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清晨,薄雾笼罩着明月农场,露水未干。月尘上了利落的短打布衣,腰间系着草绳,脚踩草鞋,头上戴着斗笠,手里还提着一盏铜质马灯——这是古代农民清晨巡田的标准装束。
今天带大家看真正的活水系统月尘站在鱼塘边的小石桥上,指着远处的水渠说,我们农场的灌溉,可不是靠抽水机。
导演扛着摄像机凑近:月先生,您这身打扮比我们剧组的服装还专业!
月尘哈哈一笑:这可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走吧,带你们见识真正的古代水利工程。
沿着田埂走了约莫半里地,眼前豁然开朗——五纵三横的水渠如鱼骨般铺展开来,清澈的渠水在晨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这是我们祖辈设计的鱼骨渠月尘蹲下身,捧起一捧水,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他用树枝在渠边沙地上画出示意图:主干渠从明月湖引水,宽约两米,水深及膝。支渠呈30°角分叉,每条宽1.5米。毛渠再分出更细的水道,蜿蜒至每块田地。
古代没有塑料管,更没有电泵。月尘指着渠边的石闸说,全靠这些石闸控制水流。
他演示如何操作石闸:搬动石块改变水流方向,渠水便如臂使指般流向不同田块。
神奇的是,月尘压低声音,我们鱼塘的水位和稻田是联动的。鱼塘水位高时,溢出的水自动流入主渠;旱季时,又能通过反向闸门将稻田余水引回鱼塘。
转过一片竹林,十二架木质水车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人工河边。这些水车高约三米,轮辐上绑着竹筒,在水流冲击下缓慢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别看它转得慢,月尘拍着水车的木轴,这可是古代的多功能神器
他详细讲解水车的三种用途: 竹筒转到下方时舀水,上升到顶点时自动倾斜,将水倒入引水槽。月尘指着水槽末端的分水器,这里设计巧妙,能把水均匀分配到不同支渠。
水车中轴连接着石磨,他指向水车后方的小屋,水流推动水车转动,就能带动石磨碾米。我们昨天吃的糙米,就是用这个磨的。
看到水车旁的木轴了吗?月尘神秘一笑,连上齿轮组,还能驱动舂米机、榨油机。以前农忙时,这十二架水车日夜不停,能顶二十个壮劳力。
来,我教你们操作。月尘招呼剧组成员上前。
他先演示如何调整水车叶片角度:水大时叶片要平贴水面,减少阻力;水小时叶片要竖起,增大受力面积。
女演员小李试着转动水车旁的木轮,但纹丝不动。月尘笑着帮忙:要逆着水流方向借力,像这样——他握住木轮猛地一推,水车果然开始缓慢转动。
哇!真的动了!小李惊喜地叫起来。
导演扛着摄像机,镜头紧跟着水流从水车流向稻田:这比我拍的任何特效都真实!
参观途中,月尘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渠边茂盛的水生植物:看这些茭白、水芹、慈姑,它们可不是随意长的。
他掰开一段茭白根茎:根系能过滤泥沙,净化水质;水芹能吸收 氮磷,防止鱼塘富营养化;慈姑田里的小鱼苗,是天然的除草剂
月尘蹲下身,捡起一片渠底的黑泥:这是淤泥,每年清淤时运到菜地,比化肥还肥。我们测算过,五亩鱼塘的淤泥,够二十亩菜地用一年。
一位老演员感叹:这哪是种地?根本就是造了个小生态系统!
月尘点头:古代农民不懂什么,但他们知道水、土、肥、种要循环起来。现在有些人把土地当工厂,只管产不管养...
他话没说完,导演突然兴奋地打断:快看!那边水渠里有鱼在跳!
众人望去,只见一群银光闪闪的稻花鱼跃出水面,在晨光中划出弧线。
这就是稻鱼共生。月尘笑道,鱼吃虫除草,粪便肥田,稻子为鱼遮阴。亩产九百斤稻米,还能收三百斤鱼。
参观接近尾声时,导演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月先生,您觉得这些古代技术,和现代滴灌、自动化设备相比,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月尘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大家登上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农场的灌溉网络:您看这水渠系统,他指着蜿蜒的银色水带,二百年前建的,至今还在用。
现代设备确实快,但前提是得有电、有油、有配件。月尘语气平静,去年隔壁县大旱,抽水机趴窝,庄稼全死了。我们靠水车提水,反而保住了收成。
他指着远处正在劳作的农民:更重要的是,技术要让人有尊严。古代水车坏了,农民自己能修;现代设备坏了,得等厂家来,耽误农时是小,欠下高利贷是大。
导演若有所思:就像您之前说的,种子在别人手里...
