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李阿婆的面汤仙-《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光绪年间,徽州府有个李家巷。巷尾住着李阿婆,六十出头,守着间小面铺,专卖阳春面。

  阿婆的面,汤清得像井水,葱花撒得匀,可生意就是不温不火。为啥?她太实诚,一碗面给的肉臊子比别人多,价钱却低,赚的钱刚够糊口。

  这天傍晚,下着毛毛雨。阿婆正收拾碗筷,门口进来个穿灰布衫的老头。老头头发花白,手里攥个破布包,进门就咳嗽:“阿婆,能给碗热汤不?我...我没钱,就想暖暖身子。”

  阿婆心善,连忙点头:“啥钱不钱的,您坐!我给您下碗面,多加把青菜。”

  老头也不客气,坐下就唠:“阿婆您心好,就是太实在。做生意嘛,得有点窍门。”

  阿婆笑着煮面:“咱做小本生意,凭良心就成。窍门多了,心就歪了。”

  一碗热面端上桌,老头吃得直冒汗。放下筷子,他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瓷瓶,塞给阿婆:“阿婆,这瓶里是‘面汤仙’,每次煮面时滴一滴,保准您生意红火。不过您记着,每天最多滴三滴,多了会出事。”

  阿婆接过瓷瓶,瞅着里头澄明的液体,有点纳闷:“老爷子,这东西...真管用?”

  老头笑了:“您试试就知道。我走了,往后您要是想谢我,就多给路过的穷苦人煮碗热面。”说完,老头推门就走,转眼没了踪影。

  第二天一早,阿婆半信半疑,煮面时滴了一滴“面汤仙”。刚把面端上桌,客人就喊:“阿婆,您这面今儿个咋这么香?汤喝着比鸡汤还鲜!”

  这话一喊,巷子里的人都往面铺挤。没到中午,面就卖光了。阿婆又惊又喜,赶紧把瓷瓶收好。

  打那以后,阿婆的面铺天天爆满。客人从巷头排到巷尾,有的甚至从邻县赶来,就为尝一口她的阳春面。阿婆赚了钱,没忘老头的话,每天都给穷苦人留三碗免费的热面。

  可日子一久,阿婆的儿子李狗子不乐意了。狗子三十来岁,好吃懒做,见母亲生意好,就想多赚点。

  这天晚上,狗子趁阿婆睡着,偷偷摸出瓷瓶,往锅里滴了十来滴“面汤仙”。他寻思着,滴得越多,面越香,来的客人就越多,赚的钱也越多。

  第二天一早,面铺一开门,客人就闻着一股奇香,纷纷涌进来。可刚吃两口,就有人喊:“不对啊,这面咋这么腻?汤喝着发苦!”

  紧接着,更多客人皱起眉头:“是啊,我咋觉得头晕?”“我也是,肚子还疼!”

  没一会儿,好几个客人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还有人直接吐了。阿婆慌了,赶紧让狗子关了门,给客人赔不是,又请大夫来看。

  大夫诊完脉,说:“这些人是吃了太滋补的东西,虚不受补,才闹成这样。阿婆,您这面里加了啥?”

  阿婆这才知道,是狗子偷着多滴了“面汤仙”。她气得直跺脚,把狗子骂了一顿,又拿出积蓄给客人看病、赔偿。

  等客人都走了,阿婆坐在门槛上,看着手里的瓷瓶,叹了口气。这时,门口又出现了那个灰布衫老头。

  老头说:“阿婆,我早说过,多了会出事。‘面汤仙’是好东西,可贪念一上来,再好的东西也会变成坏事。”

  阿婆红着眼眶:“老爷子,是我没管好儿子,也没守住本分。我现在知道错了。”

  老头笑了:“知道错就好。这瓷瓶里的‘面汤仙’还剩点,您要是还想用,就记着初心。要是不想用,就把它埋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往后还做您的实在面。”

  阿婆想了想,把瓷瓶递给老头:“老爷子,我还是做实在面吧。靠旁门左道赚的钱,花着不踏实。”

  老头接过瓷瓶,点点头:“好!阿婆您是个明白人。您放心,往后您的面铺,生意不会差。”说完,老头又不见了。

  打那以后,阿婆再也不用“面汤仙”,还是按原来的法子煮面。奇怪的是,来吃面的客人还是不少。有人问阿婆:“您这面没以前香了,咋还来这么多人?”

  阿婆笑着说:“咱的面,汤是正经熬的,肉是新鲜的,心是实在的。吃着放心,比啥都强。”

  后来,李狗子也改了性子,跟着阿婆学煮面,帮着打理面铺。母子俩每天还是给穷苦人留三碗热面,面铺的生意虽说不如以前火爆,却安稳踏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再后来,有人问阿婆,那个灰布衫老头到底是谁。阿婆总是笑着说:“谁知道呢?许是个路过的神仙,也许是个普通的老食客。不过不管是谁,他都教我一个理:做人做事,都得守着本分,别贪多,别忘本。”

  这话,李家巷的人都记在了心里。往后不管做啥生意,都学着李阿婆的样子,凭良心,守本分。渐渐地,李家巷的生意都做得红火,还出了名,人们都叫它“良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