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镇的钟楼杵在镇口百年了,钟绳磨得发亮,却从不见有人拽动。守钟人老周总说,那铜钟有灵性,该响的时候自会响。
镇上人都晓得老周耳朵灵。他能听出哪家的瓦当松了,哪户的水缸见底,甚至能循着风声辨出三天后会不会落雨。每天天擦黑,他就搬张竹椅坐在钟楼底下,闭着眼听穿镇而过的溪流哼调子,听檐角铜铃跟月亮说悄悄话。
那年秋汛来得凶,溪水涨得快要漫过石桥。镇东头的王屠户扛着门板要去堵缺口,被老周一把拉住:“别去,听水响,今晚是来串亲戚的。”果然后半夜雨就停了,溪水乖乖退回到石桥下,还带来些上游漂来的红果,甜得很。
新来的货郎阿春总觉得老周神神叨叨。他推着独轮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总说老周是故弄玄虚。“周伯,您这耳朵再灵,能听出我货箱里藏着啥宝贝?”阿春故意把一个锦盒压在布匹底下。
老周没睁眼,捻着花白的胡须笑:“南边来的胭脂,混着点桂花香,是给西街绣坊的林姑娘带的吧?”阿春惊得张大嘴巴,那锦盒里果然是他托人从苏州捎来的桂花胭脂。
转年开春,镇上开了家茶馆,老板娘是个会说书的寡妇,姓柳。柳寡妇的嗓子像浸过蜜的枇杷,讲起《白蛇传》能把石头听哭。每回她讲起白娘子被压雷峰塔,老周的铜钟就会“嗡”地颤一下,像声叹息。
阿春成了茶馆常客,不是为听书,是为看柳寡妇执壶的模样。他偷偷把胭脂藏在茶馆后院的石榴树下,却被老周看在眼里。“那姑娘命里带火,得用溪水养着。”老周敲着烟杆说,阿春的脸腾地红了。
入夏的一个傍晚,钟楼突然“哐当”响了一声。全镇人都跑出来看,只见老周仰着头,耳朵贴在钟壁上,脸色发白。“是山那边的声音,”他喃喃道,“树在哭,石头在滚。”
三更天的时候,山洪真的来了。幸亏老周提前让大家搬到镇西的高地,才没伤着人。洪水退去后,人们在钟楼底下发现个七八岁的丫头,抱着块木板卡在石缝里,怀里还揣着半块啃剩的麦饼。
丫头说她叫阿禾,家在山那边的溪田村。老周把她领回钟楼,教她听风辨雨,教她给铜钟擦锈。阿禾学得快,才半年就能听到蜻蜓振翅的频率,知道哪片云里藏着冰雹。
阿春的货郎车里渐渐多了些女儿家的物件:花绳、香粉、绣着鸳鸯的帕子。他总在茶馆门口磨蹭,柳寡妇递茶时,指尖偶尔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被蜂蜇了似的缩回去。老周看了直乐,说铜钟昨晚哼了段《采茶调》。
秋末的一天,阿禾指着西北方说:“周爷爷,那边的风带着铁味儿。”老周侧耳听了半晌,眉头拧成疙瘩:“是兵戈声,离着还远,但终究会来。”
果然过了半月,一队溃败的兵勇闯进镇子,抢粮掠物,把钟楼的铜钟也卸下来,说要熔了铸兵器。老周死死抱住钟架,被兵痞一脚踹倒在地。阿春红着眼要冲上去,被柳寡妇死死拉住。
就在兵勇抡起斧头时,阿禾突然扯开嗓子唱起来。那歌声像山涧清泉,又像晨露滴在荷叶上,兵勇们的手竟不由自主地停了。阿春突然想起老周说过,阿禾的娘是唱山歌的好手,当年山洪暴发,正是她娘的歌声引着救援队找到被困的阿禾。
“这钟不能动!”柳寡妇突然站出来,指着铜钟说,“此钟有灵,去年救过全镇人的命。你们若敢毁它,必遭天谴!”她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兵勇们面面相觑,竟真的放下了斧头。
兵勇走后,老周咳着血说:“阿禾,钟的灵性,原是听着人间烟火才有的。你要记着,不管世道多乱,总要有人守着这点声响。”说完,头歪在竹椅上,再也没醒。
阿春和柳寡妇结了婚,在钟楼边开了家杂货铺。阿禾成了新的守钟人,每天清晨敲响铜钟,声音穿过薄雾,绕着镇子转三圈,像老周还在时一样。
有回阿春问阿禾:“你能听出我心里在想啥不?”阿禾捂着嘴笑:“听得出,你想给柳婶打只银镯子。”柳寡妇正在筛米,闻言红了脸,糠皮落在她发间,像撒了把碎星子。
后来阿禾嫁了个货郎,走南闯北时,总带着钟楼的泥土。她说走到哪儿,只要闻闻土味儿,就知道家里的铜钟有没有按时唱歌。
许多年后,有人问起青石镇的故事,白发苍苍的阿禾总会指着那口依然矗立的铜钟说:“你听,它在讲呢。讲溪水如何绕着镇子跑,讲炊烟如何追逐晚霞跑,讲那些好人如何守着日子慢慢跑。”