月尘点头:对,自主权才是根本。
日暮时分,剧组在水车旁架起摄像机,拍摄最后一组镜头:夕阳下,木质水车缓缓转动,渠水泛着金光流向稻田,老农牵牛从田埂走过...
月先生,导演递过一瓶自酿的米酒,今天真是收获太大了。我打算把这段古代水利系统作为纪录片的压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尘接过酒,微微一笑:其实最想告诉观众的,是农业的智慧不在设备多先进,而在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他指向远处正在学习操控水车的年轻农民:那些孩子大学毕业后都回来了。他们说,在城里写字楼里坐一天,不如在这里修一天水车有成就感。
金秋十月,明月农场的晒谷场上人头攒动。晨露未曦,彩旗猎猎,两千余人聚集于此,共庆丰收。
月尘身着玄色祭祀服——上绣日月星辰纹样,边缘镶以朱红滚边,头戴通天冠,手持桃木法剑,立于祭坛中央。祭坛上摆放着三牲:牛头居中,羊首左置,猪头右置,三牲皆口含稻穗;案侧整齐排列着时鲜果品:石榴裂开红艳艳的籽,玉蜀黍堆成金字塔,苹果在晨光下泛着蜡质光泽。
击鼓!鸣金!月尘高声宣布,声若洪钟。
咚——咚——咚——
铿——铿——铿——
十二面牛皮大鼓在东南角被壮汉轮番击打,三十六面青铜铙钹在西北角由着短打的少年轮番敲响。鼓声如雷,钹声清越,惊起一群白鹭掠过稻田上空。
月尘执剑起势,脚下踏着禹步——左旋三步,右旋三步,衣袂翻飞如玄色云霞。他引剑划破空气,剑尖在晨雾中划出银弧,朗声道:
今以三牲之礼,敬告皇天厚土。感恩神农授我五谷,伏惟尚飨!
四位夫人:白秋兰(着玄色长袍)、白秋洁(着素色襦裙)、皇甫静(着茜色短打)、韩文君(着靛青衫裤)分列东南西北四角。她们手持陶埙、瑟、笛、编钟,随着月尘手势起乐。埙声如诉,瑟音似泣,笛声清越,编钟铿锵。她们齐声唱起《神农祭祀曲》,歌词晦涩却韵律铿锵:
土反其宅,谷永其宅;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
(土地回归其位置,谷物永保其繁盛;
害虫不要滋生,草木回归其根本。)
随着歌声,神农舞在祭坛展开。舞者身披兽皮,腰系藤蔓,手持农具,随着鼓点起舞。舞步时而如春雨润物般轻柔,时而如秋收时节的欢腾,完美演绎了播种—耕耘—收获的农耕历程。
历史学家激动地记录:这正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氏教民耕种,以乐舞祭天的仪式!五千年了,它居然完整保留至今!
神农之时兮,削木为耜兮,,以教天下兮... 歌声古朴苍茫,夹杂着楚地方言特有的喉音,听得人魂摇魄荡。
祭坛外围,《华夏农耕》剧组正全神贯注地拍摄。导演忍不住问身边的白发老者:这是...
神农时代的祭祀礼。老者扶了扶眼镜,掏出笔记本疾书,《礼记·郊特牲》有云: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这是农耕文明最原始的感恩仪式,明月农场完全复刻了《汉画网纹石刻》中的场景。
五千年?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插话,摄影机差点掉落。他来自牛津大学考古系,千里迢迢只为记录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听到老者的话,他反复确认:五千年前?可这乐器...这服饰...
老者轻笑:埙最早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瑟在曾侯乙墓出土过,祭服纹样与马王堆汉墓帛画上的神人图案一致——这些都在博物馆里躺着呢。
外国游客瞪大了蓝眼睛:天哪!我以为这些都是传说...你们复活了祖先的仪式?
老者指向月尘:他可是太玄护灵天师,通阴阳的。
祭祀礼毕,鼓声渐歇。月尘挽起衣袖,露出结实的小臂:开糍粑!
