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寺的晨钟刚敲过第三下,阿珠就踩着露水去滩涂捡贝壳。她的竹篮里总躺着把奇特的梳子——用鲅鱼脊骨磨成的,梳齿泛着珍珠白的光泽,尾端刻着半片枫叶。
阿珠姑娘,又来寻宝贝?守灯塔的老郑摇着橹经过,他的铜烟锅在晨光里亮了亮,昨儿刮台风,说不定能捡到玳瑁呢。
阿珠抿嘴笑,露出颗小虎牙。她在礁石缝里翻找,指尖突然触到片冰凉的东西。是块巴掌大的青花瓷片,边缘还沾着几根细麻绳,釉色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
这是听涛茶舍开张的第三个月。茶舍就建在礁石滩上,竹篱笆爬满了牵牛花,墙角堆着阿珠捡来的贝壳。这天午后,茶舍里来了位穿蓝布衫的老人,手里拄着根珊瑚拐杖,拐杖头磨得溜光。
姑娘,讨碗凉茶。老人的声音像被海风腌过,带着咸涩的沙哑。他坐下时,阿珠瞥见他袖口绣着片枫叶,和自己梳子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老人喝着茶,眼睛直勾勾盯着墙上的鱼骨梳:这梳子是祖传的?
捡的。阿珠给紫砂壶添了水,去年在沉船滩,缠在块破渔网里。
老人突然攥紧拐杖,指节泛白:梳尾是不是缺了半片枫叶?
阿珠愣住了。老人这才缓缓道来:他叫林墨生,六十多年前是岛上的教书先生。那年有支船队从岛边经过,船上有位苏州来的女先生,梳着条乌油油的大辫子,辫子梢就别着这么把鱼骨梳。
她教孩子们念诗,说这梳子是她娘用第一网鱼的脊骨做的。林墨生望着窗外的海浪,眼神飘得很远,她说等打完仗,就带着学生回苏州,种满院子的枫树。
茶舍的木门吱呀响了声,卖海货的阿福扛着渔网进来。他听到二字,突然插话:我爷爷说过,当年有支船队在附近触了礁,好多人被海浪卷走了......
老人的拐杖地戳在地上。阿珠这才注意到,他的左手缺了根小指,疤痕像条蜷缩的小蛇。
那天雾特别大。林墨生的喉结动了动,日本巡逻艇追过来,女先生把装着学生名册的木匣子塞给我,自己引着巡逻艇往暗礁区开......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本泛黄的练习册,封面上用红笔写着两个字。
阿珠的心猛地一跳。她想起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找个有半片枫叶的人......奶奶也是苏州人,当年被渔船救起时,怀里只有半块带血的枫木牌。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闷闷的响声。林墨生展开张旧海图,指着沉船滩的位置:我在暗礁区守了三十年,总想着能找到那木匣子......
这时阿福突然一拍大腿:我知道那地方!上个月打渔时,渔网勾到个红木匣子,锁着打不开,我爹说当柴烧了......
锁是不是黄铜的,刻着朵梅花?林墨生猛地站起来,珊瑚拐杖都掉在了地上。
阿福挠挠头:好像是......我还捡着块木头牌,上面刻着枫叶,给我小闺女当玩意儿了。
第二天一早,三个人驾着船去了阿福家。小姑娘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把玩着块枫木牌,牌上的纹路和鱼骨梳的缺口严丝合缝。木牌背面刻着行小字:民国三十三年,与婉妹别于此。
这是我爹的笔迹。林墨生的手抖得厉害,把木牌和梳子拼在一起,刚好是片完整的枫叶。他突然老泪纵横,当年我答应她,等胜利了就用第一网鱼的脊骨,给她补全这半片枫叶......
