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赵抠搜和会记账的算盘-《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赵抠搜的抠,是刻在骨头缝里的。

  买根针能跟杂货铺老板磨半个时辰,就为少给一文钱;吃碗面得让掌柜的多添三回汤,最后连碗底的葱花都得舔干净;就连掉在地上的米粒,他都能蹲那儿数清楚是七颗还是八颗。村里人背后叫他“铁公鸡”,还是锈得拔不下毛的那种。

  他这辈子最宝贝的,是个传下来的旧算盘。红木框子磨得发亮,算珠缺了角,用铜片补着,拨起来“噼里啪啦”响,像炒豆子。每天睡前,他都得把算盘摸三遍,算一遍当天的开销,多花一个铜板都得唉声叹气到后半夜。

  这天赵抠搜去赶集,想买副新麻绳。走到地摊前,摊主说一文钱一尺。他捏着钱袋子琢磨:“买三尺,该给三文。可我要是说买两尺九,他会不会四舍五入收两文?”正打着小算盘,忽听怀里的算盘“啪嗒”响了一声,最底下的那颗下珠自己蹦了起来。

  他没在意,跟摊主讨价还价:“两尺九,算两文行不?”摊主刚要点头,算盘突然“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算珠乱蹦,像是在发脾气。赵抠搜赶紧按住算盘,可那珠子不听使唤,“啪”地弹出一颗,正好掉在摊主的尺上——不多不少,三尺整。

  “得,就三尺。”他悻悻地付了三文钱,心里直骂算盘:“你个破木头,懂啥!”

  回家路上,他路过李寡妇的菜摊,见一堆蔫了的青菜没人要,就想占便宜:“这菜,给一文钱全要了。”李寡妇叹口气:“拿走吧,总比烂了强。”他刚要拎菜,怀里的算盘又响了,这次是“嗒、嗒”两声,慢悠悠的,像在提醒啥。

  赵抠搜低头一看,菜堆底下藏着几颗水灵的萝卜,是李寡妇特意留着给娃当零食的。他脸一红,放下菜说:“我还是买两斤好的吧,按市价算。”李寡妇愣了愣,笑着给他装了满满一袋子。

  打这起,算盘成了赵抠搜的“良心秤”。

  有回他去给地主家算账,地主想让他多记两笔虚账,偷偷塞给他一块银子。赵抠搜刚把银子揣进怀里,算盘“啪”地一声,算珠全归了位,任凭他怎么拨都不动。地主催得紧,他急得满头汗,突然明白过来,把银子推回去:“账得实算,不然老天爷都不答应。”话一说完,算盘“噼里啪啦”又能动了。

  村里的王木匠做了批桌椅,让赵抠搜帮忙算工钱。他算着算着,算盘突然“嗒”地响了一声,指向其中一张桌子的尺寸。他量了量,发现王木匠把桌面做窄了半寸,要是按原尺寸算,得多给二十文。

  “你这桌子,窄了。”赵抠搜指着桌面说。王木匠脸一红:“家里娃病了,急着赶工……”赵抠搜刚想发作,算盘又“嗒嗒”响了两声,像是在劝。他琢磨琢磨,改了个数:“少算五文,下次别这样了。”王木匠眼圈都红了。

  最神的是那年冬天,村里遭了雪灾,不少人家断了粮。地主开仓放粮,让赵抠搜记账,规定每户每天两升米。他记着记着,算盘突然“噼里啪啦”响得震天,算珠乱蹦,把“两升”的“两”字蹦成了“三”。

  “这咋回事?”赵抠搜纳闷。地主过来一看,骂道:“你个老东西,是不是想中饱私囊?”正说着,外面传来哭声,是张三家的娃饿晕了。赵抠搜心里一揪,把算盘往地主面前一推:“它让多给一升。”

  地主刚要瞪眼,算盘“啪”地弹出一颗算珠,正好打在他手背上。地主愣了愣,想起自家粮仓堆得冒尖,叹口气:“就按它说的办。”

  这事传开,村里人对赵抠搜的看法变了。有人说:“他那算盘,是财神爷附了体。”赵抠搜听了,只是摸着算盘笑:“啥财神爷,是它比我懂道理。”

  开春后,赵抠搜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嘴里还念叨着“算珠、算珠”。他媳妇把算盘搁在他枕边,他才安稳些。

  临终前,他攥着儿子的手说:“这算盘……得留着。它算的不是钱,是人心。该给的别少,不该拿的别多,心里的账算清了,日子才能安稳。”说完,头一歪,没了气。

  赵抠搜的儿子照着爹的话做,用那把算盘给村里人算账,分文不差,还总帮着困难户多算点实惠。有人问他:“你爹那抠劲,咋没传给你?”他举起算盘,算盘“啪嗒”响了一声,像是在答:“早被我爹的良心磨没啦。”

  如今那把算盘还挂在村里的祠堂里,红木头被摩挲得油亮。有回村里的小孩淘气,想把算珠抠下来玩,刚碰到算盘,就听见“噼里啪啦”一阵响,吓得他撒腿就跑。大人们都说,那是赵抠搜和他的算盘,还在替村里人算着良心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