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有个赵小六,这人天不怕地不怕,专爱听稀奇古怪的故事。镇上老人说:“有些故事听不得,听了要惹祸上身。”赵小六偏不信这个邪。
这年中元节,赵小六在茶馆听说书先生讲《鬼市》。说的是每逢三更,城南乱坟岗会现鬼市,活人进去不得回头,否则...
“否则怎样?”赵小六伸长脖子问。
说书先生压低声音:“回头你就知道了。”
赵小六心痒难耐,当夜真去了乱坟岗。
三更锣响,荒坟间果然现出集市。青灯摇曳,人影绰绰,就是没半点声响。
赵小六大着胆子往里走。卖的东西真稀奇:左边摊子卖影子,右边铺子售梦境。有个老婆婆在叫卖:“忘忧水喽,一口忘尽前世愁。”
赵小六看得入迷,忽然有人拍他肩膀:“后生,买盏灯笼吧?”
是个白面书生,提着盏白纸灯笼。
赵小六正要掏钱,想起说书先生的警告:千万莫回头!
他强忍着好奇,继续往前走。可那书生一直跟在身后,脚步声不紧不慢,嗒,嗒,嗒...
眼看要到集市尽头,赵小六松口气。就在这时,身后传来妹妹的哭声:“哥,救我!”
赵小六最疼妹妹,想也不想猛回头——
身后空无一人,只有盏白灯笼悬在半空,幽幽发着青光。
赵小六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那灯笼飘飘忽忽紧追不舍。
回到家就病倒了,高烧说明话:“灯笼...灯笼追来了...”
赵老爹急得团团转,去求镇西的胡半仙。
胡半仙掐指一算:“坏了!这孩子撞见引路灯笼了。那灯笼要引他去阴司报到呢!”
“可有解法?”
“难!”胡半仙摇头,“除非找个胆大的,今夜三更去鬼市,把这盏灯笼卖给旁人。”
赵老爹腿都软了。这差事谁敢接?
消息传开,全镇哗然。平时跟赵小六称兄道弟的,个个躲得老远。
最后站出来的,竟是赵小六的冤家对头——卖豆腐的孙二娘!
原来去年赵小六偷过她家豆腐,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我不是救他,”孙二娘叉着腰,“是救他欠我的豆腐钱!”
当夜三更,孙二娘提着那盏白灯笼再闯鬼市。
鬼市依旧寂静。她壮着胆子喊:“卖灯笼喽!上好的引路灯笼!”
鬼影纷纷避让,谁都不接这烫手山芋。
眼看三更将过,孙二娘急了。这时来个愁眉苦脸的书生,盯着灯笼直叹气。
“这位相公,买盏灯笼吧?”
书生苦笑:“小生赴京赶考,盘缠用尽,哪有钱买灯笼?”
孙二娘心一横:“不要钱!白送!”
书生大喜,接过灯笼作揖:“多谢娘子!他日高中,定当厚报!”
说来也怪,灯笼离手,赵小六的病当即好了。
三日后,赵小六登门道谢。孙二娘正在磨豆腐。
“二娘,多谢救命之恩。”
“谢什么?记得赔我豆腐钱!”
赵小六红着脸掏钱,孙二娘却摆手:“算了,当你替我挡了灾。”
两人正说着,门外来了官差:“这可是孙二娘家?京城来的举人老爷有礼相赠!”
原来那书生真高中了,派人送来百两纹银。
孙二娘只收十两,剩下的分给穷人:“横财留不住,不如积点德。”
赵小六看得惭愧,从此像变了个人。不再惹是生非,还帮孙二娘卖起豆腐。
镇上人笑他:“小六,不怕二娘找你讨债了?”
赵小六憨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一来二去,这两人竟成了亲。新婚夜,孙二娘才说实情:“那晚我根本没去鬼市。”
“那灯笼...”
“是胡半仙出的主意,说你这是吓丢了魂。得用你最怕的人把你骂醒。”
赵小六恍然大悟:“那赶考书生...”
“是胡半仙的侄子扮的!”
小两口第二天去找胡半仙道谢。老道士捋须微笑:“鬼吓人,吓不死人;人吓人,才吓掉魂。小六啊,你那是自己吓自己。”
后来赵小六成了镇上的更夫。每夜打更都唱:
“三更天,莫回头,前路自有明灯照。鬼怪哪有人心险,善恶都在肚皮兜...”
说也奇怪,自他打更后,镇上再没出过邪乎事。
有人问起鬼市,他总神秘一笑:“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三更天,还是在家睡觉最踏实。”
只有孙二娘知道,丈夫每夜打更经过乱坟岗,都会放慢脚步,对空说一句:“各位街坊,今夜平安。”
她说他傻,他却说:“管他是人是鬼,客气点总没错。”
这大概就是清河镇夜夜安宁的秘诀吧。
这年中元节,赵小六在茶馆听说书先生讲《鬼市》。说的是每逢三更,城南乱坟岗会现鬼市,活人进去不得回头,否则...
