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大事,是什么呢?
冯太后目光深邃,她准备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这个契机,继官俸制之后,均田制开始全国推广!
这可了不得了,一个被用了一百多年的土地分配制度就这样横空出世。
公元485年冬十月,孝文帝下诏:各州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得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如果家里有奴仆婢女的,也还多给点儿。
北魏那些依附于豪门强族的隐户,听说给地了,那还扯啥啊,投奔官府罢,无非上点儿税,服个兵役,那也比在豪强贵族的手下混强,横征暴敛不说,收的税比官府还高出好几倍,主要是没准啊!
北魏还着眼于流民,发出橄榄枝:“你过来啊,给你地!”
这诱惑谁能抵挡得了!
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细则,你想想冯太后研究了那么多年,集合了很多人的智慧的改革项目,能不细致周到吗?
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均田制发起者李世安督办此事。
根据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之下,颁布的均田制有俩大好处。
第一对百姓而言,获得土地保障,解决了最基本的生计问题,稳定多了。
而且还减轻了压力,只需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租调(粮食、绢帛)和承担徭役,避免了此前地主豪强的过度兼并和高额盘剥,生活负担相对减轻。
所以生产积极性也就上来了,垦荒、耕作的热情高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对北魏的好处不言自明,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土地是需要与户籍绑定的,大量隐漏的人口被纳入国家户籍管理体系,另外租调和徭役的征收对象也扩大不少,活好干多了。
社会秩序随之稳定,以前四处民变不断,如今大多安静下来,种地去了。
另外均田制鼓励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北方农业在经历长期战乱后,得以快速恢复,国家日益强盛,有了超越南朝的迹象!
一年时间飞速而过,公元486年春季朝会,十九岁的拓拔宏第一次穿戴上了汉族皇帝的礼服和冕旒。
玄色绣龙的汉族衮服,垂落如深潭,十二章纹在光影里流转着庄严的华彩,拓拔宏肩背挺得笔直,目光横扫,彰显着特有的挺拔和沉凝。
他抬起那双眼睛,眼窝里既有鲜卑人特有的野性,也有汉语文化浸泡的深邃,目光亮得像淬了火的寒星,英锐里藏着俯瞰山河的笃定。
阶下的鲜卑贵族们却像被雷击中一样,僵立如石。
“这还是我们的可汗吗?”
一众老亲王们手紧紧攥着腰间的鹿皮刀鞘,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冷厉的审视,和天塌了的痛心疾首。
旁边的贵族们或垂着眼,或抿着嘴,喉结无声滚动,交换着隐晦的目光,那目光里有震惊,有不满,更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警惕!
“这不玩完了吗?我们固守了百年的鲜卑旧俗,我们那流淌在血管里的雄鹰血液,是不是凉了??”
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对峙。
而冯太后依然坐在珠帘后面,望着拓拔宏背影,她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暖意,那暖意藏在深邃的眸光里,快得如同烛火跳动的微光,转瞬便被惯有的沉稳覆盖。
她的表情始终平静无波,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她内心还是很激动的,这一天她等得太久了,她必须稳坐钓鱼台,对所有暗流涌动从容掌控!
朝堂像一潭深湖,表面看风平浪静,底下却藏着能搅动一切的惊涛骇浪。
走出这一步,祖孙俩费老鼻子劲了。
拓拔宏朗声说道:“李冲,李尚书何在?”
李冲上前一步,道:“臣在!”
“说说你的折子吧!”
李冲一拱手,道:“陛下,均田制已经下发,但是配套制度还没有完善,咱们地方上缺少基层行政组织法规,宗主督护制根本跟不上均田制的脚步,臣特请实行三长制!”
太尉拓跋丕听了脑袋瓜子囟门疼,问道:“啥意思?”
李冲侃侃而谈道:“简单,就是以邻、里、党三级组织取代旧的“宗主督护制”,五家为一邻,设邻长……”
“你慢点说?取消啥?”
“取消宗主督护制……我接着说,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置党长,官吏的职责负责户籍管理、徭役摊派租调征收和基层治安。
三长从乡中强干而又谨慎的人中选派担任。
邻长免一人的差役,
里长除二人差役,
党长家则免三个人的差役。
为官三年之内,考核评定,没有过失者,加升一级。”
拓拔丕闻言坚决反对,大声斥责道:“宗主督护制已行百年,你说废了就废了?就不怕动摇大魏根基吗?”
李冲刚要据理力争,主推均田制的李安世突然站了出来,率先反驳,道:“旧制里由大家族的宗主来监督地方行政事务,弊端太大了,导致户口隐漏,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有时三五十家才有一个户口,国家税基流失不说,均田制怎么推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拓拔丕吧嗒吧嗒嘴,眨了几下眼睛,又道:“听俩位这么说我也认为这种办法不错,对朝廷和个人都有好处。
可是实际情况摆在这里呢,春季正是征收赋税的月份,取消宗主的职务,就得重新校正户籍,百姓又要缴税,又要弄户籍,一定忙不过来,因苦生怨。
所以我建议先缓缓,等过了今年秋季,冬季闲散时,再派官员到各地办理,这样做是不是更合适一些?”