晒谷场上,十二台石臼整齐排开。男人们将蒸好的糯米倒入臼中,抡起枣木杵,嘿呦嘿呦地舂起来。糯米在反复捶打下变得黏稠,渐渐成团,白生生的米团在木杵下翻飞如银浪。
要趁热打!月尘一边示范一边喊,趁凉了就硬了!
年轻的女演员挽起袖子加入,手掌刚触到米团便叫起来:好烫!
月尘哈哈大笑:用地上的露水抹手!女演员依言将手往湿漉漉的草丛上擦了擦,果然不烫了。众人笑作一团。
正午时分,晒谷场上搭起一张张十二人的大圆桌。长长的流水席蜿蜒如龙。
陶瓮里浓油赤酱炖着猪大肠、猪肺、猪肝,漂浮着薄如蝉翼的猪血片,热气腾腾
五六十斤的本地黑猪被整只架在火上,表皮焦脆金黄,滋滋冒油,肚子塞着松蕈、茴香。
新打的稻米、粟米、高粱、菰米、红豆蒸的杂粮饭,粒粒分明,缀着野生菌丝。
陶坛泥封被拍开,十年陈的琥珀色酒液倒进黑陶碗,酒香袭人。
剧组导演举着摄像机疯狂取景:这比任何道具都要真实十倍!
席间,月尘端着酒碗起身:今日不分彼此,都吃好喝好!
一群孩童举着纸灯笼穿梭在桌间;老人们围坐讲古,说着稻花鱼苗要放多少才不伤稻根;外国游客掏出手机疯狂拍照,一位金发女子用蹩脚的中文问:为什么不用化肥?
月尘夹起一块烤猪肉:我们的猪吃的是农场剩菜剩饭,粪便又肥田,循环利用。
上帝啊...女子捂住嘴,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夕阳西下,剧组导演搂着月尘肩膀——他的纪录片设备存储卡已存满素材。他感慨道:你们这哪是农场,分明是活着的博物馆。
月尘望向远处——夕阳给鱼塘镀上金边,水车在暮色中缓缓转动,游客们举着刚做的米糕在田埂上拍照留念,身后是忙碌收拾的农民。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死物。月尘轻声说,是活在每个动作里的智慧。
他仰头灌下一碗米酒,醇厚的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打湿了玄色祭服,洇出深色的痕迹。
今天带大家看真正的活水系统月尘站在鱼塘边的小石桥上,指着远处的水渠说,我们农场的灌溉,可不是靠抽水机。
导演扛着摄像机凑近:月先生,您这身打扮比我们剧组的服装还专业!
月尘哈哈一笑:这可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走吧,带你们见识真正的古代水利工程。
沿着田埂走了约莫半里地,眼前豁然开朗——五纵三横的水渠如鱼骨般铺展开来,清澈的渠水在晨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这是我们祖辈设计的鱼骨渠月尘蹲下身,捧起一捧水,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他用树枝在渠边沙地上画出示意图:主干渠从明月湖引水,宽约两米,水深及膝。支渠呈30°角分叉,每条宽1.5米。毛渠再分出更细的水道,蜿蜒至每块田地。
古代没有塑料管,更没有电泵。月尘指着渠边的石闸说,全靠这些石闸控制水流。
他演示如何操作石闸:搬动石块改变水流方向,渠水便如臂使指般流向不同田块。
神奇的是,月尘压低声音,我们鱼塘的水位和稻田是联动的。鱼塘水位高时,溢出的水自动流入主渠;旱季时,又能通过反向闸门将稻田余水引回鱼塘。
转过一片竹林,十二架木质水车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人工河边。这些水车高约三米,轮辐上绑着竹筒,在水流冲击下缓慢转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别看它转得慢,月尘拍着水车的木轴,这可是古代的多功能神器
他详细讲解水车的三种用途: 竹筒转到下方时舀水,上升到顶点时自动倾斜,将水倒入引水槽。月尘指着水槽末端的分水器,这里设计巧妙,能把水均匀分配到不同支渠。
水车中轴连接着石磨,他指向水车后方的小屋,水流推动水车转动,就能带动石磨碾米。我们昨天吃的糙米,就是用这个磨的。
看到水车旁的木轴了吗?月尘神秘一笑,连上齿轮组,还能驱动舂米机、榨油机。以前农忙时,这十二架水车日夜不停,能顶二十个壮劳力。
来,我教你们操作。月尘招呼剧组成员上前。
他先演示如何调整水车叶片角度:水大时叶片要平贴水面,减少阻力;水小时叶片要竖起,增大受力面积。
女演员小李试着转动水车旁的木轮,但纹丝不动。月尘笑着帮忙:要逆着水流方向借力,像这样——他握住木轮猛地一推,水车果然开始缓慢转动。
哇!真的动了!小李惊喜地叫起来。
导演扛着摄像机,镜头紧跟着水流从水车流向稻田:这比我拍的任何特效都真实!