晚风掠过钟楼,铜钟轻轻嗡鸣,像是谁在说:是啊,都记着呢。
镇上人都晓得老周耳朵灵。他能听出哪家的瓦当松了,哪户的水缸见底,甚至能循着风声辨出三天后会不会落雨。每天天擦黑,他就搬张竹椅坐在钟楼底下,闭着眼听穿镇而过的溪流哼调子,听檐角铜铃跟月亮说悄悄话。
那年秋汛来得凶,溪水涨得快要漫过石桥。镇东头的王屠户扛着门板要去堵缺口,被老周一把拉住:“别去,听水响,今晚是来串亲戚的。”果然后半夜雨就停了,溪水乖乖退回到石桥下,还带来些上游漂来的红果,甜得很。
新来的货郎阿春总觉得老周神神叨叨。他推着独轮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总说老周是故弄玄虚。“周伯,您这耳朵再灵,能听出我货箱里藏着啥宝贝?”阿春故意把一个锦盒压在布匹底下。
老周没睁眼,捻着花白的胡须笑:“南边来的胭脂,混着点桂花香,是给西街绣坊的林姑娘带的吧?”阿春惊得张大嘴巴,那锦盒里果然是他托人从苏州捎来的桂花胭脂。
转年开春,镇上开了家茶馆,老板娘是个会说书的寡妇,姓柳。柳寡妇的嗓子像浸过蜜的枇杷,讲起《白蛇传》能把石头听哭。每回她讲起白娘子被压雷峰塔,老周的铜钟就会“嗡”地颤一下,像声叹息。
阿春成了茶馆常客,不是为听书,是为看柳寡妇执壶的模样。他偷偷把胭脂藏在茶馆后院的石榴树下,却被老周看在眼里。“那姑娘命里带火,得用溪水养着。”老周敲着烟杆说,阿春的脸腾地红了。
入夏的一个傍晚,钟楼突然“哐当”响了一声。全镇人都跑出来看,只见老周仰着头,耳朵贴在钟壁上,脸色发白。“是山那边的声音,”他喃喃道,“树在哭,石头在滚。”
三更天的时候,山洪真的来了。幸亏老周提前让大家搬到镇西的高地,才没伤着人。洪水退去后,人们在钟楼底下发现个七八岁的丫头,抱着块木板卡在石缝里,怀里还揣着半块啃剩的麦饼。
丫头说她叫阿禾,家在山那边的溪田村。老周把她领回钟楼,教她听风辨雨,教她给铜钟擦锈。阿禾学得快,才半年就能听到蜻蜓振翅的频率,知道哪片云里藏着冰雹。
阿春的货郎车里渐渐多了些女儿家的物件:花绳、香粉、绣着鸳鸯的帕子。他总在茶馆门口磨蹭,柳寡妇递茶时,指尖偶尔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被蜂蜇了似的缩回去。老周看了直乐,说铜钟昨晚哼了段《采茶调》。
秋末的一天,阿禾指着西北方说:“周爷爷,那边的风带着铁味儿。”老周侧耳听了半晌,眉头拧成疙瘩:“是兵戈声,离着还远,但终究会来。”
果然过了半月,一队溃败的兵勇闯进镇子,抢粮掠物,把钟楼的铜钟也卸下来,说要熔了铸兵器。老周死死抱住钟架,被兵痞一脚踹倒在地。阿春红着眼要冲上去,被柳寡妇死死拉住。
就在兵勇抡起斧头时,阿禾突然扯开嗓子唱起来。那歌声像山涧清泉,又像晨露滴在荷叶上,兵勇们的手竟不由自主地停了。阿春突然想起老周说过,阿禾的娘是唱山歌的好手,当年山洪暴发,正是她娘的歌声引着救援队找到被困的阿禾。
“这钟不能动!”柳寡妇突然站出来,指着铜钟说,“此钟有灵,去年救过全镇人的命。你们若敢毁它,必遭天谴!”她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兵勇们面面相觑,竟真的放下了斧头。
兵勇走后,老周咳着血说:“阿禾,钟的灵性,原是听着人间烟火才有的。你要记着,不管世道多乱,总要有人守着这点声响。”说完,头歪在竹椅上,再也没醒。
阿春和柳寡妇结了婚,在钟楼边开了家杂货铺。阿禾成了新的守钟人,每天清晨敲响铜钟,声音穿过薄雾,绕着镇子转三圈,像老周还在时一样。
有回阿春问阿禾:“你能听出我心里在想啥不?”阿禾捂着嘴笑:“听得出,你想给柳婶打只银镯子。”柳寡妇正在筛米,闻言红了脸,糠皮落在她发间,像撒了把碎星子。
后来阿禾嫁了个货郎,走南闯北时,总带着钟楼的泥土。她说走到哪儿,只要闻闻土味儿,就知道家里的铜钟有没有按时唱歌。
许多年后,有人问起青石镇的故事,白发苍苍的阿禾总会指着那口依然矗立的铜钟说:“你听,它在讲呢。讲溪水如何绕着镇子跑,讲炊烟如何追逐晚霞跑,讲那些好人如何守着日子慢慢跑。”
晚风掠过钟楼,铜钟轻轻嗡鸣,像是谁在说:是啊,都记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