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子沟的人不爱说话。
不是天生喑哑,是山风把话都磨碎了。沟里的石头带着棱角,连麻雀叫起来都比别处嘶哑三分。老石匠是沟里最不爱说话的,他喉咙里总像卡着块卵石,打招呼时只喉结动一动,算是应了。
他守着间石屋,屋角堆着半人高的鹰骨。不是山里捡的,是他年轻时跟着猎队得的。那时候哑子沟还叫鹰愁涧,崖壁上全是盘旋的黑影,后来枪响多了,鹰便稀了,只剩这些骨头在石屋里泛着乳白的光。
老石匠会做骨哨。选一根尺许长的鹰腿骨,用砂纸磨去血筋,再用锥子细细钻孔。哨音不似竹笛清亮,也不似铜号洪亮,呜呜咽咽的,像山风钻过岩缝,又像婴儿在梦里哭。
这哨子能唤鹰。狗剩蹲在门槛上,看着老石匠手里的活儿。他是沟里最话多的后生,眼睛亮得像沾了露水的星子。
老石匠没理他,只是把磨好的骨哨凑到嘴边。哨音刚起,屋后的山坳里便扑棱棱飞起几只灰鸽子,绕着石屋打了个圈,又落回崖壁。
我说的是鹰。狗剩又说,我爷说,你年轻时候吹哨子,鹰能落在你肩膀上。
骨哨从老石匠嘴边滑下来,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快得像流星。那年他还是个半大孩子,跟着猎队在雪地里追一只白鹰。鹰中了枪,却带着血冲上云霄,最后坠在冰崖下。他捡回那截断骨时,骨头上还沾着未干的血,冻成了暗红的冰碴。
石屋里的光线斜斜切进来,照在老石匠手上的裂纹里。那些裂纹像极了鹰骨上的纹路,都是岁月刻下的年轮。
入秋时来了个穿蓝布衫的姑娘,背着个帆布包,说是来采风的学生。姑娘叫林墨,眼睛很大,看什么都带着股新鲜劲儿。她在沟里转了三天,最后停在了老石匠的石屋前。
大爷,能给我做个骨哨吗?林墨的声音脆生生的,像山涧里的泉水。
老石匠只顾着打磨手里的骨头,没应声。狗剩在一旁撺掇:他能做!能唤来鹰呢!
林墨眼睛更亮了:真的?我在书上见过,说鹰是通人性的。
这话像根针,刺破了老石匠沉寂多年的心事。他猛地抬起头,喉结动了动,吐出两个字:难做。
那天傍晚,老石匠破天荒地留了林墨吃饭。糙米饭就着腌萝卜,林墨吃得很香。她讲山外的事,说城里的高楼比哑子沟的山还高,说电灯比星星还亮。老石匠不说话,只是偶尔往她碗里添块萝卜。
夜里起了风,呜呜地刮着窗棂。林墨被冻醒,听见院里有响动。披衣出去看,只见老石匠站在月光里,手里举着支新做的骨哨。哨音被风撕得七零八落,却带着种奇异的穿透力,直往云里钻。
他在等鹰。狗剩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每年这时候,鹰要往南飞。
林墨看着老石匠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佝偻的身子里,藏着一整个天空的故事。
第七天头上,骨哨成了。老石匠把它递给林墨时,指腹在哨口摩挲了许久。那是根泛着玉色的鹰骨,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像云,又像鹰的翅膀。
吹不得。老石匠哑着嗓子说,鹰会来的。
林墨没懂,只当是老人的玩笑。她要付工钱,老石匠摆摆手,指了指她帆布包里的画册。林墨翻开,里面画满了哑子沟的山、水、石头,还有石屋里那个沉默的老人。
老石匠看着画册,眼角的皱纹慢慢舒展开,像被山风熨过的褶皱。
林墨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她刚走到沟口,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哨音。不是老石匠常吹的呜咽调,而是一串清亮急促的音符,像在呼唤,又像在挽留。
抬头时,她看见一群黑影从云端俯冲下来。不是鸽子,是鹰!灰黑色的翅膀在铅灰色的天空下展开,足有门板那么宽。它们盘旋着,发出尖锐的唳鸣,像是在回应那支骨哨。
林墨忽然懂了老石匠说的吹不得。有些声音,一旦响起,就会惊动整个天地。
狗剩后来跟她说,那天老石匠站在崖边吹了整整一个时辰的哨。鹰群散去后,他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林墨把那支骨哨带回了城里,却从没吹过。她在画册的最后一页画了幅画:哑子沟的石屋前,一个老人举着骨哨,天上盘旋着无数只鹰。画的角落写着一行小字:有些沉默,比声音更响亮。
三年后,狗剩成了哑子沟第二个会做骨哨的人。他做的哨音不如老石匠的浑厚,却多了些活泼的调子。有游客来沟里玩,会买一支回去,说吹响时,仿佛能听见山风里藏着的故事。
老石匠不再做骨哨了,只每天坐在门槛上晒太阳。阳光落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像落在饱经风霜的岩石上。偶尔有鹰从天上飞过,他会慢慢抬起手,对着天空比划几下,像在打招呼,又像在说再见。
哑子沟的风依旧在吹,只是不知从何时起,风里似乎多了些温柔的调子。那些被山风磨碎的话语,都化作了骨哨声,藏在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里,等着懂的人来听。