参观途中,月尘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渠边茂盛的水生植物:看这些茭白、水芹、慈姑,它们可不是随意长的。
他掰开一段茭白根茎:根系能过滤泥沙,净化水质;水芹能吸收 氮磷,防止鱼塘富营养化;慈姑田里的小鱼苗,是天然的除草剂
月尘蹲下身,捡起一片渠底的黑泥:这是淤泥,每年清淤时运到菜地,比化肥还肥。我们测算过,五亩鱼塘的淤泥,够二十亩菜地用一年。
一位老演员感叹:这哪是种地?根本就是造了个小生态系统!
月尘点头:古代农民不懂什么,但他们知道水、土、肥、种要循环起来。现在有些人把土地当工厂,只管产不管养...
他话没说完,导演突然兴奋地打断:快看!那边水渠里有鱼在跳!
众人望去,只见一群银光闪闪的稻花鱼跃出水面,在晨光中划出弧线。
这就是稻鱼共生。月尘笑道,鱼吃虫除草,粪便肥田,稻子为鱼遮阴。亩产九百斤稻米,还能收三百斤鱼。
参观接近尾声时,导演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月先生,您觉得这些古代技术,和现代滴灌、自动化设备相比,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月尘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大家登上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农场的灌溉网络:您看这水渠系统,他指着蜿蜒的银色水带,二百年前建的,至今还在用。
现代设备确实快,但前提是得有电、有油、有配件。月尘语气平静,去年隔壁县大旱,抽水机趴窝,庄稼全死了。我们靠水车提水,反而保住了收成。
他指着远处正在劳作的农民:更重要的是,技术要让人有尊严。古代水车坏了,农民自己能修;现代设备坏了,得等厂家来,耽误农时是小,欠下高利贷是大。
导演若有所思:就像您之前说的,种子在别人手里...
月尘点头:对,自主权才是根本。
日暮时分,剧组在水车旁架起摄像机,拍摄最后一组镜头:夕阳下,木质水车缓缓转动,渠水泛着金光流向稻田,老农牵牛从田埂走过...
月先生,导演递过一瓶自酿的米酒,今天真是收获太大了。我打算把这段古代水利系统作为纪录片的压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尘接过酒,微微一笑:其实最想告诉观众的,是农业的智慧不在设备多先进,而在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他指向远处正在学习操控水车的年轻农民:那些孩子大学毕业后都回来了。他们说,在城里写字楼里坐一天,不如在这里修一天水车有成就感。
金秋十月,明月农场的晒谷场上人头攒动。晨露未曦,彩旗猎猎,两千余人聚集于此,共庆丰收。
月尘身着玄色祭祀服——上绣日月星辰纹样,边缘镶以朱红滚边,头戴通天冠,手持桃木法剑,立于祭坛中央。祭坛上摆放着三牲:牛头居中,羊首左置,猪头右置,三牲皆口含稻穗;案侧整齐排列着时鲜果品:石榴裂开红艳艳的籽,玉蜀黍堆成金字塔,苹果在晨光下泛着蜡质光泽。
击鼓!鸣金!月尘高声宣布,声若洪钟。
咚——咚——咚——
铿——铿——铿——
十二面牛皮大鼓在东南角被壮汉轮番击打,三十六面青铜铙钹在西北角由着短打的少年轮番敲响。鼓声如雷,钹声清越,惊起一群白鹭掠过稻田上空。
月尘执剑起势,脚下踏着禹步——左旋三步,右旋三步,衣袂翻飞如玄色云霞。他引剑划破空气,剑尖在晨雾中划出银弧,朗声道:
今以三牲之礼,敬告皇天厚土。感恩神农授我五谷,伏惟尚飨!
