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镇的人都知道,镇西头的老槐树下有盘古怪的石磨。磨盘边缘刻着缠枝莲纹,却总在月圆之夜渗出淡金色的光,像谁不小心泼了半盏桂花酒。守磨人是个叫阿桂的哑女,左手总攥着块莹白的玉,玉上雕着半朵莲花。
那年秋汛来得凶,上游冲下来个破木盆,盆里蜷着个眉眼周正的少年,怀里死死搂着个锦盒。阿桂发现他时,少年浑身是泥,唯有脖颈处露出半枚莲花玉佩,竟与她手中的玉严丝合缝。
少年醒来说自己叫林缚,家在百里外的茯苓渡,洪水冲散了家人,只来得及抢出祖传的砚台。阿桂指了指石磨,又比划着圆月,林缚便留了下来,帮她劈柴挑水,夜里就睡在磨房的草垛上。
初雪那天,林缚在磨盘下发现个暗格,里面藏着本泛黄的账册。墨迹是用松烟混着朱砂写的,记着光绪年间的旧事:某年某月,收张屠户糙米三斗;某月某日,付李秀才笔墨钱五十文。最末页画着幅小像,女子眉眼竟与阿桂一般无二,旁边题着赠吾妻阿芷。
这石磨原是你家的?林缚举着账册问。阿桂猛地捂住嘴,泪水顺着指缝淌下来,落在林缚脖颈的玉佩上,两瓣莲花相触的地方忽然泛起暖意。
开春后镇上流言四起,说哑女捡来的外乡人是个盗墓贼,夜里总鬼鬼祟祟地盯着石磨。林缚听见了也不辩解,只是把账册裹进油布,藏得更严实了。直到某天清晨,阿桂发现磨房的门敞着,林缚和那本账册都不见了,石磨的暗格里,孤零零躺着半枚莲花玉。
她跌坐在磨盘旁哭到日暮,指尖无意中触到磨齿的凹槽,竟摸到行极浅的刻字:月圆时,转三圈,见故人。
七月十五那晚,月华如水。阿桂推着磨盘转了三圈,磨盘忽然发出沉闷的声响,缓缓向旁移开,露出个丈许深的地窖。窖壁上凿着层层木架,摆满了陶罐,每个罐口都封着红布,布上用墨笔写着人名。
最上层的陶罐贴着二字。阿桂颤抖着揭开红布,里面没有金银,只有撮晒干的艾草,裹着张字条:茯苓渡林缚,光绪二十七年生,卒于宣统元年秋汛,时年十六。
地窖深处传来脚步声,林缚的身影在月光里渐渐清晰。他怀里抱着个锦盒,打开来是方端砚,砚池里盛着的不是墨,而是盈盈的月光。其实我早就死了,他声音发飘,像被风吹动的蛛网,这石磨是当年你祖父为寻失散的妻子造的,能聚执念不散的魂魄。
阿桂忽然能说话了,声音带着初啼般的沙哑:那账册上的阿芷...
是你曾祖母。林缚将半枚玉放进她手心,两瓣莲花终于合为一朵,她守着石磨等了一辈子,临终前把执念封进陶罐,说若有天遇见持半玉者,便让他看看这些。
木架上的陶罐开始轻轻晃动,红布簌簌作响。阿桂看见无数虚影在月光里流转:张屠户扛着肉走过青石板,李秀才摇头晃脑地念着诗,还有个梳双丫髻的姑娘,正踮脚给石磨上的男子擦汗。
他们都是被石磨记下的人。林缚的身影越来越淡,洪水冲垮茯苓渡那天,我攥着砚台想,若能再见亲人一面就好了,这执念竟让我困在这里百年。
阿桂将两枚玉佩合在一起,塞进他手里:那现在呢?
