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会议室里,墙上贴满了《海洋奇缘》动画剧集的角色设计稿 —— 阿雅的航海服多了一个装有罗盘的口袋,新角色 “印度海洋部落少女莉拉” 梳着传统的麻花辫,腰间挂着贝壳制成的饰品,旁边的场景草图里,发光的珊瑚礁环绕着木质渔村码头,细节精致得仿佛能让人闻到海风的气息。林晚星与迪士尼动画团队围坐在一起,正讨论着剧集中 “波利尼西亚航海技巧” 的呈现方式:“我们需要用动画语言,让观众直观看到古人如何通过星辰、海浪判断方向,这不仅是剧情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2030 年初,在《海洋奇缘》电影全球票房突破 20 亿美元、环保影响力持续发酵之际,林晚星正式启动 IP 多维衍生计划。这一计划并非简单的 “流量变现”,而是希望以 “动画剧集 主题乐园” 的形式,让《海洋奇缘》的环保理念与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播 —— 动画剧集补充电影未触及的文化细节,让 IP 更有深度;主题乐园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从 “观看者” 变成 “参与者”,真正走进阿雅的海洋世界。计划公布后,# 海洋奇缘 IP 衍生 #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 35 亿,动画剧集全球预约人数超 500 万,主题乐园奠基仪式更是吸引了路透社、BBC、央视等全球百余家媒体报道,再次印证了《海洋奇缘》IP 的强大号召力。
联合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开发的《海洋奇缘》同名动画剧集,共 12 集,每集 25 分钟,故事设定在电影结局的一年后 —— 阿雅成为部落的 “海洋守护者”,每天与伙伴们驾驶独木舟在周边海域巡逻,解决海洋生态问题,同时结识来自不同海洋部落的新朋友,学习多样的海洋文化。剧集的核心目标是 “补全 IP 拼图”:既展现电影未涉及的 “印度海洋部落”“地中海渔村” 等文化场景,又通过日常化的环保故事,让 “保护海洋” 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行动。
为了确保文化呈现的准确性,迪士尼动画团队与林晚星团队邀请了全球 8 位海洋文化学者组成 “文化顾问团”,涵盖波利尼西亚、印度、地中海、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海洋文明研究领域。学者们全程参与剧本创作,从角色服饰、部落习俗到航海技术,逐一进行考证与指导。
在 “印度海洋部落” 相关的 3 集中,团队还原了印度南部 “科钦渔村” 的传统风貌:部落居民的服饰采用当地手工纺织的 “卡拉姆卡里印花布”,颜色以靛蓝、土黄为主,上面印着海浪与鱼群图案;日常饮食中的 “椰子饭”“炸鱼咖喱”,通过动画细节展现制作过程;最重要的是,剧集详细呈现了印度传统的 “木船建造技艺”—— 工匠们不用一根钉子,仅靠木材的榫卯结构与椰壳纤维的捆绑,就能造出能抵御风浪的渔船。“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剧情的同时,能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有多精彩,” 文化顾问、印度海洋文明学者拉吉夫说,“这些技艺不是‘老古董’,而是人类与海洋共生的智慧结晶,值得被记住。”
波利尼西亚航海技巧的呈现,是剧集的另一大亮点。在第 5 集《星辰指引的方向》中,阿雅带着伙伴们穿越浓雾,通过观察 “南十字星的位置”“海浪的波纹方向”“海鸟的飞行轨迹”,最终找到正确航线。为了让这段内容更易懂,动画团队采用 “虚实结合” 的手法:现实场景中,阿雅用手指着星空讲解;画面切换到 “知识小课堂” 动画,用简单的示意图展示 “如何通过星辰判断纬度”“海浪与风向的关系”,还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让儿童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古人如何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航海,” 迪士尼动画导演马克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让航海文化‘活’起来。”
