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南朝荒唐孙继大统,北朝拓拔宏巧迁都-《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

  南朝夺嫡凶险异常,最后皇孙萧昭业胜出,这里面主要依靠一个关键人物,便是萧鸾,硬闯云龙门,守在那里的卫士,本来是萧子良的人,可是根本挡不住。

  然后他直入金銮殿,拥戴皇太孙萧昭业登基即位,命令左右侍从把萧子良搀扶出去,撇在了一边!

  萧鸾是谁,怎么这么猛呢?

  原来也不猛,又怂又顺,像只小绵羊,他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侄子,十岁父母双亡,跟着叔叔混日子,萧道成对他视如己出。

  他也成了萧道成的随身挂件,牵马递刀,柔弱异常。

  没人知道,他暗下功夫,早已是文武双全,而且嗜书如命,尤其善于谋划和蛰伏。

  齐武帝萧赜在世时,他还是一派恭顺谨慎之相,升任侍中,领骁骑将军,要不怎么能带人冲进金銮殿呢。

  萧鸾突然像变了一个人,镇静指挥,安排警卫戒备,声音洪亮如钟,殿内所有的官员侍从,在手足无措中,只好听他的命令。

  萧昭业继位,宣读武帝遗诏说:“皇太孙品德高贵,聪慧过人,国家交给他,朕就有所寄托了。

  萧子良要尽心辅佐皇太孙,无论大事小情,都要和萧鸾商量裁决,一起提出意见。

  尚书省的事务,交给右仆射王晏、吏部尚书徐孝嗣处理。

  军事方面,全权委托王敬则、陈显达、王广之、王玄邈、沈文季等人。”

  说回这个萧昭业,王朝末期的君主,一想就知道,不是特怂,就是特坏,这个就不是啥好东西。

  干了几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早存了当皇帝的心,那祖父和父亲就得死,于是他安排巫师就整这事,成天诅咒父亲和祖父,后来老爸果真一命呜呼了!

  他大喜过望,让巫师再加把力气,还真是天随人愿,没多久祖父也病重不起了。

  把他乐完了,给自己的正妻写了封信,中间一个大喜字,旁边又整了十六个小的!

  等到爷爷咽气,他又看中了宫里的女人,反正弄得乌烟瘴气!

  那萧鸾为什么会助他登基呢?

  他有他的打算,扶上来一个英明神武的,他不就白白蛰伏隐忍这么多年了吗?各怀鬼胎罢了!

  还是那句话,南方有好臣就是心眼子不正,北方没能臣,但是忠诚度相对较高,俗话说,一切决定于人品。

  无论如何,南朝还算平稳过渡,暂时看,没什么风波,但是有一条血腥的引线,已经埋伏在那里了,只差萧鸾一支香,点燃罢了!

  此时北魏孝文帝已经渡过黄河,抵达洛阳;他特意停军休整,大体看了一下城内建筑,李冲虽然已经修缮了一些房舍,驻军和大臣们住,简单应付,还得过去,但是肯定得加细,这就是下一步了。

  之后他前往以前的太学观看《石经》,东汉《熹平石经》和曹魏《正始石经》虽在此之前已因战乱遭到破坏,但并未完全损毁,仍有残石留在太学旧址。

  《熹平石经》由东汉蔡邕等孙刻,共46座石碑,内容为《周易》《尚书》等七部儒家经典,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

  《正始石经》,当然由曹魏所刻,因碑文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又称“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等内容。

  拓拔宏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心里大魏太学的选址已经完成了,就是这里!

