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仓颉创字,传承之始-《见证盘古开天后,退休岩神想摸鱼》

  胜利的狂喜,在亲眼目睹共主之女被接引天外后,沉淀成更为复杂的敬畏、感恩以及悲壮。

  在回家路上,不再有来时的压抑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原本各自为政的部落战士们,在经历了共同生死之后,那道壁垒已然悄然瓦解。他们在篝火旁,分享着同一个水囊里的清水,为牺牲的、不同部落的战友流下同样悲伤的泪水,开始称呼彼此为“兄弟”,而不是“有熊部的人”或“烈山部的兵”。

  轩辕坐在缓缓前行的战车之上,沉默地看着这一切。

  他赢得了战争,代价却是与至亲的别离。这份痛苦磨去了他身上的少年锐气,让他那本就坚毅的肩膀,变得愈发沉稳与厚重。

  战争结束,仅仅只是开始。一个统一的人族联盟,不能仅仅依靠一场共同胜利来维系。当外部威胁消失,内部矛盾便会如同雨后的蘑菇,疯狂滋生。

  回到陈都后,轩辕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涿鹿之战中所有战死者,都亲自用刀,一笔一划地刻在了部落中央新立起的一块巨大石碑之上。

  石碑由涿鹿战场上一块黑岩制成,冰冷而肃穆。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在碑首刻下了两个字——“英魂”。

  每日清晨,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他都会亲自来到碑前,敬上一杯清水。在他带领下,所有族人都开始自发地前来祭拜。那石碑渐渐成为了整个联盟共同的圣地。

  随着联盟扩大,九黎残部的归附,需要处理的事务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战功记录、物资调配、法令颁布、土地划分……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口口相传和结绳记事。这种原始方式,在面对一个日益庞大的联盟时,显得错漏百出,效率低下。

  轩辕曾不止一次地看到,掌管战功记录的史官们,为了回忆起某一次冲锋中,究竟是哪个部落勇士先登城头而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他也曾看到,两个部落因为对同一条关于水源分配的口头命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而险些再次爆发械斗。

  最让他感到无力的,是传承。一些掌握着特殊技艺的老工匠、懂得高深武道的老战士,在战争中逝去,他们那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便随着他们死亡永远地消失了。后人只能通过模糊的口述,去揣摩、去想象,却再也无法重现。

  他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精准并且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记事”之法。一种能够承载人族所有智慧、功勋、律法与历史的工具!

  他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他麾下最聪慧的史官仓颉。

  仓颉,生有四目,能观常人所不能观之象,其智慧在整个联盟中都享有盛名。他领了共主命令,便将自己关在茅屋之中,废寝忘食,日夜苦思,誓要为人族开创出这前所未有的大功业。

  他仰观天象,看日月星辰轮转,试图从中找到规律,他将太阳画成一个圆圈,将月亮画成一弯新月,但当他想描绘漫天星辰时,却发现它们繁复多变,根本无法一一对应。

  他俯察大地,看山川河流脉络,试图描绘其雄奇形态。他画出的山峦层峦叠嶂,画出的河流九曲连环,美则美矣,却复杂到了连他自己都难以再次复刻的程度,更遑论让所有族人学习。

  他观察鸟兽,看它们留在泥土上的蹄印与爪痕,试图分辨其间差异。鹿的蹄印轻盈,虎的爪痕霸道,鸟的足迹纤细……

  他描摹了上千种痕迹,却发现,这依旧只是形。一头奔跑的鹿和一头死去的鹿,留下蹄印或许相似,但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却天差地别。

  他画了无数符号,在龟甲上,在兽骨上,在石板上,又一次次烦躁地将它们全部推翻。那些符号,或过于繁杂,或过于相似,始终无法精准地表达出他心中所想。

  他陷入了瓶颈,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不堪,头发纠结,双眼布满血丝,那传说中能洞察万物的四只眼睛,此刻也写满了迷茫与痛苦。

  一个深夜,当仓颉再次因为苦思冥想而精疲力尽,趴在堆积如山的兽皮之上沉沉睡去时,他做了一个梦。

  他梦到自己,来到了一片混沌之中。没有天地,没有日月,只有无尽黑暗与虚无。四周充满了各种混乱的声音,那是他这些日子以来所有失败的尝试,那些被他抛弃的符号,如同冤魂一般在他耳边尖啸、嘲弄,让他心神不宁。

  就在他感到孤独与恐惧,即将被这片混沌吞噬之时,一块散发着温和黄光的磐岩,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他面前。

  它一出现,瞬间便镇压了混乱。

  岩石之上,铭刻着他从未见过的金色纹路。

  那些纹路,有的形如山川,只寥寥数笔,却蕴含着顶天立地的厚重;有的形如流水,蜿蜒曲折,仿佛能听到潺潺水声;有的形如烈火,向上升腾,带着灼人炽热;有的形如草木,破土而出,充满了生机……

  它们不是画,却比任何画都更传神,更能直指事物本质。它们仿佛就是这些事物本源“形态”,是它们存在于天地间的凭证!是它们独一无二的“名”!

  仓颉看得如痴如醉,他伸出手,想要去触摸那些纹路,去感受那份古老韵律。

  就在他指尖即将触碰到那块磐岩的瞬间,一道温和而又威严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看清了吗?”

  仓颉浑身一震,猛地从梦中惊醒!

  窗外,天光已然大亮。

  他呆坐在原地,茅屋依旧,兽皮依旧,但他的世界,已经截然不同。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梦中看到的那一幕,以及那句如同天启般的问话。

  看清了吗?

  我……看清了什么?

  他缓缓地低下头,看向了地上那些被鸟兽踩出的、杂乱无章的蹄印。

  在过去,他只看到了它们的“形”,看到了它们的区别。但现在,他透过那蹄印,看到的,却是一种联系!是这蹄印与其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之间,那份永恒不变的“联系”!

  “对……对了!”

  仓颉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他要创造的,不应是单纯“图画”,不应是去模仿万物的“形”,而是要去定义万物的“名”!是一种能够代表万物之名的符号!

  他抓起一根石笔,疯了一般冲出了茅屋,找来一块石板,奋笔疾书!

  他画下了一个“日”字,取其形,更取其“光明普照”之意,一个圆圈,中间一点,代表着光明核心。

  他画下了一个“月”字,取其缺,更取其“阴晴圆缺”之变,一弯残月,藏于云中。

  他又画下了“山”、“水”、“木”、“火”……

  他不再去追求细节的繁复,而是抓住每一样事物最核心、最无法被替代的特征,将其简化、固化,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和学习的“符号”!

  当他刻下最后一个符号时,整个天地,都为之震动!

  九天之上,风云变色,竟凭空下起了金色的粟米之雨,落在大地之上,瞬间便生根发芽,结出沉甸甸的穗子!

  幽冥地府之中,无数原本浑浑噩噩、只知飘荡的鬼魂,在看到那些凭空出现在他们脑海中的字符时,竟仿佛开启了灵智,想起了自己生前种种,想起了自己名姓与过往,不由得发出了悲戚的哭声!

  东海之滨。

  钟离缓缓放下手中茶杯,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空间,落在了那个正跪在石板前,喜极而泣的史官身上。

  “从此,人间的秩序,有了记录。”

  他轻声说道。

  “这,便是人族的传承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