与电影中 “拯救海洋危机” 的宏大叙事不同,动画剧集的环保故事更贴近 “日常”,聚焦 “塑料垃圾清理”“珊瑚礁补种”“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 等小事,让观众意识到 “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每天都能做的小事”。
第 3 集《被塑料困住的海龟》中,阿雅发现一只小海龟被塑料袋缠住鳍状肢,无法游动。她与伙伴们小心翼翼地解开塑料袋,将海龟带回渔村照顾,同时发起 “海边垃圾清理日” 活动 —— 部落居民、周边渔民,甚至路过的商船船员都加入进来,用渔网、夹子清理海边的塑料垃圾,最后将可回收的塑料制成独木舟的装饰。“这集的灵感来自真实事件,” 编剧莎拉说,“我们看到新闻里,很多海龟因为误食塑料或被塑料缠绕而死亡,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观众尤其是孩子知道,随手扔掉的塑料袋,可能会伤害海洋生物。”
第 8 集《珊瑚礁的守护者》则聚焦珊瑚礁修复。阿雅发现部落附近的珊瑚礁因海水温度升高而 “白化”,便向印度海洋部落的莉拉求助。莉拉教给阿雅 “珊瑚礁补种” 的方法:用树枝制成 “珊瑚苗固定架”,将健康的珊瑚断枝固定在架上,沉入海底,定期观察生长情况。动画中,孩子们跟着阿雅一起制作固定架、补种珊瑚苗,还在珊瑚礁周围设置 “保护牌”,提醒渔船避开这片区域。剧集播出后,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孩子看完后,吵着要去海边‘种珊瑚’,虽然我们住在内陆,但他主动把家里的塑料瓶收集起来,说要‘给海洋减负’,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为了让动画质量达到电影级水准,迪士尼团队在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角色设计阶段,团队先后修改了 12 版阿雅的造型,最终确定 “保留电影中的灵动,增加更多生活化细节”—— 阿雅的头发上多了一根用贝壳串成的发绳,是妈妈送给她的礼物;衣服的袖口有磨损的痕迹,体现她经常航海的经历;鞋子是用植物纤维编织的,鞋底有防滑纹路,适合在湿滑的甲板上行走。“这些小细节能让角色更真实,” 角色设计师艾米说,“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但会下意识觉得‘这个角色是活生生的’。”
场景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发光珊瑚礁的场景,团队参考了澳大利亚大堡礁、帕劳水母湖的实景照片,用 3D 建模还原珊瑚的形态、颜色,还加入 “生物发光” 效果 —— 当角色触摸珊瑚时,珊瑚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蓝色代表 “健康”,黄色代表 “需要保护”,红色代表 “濒危”,用视觉语言传递珊瑚礁的状态。渔村码头的场景,团队甚至还原了 “不同时间的光影变化”:清晨的码头,阳光斜照,地面有长长的影子;正午的码头,阳光直射,影子变短,地面泛着热气;傍晚的码头,天空被染成橘红色,海面波光粼粼。“我们希望观众看的时候,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场景设计师汤姆说,“就像真的走进了阿雅生活的渔村。”
与环球影城合作的 “海洋奇缘主题区”,是 IP 衍生计划的另一大重点。主题区选址洛杉矶、北京、东京三地环球影城,每个园区的面积约 2 万平方米,均以电影中的 “莫图努伊岛” 为原型,还原 “发光珊瑚礁”“渔村码头”“阿雅的独木舟” 等经典场景,同时设置 6 个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 “穿越” 到电影世界,亲身体验 “海洋守护者” 的冒险。
北京环球影城 “海洋奇缘主题区” 的入口,是一座高 15 米的 “莫图努伊岛山门”,山门用仿真岩石建造,上面雕刻着波利尼西亚传统的 “海浪纹”“太阳纹”,顶端站着一只用金属打造的 “信天翁雕塑”—— 对应电影中指引阿雅的信天翁。走进山门,首先看到的是 “渔村码头”:木质的码头延伸至 “人工海”(用特殊玻璃与水循环系统打造的 “无边际水池”),水面上停泊着 3 艘 1:1 复刻的波利尼西亚独木舟,游客可以登上独木舟,体验 “划桨航海”;码头两侧是 10 间 “渔村小屋”,屋顶覆盖着茅草,墙壁上挂着渔网、贝壳风铃,屋内展示着电影中的道具,如阿雅的航海地图、妈妈织的草席、部落长老的权杖。