  适逢天降大雨,连日不绝,道路泥泞不堪,这一路军队冒雨前进,有些兵士已经出现了不适症状。

  公元493年九月二十八日,拓拔宏诏令各路大军,按照既定方案,结束休整,继续向南挺进。

  到了二十九日,孝文帝一大早便披挂整齐,翻身上马,手持马鞭,率先出发。

  文武官员实在是走不动了,你想想九月份啊,又阴又冷,大雨瓢泼,路途不平,对于这些朝廷大员来说,可遭死罪了,个个狼狈不堪,于是集体拦住马头,不断叩拜。

  “陛下开恩,您就饶了我们吧,我们实在走不动了!”求告声连绵不绝。

  孝文帝看着这些养尊处优的老臣,脸色铁青道:“作战计划已定,都已经下发给你们了,各路大军只能各就各位,继续前进,你们拦住我的马头,意欲何为?”

  尚书李冲一看,到时候了,于是一马当先冲了出来,跪在拓拔宏面前道:“臣等不是不愿意听从陛下的决定,可是现在大家真的走不动了,是不是啊?”说罢回头问道。

  大家众口一词,一哄声道:“李尚书说的对啊!”

  孝文帝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群臣,可能觉得火候还不到,突然勃然大怒,说:“我现在要去灭南齐,统一天下,你们这些文弱书生,竟然敢拖我的后腿?不行,走不动,也得走,不要再多说了!”

  说罢,又纵马要走。

  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也熬不住了,一齐上前,好言劝谏,直到流泪不止。

  孝文帝叹了口气,道:“你看你们哭什么?”

  他拍了拍马鬃,眼望群臣道:“那你们说怎么办?这一次,我们大张旗鼓,全军出动,没有什么成果,就班师回朝,后人不得笑话死我们啊?我这个陛下颜面何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众人都说,“陛下说怎么办才能挽回颜面?臣等一定支持,只要别往南走就行。”

  “既然是这样,朕提出一个方案,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之地,经略天下属实不太方便,一直想南迁中原。

  如今这次南征,让你们搅和黄了,那就迁个都吧,我也好向祖先和后人交代。

  这样吧,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同意南征的站在右边!我看看结果再定!”

  任城王拓跋澄,第一个站到了左边,喊道:“我支持陛下迁都,你们往南走吧,我可不去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南安王拓跋桢也赶紧靠近孝文帝,抬着满是泥水的脸笑道:“干大事不拘小节!陛下你就下诏吧,不用问他们的意见,我站左边了!”

  终于,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明白啦,想要陛下如果放弃南征计划,就得同意迁都!

  好一些鲜卑贵族,根本不愿意向南迁移,平城多好啊,四季分明,气候清爽。

  更重要的是,还有大房子,可都是黄金地段!更别说无数的田园,牛羊,和土地了,这要迁都了,都不值钱了!那不是要了血命了吗?

  刚要往右迈脚,拓拔澄“嗷唠”一嗓子,斥责道:“咋的?你们想继续南征啊??会打仗吗?别让人家把脑袋拧了去!”

  众人立马收住脚,眨巴着眼睛想了想,南征?可拉倒吧,又冷又湿,还拉肚子,前几天窜一马车,再死路上,可不是闹的,于是磨磨蹭蹭,终于还是站到了左边。

  还有一批汉族官员,本来祖籍就是中原人士,乐得回归故里,可真是欢欣鼓舞,都忽悠说:“将京都迁到洛阳,陛下真是圣明,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咱老百姓的幸运!”

  于是文武百官暂时达成一致,都高呼万岁。

  北魏的迁都大计,就这样戏剧性的确定了下来。

  不服拓拔宏不行,心眼子是真多,这一招声东击西居然让他做成了!

  要不然,迁都这种大事,冯太后都没敢试吧,光讨论就不知道得多少人站出来反对,铁定泡汤!

  这次迁都,绝对是史诗级的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大搬家。

  洛阳是哪里啊?

  那可是东汉、西晋的都城啊!

  成天讨论正统性,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说服力的吗?

  迁都洛阳,使北魏一举成为中原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者,最大限度的获得了汉族士民的政治认同,打破了鲜卑贵族的壁垒,彻底完成了胡汉融合,为后续隋唐在此基础上统一天下,奠定民心和政治基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