李冲一看——拖字诀,马上道:“太尉此言差矣,百姓想法很单纯,趁现在征收赋税的时节去办理户籍,就能看到免徭役赋税所带来的好处,秋冬以后,只剩下校正户籍的麻烦辛苦,一定会心生怨恨。我们就是要利用征收赋税的月份去查户籍,使老百姓知道赋税公平。他们了解了这一点,又从中得到了好处,推行起来自然容易了。”
文武百官们又有站出来的强行装逼,道:“按照九个等级征税,已经推行很久了,一旦改变,恐怕会引起骚乱。”
冯太后叹了口气,一挑帘子走了出来,她款步来到群臣中间,看看这个,瞧瞧那个,道:“刚才乱糟糟的,都是谁在说不行啊?”
众人立马闭了嘴,闭得噔噔的。
“百姓的田赋捐税,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设立邻、里长、党三长,取代宗主管理地方,被包庇隐藏的户口就可被查出,为什么说它行不通呢?”冯太后突然板起脸,冷冰冰的看着大家。
见大家都不言语了,冯太后望向拓拔宏,拓拔宏一锤定音,三长制立马开始,重新核定百姓的户籍!
他又望向李冲道:“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百姓不明就里,还需要宣传教导,李尚书就辛苦一些,督办此事吧!”
李冲欣然领命,这是他的改革项目,他的智慧结晶,他的心血,当然愿意全力以赴!
万事开头难,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是三长制是个啥玩意,失去权利和利益的豪强士族们尤其反对,不停唱反调,结果百姓一开始为此都愁苦不安。
不久在李冲的强势推动下,赋税的征收额减少到过去的十几分之一,豪强也没话说了,百姓才安下心来……
年底将至,风尘仆仆的李冲督办告一段落,返回平城,第一件事就是进宫面见太后,汇报工作。
小一年没见,冯太后突然收起眼里的眷恋之色,下意识用手摸了摸鬓角,将脸转到阴影里。
李冲这才注意到,她鬓角白发又多了些,对于这个一生爱美的女人来说,可谓是莫大的打击。
这一年,冯太后四十六岁,李冲三十五岁。
俩人携手大魏改革,不知不觉度过了十个春秋。
什么样的韶华,也禁不住岁月流逝……
李冲突然走过来,将她揽入怀中,满含深情道:“在臣眼里,太皇太后永远是最美的……”
冯太后目光深邃,她准备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这个契机,继官俸制之后,均田制开始全国推广!
这可了不得了,一个被用了一百多年的土地分配制度就这样横空出世。
公元485年冬十月,孝文帝下诏:各州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得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如果家里有奴仆婢女的,也还多给点儿。
北魏那些依附于豪门强族的隐户,听说给地了,那还扯啥啊,投奔官府罢,无非上点儿税,服个兵役,那也比在豪强贵族的手下混强,横征暴敛不说,收的税比官府还高出好几倍,主要是没准啊!
北魏还着眼于流民,发出橄榄枝:“你过来啊,给你地!”
这诱惑谁能抵挡得了!
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细则,你想想冯太后研究了那么多年,集合了很多人的智慧的改革项目,能不细致周到吗?
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均田制发起者李世安督办此事。
根据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之下,颁布的均田制有俩大好处。
第一对百姓而言,获得土地保障,解决了最基本的生计问题,稳定多了。
而且还减轻了压力,只需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租调(粮食、绢帛)和承担徭役,避免了此前地主豪强的过度兼并和高额盘剥,生活负担相对减轻。
所以生产积极性也就上来了,垦荒、耕作的热情高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对北魏的好处不言自明,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土地是需要与户籍绑定的,大量隐漏的人口被纳入国家户籍管理体系,另外租调和徭役的征收对象也扩大不少,活好干多了。
社会秩序随之稳定,以前四处民变不断,如今大多安静下来,种地去了。
另外均田制鼓励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北方农业在经历长期战乱后,得以快速恢复,国家日益强盛,有了超越南朝的迹象!
一年时间飞速而过,公元486年春季朝会,十九岁的拓拔宏第一次穿戴上了汉族皇帝的礼服和冕旒。
玄色绣龙的汉族衮服,垂落如深潭,十二章纹在光影里流转着庄严的华彩,拓拔宏肩背挺得笔直,目光横扫,彰显着特有的挺拔和沉凝。
他抬起那双眼睛,眼窝里既有鲜卑人特有的野性,也有汉语文化浸泡的深邃,目光亮得像淬了火的寒星,英锐里藏着俯瞰山河的笃定。
阶下的鲜卑贵族们却像被雷击中一样,僵立如石。
“这还是我们的可汗吗?”
一众老亲王们手紧紧攥着腰间的鹿皮刀鞘,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冷厉的审视,和天塌了的痛心疾首。
旁边的贵族们或垂着眼,或抿着嘴,喉结无声滚动,交换着隐晦的目光,那目光里有震惊,有不满,更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警惕!