茶舍的牵牛花又开了一茬时,岛上的小学多了个婉生图书馆。林墨生把毕生收藏的书籍都捐了出来,阿珠则在茶舍里辟出个角落,专门陈列那些与往事有关的物件:带梅花锁的木匣残片、泛黄的练习册、还有那把拼完整的枫叶鱼骨梳。
有天傍晚,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找到茶舍。他捧着个褪色的锦盒,里面是半块绣着枫叶的手帕。
我奶奶说,她姐姐当年带着学生出海,再也没回来。年轻人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是姐姐留给她的唯一念想。
阿珠望着墙上的鱼骨梳,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海浪冲走。就像那把用鱼骨磨成的梳子,历经几十年风浪,依旧能梳开时光的结;就像那些藏在记忆里的名字,总会随着潮声,一遍遍回到出发的地方。
暮色漫进茶舍时,林墨生正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海浪拍打着礁石,像首古老的歌谣。阿珠泡上新茶,茶香混着海腥味飘出去,很远很远,仿佛能传到六十年前的苏州城,传到那片种满枫树的院子里。
阿珠姑娘,又来寻宝贝?守灯塔的老郑摇着橹经过,他的铜烟锅在晨光里亮了亮,昨儿刮台风,说不定能捡到玳瑁呢。
阿珠抿嘴笑,露出颗小虎牙。她在礁石缝里翻找,指尖突然触到片冰凉的东西。是块巴掌大的青花瓷片,边缘还沾着几根细麻绳,釉色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
这是听涛茶舍开张的第三个月。茶舍就建在礁石滩上,竹篱笆爬满了牵牛花,墙角堆着阿珠捡来的贝壳。这天午后,茶舍里来了位穿蓝布衫的老人,手里拄着根珊瑚拐杖,拐杖头磨得溜光。
姑娘,讨碗凉茶。老人的声音像被海风腌过,带着咸涩的沙哑。他坐下时,阿珠瞥见他袖口绣着片枫叶,和自己梳子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老人喝着茶,眼睛直勾勾盯着墙上的鱼骨梳:这梳子是祖传的?
捡的。阿珠给紫砂壶添了水,去年在沉船滩,缠在块破渔网里。
老人突然攥紧拐杖,指节泛白:梳尾是不是缺了半片枫叶?
阿珠愣住了。老人这才缓缓道来:他叫林墨生,六十多年前是岛上的教书先生。那年有支船队从岛边经过,船上有位苏州来的女先生,梳着条乌油油的大辫子,辫子梢就别着这么把鱼骨梳。
她教孩子们念诗,说这梳子是她娘用第一网鱼的脊骨做的。林墨生望着窗外的海浪,眼神飘得很远,她说等打完仗,就带着学生回苏州,种满院子的枫树。
茶舍的木门吱呀响了声,卖海货的阿福扛着渔网进来。他听到二字,突然插话:我爷爷说过,当年有支船队在附近触了礁,好多人被海浪卷走了......
老人的拐杖地戳在地上。阿珠这才注意到,他的左手缺了根小指,疤痕像条蜷缩的小蛇。
那天雾特别大。林墨生的喉结动了动,日本巡逻艇追过来,女先生把装着学生名册的木匣子塞给我,自己引着巡逻艇往暗礁区开......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本泛黄的练习册,封面上用红笔写着两个字。
阿珠的心猛地一跳。她想起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找个有半片枫叶的人......奶奶也是苏州人,当年被渔船救起时,怀里只有半块带血的枫木牌。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闷闷的响声。林墨生展开张旧海图,指着沉船滩的位置:我在暗礁区守了三十年,总想着能找到那木匣子......
这时阿福突然一拍大腿:我知道那地方!上个月打渔时,渔网勾到个红木匣子,锁着打不开,我爹说当柴烧了......
锁是不是黄铜的,刻着朵梅花?林墨生猛地站起来,珊瑚拐杖都掉在了地上。
阿福挠挠头:好像是......我还捡着块木头牌,上面刻着枫叶,给我小闺女当玩意儿了。
第二天一早,三个人驾着船去了阿福家。小姑娘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把玩着块枫木牌,牌上的纹路和鱼骨梳的缺口严丝合缝。木牌背面刻着行小字:民国三十三年,与婉妹别于此。
这是我爹的笔迹。林墨生的手抖得厉害,把木牌和梳子拼在一起,刚好是片完整的枫叶。他突然老泪纵横,当年我答应她,等胜利了就用第一网鱼的脊骨,给她补全这半片枫叶......
茶舍的牵牛花又开了一茬时,岛上的小学多了个婉生图书馆。林墨生把毕生收藏的书籍都捐了出来,阿珠则在茶舍里辟出个角落,专门陈列那些与往事有关的物件:带梅花锁的木匣残片、泛黄的练习册、还有那把拼完整的枫叶鱼骨梳。
有天傍晚,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找到茶舍。他捧着个褪色的锦盒,里面是半块绣着枫叶的手帕。
我奶奶说,她姐姐当年带着学生出海,再也没回来。年轻人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是姐姐留给她的唯一念想。
阿珠望着墙上的鱼骨梳,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海浪冲走。就像那把用鱼骨磨成的梳子,历经几十年风浪,依旧能梳开时光的结;就像那些藏在记忆里的名字,总会随着潮声,一遍遍回到出发的地方。
暮色漫进茶舍时,林墨生正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海浪拍打着礁石,像首古老的歌谣。阿珠泡上新茶,茶香混着海腥味飘出去,很远很远,仿佛能传到六十年前的苏州城,传到那片种满枫树的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