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街的小饭馆里,有个厨子名叫勺颠颠,炒菜总掌握不好咸淡。炖鸡汤能齁得人翻白眼,烧豆腐淡得像白开水。掌柜的敲着锅沿骂:“你这勺子,怕是装的河水!再做砸,就去刷恭桶!”
这天勺颠颠去旧货摊找铁锅,在个破碗柜里摸到只汤勺,黄铜打的,勺柄刻着朵莲花,边缘瘪了块,上面还沾着点老汤的油星,看着比他手里的新勺还沉手。摊主说:“这是前清御厨的家什,五文钱拿走,舀汤能自己调味道。”
勺颠颠揣着汤勺回了馆,扔在灶台上。半夜他翻菜谱,翻到“佛跳墙”那页,正愁配料比例,汤勺突然“叮”地跳起来,自己往砂锅子里添料,海参、鲍鱼、鱼翅一样样落进去,老汤一浇,香气飘得半条街都能闻见。
“活的?”他吓得手里的菜谱掉火里,汤勺突然“当”地磕了下灶台,声音像铜铃撞铁盆:“瞎咋呼啥?我是光绪年间的厨子,名叫汤百味,被王爷诬陷菜里下毒,临死前还攥着这勺,魂就附在上面了。”
勺颠颠摸着勺柄的纹路,黄铜还带着点余温。“你会辨味?”汤百味的声音带着股肉汤香:“不光会辨,还能尝出食材的性子,哪块肉该多炖一时,哪把盐该少撒半分,我这勺边一沾就知道。”
第二天张翰林来吃饭,点了道“珍珠翡翠白玉汤”,说要尝尝家常味。勺颠颠刚要动手,汤勺突然自己飞过去,在锅里搅了三圈,白菜、豆腐、粉丝在汤里打着转,竟熬出琥珀色,喝着比山珍海味还鲜。
张翰林咂着嘴问:“这汤里放了啥?”勺颠颠红着脸说:“就家常料。”汤勺在碗边“叮”地响,像是在说“算你嘴严”。
打这起,汤勺成了勺颠颠的“活味神”。
有回街尾的李奶奶来喝汤,说牙口不好,想喝口烂糊的。勺颠颠刚要盛普通的汤,汤勺突然“当”地撞向他,勺里舀出的汤稠得能挂住勺,萝卜炖得入口即化——原是汤百味偷偷多加了把火候。
“这汤比我家丫头做的还合口。”李奶奶喝完汤,从怀里掏出块麦芽糖,硬塞给勺颠颠:“给你润润喉。”汤勺在灶台边“叮”地轻响,像是在笑。
饭馆隔壁有个卖咸菜的姑娘,名叫菜根,总挎着个竹篮,腌的萝卜干脆得能弹起来。她爹原是跑堂的,三年前给巡抚上菜时,被汤里的石子硌了牙,掌柜的硬说是他故意的,把人赶走了,菜根就靠腌咸菜攒钱,每天等勺颠颠收摊,给他送小半碟咸菜,说:“勺大哥,就着汤喝解腻。”
这天菜根又来送咸菜,红着眼说:“巡抚又来吃饭了,点名要当年那道汤,掌柜的让我爹来做,怕是没安好心。”勺颠颠刚要叹气,汤勺突然“叮”地指向巡抚的座位,勺底显出个“针”字——有人想在汤里放针。
“让你爹小心!”勺颠颠把汤勺塞给菜根,“盯着点调料罐。”菜根爹做菜时,果然在盐罐里摸出根绣花针,当场摔在巡抚面前,气得巡抚掀了桌子,倒让围观的人看清了他的伎俩。
菜根给汤勺缝了个布套,上面绣着朵西兰花,比真的还绿。汤勺“当”地蹭了蹭布套,像是在夸“手艺俏”。
麻烦找上门是在腊月初。被得罪的巡抚有个小舅子当了知府,说勺颠颠用“妖勺”诅咒上官,带着衙役来砸饭馆,要把汤勺熔了打酒壶。“这是我的吃饭家伙!”勺颠颠死死攥着汤勺,衙役举着棍子就打。
汤勺突然“叮”地炸开,勺口变得跟脸盆大,里面盛着的老汤泼出来,在地上显出知府受贿的清单,连他哪年哪月收了多少只鸡、多少坛酒都记着。“你喝着百姓的血汗汤,还好意思砸饭馆?”汤百味的声音像炸雷。
周围的食客都围过来看,知府的脸白得像豆腐,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官帽都忘了捡。
勺颠颠用知府赔的钱,把小饭馆改成了“百味居”,菜根的爹也来掌勺,父女俩一个炒菜一个腌菜,汤勺挂在灶王爷旁边,谁来吃饭都要多瞅两眼,说这勺子炒的菜,比家里的还暖。
有天夜里,汤勺突然不响了,黄铜的颜色慢慢发暗。“我要走了,”汤百味的声音越来越弱,“帮好人出了气,我也算对得起这口锅了。”勺颠颠和菜根抱着汤勺掉眼泪,勺底最后映出个“香”字,才慢慢不动了。
第二天早上,汤勺变成了只普通的旧铜勺,再也不会自己跳了。
勺颠颠把汤勺擦得锃亮,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他做的菜越来越受欢迎,食客们都说,这饭馆的菜里有家的味道,连咸菜都透着股实在劲。有回孩子们围着汤勺问:“勺叔,这勺子真能自己调味道?”他摸着勺柄笑:“它调的不是味,是人心。心诚的人,清水也能熬出鲜;心善的人,粗茶淡饭也香甜。”
