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峪的篱笆墙下,挂着把老剪刀。铁刃磨得发亮,木柄包浆温润,是村西头老张家传了五辈的物件。这剪刀怪得很——你要是真心裁布,再厚的棉布也能剪得齐整,边缘还带着股花椒香;你要是偷工减料,刚下剪子就卡壳,还专往布的紧要处豁口。
守着剪刀的是个驼背老太,姓张,大伙儿都喊她剪刀婆。老太的袖口总沾着线头,手上的老茧比剪刀的纹路还深,每天天不亮就坐在篱笆下缝补,说剪刀响是在跟她唠嗑。她有个孙女叫线线,七岁,扎着两个线团似的小辫,最爱抢剪刀玩,说剪刀开合的样子像会说话的嘴巴。
村东头有个裁缝铺老板叫刘抠搜,总惦记着这剪刀。他听说老剪刀裁出的衣裳不走样,能多穿三年,好几次想借去试试新布,都被线线用顶针打跑了,嘴里喊:想借剪刀偷工减料,没门儿!
开春那会儿,镇上的棉布涨了价。刘抠搜心眼活,做棉袄时把棉花换成芦花,还故意把袖口裁短三寸,说新样式,省布料。有个大婶来取棉袄,刚穿上就皱眉:刘老板,这棉袄咋钻毛?袖口还露手腕子!刘抠搜脖子一梗:这是风凉款,你不懂!
线线蹲在篱笆后听见,气得直攥拳头。趁刘抠搜来借剪刀婆的新花样,故意把老剪刀往他新做的棉袄上比划。他刚想说还是张婶的手艺地道,突然一声——剪刀没裁布,倒在他手背上划了道白印,像在给他提个醒。刘抠搜脸一红,拎着棉袄就走,线线蹲在剪刀旁偷笑,剪刀合了一下,像是在跟她击掌。
没过几天,刘抠搜的裁缝铺就没人去了。街坊都说:还是剪刀婆家的针线实在,棉袄能站直了。有人问剪刀婆:布价涨了,您做的衣裳咋不涨价?老太掂着剪刀说:这老伙计说了,衣裳是贴心物,不能糊弄。
入夏时,山里的孩子出疹子,浑身痒得直哭。郎中说用花椒水洗澡能止痒,可村里的花椒刚摘完,不够用。刘抠搜急得直转圈,说再这么下去,他儿子也得遭殃。剪刀婆看着急,把老剪刀在花椒树上蹭了蹭,又往剪过的布上洒了些花椒粉,让线线给孩子们送去。
说也奇怪,沾了花椒粉的布条往身上一贴,疹子就消了。刘抠搜也想来讨布条,却不好意思开口,线线看他儿子痒得直哭,偷偷塞了两块过去,说:奶奶让给的。刘抠搜红着脸接过去,第二天送来半袋新摘的花椒,说:张婶,这花椒够麻。
秋天收棉花时,剪刀婆的眼睛突然看不清针脚了。郎中说是老花眼犯了,得用西洋的老花镜。线线急得直掉泪,刘抠搜提着两斤红糖来看望,挠着头说:我去县城进货,见过好眼镜,就是贵得很......
当天夜里,线线抱着老剪刀,用布擦铁刃上的花椒油:剪刀剪刀,救救奶奶吧,我以后天天给你磨刃,不让你生锈。眼泪掉在剪刀上,顺着木柄流进缝隙里。第二天一早,她发现剪刀套里裹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副老花镜,镜腿上还刻着个字——是剪刀婆年轻时陪嫁的,后来找不着了。
刘抠搜一看就咋舌:这是真西洋货!他自告奋勇陪着线线去县城,把家里的棉花卖了,给剪刀婆配了新镜片。老太戴上眼镜,又能坐在篱笆下缝补了,针脚比以前还匀实。
这事过后,老剪刀成了花椒峪的宝贝。谁家娶媳妇,来借剪刀剪喜布,说能白头偕老;谁家生小孩,用剪刀剪块红布,说能长命百岁。刘抠搜也改了性子,裁缝铺的针线再没偷工,还总来帮剪刀婆弹棉花,说:这剪刀比尺子公道,短一寸都不行。
后来剪刀婆活到九十九岁,在一个晒棉花的午后安详地走了,线线接过了那把老剪刀。她嫁了个弹棉花的后生,生了个女儿叫。小家伙刚会抓东西,就爱抱着小剪刀比划,咔嚓咔嚓学得像,老剪刀也跟着响,像是在跟她对歌。
如今那把老剪刀还挂在花椒峪的篱笆下,铁刃被磨得越发锋利,木柄换了新的,却还留着原来的温度。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剪刀的来历,线线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咱村的花椒,看着不起眼,够麻够实在,你对它真心,它就给你齐整布;你要是耍心眼,它可不就给你豁个口子瞧瞧?
