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把最后一块野猪后腿肉用油纸裹紧,塞进床底的木箱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沉得像块浸了墨的粗布。堂屋里传来母亲李秀兰收拾碗筷的窸窣声,混着父亲杨老根低低的咳嗽——自从家里顿顿见荤,父亲的咳嗽竟轻了不少,不再像从前那样咳得撕心裂肺。
他指尖摩挲着木箱里那捆新削的竹箭,箭杆是后山特有的“铁骨竹”,削得比拇指略细,尾端刻了三道浅浅的凹槽,方便缠上麻线固定箭羽。白天去镇上黑市时,他特意绕到中药铺,花了五毛钱买了一小包晒干的“见血封喉”叶子——这东西在现代是管制毒物,但在1980年的黔东南山区,药铺老板只当他是要毒山鼠,眼皮都没抬就给包了。
“得先炼毒。”杨涛起身从灶房摸了块烧红的木炭,在堂屋角落支起个破砂锅,把见血封喉叶子揉碎了往里倒,又加了半勺山泉水。火苗舔着砂锅底,很快就有带着苦涩的青烟冒出来,李秀兰端着碗路过,皱着眉问:“涛子,你熬这啥?呛得慌。”
“妈,这是驱虫的药,涂在箭上打野猪时能用。”杨涛随手拿块布盖住砂锅口,不让烟散得太开。他没说实话——这见血封喉的毒汁,哪怕只沾一点在伤口上,野猪这种猛兽也撑不过一炷香,更别说山鸡、野兔了。前世在部队学的野外生存技巧,如今全用在了这深山里。
等毒汁熬成深褐色的粘稠液体时,已经是半夜。杨涛用根细竹管把毒汁吸进掏空的芦苇杆里,又用蜡封了口,藏进贴身的布袋。他摸着箭囊里那几支刚淬过毒的竹箭,箭尖泛着暗哑的光,心里踏实了不少——上次遭遇野猪时,若不是靠陷阱和猎刀拼命,他未必能全身而退,如今有了毒箭,再遇到猛兽也多了层底气。
刚要吹灯睡觉,院墙外突然传来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不是村里常见的胶鞋踩在泥地上的闷响,倒像是布鞋踮着脚走,还带着点刻意放轻的拖沓。杨涛瞬间绷紧了神经,悄无声息地摸到窗边,撩起窗帘一角往外看。
月光下,一个瘦高的影子正贴着他家院墙根走,手里还拎着个黑布包,走到院门口时停了停,往里面张望了两眼。杨涛认出那是邻村的“疤脸”,上次在镇上黑市见过一面,听说这人专做“二道贩子”,一边从猎户手里收山货,一边又偷偷给市管会通风报信,赚两头的钱。
疤脸怎么会找到这儿来?杨涛心里咯噔一下——上次卖山獾肉时,他特意绕了三条路才回村,按理说没人知道他的底细。除非……是上次在黑市跟踪他的那个市管会便衣,没跟到他,转而找了疤脸来打听?
他攥紧了腰间的猎刀,看着疤脸在院门口徘徊了片刻,又悄摸摸地往村西头走了——那方向,正是老猎人石爷家。杨涛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疤脸去找石爷,会不会是想从石爷嘴里套话?毕竟全村只有石爷知道他最近在打猎,还教过他处理猎物的技巧。
“得去看看。”杨涛没惊动父母,从后窗翻了出去,脚刚落地就像猫一样伏低了身子。村里的狗没叫——这个点家家户户都睡熟了,只有几声蛐蛐叫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楚。他跟在疤脸身后,保持着十几步的距离,眼睛盯着那道瘦高的影子,手指扣在箭囊的竹箭上。
快到石爷家时,疤脸突然停了下来,转身往回走。杨涛赶紧躲到一棵老樟树后面,看着疤脸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借着月光写了些什么,又塞进黑布包,然后加快脚步往村外走。
等疤脸的影子消失在村口的竹林里,杨涛才松了口气。他没立刻回村,而是绕到石爷家的院墙外,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石爷的咳嗽声断断续续传来,还夹杂着他老伴的说话声,看样子没出事。但他心里却沉了下去:疤脸刚才写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关于他的消息,要是传到市管会手里,下次再去黑市交易,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往回走的路上,杨涛看着脚下的山路,忽然想起老陈说过的话——县城里有个“九爷”,能罩着做山货生意的人,但想跟九爷搭线,得有拿得出手的硬货。他摸了摸贴身的芦苇杆,里面的毒汁还带着点余温。或许,是时候去深山里找找更值钱的东西了,比如麝香、熊胆,只有手里有了硬货,才能真正在这黑市圈子里站稳脚跟,也才能护住家里人,不被疤脸这种人盯上。
刚走到自家院墙外,就听见母亲在屋里喊:“涛子,你咋还没睡?”杨涛应了一声,翻窗进屋时,看见父亲正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他白天买的新布,眼圈红红的。
“爸,您咋醒了?”杨涛走过去。
杨老根叹了口气,把布递给他:“这布贵,留着给你姐和小梅做件新衣裳吧。你这阵子……苦了你了。”他没问杨涛晚上去了哪儿,也没问那熬得呛人的“驱虫药”是啥,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双手粗糙得像树皮,却带着久违的暖意。
杨涛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心里忽然一酸。他把布放回木箱,说:“爸,以后咱家会越来越好的。”这话不是安慰,是他心里的定数——不管是疤脸,还是市管会,或是深山里的猛兽,都挡不住他想让家人过好日子的念头。
躺下后,杨涛没睡着。他想着疤脸的黑布包,想着九爷的传闻,想着深山里可能存在的珍稀猎物。窗外的月光透过纸窗,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像极了深山里等待猎物的兽夹。他知道,从明天起,他的狩猎之路,要比之前更难走了,但也只有走下去,才能让这个家,真正远离那些饥寒和算计。