风从饭馆的窗缝钻进来,吹动汤勺“叮”地轻响,像是汤百味在搅锅,又像是老汤在砂锅里咕嘟,听得满街的香味都往屋里钻,把临河街的日子,炖得热热乎乎,香喷喷的。
这天勺颠颠去旧货摊找铁锅,在个破碗柜里摸到只汤勺,黄铜打的,勺柄刻着朵莲花,边缘瘪了块,上面还沾着点老汤的油星,看着比他手里的新勺还沉手。摊主说:“这是前清御厨的家什,五文钱拿走,舀汤能自己调味道。”
勺颠颠揣着汤勺回了馆,扔在灶台上。半夜他翻菜谱,翻到“佛跳墙”那页,正愁配料比例,汤勺突然“叮”地跳起来,自己往砂锅子里添料,海参、鲍鱼、鱼翅一样样落进去,老汤一浇,香气飘得半条街都能闻见。
“活的?”他吓得手里的菜谱掉火里,汤勺突然“当”地磕了下灶台,声音像铜铃撞铁盆:“瞎咋呼啥?我是光绪年间的厨子,名叫汤百味,被王爷诬陷菜里下毒,临死前还攥着这勺,魂就附在上面了。”
勺颠颠摸着勺柄的纹路,黄铜还带着点余温。“你会辨味?”汤百味的声音带着股肉汤香:“不光会辨,还能尝出食材的性子,哪块肉该多炖一时,哪把盐该少撒半分,我这勺边一沾就知道。”
第二天张翰林来吃饭,点了道“珍珠翡翠白玉汤”,说要尝尝家常味。勺颠颠刚要动手,汤勺突然自己飞过去,在锅里搅了三圈,白菜、豆腐、粉丝在汤里打着转,竟熬出琥珀色,喝着比山珍海味还鲜。
张翰林咂着嘴问:“这汤里放了啥?”勺颠颠红着脸说:“就家常料。”汤勺在碗边“叮”地响,像是在说“算你嘴严”。
打这起,汤勺成了勺颠颠的“活味神”。
有回街尾的李奶奶来喝汤,说牙口不好,想喝口烂糊的。勺颠颠刚要盛普通的汤,汤勺突然“当”地撞向他,勺里舀出的汤稠得能挂住勺,萝卜炖得入口即化——原是汤百味偷偷多加了把火候。
“这汤比我家丫头做的还合口。”李奶奶喝完汤,从怀里掏出块麦芽糖,硬塞给勺颠颠:“给你润润喉。”汤勺在灶台边“叮”地轻响,像是在笑。
饭馆隔壁有个卖咸菜的姑娘,名叫菜根,总挎着个竹篮,腌的萝卜干脆得能弹起来。她爹原是跑堂的,三年前给巡抚上菜时,被汤里的石子硌了牙,掌柜的硬说是他故意的,把人赶走了,菜根就靠腌咸菜攒钱,每天等勺颠颠收摊,给他送小半碟咸菜,说:“勺大哥,就着汤喝解腻。”
这天菜根又来送咸菜,红着眼说:“巡抚又来吃饭了,点名要当年那道汤,掌柜的让我爹来做,怕是没安好心。”勺颠颠刚要叹气,汤勺突然“叮”地指向巡抚的座位,勺底显出个“针”字——有人想在汤里放针。
“让你爹小心!”勺颠颠把汤勺塞给菜根,“盯着点调料罐。”菜根爹做菜时,果然在盐罐里摸出根绣花针,当场摔在巡抚面前,气得巡抚掀了桌子,倒让围观的人看清了他的伎俩。
菜根给汤勺缝了个布套,上面绣着朵西兰花,比真的还绿。汤勺“当”地蹭了蹭布套,像是在夸“手艺俏”。
麻烦找上门是在腊月初。被得罪的巡抚有个小舅子当了知府,说勺颠颠用“妖勺”诅咒上官,带着衙役来砸饭馆,要把汤勺熔了打酒壶。“这是我的吃饭家伙!”勺颠颠死死攥着汤勺,衙役举着棍子就打。
汤勺突然“叮”地炸开,勺口变得跟脸盆大,里面盛着的老汤泼出来,在地上显出知府受贿的清单,连他哪年哪月收了多少只鸡、多少坛酒都记着。“你喝着百姓的血汗汤,还好意思砸饭馆?”汤百味的声音像炸雷。
周围的食客都围过来看,知府的脸白得像豆腐,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官帽都忘了捡。
勺颠颠用知府赔的钱,把小饭馆改成了“百味居”,菜根的爹也来掌勺,父女俩一个炒菜一个腌菜,汤勺挂在灶王爷旁边,谁来吃饭都要多瞅两眼,说这勺子炒的菜,比家里的还暖。
有天夜里,汤勺突然不响了,黄铜的颜色慢慢发暗。“我要走了,”汤百味的声音越来越弱,“帮好人出了气,我也算对得起这口锅了。”勺颠颠和菜根抱着汤勺掉眼泪,勺底最后映出个“香”字,才慢慢不动了。
第二天早上,汤勺变成了只普通的旧铜勺,再也不会自己跳了。
勺颠颠把汤勺擦得锃亮,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他做的菜越来越受欢迎,食客们都说,这饭馆的菜里有家的味道,连咸菜都透着股实在劲。有回孩子们围着汤勺问:“勺叔,这勺子真能自己调味道?”他摸着勺柄笑:“它调的不是味,是人心。心诚的人,清水也能熬出鲜;心善的人,粗茶淡饭也香甜。”
风从饭馆的窗缝钻进来,吹动汤勺“叮”地轻响,像是汤百味在搅锅,又像是老汤在砂锅里咕嘟,听得满街的香味都往屋里钻,把临河街的日子,炖得热热乎乎,香喷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