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草席村的波折与希望-《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在南方的一个小地方,有个草席村。这村子周围长满了一种特别的席草,又长又韧。村里的人祖祖辈辈都靠编草席过日子,手艺那叫一个娴熟。编出来的草席,光滑凉爽,睡着别提多舒服。

  村里编草席最厉害的,是陈大爷。这老爷子,头发白得像霜,脸上皱纹一道道,可编起草席来,眼不花手不抖。他编的草席,纹理细密均匀,边边角角都整整齐齐,在周围十里八村那是出了名的好。

  陈大爷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叫大柱,二女儿叫阿珍,小儿子叫阿福。大柱力气大,割席草、晒席草的活儿都归他。他割的席草又嫩又长,晒得干干爽爽。阿珍心灵手巧,编草席的时候,手法灵活。她编的草席,花样好看,坐着躺着都舒坦。阿福脑子转得快,负责把草席卖出去。

  以前,草席村的草席那是供不应求。一到夏天,来买草席的人把村子都快挤爆了。陈大爷一家忙得脚不沾地,靠着编草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可这几年,草席村的日子不好过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凉席,像竹席、藤席,还有空调被、凉垫啥的。这些东西,有的看着洋气,有的用着方便。草席虽说凉快,可样子普通,编起来还费时间,买的人就越来越少。草席堆满了屋子,都快没地儿下脚了。

  陈大爷看着这一堆堆草席,心里那个愁啊,饭都吃不香。他想,这编草席的手艺传了好几代,咋能在咱这儿断了呢?大柱还是天天去割席草、晒席草,可看着那堆席草,心里直犯嘀咕,不知道还能不能编成草席卖出去。阿珍编草席编得更仔细了,可编出来还是没人买,心里别提多失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阿福跑了好多地方找销路,嘴皮子都磨破了,还是没啥收获,急得像没头的苍蝇。

  就在大家觉得没指望的时候,转机来了。村里有个叫阿明的年轻人,在城里打工见了世面。他回村跟陈大爷说:“大爷,咱得变变招儿,不能老守着老一套。”陈大爷赶忙问:“咋变?你快说说。”阿明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他们决定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改良草席,二是找新销路。改良草席这块,阿福发现现在人讲究养生、时尚,就跟阿珍说:“姐,咱在草席里加点养生的草药,再把样子弄得好看点。”阿珍一听,有了主意。她在草席里加了薄荷、艾草,编出来的草席,又清凉又能驱蚊。还把草席的边儿编成各种花纹,中间编出一些好看的图案,像荷花、鸳鸯啥的。大柱也没闲着,他在选席草的时候,挑得更仔细,还尝试把不同种类的席草搭配起来,让草席更柔软。

  找新销路呢,阿明在网上开了家店,拍草席的照片和视频。阿福在视频里又是说又是笑,把草席的好处一顿夸,什么天然养生、手工制作、传统工艺,说得头头是道。这一招还真灵,不少人看到视频,对草席感兴趣了,纷纷下单。他们还联系了城里的一些超市、家居店,把草席放在那儿卖。

  可这过程中也出了不少问题。新做的草席,有人说草药味儿太浓,不像以前的草席清爽。网上卖草席,运输的时候草席容易折坏。这可把大家急坏了。

  陈大爷把大家叫到一块儿,说:“孩子们,别慌,咱想办法。”阿珍就琢磨着咋控制草药的用量,让草席味道刚刚好。阿福和快递公司商量,定制了专门的包装,用硬纸板把草席卷起来,再用塑料膜包好,把草席保护得严严实实。

  慢慢地,草席村的草席又有了销路。订单越来越多,大柱割席草割得更起劲儿了,阿珍编草席编得手都停不下来,阿福笑得嘴都合不拢。村里那些原本打算放弃编草席的人,又重新拿起了席草。草席村在这一番波折中,看到了新的希望,编草席的手艺也在变化中找到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