不是天生喑哑,是山风把话都磨碎了。沟里的石头带着棱角,连麻雀叫起来都比别处嘶哑三分。老石匠是沟里最不爱说话的,他喉咙里总像卡着块卵石,打招呼时只喉结动一动,算是应了。
他守着间石屋,屋角堆着半人高的鹰骨。不是山里捡的,是他年轻时跟着猎队得的。那时候哑子沟还叫鹰愁涧,崖壁上全是盘旋的黑影,后来枪响多了,鹰便稀了,只剩这些骨头在石屋里泛着乳白的光。
老石匠会做骨哨。选一根尺许长的鹰腿骨,用砂纸磨去血筋,再用锥子细细钻孔。哨音不似竹笛清亮,也不似铜号洪亮,呜呜咽咽的,像山风钻过岩缝,又像婴儿在梦里哭。
这哨子能唤鹰。狗剩蹲在门槛上,看着老石匠手里的活儿。他是沟里最话多的后生,眼睛亮得像沾了露水的星子。
老石匠没理他,只是把磨好的骨哨凑到嘴边。哨音刚起,屋后的山坳里便扑棱棱飞起几只灰鸽子,绕着石屋打了个圈,又落回崖壁。
我说的是鹰。狗剩又说,我爷说,你年轻时候吹哨子,鹰能落在你肩膀上。
骨哨从老石匠嘴边滑下来,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快得像流星。那年他还是个半大孩子,跟着猎队在雪地里追一只白鹰。鹰中了枪,却带着血冲上云霄,最后坠在冰崖下。他捡回那截断骨时,骨头上还沾着未干的血,冻成了暗红的冰碴。
石屋里的光线斜斜切进来,照在老石匠手上的裂纹里。那些裂纹像极了鹰骨上的纹路,都是岁月刻下的年轮。
入秋时来了个穿蓝布衫的姑娘,背着个帆布包,说是来采风的学生。姑娘叫林墨,眼睛很大,看什么都带着股新鲜劲儿。她在沟里转了三天,最后停在了老石匠的石屋前。
大爷,能给我做个骨哨吗?林墨的声音脆生生的,像山涧里的泉水。
老石匠只顾着打磨手里的骨头,没应声。狗剩在一旁撺掇:他能做!能唤来鹰呢!
林墨眼睛更亮了:真的?我在书上见过,说鹰是通人性的。
这话像根针,刺破了老石匠沉寂多年的心事。他猛地抬起头,喉结动了动,吐出两个字:难做。
那天傍晚,老石匠破天荒地留了林墨吃饭。糙米饭就着腌萝卜,林墨吃得很香。她讲山外的事,说城里的高楼比哑子沟的山还高,说电灯比星星还亮。老石匠不说话,只是偶尔往她碗里添块萝卜。
夜里起了风,呜呜地刮着窗棂。林墨被冻醒,听见院里有响动。披衣出去看,只见老石匠站在月光里,手里举着支新做的骨哨。哨音被风撕得七零八落,却带着种奇异的穿透力,直往云里钻。
他在等鹰。狗剩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每年这时候,鹰要往南飞。
林墨看着老石匠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佝偻的身子里,藏着一整个天空的故事。
第七天头上,骨哨成了。老石匠把它递给林墨时,指腹在哨口摩挲了许久。那是根泛着玉色的鹰骨,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像云,又像鹰的翅膀。
吹不得。老石匠哑着嗓子说,鹰会来的。
林墨没懂,只当是老人的玩笑。她要付工钱,老石匠摆摆手,指了指她帆布包里的画册。林墨翻开,里面画满了哑子沟的山、水、石头,还有石屋里那个沉默的老人。
老石匠看着画册,眼角的皱纹慢慢舒展开,像被山风熨过的褶皱。
林墨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她刚走到沟口,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哨音。不是老石匠常吹的呜咽调,而是一串清亮急促的音符,像在呼唤,又像在挽留。
抬头时,她看见一群黑影从云端俯冲下来。不是鸽子,是鹰!灰黑色的翅膀在铅灰色的天空下展开,足有门板那么宽。它们盘旋着,发出尖锐的唳鸣,像是在回应那支骨哨。
林墨忽然懂了老石匠说的吹不得。有些声音,一旦响起,就会惊动整个天地。
狗剩后来跟她说,那天老石匠站在崖边吹了整整一个时辰的哨。鹰群散去后,他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林墨把那支骨哨带回了城里,却从没吹过。她在画册的最后一页画了幅画:哑子沟的石屋前,一个老人举着骨哨,天上盘旋着无数只鹰。画的角落写着一行小字:有些沉默,比声音更响亮。
三年后,狗剩成了哑子沟第二个会做骨哨的人。他做的哨音不如老石匠的浑厚,却多了些活泼的调子。有游客来沟里玩,会买一支回去,说吹响时,仿佛能听见山风里藏着的故事。
老石匠不再做骨哨了,只每天坐在门槛上晒太阳。阳光落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像落在饱经风霜的岩石上。偶尔有鹰从天上飞过,他会慢慢抬起手,对着天空比划几下,像在打招呼,又像在说再见。
哑子沟的风依旧在吹,只是不知从何时起,风里似乎多了些温柔的调子。那些被山风磨碎的话语,都化作了骨哨声,藏在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里,等着懂的人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