“这不玩完了吗?我们固守了百年的鲜卑旧俗,我们那流淌在血管里的雄鹰血液,是不是凉了??”
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对峙。
而冯太后依然坐在珠帘后面,望着拓拔宏背影,她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暖意,那暖意藏在深邃的眸光里,快得如同烛火跳动的微光,转瞬便被惯有的沉稳覆盖。
她的表情始终平静无波,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她内心还是很激动的,这一天她等得太久了,她必须稳坐钓鱼台,对所有暗流涌动从容掌控!
朝堂像一潭深湖,表面看风平浪静,底下却藏着能搅动一切的惊涛骇浪。
走出这一步,祖孙俩费老鼻子劲了。
拓拔宏朗声说道:“李冲,李尚书何在?”
李冲上前一步,道:“臣在!”
“说说你的折子吧!”
李冲一拱手,道:“陛下,均田制已经下发,但是配套制度还没有完善,咱们地方上缺少基层行政组织法规,宗主督护制根本跟不上均田制的脚步,臣特请实行三长制!”
太尉拓跋丕听了脑袋瓜子囟门疼,问道:“啥意思?”
李冲侃侃而谈道:“简单,就是以邻、里、党三级组织取代旧的“宗主督护制”,五家为一邻,设邻长……”
“你慢点说?取消啥?”
“取消宗主督护制……我接着说,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置党长,官吏的职责负责户籍管理、徭役摊派租调征收和基层治安。
三长从乡中强干而又谨慎的人中选派担任。
邻长免一人的差役,
里长除二人差役,
党长家则免三个人的差役。
为官三年之内,考核评定,没有过失者,加升一级。”
拓拔丕闻言坚决反对,大声斥责道:“宗主督护制已行百年,你说废了就废了?就不怕动摇大魏根基吗?”
李冲刚要据理力争,主推均田制的李安世突然站了出来,率先反驳,道:“旧制里由大家族的宗主来监督地方行政事务,弊端太大了,导致户口隐漏,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有时三五十家才有一个户口,国家税基流失不说,均田制怎么推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拓拔丕吧嗒吧嗒嘴,眨了几下眼睛,又道:“听俩位这么说我也认为这种办法不错,对朝廷和个人都有好处。
可是实际情况摆在这里呢,春季正是征收赋税的月份,取消宗主的职务,就得重新校正户籍,百姓又要缴税,又要弄户籍,一定忙不过来,因苦生怨。
所以我建议先缓缓,等过了今年秋季,冬季闲散时,再派官员到各地办理,这样做是不是更合适一些?”
李冲一看——拖字诀,马上道:“太尉此言差矣,百姓想法很单纯,趁现在征收赋税的时节去办理户籍,就能看到免徭役赋税所带来的好处,秋冬以后,只剩下校正户籍的麻烦辛苦,一定会心生怨恨。我们就是要利用征收赋税的月份去查户籍,使老百姓知道赋税公平。他们了解了这一点,又从中得到了好处,推行起来自然容易了。”
文武百官们又有站出来的强行装逼,道:“按照九个等级征税,已经推行很久了,一旦改变,恐怕会引起骚乱。”
冯太后叹了口气,一挑帘子走了出来,她款步来到群臣中间,看看这个,瞧瞧那个,道:“刚才乱糟糟的,都是谁在说不行啊?”
众人立马闭了嘴,闭得噔噔的。
“百姓的田赋捐税,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设立邻、里长、党三长,取代宗主管理地方,被包庇隐藏的户口就可被查出,为什么说它行不通呢?”冯太后突然板起脸,冷冰冰的看着大家。
见大家都不言语了,冯太后望向拓拔宏,拓拔宏一锤定音,三长制立马开始,重新核定百姓的户籍!
他又望向李冲道:“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百姓不明就里,还需要宣传教导,李尚书就辛苦一些,督办此事吧!”
李冲欣然领命,这是他的改革项目,他的智慧结晶,他的心血,当然愿意全力以赴!
万事开头难,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是三长制是个啥玩意,失去权利和利益的豪强士族们尤其反对,不停唱反调,结果百姓一开始为此都愁苦不安。
不久在李冲的强势推动下,赋税的征收额减少到过去的十几分之一,豪强也没话说了,百姓才安下心来……
年底将至,风尘仆仆的李冲督办告一段落,返回平城,第一件事就是进宫面见太后,汇报工作。
小一年没见,冯太后突然收起眼里的眷恋之色,下意识用手摸了摸鬓角,将脸转到阴影里。
李冲这才注意到,她鬓角白发又多了些,对于这个一生爱美的女人来说,可谓是莫大的打击。
这一年,冯太后四十六岁,李冲三十五岁。
俩人携手大魏改革,不知不觉度过了十个春秋。
什么样的韶华,也禁不住岁月流逝……
李冲突然走过来,将她揽入怀中,满含深情道:“在臣眼里,太皇太后永远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