刘抠搜后来把裁缝铺改成了杂货铺,柜台上总摆着个小剪刀模型,谁来买东西都要讲段剪刀的故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剪刀,是非分明,才能裁出好光景。
风一吹,篱笆上的花椒叶响,老剪刀开合着,听得人心里暖乎乎的。
守着剪刀的是个驼背老太,姓张,大伙儿都喊她剪刀婆。老太的袖口总沾着线头,手上的老茧比剪刀的纹路还深,每天天不亮就坐在篱笆下缝补,说剪刀响是在跟她唠嗑。她有个孙女叫线线,七岁,扎着两个线团似的小辫,最爱抢剪刀玩,说剪刀开合的样子像会说话的嘴巴。
村东头有个裁缝铺老板叫刘抠搜,总惦记着这剪刀。他听说老剪刀裁出的衣裳不走样,能多穿三年,好几次想借去试试新布,都被线线用顶针打跑了,嘴里喊:想借剪刀偷工减料,没门儿!
开春那会儿,镇上的棉布涨了价。刘抠搜心眼活,做棉袄时把棉花换成芦花,还故意把袖口裁短三寸,说新样式,省布料。有个大婶来取棉袄,刚穿上就皱眉:刘老板,这棉袄咋钻毛?袖口还露手腕子!刘抠搜脖子一梗:这是风凉款,你不懂!
线线蹲在篱笆后听见,气得直攥拳头。趁刘抠搜来借剪刀婆的新花样,故意把老剪刀往他新做的棉袄上比划。他刚想说还是张婶的手艺地道,突然一声——剪刀没裁布,倒在他手背上划了道白印,像在给他提个醒。刘抠搜脸一红,拎着棉袄就走,线线蹲在剪刀旁偷笑,剪刀合了一下,像是在跟她击掌。
没过几天,刘抠搜的裁缝铺就没人去了。街坊都说:还是剪刀婆家的针线实在,棉袄能站直了。有人问剪刀婆:布价涨了,您做的衣裳咋不涨价?老太掂着剪刀说:这老伙计说了,衣裳是贴心物,不能糊弄。
入夏时,山里的孩子出疹子,浑身痒得直哭。郎中说用花椒水洗澡能止痒,可村里的花椒刚摘完,不够用。刘抠搜急得直转圈,说再这么下去,他儿子也得遭殃。剪刀婆看着急,把老剪刀在花椒树上蹭了蹭,又往剪过的布上洒了些花椒粉,让线线给孩子们送去。
说也奇怪,沾了花椒粉的布条往身上一贴,疹子就消了。刘抠搜也想来讨布条,却不好意思开口,线线看他儿子痒得直哭,偷偷塞了两块过去,说:奶奶让给的。刘抠搜红着脸接过去,第二天送来半袋新摘的花椒,说:张婶,这花椒够麻。
秋天收棉花时,剪刀婆的眼睛突然看不清针脚了。郎中说是老花眼犯了,得用西洋的老花镜。线线急得直掉泪,刘抠搜提着两斤红糖来看望,挠着头说:我去县城进货,见过好眼镜,就是贵得很......
当天夜里,线线抱着老剪刀,用布擦铁刃上的花椒油:剪刀剪刀,救救奶奶吧,我以后天天给你磨刃,不让你生锈。眼泪掉在剪刀上,顺着木柄流进缝隙里。第二天一早,她发现剪刀套里裹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副老花镜,镜腿上还刻着个字——是剪刀婆年轻时陪嫁的,后来找不着了。
刘抠搜一看就咋舌:这是真西洋货!他自告奋勇陪着线线去县城,把家里的棉花卖了,给剪刀婆配了新镜片。老太戴上眼镜,又能坐在篱笆下缝补了,针脚比以前还匀实。
这事过后,老剪刀成了花椒峪的宝贝。谁家娶媳妇,来借剪刀剪喜布,说能白头偕老;谁家生小孩,用剪刀剪块红布,说能长命百岁。刘抠搜也改了性子,裁缝铺的针线再没偷工,还总来帮剪刀婆弹棉花,说:这剪刀比尺子公道,短一寸都不行。
后来剪刀婆活到九十九岁,在一个晒棉花的午后安详地走了,线线接过了那把老剪刀。她嫁了个弹棉花的后生,生了个女儿叫。小家伙刚会抓东西,就爱抱着小剪刀比划,咔嚓咔嚓学得像,老剪刀也跟着响,像是在跟她对歌。
如今那把老剪刀还挂在花椒峪的篱笆下,铁刃被磨得越发锋利,木柄换了新的,却还留着原来的温度。路过的外乡人要是问起这剪刀的来历,线线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咱村的花椒,看着不起眼,够麻够实在,你对它真心,它就给你齐整布;你要是耍心眼,它可不就给你豁个口子瞧瞧?
刘抠搜后来把裁缝铺改成了杂货铺,柜台上总摆着个小剪刀模型,谁来买东西都要讲段剪刀的故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剪刀,是非分明,才能裁出好光景。
风一吹,篱笆上的花椒叶响,老剪刀开合着,听得人心里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