四位夫人:白秋兰(着玄色长袍)、白秋洁(着素色襦裙)、皇甫静(着茜色短打)、韩文君(着靛青衫裤)分列东南西北四角。她们手持陶埙、瑟、笛、编钟,随着月尘手势起乐。埙声如诉,瑟音似泣,笛声清越,编钟铿锵。她们齐声唱起《神农祭祀曲》,歌词晦涩却韵律铿锵:
土反其宅,谷永其宅;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
(土地回归其位置,谷物永保其繁盛;
害虫不要滋生,草木回归其根本。)
随着歌声,神农舞在祭坛展开。舞者身披兽皮,腰系藤蔓,手持农具,随着鼓点起舞。舞步时而如春雨润物般轻柔,时而如秋收时节的欢腾,完美演绎了播种—耕耘—收获的农耕历程。
历史学家激动地记录:这正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氏教民耕种,以乐舞祭天的仪式!五千年了,它居然完整保留至今!
神农之时兮,削木为耜兮,,以教天下兮... 歌声古朴苍茫,夹杂着楚地方言特有的喉音,听得人魂摇魄荡。
祭坛外围,《华夏农耕》剧组正全神贯注地拍摄。导演忍不住问身边的白发老者:这是...
神农时代的祭祀礼。老者扶了扶眼镜,掏出笔记本疾书,《礼记·郊特牲》有云: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这是农耕文明最原始的感恩仪式,明月农场完全复刻了《汉画网纹石刻》中的场景。
五千年?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插话,摄影机差点掉落。他来自牛津大学考古系,千里迢迢只为记录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听到老者的话,他反复确认:五千年前?可这乐器...这服饰...
老者轻笑:埙最早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瑟在曾侯乙墓出土过,祭服纹样与马王堆汉墓帛画上的神人图案一致——这些都在博物馆里躺着呢。
外国游客瞪大了蓝眼睛:天哪!我以为这些都是传说...你们复活了祖先的仪式?
老者指向月尘:他可是太玄护灵天师,通阴阳的。
祭祀礼毕,鼓声渐歇。月尘挽起衣袖,露出结实的小臂:开糍粑!
晒谷场上,十二台石臼整齐排开。男人们将蒸好的糯米倒入臼中,抡起枣木杵,嘿呦嘿呦地舂起来。糯米在反复捶打下变得黏稠,渐渐成团,白生生的米团在木杵下翻飞如银浪。
要趁热打!月尘一边示范一边喊,趁凉了就硬了!
年轻的女演员挽起袖子加入,手掌刚触到米团便叫起来:好烫!
月尘哈哈大笑:用地上的露水抹手!女演员依言将手往湿漉漉的草丛上擦了擦,果然不烫了。众人笑作一团。
正午时分,晒谷场上搭起一张张十二人的大圆桌。长长的流水席蜿蜒如龙。
陶瓮里浓油赤酱炖着猪大肠、猪肺、猪肝,漂浮着薄如蝉翼的猪血片,热气腾腾
五六十斤的本地黑猪被整只架在火上,表皮焦脆金黄,滋滋冒油,肚子塞着松蕈、茴香。
新打的稻米、粟米、高粱、菰米、红豆蒸的杂粮饭,粒粒分明,缀着野生菌丝。
陶坛泥封被拍开,十年陈的琥珀色酒液倒进黑陶碗,酒香袭人。
剧组导演举着摄像机疯狂取景:这比任何道具都要真实十倍!
席间,月尘端着酒碗起身:今日不分彼此,都吃好喝好!
一群孩童举着纸灯笼穿梭在桌间;老人们围坐讲古,说着稻花鱼苗要放多少才不伤稻根;外国游客掏出手机疯狂拍照,一位金发女子用蹩脚的中文问:为什么不用化肥?
月尘夹起一块烤猪肉:我们的猪吃的是农场剩菜剩饭,粪便又肥田,循环利用。
上帝啊...女子捂住嘴,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夕阳西下,剧组导演搂着月尘肩膀——他的纪录片设备存储卡已存满素材。他感慨道:你们这哪是农场,分明是活着的博物馆。
月尘望向远处——夕阳给鱼塘镀上金边,水车在暮色中缓缓转动,游客们举着刚做的米糕在田埂上拍照留念,身后是忙碌收拾的农民。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死物。月尘轻声说,是活在每个动作里的智慧。
他仰头灌下一碗米酒,醇厚的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打湿了玄色祭服,洇出深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