“否则怎样?”赵小六伸长脖子问。
说书先生压低声音:“回头你就知道了。”
赵小六心痒难耐,当夜真去了乱坟岗。
三更锣响,荒坟间果然现出集市。青灯摇曳,人影绰绰,就是没半点声响。
赵小六大着胆子往里走。卖的东西真稀奇:左边摊子卖影子,右边铺子售梦境。有个老婆婆在叫卖:“忘忧水喽,一口忘尽前世愁。”
赵小六看得入迷,忽然有人拍他肩膀:“后生,买盏灯笼吧?”
是个白面书生,提着盏白纸灯笼。
赵小六正要掏钱,想起说书先生的警告:千万莫回头!
他强忍着好奇,继续往前走。可那书生一直跟在身后,脚步声不紧不慢,嗒,嗒,嗒...
眼看要到集市尽头,赵小六松口气。就在这时,身后传来妹妹的哭声:“哥,救我!”
赵小六最疼妹妹,想也不想猛回头——
身后空无一人,只有盏白灯笼悬在半空,幽幽发着青光。
赵小六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那灯笼飘飘忽忽紧追不舍。
回到家就病倒了,高烧说明话:“灯笼...灯笼追来了...”
赵老爹急得团团转,去求镇西的胡半仙。
胡半仙掐指一算:“坏了!这孩子撞见引路灯笼了。那灯笼要引他去阴司报到呢!”
“可有解法?”
“难!”胡半仙摇头,“除非找个胆大的,今夜三更去鬼市,把这盏灯笼卖给旁人。”
赵老爹腿都软了。这差事谁敢接?
消息传开,全镇哗然。平时跟赵小六称兄道弟的,个个躲得老远。
最后站出来的,竟是赵小六的冤家对头——卖豆腐的孙二娘!
原来去年赵小六偷过她家豆腐,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我不是救他,”孙二娘叉着腰,“是救他欠我的豆腐钱!”
当夜三更,孙二娘提着那盏白灯笼再闯鬼市。
鬼市依旧寂静。她壮着胆子喊:“卖灯笼喽!上好的引路灯笼!”
鬼影纷纷避让,谁都不接这烫手山芋。
眼看三更将过,孙二娘急了。这时来个愁眉苦脸的书生,盯着灯笼直叹气。
“这位相公,买盏灯笼吧?”
书生苦笑:“小生赴京赶考,盘缠用尽,哪有钱买灯笼?”
孙二娘心一横:“不要钱!白送!”
书生大喜,接过灯笼作揖:“多谢娘子!他日高中,定当厚报!”
说来也怪,灯笼离手,赵小六的病当即好了。
三日后,赵小六登门道谢。孙二娘正在磨豆腐。
“二娘,多谢救命之恩。”
“谢什么?记得赔我豆腐钱!”
赵小六红着脸掏钱,孙二娘却摆手:“算了,当你替我挡了灾。”
两人正说着,门外来了官差:“这可是孙二娘家?京城来的举人老爷有礼相赠!”
原来那书生真高中了,派人送来百两纹银。
孙二娘只收十两,剩下的分给穷人:“横财留不住,不如积点德。”
赵小六看得惭愧,从此像变了个人。不再惹是生非,还帮孙二娘卖起豆腐。
镇上人笑他:“小六,不怕二娘找你讨债了?”
赵小六憨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一来二去,这两人竟成了亲。新婚夜,孙二娘才说实情:“那晚我根本没去鬼市。”
“那灯笼...”
“是胡半仙出的主意,说你这是吓丢了魂。得用你最怕的人把你骂醒。”
赵小六恍然大悟:“那赶考书生...”
“是胡半仙的侄子扮的!”
小两口第二天去找胡半仙道谢。老道士捋须微笑:“鬼吓人,吓不死人;人吓人,才吓掉魂。小六啊,你那是自己吓自己。”
后来赵小六成了镇上的更夫。每夜打更都唱:
“三更天,莫回头,前路自有明灯照。鬼怪哪有人心险,善恶都在肚皮兜...”
说也奇怪,自他打更后,镇上再没出过邪乎事。
有人问起鬼市,他总神秘一笑:“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三更天,还是在家睡觉最踏实。”
只有孙二娘知道,丈夫每夜打更经过乱坟岗,都会放慢脚步,对空说一句:“各位街坊,今夜平安。”
她说他傻,他却说:“管他是人是鬼,客气点总没错。”
这大概就是清河镇夜夜安宁的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