看见你,就够了。林缚笑起来,像初遇时那样明朗,替我告诉活着的人,别总惦念过去。
地窖的门在身后缓缓合上,石磨恢复了原样。阿桂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第一缕晨光漫过青瓦,手里的账册忽然泛起金光,字里行间的人影渐渐淡去,只余下空白的纸页。
后来青石镇的人常看见,哑女阿桂不再守着石磨,她学了识字,在镇上开了家小茶馆。茶馆里摆着方旧砚台,每逢月圆,就有人听见她轻声哼着支没听过的调子,像极了百年前茯苓渡的歌谣。
那年秋汛来得凶,上游冲下来个破木盆,盆里蜷着个眉眼周正的少年,怀里死死搂着个锦盒。阿桂发现他时,少年浑身是泥,唯有脖颈处露出半枚莲花玉佩,竟与她手中的玉严丝合缝。
少年醒来说自己叫林缚,家在百里外的茯苓渡,洪水冲散了家人,只来得及抢出祖传的砚台。阿桂指了指石磨,又比划着圆月,林缚便留了下来,帮她劈柴挑水,夜里就睡在磨房的草垛上。
初雪那天,林缚在磨盘下发现个暗格,里面藏着本泛黄的账册。墨迹是用松烟混着朱砂写的,记着光绪年间的旧事:某年某月,收张屠户糙米三斗;某月某日,付李秀才笔墨钱五十文。最末页画着幅小像,女子眉眼竟与阿桂一般无二,旁边题着赠吾妻阿芷。
这石磨原是你家的?林缚举着账册问。阿桂猛地捂住嘴,泪水顺着指缝淌下来,落在林缚脖颈的玉佩上,两瓣莲花相触的地方忽然泛起暖意。
开春后镇上流言四起,说哑女捡来的外乡人是个盗墓贼,夜里总鬼鬼祟祟地盯着石磨。林缚听见了也不辩解,只是把账册裹进油布,藏得更严实了。直到某天清晨,阿桂发现磨房的门敞着,林缚和那本账册都不见了,石磨的暗格里,孤零零躺着半枚莲花玉。
她跌坐在磨盘旁哭到日暮,指尖无意中触到磨齿的凹槽,竟摸到行极浅的刻字:月圆时,转三圈,见故人。
七月十五那晚,月华如水。阿桂推着磨盘转了三圈,磨盘忽然发出沉闷的声响,缓缓向旁移开,露出个丈许深的地窖。窖壁上凿着层层木架,摆满了陶罐,每个罐口都封着红布,布上用墨笔写着人名。
最上层的陶罐贴着二字。阿桂颤抖着揭开红布,里面没有金银,只有撮晒干的艾草,裹着张字条:茯苓渡林缚,光绪二十七年生,卒于宣统元年秋汛,时年十六。
地窖深处传来脚步声,林缚的身影在月光里渐渐清晰。他怀里抱着个锦盒,打开来是方端砚,砚池里盛着的不是墨,而是盈盈的月光。其实我早就死了,他声音发飘,像被风吹动的蛛网,这石磨是当年你祖父为寻失散的妻子造的,能聚执念不散的魂魄。
阿桂忽然能说话了,声音带着初啼般的沙哑:那账册上的阿芷...
是你曾祖母。林缚将半枚玉放进她手心,两瓣莲花终于合为一朵,她守着石磨等了一辈子,临终前把执念封进陶罐,说若有天遇见持半玉者,便让他看看这些。
木架上的陶罐开始轻轻晃动,红布簌簌作响。阿桂看见无数虚影在月光里流转:张屠户扛着肉走过青石板,李秀才摇头晃脑地念着诗,还有个梳双丫髻的姑娘,正踮脚给石磨上的男子擦汗。
他们都是被石磨记下的人。林缚的身影越来越淡,洪水冲垮茯苓渡那天,我攥着砚台想,若能再见亲人一面就好了,这执念竟让我困在这里百年。
阿桂将两枚玉佩合在一起,塞进他手里:那现在呢?
看见你,就够了。林缚笑起来,像初遇时那样明朗,替我告诉活着的人,别总惦念过去。
地窖的门在身后缓缓合上,石磨恢复了原样。阿桂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第一缕晨光漫过青瓦,手里的账册忽然泛起金光,字里行间的人影渐渐淡去,只余下空白的纸页。
后来青石镇的人常看见,哑女阿桂不再守着石磨,她学了识字,在镇上开了家小茶馆。茶馆里摆着方旧砚台,每逢月圆,就有人听见她轻声哼着支没听过的调子,像极了百年前茯苓渡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