲身感受差距,干点粗活清醒一下脑子,远比虚伪的客套更有意义。
至于其是否真心悔改,日后是否还会搞小动作,他拭目以待。
朝鲜使团正使,年方十九的集贤殿副学士崔溥,依制献上国书与礼单。
他身着朝鲜官服,举止虽合礼度,但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倨傲与近乎挑衅的探究欲,却与这庄重场合格格不入。 陆仁站在五品官员的班列中,冷眼旁观,前世记忆里关于某个半岛国家种种令人不齿的行径掠过心头,让他对这位“天才”使臣本能地生出几分厌烦。
果然,就在鸿胪寺唱喏,仪式将近尾声之时,崔溥忽然再次出列,声音清越却带着一丝刻意的张扬:“下国小臣崔溥,叩谢天朝陛下隆恩。久闻中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脉昌盛,冠绝四海。小臣不才,于本国亦忝负虚名,于经史诗书、天文算学,略有涉猎。今日得睹天颜,仰瞻百官风采,心潮澎湃。然学海无涯,小臣素闻天朝藏龙卧虎,心生无限向往,斗胆恳请陛下,恩准小臣与天朝俊杰切磋学问,砥砺才智,以证圣道同源,亦全小臣朝圣求知之诚。”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这番话说得文绉绉,表面上极尽谦恭,实则骨子里的挑战意味几乎要溢出来。
一个藩属小国的年轻臣子,竟敢在金殿之上公然要求“切磋学问”,其狂妄自大,可见一斑。
几位须发皆白的翰林学士面露愠色,但自持身份,不屑于与这小儿争口舌之利,只是拂袖冷哼。
英国公等武将更是嗤之以鼻,觉得这厮纯粹是读书读坏了脑子。
龙椅上的弘治帝,面色平静无波,目光深处却闪过一丝了然与不悦。
他早已通过厂卫对这位崔学士的“才名”与性情有所了解,此刻见他果然跳了出来,便淡淡开口:“崔学士年少锐气,求知心切,其情可悯。然朕之臣工,皆乃国之栋梁,日理万机,恐无暇与你做这纸上谈兵之戏。”
崔溥闻言,脸上掠过一丝失望与不服,刚想再言,却听皇帝话锋一转:“不过,朕之朝中,恰有一位与你年岁相仿之臣,于格物新学别有建树。或可与你一谈。”目光扫向班列,“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陆仁。”
“臣在。”陆仁出班躬身,神色平静。
“陆卿,你便与这位崔学士,‘切磋’一二。莫要失了天朝体统即可。”弘治帝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揶揄。
“臣遵旨。”陆仁领命,转身面向崔溥,目光平静如深潭。
崔溥见出列者竟是一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五品官员,眼中轻蔑之意更甚,拱手道:“原来是陆大人。不知陆大人精研何道?可通朱子之学?可晓性理之辨?”
陆仁淡然一笑,语气疏离:“本官才疏学浅,于朱子性理,不敢妄言。唯知圣人有云‘格物致知’,故平日只专注于格物致用之小道,于经国大略、空谈性理,远不及崔学士。”
“格物致用?”崔溥仿佛抓住了什么把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讥诮,“可是那雕虫小技,奇巧淫巧之术?小臣所学,乃天地正理,人心大道。却不知陆大人这‘格物’,能格出何等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来?莫非能格出我朝鲜亦源自中原,需事事以中华为宗不成?”此话已近乎赤裸裸的挑衅,隐隐触及敏感之处。
殿内群臣顿时色变,几位老臣怒目而视。陆仁心中冷笑,果然其心可诛。他面上却依旧平静,反问道:“哦?依崔学士之见,这万物运行,四季轮转,舟行水上,箭发空中,皆无道理可言?只需空谈‘理’、‘气’,便可治国平天下了?”
他不等崔溥回答,步步紧逼:“崔学士既通算学,可曾算过,你此次渡海来朝,所乘海船,其船体吃水几何?帆面受风几许?依何道理不致倾覆?你若能格清此物此理,下次渡海,或可更稳更快,减少风险,此岂非仁政?岂非实学?若只知高喊‘大道’,却连眼前一船一桨之理都懵懂无知,与掩耳盗铃、坐而论道之腐儒何异?至于源流宗脉,史册典籍凿凿,岂是口舌可移?崔学士读圣贤书,莫非连慎终追远、数典忘祖之理都未曾格明白?”
一席话,夹枪带棒,既驳其论,又斥其行,更暗讽其可能存在的忘本之心。崔溥被噎得面红耳赤,他擅长的是经典章句的辩难,何曾遇到过这种将高深道理与具体实物、甚至伦理指责结合在一起的驳斥?
他强自镇定,急忙转换战场:“大人何必避实就虚?小臣曾读《周髀算经》,于勾股圆方之术,自认尚有心得。不知大人于算学之道,又有何高见?可能顷刻解‘百鸡问题’?”
