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CEO的眼泪:愧疚、不甘与未竟的梦想-《帝王串串烧》

  在完成了正式的政治安排后,宫室之内,只剩下刘备与诸葛亮这两位相识相知十余年的老友与君臣。褪去了所有的帝王威仪和臣子礼节,此刻的对话,是两颗灵魂最后、也是最真实的碰撞。

  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浑浊的眼泪顺着深陷的眼窝滑落。这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兄长、一个创始人最真诚的忏悔与倾诉。

  “孔明……”他的声音虚弱而沙哑,“我……我对不起云长和翼德啊……”

  “我明明知道《隆中对》里说要‘外结好孙权’,可我……我没听你的劝。我一意孤行,非要去找孙权报仇……结果,害死了那么多跟随我多年的将士,也把公司带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我无颜去见二弟、三弟,也无颜面对公司的全体员工……”

  这番话,道尽了他心中最大的痛。他的眼泪里,混合着对兄弟的思念、对决策失误的悔恨,以及对追随者们深深的愧疚。他一生以“仁德”立身,最终却因一己私愤,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亡,这对他的人生信条是致命的打击。

  接着,他的话语中又透露出深深的不甘和遗憾。

  “我们从隆中相遇,你为我画下三分天下的蓝图……我们好不容易,才有了荆益之地,称帝汉中……我本以为,我们可以一起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啊……”

  “可惜……我看不到了……”他的眼神望向虚空,充满了对未竟梦想的无限眷恋与失落。“我把这个最烂的摊子,留给了你……还有那个不成器的阿斗……”

  最后,他几乎是乞求地看着诸葛亮:“孔明,我知道这很难……但看在……看在我们这么多年相交的份上,帮帮他,帮帮这个公司……如果……如果他真的扶不起来,为了蜀汉,为了大家……你,你就自己来吧……”

  这是刘备作为CEO最后的眼泪,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有悔恨,有不甘,有无奈,更有一种将千斤重担强行压给挚友的愧疚。他不是一个完美的CEO,他晚节有亏,但他此刻的真诚,足以打动任何人。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触动真情):“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刘备这一哭,哭的是兄弟情,哭的是霸业梦,哭的是身后忧。褪去皇帝的外衣,他也不过是个失败的老人。这番话,比任何正式的托孤诏书都重,像一座山,压在了诸葛亮的肩上。”

  ---

  “臣敢竭股肱之力”:职业经理人的忠诚誓言

  面对刘备声泪俱下、推心置腹的嘱托,诸葛亮的心被巨大的悲痛、感动和责任感激荡着。他“叩头流血”,涕泪交加。

  这一刻,他回想起很多: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时刘备“如鱼得水”的信任,博望坡初建功勋时的欣喜,赤壁联手破曹的惊险,入川路上的艰难,汉中称王时的辉煌……他与刘备,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是真正的战略合伙人与挚友。

  如今,这位亦君亦友的创始人,即将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内忧外患、濒临破产的公司和一个平庸的继承人。那句“君可自取”,与其说是诱惑,不如说是一道用信任铸就的枷锁,将他与蜀汉帝国的命运彻底焊死在一起。

  他抬起头,脸上泪痕未干,但眼神已经变得无比坚定和清澈。他用最郑重、最恳切的声音,许下了中国历史上职业经理人最着名、也最沉重的誓言:

  “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必定竭尽我全部的力量,贡献我所有的智慧和忠诚,一直到死为止!”

  这不是敷衍,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他对刘备,对蜀汉集团,对自己毕生理想的庄严承诺。他接下的,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处置的资产,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需要用生命去守护的信托责任。

  “陛下请放心,”他继续说道,“太子殿下天资仁敏,臣必定尽心辅佐,绝无二心。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陛下与臣共同的志向。只要臣一息尚存,此志不渝!”

  他彻底打消了刘备任何关于“自取”的疑虑,明确表示自己将恪守臣节,全力辅佐刘禅。他要做的,不是取代,而是守护;不是开创自己的王朝,而是完成刘备未竟的梦想。

  听到诸葛亮的誓言,刘备一直紧绷而焦虑的神情,终于松弛了下来。他仿佛卸下了肩上最后的重担,得到了最终的解脱与安宁。他知道,有诸葛亮在,蜀汉这艘破船,就还有修复和继续航行的希望。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由衷敬佩):“‘继之以死’!好一个诸葛孔明!古之托孤重臣,能如此承诺并践行的,能有几人?这已非简单的职业操守,而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赤诚!刘备得此一人,虽九死而其业不亡,何其幸也!”

  ---

  时代的落幕与新篇章的开启

  得到了诸葛亮铁一般的承诺后,刘备了无牵挂。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汉昭烈帝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一个充满传奇与悲情色彩的时代,正式落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灵柩在诸葛亮的护送下,返回成都。五月,太子刘禅在成都即位,尊刘备为昭烈皇帝,谥号昭烈。同时,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正式成为了蜀汉集团的实际掌控者,那个在《隆中对》里运筹帷幄的CTO,如今不得不走上前台,承担起CEO的职责。

  他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烂摊子:

  · 外部环境: 北有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东有撕破脸的孙吴关系紧张,夷陵新败,国威大损。

  · 内部状况: 精锐丧尽,人才断层(关羽、张飞、黄忠、马超、法正等核心高管已相继离世),南中地区(云南贵州)的豪强雍闿、孟获等趁机叛乱。

  · 公司士气: 新遭大败,先主去世,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然而,诸葛亮没有被这巨大的困难吓倒。他铭记着白帝城的誓言,也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着什么。他迅速行动起来,展现出一位杰出管理者的魄力与智慧。

  · 对外: 他立刻派出使者邓芝,重修与东吴的盟好。他深知,在自身虚弱之时,绝不能再两面树敌。经过努力,蜀吴联盟得以恢复,虽然再也回不到从前,但至少解除了东线的威胁。

  · 对内: 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经济,让公司在战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同时,他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公平无私,迅速稳定了内部局势。

  · 平定南中: 在稳定了内外大局后,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以“攻心为上”的策略,平定了南中叛乱,不仅解除了后顾之忧,还获得了宝贵的兵源和物资。

  白帝城的托孤,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这个篇章的主角,是诸葛亮。他不再是那个隐藏在刘备光芒背后的战略家,而是独自支撑危局的擎天之柱。他将用自己的忠诚、智慧与生命,去践行那个“继之以死”的诺言,为蜀汉帝国续写一段虽然悲壮,却足以光耀千古的后传。

  【跨时空吐槽】

  康熙(总结陈词):“刘备时代结束了,诸葛时代开始了。托孤之时,是CEO的眼泪与无奈;托孤之后,是CTO的忠诚与担当。蜀汉这家公司,虽然失去了最锐意的开拓者,却迎来了一位最坚韧的守护者。且看诸葛孔明,如何挽狂澜于既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