“发光珊瑚礁” 是主题区的 “网红打卡点”,位于 “人工海” 的中央区域。这片珊瑚礁用透明树脂制作,内部装有 LED 灯,能模拟出 “白天的色彩斑斓” 与 “夜晚的荧光闪烁”—— 白天,珊瑚礁呈现出红、黄、蓝、绿等颜色,与真实珊瑚礁无异;夜晚,LED 灯切换为荧光模式,珊瑚礁发出蓝紫色光芒,水面倒映着光影,仿佛置身海底幻境。“为了还原珊瑚礁的细节,我们派团队去大堡礁实地拍摄,收集了 300 多种珊瑚的照片与视频,” 环球影城场景工程师张伟说,“树脂珊瑚的每一个分支、每一道纹路,都与真实珊瑚一致,甚至连‘珊瑚虫的小孔’都做了出来。”
主题区的 “部落广场” 则还原了电影中 “部落居民欢庆” 的场景。广场中央有一座高 8 米的 “图腾柱”,上面雕刻着阿雅、莫阿娜、海神特菲提的形象;周围环绕着 12 个 “文化展示亭”,分别展示波利尼西亚的航海、编织、雕刻等传统技艺,游客可以在亭子里跟着传承人学习编织草席、制作贝壳饰品。“我们希望主题区不仅是‘玩的地方’,更是‘文化体验的地方’,” 环球影城项目负责人说,“很多游客可能没看过电影,但通过这些场景与体验,能感受到海洋文化的魅力,这就是 IP 的延伸价值。”
6 个沉浸式体验项目中,“海洋探险” 是最受欢迎的核心项目。该项目采用 “4D 动感座椅 球形幕布” 技术,游客坐在模拟独木舟的座椅上,眼前是直径 20 米的球形幕布,画面围绕 “阿雅带游客穿越海洋” 展开:从渔村出发,穿越风浪,躲避鲸鱼的尾鳍,穿过发光的珊瑚礁,最终抵达 “海神特菲提的花园”。过程中,座椅会随着画面晃动,模拟 “划船的颠簸”“被海浪托起的失重感”;同时,设备会喷出雾气(模拟海风)、散发海水的咸味,让游客有 “真的在海上冒险” 的错觉。“这个项目的画面是专门为主题区制作的,比电影的分辨率更高,视角更广,” 技术负责人马克说,“我们还加入了‘互动环节’—— 当画面中出现塑料垃圾时,游客可以用手触摸座椅旁的‘清理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垃圾被清理’的动画,让游客在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保护海洋’的意义。”
“珊瑚礁修复体验” 项目则更具教育意义。项目场地是一个 “迷你珊瑚礁池”,池子里有仿真珊瑚礁、小鱼模型,游客可以戴上 VR 眼镜,进入 “虚拟珊瑚礁世界”—— 在 VR 场景中,游客需要用 “虚拟工具” 将 “白化的珊瑚” 替换成 “健康的珊瑚苗”,清理珊瑚礁周围的塑料垃圾,还要赶走 “破坏珊瑚的海星”。完成任务后,系统会根据游客的表现,颁发 “珊瑚礁守护者等级证书”,从 “初级守护者” 到 “终极守护者” 共 5 个等级。“很多孩子玩了一遍又一遍,就为了拿到最高等级的证书,” 项目工作人员说,“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珊瑚礁保护的知识,还会主动问‘现实中怎么保护珊瑚’,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多了。”
“渔村手工坊” 项目则适合亲子家庭。游客可以在手工坊里,跟着传承人学习制作电影中的 “海洋元素手作”:用黏土捏制阿雅、海龟、鲸鱼的模型;用彩色绳子编织 “航海手链”,上面的结代表 “勇气”“友谊”“守护”;用贝壳、鹅卵石拼贴 “海洋图案”。完成的手作可以带回家,作为主题区的纪念。“我和女儿一起做了一个海龟黏土模型,她特别开心,说要放在书桌前,提醒自己‘要保护海龟’,” 北京游客李女士说,“这种亲子互动不仅有趣,还能传递环保理念,太有意义了。”
《海洋奇缘》IP 衍生计划公布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动画剧集在 Disney 开启预约后,仅 3 天预约人数就突破 500 万,其中美国、中国、巴西的预约人数位列前三;主题乐园方面,洛杉矶、北京、东京三地环球影城的 “海洋奇缘主题区” 奠基仪式,吸引了全球百余家媒体报道,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 “已经开始期待开业了”“要带孩子去当‘海洋守护者’”。
动画剧集的预约热潮,反映出观众对《海洋奇缘》IP 的喜爱。在社交平台上,# 海洋奇缘动画剧集 #话题下,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期待:“电影看了 3 遍,终于能看到阿雅的日常了,想知道她和伙伴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希望剧集能多讲点不同部落的文化,太