他指尖摩挲着木箱里那捆新削的竹箭,箭杆是后山特有的“铁骨竹”,削得比拇指略细,尾端刻了三道浅浅的凹槽,方便缠上麻线固定箭羽。白天去镇上黑市时,他特意绕到中药铺,花了五毛钱买了一小包晒干的“见血封喉”叶子——这东西在现代是管制毒物,但在1980年的黔东南山区,药铺老板只当他是要毒山鼠,眼皮都没抬就给包了。
“得先炼毒。”杨涛起身从灶房摸了块烧红的木炭,在堂屋角落支起个破砂锅,把见血封喉叶子揉碎了往里倒,又加了半勺山泉水。火苗舔着砂锅底,很快就有带着苦涩的青烟冒出来,李秀兰端着碗路过,皱着眉问:“涛子,你熬这啥?呛得慌。”
“妈,这是驱虫的药,涂在箭上打野猪时能用。”杨涛随手拿块布盖住砂锅口,不让烟散得太开。他没说实话——这见血封喉的毒汁,哪怕只沾一点在伤口上,野猪这种猛兽也撑不过一炷香,更别说山鸡、野兔了。前世在部队学的野外生存技巧,如今全用在了这深山里。
等毒汁熬成深褐色的粘稠液体时,已经是半夜。杨涛用根细竹管把毒汁吸进掏空的芦苇杆里,又用蜡封了口,藏进贴身的布袋。他摸着箭囊里那几支刚淬过毒的竹箭,箭尖泛着暗哑的光,心里踏实了不少——上次遭遇野猪时,若不是靠陷阱和猎刀拼命,他未必能全身而退,如今有了毒箭,再遇到猛兽也多了层底气。
刚要吹灯睡觉,院墙外突然传来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不是村里常见的胶鞋踩在泥地上的闷响,倒像是布鞋踮着脚走,还带着点刻意放轻的拖沓。杨涛瞬间绷紧了神经,悄无声息地摸到窗边,撩起窗帘一角往外看。
月光下,一个瘦高的影子正贴着他家院墙根走,手里还拎着个黑布包,走到院门口时停了停,往里面张望了两眼。杨涛认出那是邻村的“疤脸”,上次在镇上黑市见过一面,听说这人专做“二道贩子”,一边从猎户手里收山货,一边又偷偷给市管会通风报信,赚两头的钱。
疤脸怎么会找到这儿来?杨涛心里咯噔一下——上次卖山獾肉时,他特意绕了三条路才回村,按理说没人知道他的底细。除非……是上次在黑市跟踪他的那个市管会便衣,没跟到他,转而找了疤脸来打听?
他攥紧了腰间的猎刀,看着疤脸在院门口徘徊了片刻,又悄摸摸地往村西头走了——那方向,正是老猎人石爷家。杨涛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疤脸去找石爷,会不会是想从石爷嘴里套话?毕竟全村只有石爷知道他最近在打猎,还教过他处理猎物的技巧。
“得去看看。”杨涛没惊动父母,从后窗翻了出去,脚刚落地就像猫一样伏低了身子。村里的狗没叫——这个点家家户户都睡熟了,只有几声蛐蛐叫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楚。他跟在疤脸身后,保持着十几步的距离,眼睛盯着那道瘦高的影子,手指扣在箭囊的竹箭上。
快到石爷家时,疤脸突然停了下来,转身往回走。杨涛赶紧躲到一棵老樟树后面,看着疤脸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借着月光写了些什么,又塞进黑布包,然后加快脚步往村外走。
等疤脸的影子消失在村口的竹林里,杨涛才松了口气。他没立刻回村,而是绕到石爷家的院墙外,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石爷的咳嗽声断断续续传来,还夹杂着他老伴的说话声,看样子没出事。但他心里却沉了下去:疤脸刚才写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关于他的消息,要是传到市管会手里,下次再去黑市交易,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往回走的路上,杨涛看着脚下的山路,忽然想起老陈说过的话——县城里有个“九爷”,能罩着做山货生意的人,但想跟九爷搭线,得有拿得出手的硬货。他摸了摸贴身的芦苇杆,里面的毒汁还带着点余温。或许,是时候去深山里找找更值钱的东西了,比如麝香、熊胆,只有手里有了硬货,才能真正在这黑市圈子里站稳脚跟,也才能护住家里人,不被疤脸这种人盯上。
刚走到自家院墙外,就听见母亲在屋里喊:“涛子,你咋还没睡?”杨涛应了一声,翻窗进屋时,看见父亲正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他白天买的新布,眼圈红红的。
“爸,您咋醒了?”杨涛走过去。
杨老根叹了口气,把布递给他:“这布贵,留着给你姐和小梅做件新衣裳吧。你这阵子……苦了你了。”他没问杨涛晚上去了哪儿,也没问那熬得呛人的“驱虫药”是啥,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双手粗糙得像树皮,却带着久违的暖意。
杨涛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心里忽然一酸。他把布放回木箱,说:“爸,以后咱家会越来越好的。”这话不是安慰,是他心里的定数——不管是疤脸,还是市管会,或是深山里的猛兽,都挡不住他想让家人过好日子的念头。
躺下后,杨涛没睡着。他想着疤脸的黑布包,想着九爷的传闻,想着深山里可能存在的珍稀猎物。窗外的月光透过纸窗,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像极了深山里等待猎物的兽夹。他知道,从明天起,他的狩猎之路,要比之前更难走了,但也只有走下去,才能让这个家,真正远离那些饥寒和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