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荥阳拉锯战-《帝王串串烧》

  消耗期的“预算”危机

  (虚拟财务室)

  宋仁宗赵祯:看到高祖皇帝在荥阳和项羽打消耗战,朕深有感触啊!这军费开支,流水一样,心疼!还是“文景之治”好,预算有结余。

  隋炀帝杨广:@宋仁宗,呵呵,小家子气。打仗嘛,就要舍得投入!看看朕修运河、打高句丽……(被众人禁言)。

  汉景帝刘启:父皇(文帝)和朕那点家底,可不敢这么烧。还得是祖父(刘邦)能扛,武帝儿子能花……

  萧何(灵魂状态):关中父老,再支援一批粮草啊!前线快断炊了!

  【正文】

  拿下关中,只是“反向收购”的第一步。面对依然强大的“西楚霸业”,刘邦的“汉中普惠”迎来了最艰苦的时期——长达数年的荥阳(今河南荥阳)拉锯战。这期间,双方围绕荥阳-成皋一线,展开了反复的争夺,像极了两个巨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惨烈“价格战”和“资源消耗战”。

  刘邦的“平台”优势 vs 项羽的“单体”优势

  · 刘邦方面(平台模式):

  · 优势:拥有稳定的大后方(关中),萧何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前线输送“融资”(兵员和粮草)。同时,刘邦善于“整合资源”,他派韩信北上开辟“第二战场”,收拾赵、代、燕、齐等地,相当于进行了一系列“横向并购”,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态圈”。他还派说客(如随何)去策反项羽的核心团队成员(如英布),进行“内部瓦解”。

  · 劣势:在荥阳主战场,刘邦的正面战斗力始终不如项羽。多次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甚至本人也多次陷入险境,最着名的一次是“荥阳突围”,靠纪信假扮自己吸引火力,才勉强逃出。

  · 项羽方面(单体模式):

  · 优势:项羽个人的军事能力和其直属部队的战斗力依然是天花板级别的。在正面战场上,他多次击败刘邦,打得刘邦只能坚壁清野,当“缩头乌龟”。

  · 劣势:缺乏稳定的战略后方。项羽就像个救火队长,哪里起火扑哪里,疲于奔命。他的“CFO”(后勤保障)做得一塌糊涂,粮道经常被刘邦骚扰甚至切断(如彭越在后方打游击)。更重要的是,他团队人心不稳,核心高管(如范增)被离间,合作伙伴(诸侯)貌合神离。

  关键的“预算”危机与“离间计”

  荥阳对峙期间,刘邦一度非常艰难。项羽猛攻荥阳,并切断了汉军的粮道。刘邦的“现金流”(粮草)即将断裂,内部军心浮动。

  这时,刘邦的“首席战略官”陈平(擅长阴谋和公关)献上了一计——离间计。他向刘邦申请了一大笔“特别活动经费”(黄金四万斤),并表示“不问出入”,也就是不需要详细的财务报表。这在现代企业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黑箱操作”。

  陈平用这笔钱,在项羽团队内部大肆进行“舆论战”和“贿赂”:

  1. 散布谣言,说项羽的头号谋士范增和大将钟离昧功劳很大,却得不到封赏,心怀怨望,想要投靠刘邦。

  2. 重金收买项羽身边的人,让他们不断在项羽耳边说范增的坏话。

  项羽果然中计。他本性多疑,开始不信任范增。当范增催促他急攻荥阳时,项羽反而怀疑范增别有用心。范增得知后,悲愤交加,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请赐骸骨归!” 相当于递交了辞呈。项羽竟然同意了!范增在回乡途中,背发毒疮而死。

  范增的离去,相当于“西楚霸业”失去了最后一位能看清大局的“首席战略官”。项羽团队决策质量急剧下降,从“有勇有谋”(虽然谋的部分常被忽略)彻底变成了“有勇无谋”。

  尽管用计除掉了范增,但刘邦在正面战场的压力并未立刻减轻。在一次惨败后,他仅带着数十骑狼狈逃出荥阳,跑到了成皋。他甚至一度想放弃成皋以东的阵地,收缩防守。但在谋士辕生的劝说下,他改变了策略,率军出武关,在南方牵制项羽,同时让韩信在北方加速“并购”,并继续鼓励彭越在项羽后方搞“破坏性创新”(游击战),骚扰其供应链。

  这一时期,刘邦虽然打得艰苦,但他的“平台生态”优势开始显现:项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刘邦是一个“体系在战斗”。项羽的“现金流”(兵力、粮草、精力)在持续消耗中不断被稀释,而刘邦的“现金流”则在萧何的运作和韩信的扩张下,得到了补充和壮大。

  【本章吐槽】

  · CFO的艰难:萧何在关中的日子绝对不好过,他需要不断地“征税”“征兵”,相当于不停地做“融资”和“增发”,压力巨大,还常常被刘邦质疑“为啥效率这么低”。

  · “黑钱”的效力:陈平的离间计,充分说明了在某些关键时刻,“无法审计的特别经费”可能比正规的“市场费用”更有效,虽然这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规范。

  · 项羽的困境:项羽就像一个技术无敌的“卷王”,能搞定所有最难的技术攻关(打胜仗),但却不擅长管理团队、维护客户(诸侯)关系和供应链,最终陷入被动的“996”救火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