2030 年初,在《海洋奇缘》电影全球票房突破 20 亿美元、环保影响力持续发酵之际,林晚星正式启动 IP 多维衍生计划。这一计划并非简单的 “流量变现”,而是希望以 “动画剧集 主题乐园” 的形式,让《海洋奇缘》的环保理念与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播 —— 动画剧集补充电影未触及的文化细节,让 IP 更有深度;主题乐园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从 “观看者” 变成 “参与者”,真正走进阿雅的海洋世界。计划公布后,# 海洋奇缘 IP 衍生 #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 35 亿,动画剧集全球预约人数超 500 万,主题乐园奠基仪式更是吸引了路透社、BBC、央视等全球百余家媒体报道,再次印证了《海洋奇缘》IP 的强大号召力。
联合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开发的《海洋奇缘》同名动画剧集,共 12 集,每集 25 分钟,故事设定在电影结局的一年后 —— 阿雅成为部落的 “海洋守护者”,每天与伙伴们驾驶独木舟在周边海域巡逻,解决海洋生态问题,同时结识来自不同海洋部落的新朋友,学习多样的海洋文化。剧集的核心目标是 “补全 IP 拼图”:既展现电影未涉及的 “印度海洋部落”“地中海渔村” 等文化场景,又通过日常化的环保故事,让 “保护海洋” 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行动。
为了确保文化呈现的准确性,迪士尼动画团队与林晚星团队邀请了全球 8 位海洋文化学者组成 “文化顾问团”,涵盖波利尼西亚、印度、地中海、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海洋文明研究领域。学者们全程参与剧本创作,从角色服饰、部落习俗到航海技术,逐一进行考证与指导。
在 “印度海洋部落” 相关的 3 集中,团队还原了印度南部 “科钦渔村” 的传统风貌:部落居民的服饰采用当地手工纺织的 “卡拉姆卡里印花布”,颜色以靛蓝、土黄为主,上面印着海浪与鱼群图案;日常饮食中的 “椰子饭”“炸鱼咖喱”,通过动画细节展现制作过程;最重要的是,剧集详细呈现了印度传统的 “木船建造技艺”—— 工匠们不用一根钉子,仅靠木材的榫卯结构与椰壳纤维的捆绑,就能造出能抵御风浪的渔船。“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剧情的同时,能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有多精彩,” 文化顾问、印度海洋文明学者拉吉夫说,“这些技艺不是‘老古董’,而是人类与海洋共生的智慧结晶,值得被记住。”
波利尼西亚航海技巧的呈现,是剧集的另一大亮点。在第 5 集《星辰指引的方向》中,阿雅带着伙伴们穿越浓雾,通过观察 “南十字星的位置”“海浪的波纹方向”“海鸟的飞行轨迹”,最终找到正确航线。为了让这段内容更易懂,动画团队采用 “虚实结合” 的手法:现实场景中,阿雅用手指着星空讲解;画面切换到 “知识小课堂” 动画,用简单的示意图展示 “如何通过星辰判断纬度”“海浪与风向的关系”,还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让儿童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古人如何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航海,” 迪士尼动画导演马克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让航海文化‘活’起来。”
与电影中 “拯救海洋危机” 的宏大叙事不同,动画剧集的环保故事更贴近 “日常”,聚焦 “塑料垃圾清理”“珊瑚礁补种”“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 等小事,让观众意识到 “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每天都能做的小事”。
第 3 集《被塑料困住的海龟》中,阿雅发现一只小海龟被塑料袋缠住鳍状肢,无法游动。她与伙伴们小心翼翼地解开塑料袋,将海龟带回渔村照顾,同时发起 “海边垃圾清理日” 活动 —— 部落居民、周边渔民,甚至路过的商船船员都加入进来,用渔网、夹子清理海边的塑料垃圾,最后将可回收的塑料制成独木舟的装饰。“这集的灵感来自真实事件,” 编剧莎拉说,“我们看到新闻里,很多海龟因为误食塑料或被塑料缠绕而死亡,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观众尤其是孩子知道,随手扔掉的塑料袋,可能会伤害海洋生物。”
