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文帝的衣柜与御膳:抠门老板的日常-《帝王串串烧》

  新老板刘恒的“成本控制条例”并非纸上谈兵,他身体力行,将自己打造成了“大汉集团勤俭节约形象大使”。

  首先遭殃的是皇帝的衣柜。

  按照惯例,皇帝四季礼服、常服、便服,各有规制,用料考究,工艺繁复,需要一支庞大的“皇家制衣团队”常年服务。刘恒上任后,直接把这个团队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二,只保留必要的维护人员。

  他亲自审阅了尚衣监提交的“秋季服装采购预算”,拿起朱笔,大刀阔斧地砍了下去。

  “这件锦袍,去掉刺绣。”

  “这件裘衣,用普通羊皮即可,不必狐裘。”

  “还有这些,”他指着清单上一长串的配饰,“玉组佩留一套典礼用即可,日常这些金银杂佩,统统取消。”

  最后,他指着那项最重要的“天子冠冕”:“上面的珍珠玉翠,减半。看着太重,脖子累。”

  尚衣监的主管都快哭了:“陛下!这……这不符合礼制啊!天子服章,乃是威仪所在!”

  刘恒摆摆手:“威仪在心,不在衣。你看那南越王赵佗,穿金戴银,像个暴发户,就有威仪了?朕觉得,干净整洁,就是最大的威仪。以后朕的日常衣物,就用结实的粗布和厚帛,耐穿就好。”

  于是,朝臣们很快就习惯了看到他们的皇帝陛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疑似打着补丁的常服来上朝。那样子,不像九五之尊,倒像是哪个县衙里因为预算紧张而不得不勤俭度日的县令人。

  不仅衣服,饮食方面,刘恒也极致简约。

  御膳房报上来的菜单,被他删改得面目全非。

  “每日餐食,按四菜一汤标准,两荤两素。时令蔬菜为主,肉食减量。什么熊掌、豹胎这类稀罕物,以后不许再出现。”

  “陛下,那……宴请诸侯和使臣的国宴标准?”

  “参照此例,规模可适当扩大,但杜绝铺张浪费。吃不完的,按规矩分赐给宫人,不得丢弃。”

  有一次,一位来自齐地的“分公司经理”(诸侯王)进京述职,刘恒设宴款待。看着桌上远不如自己王府宴席精致的菜肴,这位王爷心里直犯嘀咕:“总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困难到这种地步了吗?”他偷偷观察刘恒,发现皇帝陛下吃得津津有味,甚至还把掉在案几上的饭粒捡起来吃了。

  王爷震惊了,回去就跟自己的臣属吐槽:“咱们这位新董事长,这抠门程度,简直比我封地上那个最会算计的老地主还省!跟他谈个‘项目拨款’(请求中央财政支持),怕是难咯!”

  刘恒的“抠门”还体现在方方面面。他的车驾是继承自父亲的旧款,一直没换;他宠幸的慎夫人,也被要求衣裙不能拖地(节省布料);帷帐不许刺绣(节省人工);就连他为自己预修的陵墓(霸陵),都要求使用陶器陪葬,不许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

  他的行为,自然引来了不少私下议论。有些习惯了奢华的前朝老臣觉得皇帝太小家子气,有失天家体面。但更多的中下层官员和民间百姓,却在传颂着新君的仁德与节俭。

  “听说没?皇上穿粗布衣服呢!”

  “何止!皇上吃饭都不超过四个菜!”

  “这才是真心为我们百姓着想的圣君啊!”

  刘恒用这种近乎极致的个人节俭,向整个“大汉集团”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公司的困难时期还没过去,从上到下,都必须勒紧裤腰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位“抠门老板”的日常,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公司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