陆仁嗤笑一声:“《周髀》自是瑰宝,然算学之道,贵在精益求精,而非抱残守缺。譬如计账,我大明户部已采用新式记账法,清晰明了,贪腐难藏。譬如测量,已可用新式仪器,远测山高,深量河宽,误差不过尺寸。你那百鸡问题,无非多元一次方程,有其固定解法,耗神费力,于国于民,可有寸益?我西山匠人,需计算水泥配比、枪管膛线、玻璃曲光,其所用算学,皆服务于实在之物,创造实在之值。阁下之算学,是用于清谈,还是用于实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崔溥再次语塞,额头见汗。他咬牙道:“即便器用小道略有进展,终究是末!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才是根本!我朝鲜虽小,亦崇儒重道,衣冠礼仪,无不秉承中华正统,诗文之道,未必就逊于天朝!” 这话隐隐又带着文化上的自诩和挑战。
陆仁目光骤然锐利起来,声音也冷了几分:“好一个‘秉承中华正统’!好一个‘衣冠礼仪’!尔等可知,尔等所书写之文字,源于何处?所诵读之经典,刻于何版?所效仿之礼制,出于何典?大明于此,可有吝啬?可有阻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有海纳百川之气度!然气度非怯懦,包容非纵容!若有人学了皮毛,便妄自尊大,甚至心生妄念,欲窃居源流,此非秉承,实乃僭越!非为慕华,实为辱华!至于诗文,”陆仁顿了一下,语气略带嘲讽,“本官听闻崔学士素有才名,不知可曾读过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曾读过稼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词之道,贵在真情实感,贵在胸襟气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之作,纵是辞藻堆砌,又何足道哉?我大明文人,或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其作品皆与这万里江山、亿兆生民血脉相连!此等格局,岂是偏安一隅、坐井观天者所能企及?”
轰!陆仁这番话,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从实学到文化根源,从气度到格局,如同重锤,一记记砸在崔溥心头,更说得殿内群臣热血沸腾,暗自叫好!崔溥被驳得体无完肤,面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身体微微摇晃,几乎站立不稳。他那一肚子所谓的“才学”,在陆仁这融合了实学根基、文化自信和降维打击般的雄辩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可怜!
“好了。”弘治帝适时开口,打断了这场毫无悬念的“切磋”,语气淡漠,“学问之辩,已见分晓。崔学士远来是客,舟车劳顿,且先去驿馆歇息吧。退朝。”
朝会散去,崔溥失魂落魄,如遭雷击。然而,极度的挫败感反而激发了他偏执的性子。他固执地认为陆仁只是言辞犀利,定要亲眼去看看那西山格物院是否真有实学。他缠着礼部官员,死活非要立刻去西山。
礼部官员无奈,请示陆仁。陆仁本不欲理会,转念一想,让这眼高于顶的家伙去亲眼看看现实的差距,或许更能让其清醒,便冷然应允。
到了西山,那轰鸣的工厂、林立的烟囱、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流程、以及格物学堂里工匠们学习的新奇知识,彻底摧毁了崔溥最后的心理防线。他看着那些闻所未闻的机器、产品、以及人们脸上那种专注于创造的光芒,再对比自己国内那些仍在清谈空论的所谓“儒生”,巨大的落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震撼与自我怀疑。
尤其当陆仁漫不经心地向他展示如何用数学计算优化水力锻锤的效率,如何用化学方法检验矿石成分时,崔溥那点可怜的骄傲被碾得粉碎。
参观结束时,已是日暮西山。崔溥站在那片庞大的工业建筑前,脸色变幻不定,最终,他猛地冲到陆仁面前,竟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嘶哑而激动:“陆大人!陆先生!崔溥愚昧无知,狂妄自大,今日方知天外有天!先生之学,方是经世济民之真学问!溥愿拜先生为师,为奴为仆,只求能留在这西山,学习格物真知!求先生收留!”
陆仁看着他,心中毫无波澜,只有一丝淡淡的厌烦和警惕。他侧身避开大礼,冷淡道:“崔学士请起。西山非戏台,格物非儿戏。此地每一砖一瓦,皆关乎国计民生。本官麾下,只需踏实做事之人,不需空谈清议之徒。你若真有心,回国后多劝劝贵国君主,脚踏实地,莫要好高骛远,更莫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至于拜师,”陆仁顿了顿,语气毫无温度,“你我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若实在无处可去,看在两国邦交份上,可在西山杂役房暂住几日,看看,听听,干点杂活,体验一下何为‘实学’。之后,从何处来,回何处去罢。”
说罢,不再理会面如死灰、僵在原地的崔溥,转身径直离去。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冰冷而决绝。
对于这种骨子里带着傲慢与偏见的“天才”,陆仁觉得,让其亲身感受差距,干点粗活清醒一下脑子,远比虚伪的客套更有意义。
至于其是否真心悔改,日后是否还会搞小动作,他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