第 8 集《珊瑚礁的守护者》则聚焦珊瑚礁修复。阿雅发现部落附近的珊瑚礁因海水温度升高而 “白化”,便向印度海洋部落的莉拉求助。莉拉教给阿雅 “珊瑚礁补种” 的方法:用树枝制成 “珊瑚苗固定架”,将健康的珊瑚断枝固定在架上,沉入海底,定期观察生长情况。动画中,孩子们跟着阿雅一起制作固定架、补种珊瑚苗,还在珊瑚礁周围设置 “保护牌”,提醒渔船避开这片区域。剧集播出后,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孩子看完后,吵着要去海边‘种珊瑚’,虽然我们住在内陆,但他主动把家里的塑料瓶收集起来,说要‘给海洋减负’,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为了让动画质量达到电影级水准,迪士尼团队在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角色设计阶段,团队先后修改了 12 版阿雅的造型,最终确定 “保留电影中的灵动,增加更多生活化细节”—— 阿雅的头发上多了一根用贝壳串成的发绳,是妈妈送给她的礼物;衣服的袖口有磨损的痕迹,体现她经常航海的经历;鞋子是用植物纤维编织的,鞋底有防滑纹路,适合在湿滑的甲板上行走。“这些小细节能让角色更真实,” 角色设计师艾米说,“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但会下意识觉得‘这个角色是活生生的’。”
场景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发光珊瑚礁的场景,团队参考了澳大利亚大堡礁、帕劳水母湖的实景照片,用 3D 建模还原珊瑚的形态、颜色,还加入 “生物发光” 效果 —— 当角色触摸珊瑚时,珊瑚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蓝色代表 “健康”,黄色代表 “需要保护”,红色代表 “濒危”,用视觉语言传递珊瑚礁的状态。渔村码头的场景,团队甚至还原了 “不同时间的光影变化”:清晨的码头,阳光斜照,地面有长长的影子;正午的码头,阳光直射,影子变短,地面泛着热气;傍晚的码头,天空被染成橘红色,海面波光粼粼。“我们希望观众看的时候,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场景设计师汤姆说,“就像真的走进了阿雅生活的渔村。”
与环球影城合作的 “海洋奇缘主题区”,是 IP 衍生计划的另一大重点。主题区选址洛杉矶、北京、东京三地环球影城,每个园区的面积约 2 万平方米,均以电影中的 “莫图努伊岛” 为原型,还原 “发光珊瑚礁”“渔村码头”“阿雅的独木舟” 等经典场景,同时设置 6 个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 “穿越” 到电影世界,亲身体验 “海洋守护者” 的冒险。
北京环球影城 “海洋奇缘主题区” 的入口,是一座高 15 米的 “莫图努伊岛山门”,山门用仿真岩石建造,上面雕刻着波利尼西亚传统的 “海浪纹”“太阳纹”,顶端站着一只用金属打造的 “信天翁雕塑”—— 对应电影中指引阿雅的信天翁。走进山门,首先看到的是 “渔村码头”:木质的码头延伸至 “人工海”(用特殊玻璃与水循环系统打造的 “无边际水池”),水面上停泊着 3 艘 1:1 复刻的波利尼西亚独木舟,游客可以登上独木舟,体验 “划桨航海”;码头两侧是 10 间 “渔村小屋”,屋顶覆盖着茅草,墙壁上挂着渔网、贝壳风铃,屋内展示着电影中的道具,如阿雅的航海地图、妈妈织的草席、部落长老的权杖。
“发光珊瑚礁” 是主题区的 “网红打卡点”,位于 “人工海” 的中央区域。这片珊瑚礁用透明树脂制作,内部装有 LED 灯,能模拟出 “白天的色彩斑斓” 与 “夜晚的荧光闪烁”—— 白天,珊瑚礁呈现出红、黄、蓝、绿等颜色,与真实珊瑚礁无异;夜晚,LED 灯切换为荧光模式,珊瑚礁发出蓝紫色光芒,水面倒映着光影,仿佛置身海底幻境。“为了还原珊瑚礁的细节,我们派团队去大堡礁实地拍摄,收集了 300 多种珊瑚的照片与视频,” 环球影城场景工程师张伟说,“树脂珊瑚的每一个分支、每一道纹路,都与真实珊瑚一致,甚至连‘珊瑚虫的小孔’都做了出来。”
主题区的 “部落广场” 则还原了电影中 “部落居民欢庆” 的场景。广场中央有一座高 8 米的 “图腾柱”,上面雕刻着阿雅、莫阿娜、海神特菲提的形象;周围环绕着 12 个 “文化展示亭”,分别展示波利尼西亚的航海、编织、雕刻等传统技艺,游客可以在亭子里跟着传承人学习编织草席、制作贝壳饰品。“我们希望主题区不仅是‘玩的地方’,更是‘文化体验的地方’,” 环球影城项目负责人说,“很多游客可能没看过电影,但通过这些场景与体验,能感受到海洋文化的魅力,这就是 IP 的延伸价值。”
6 个沉浸式体验项目中,“海洋探险” 是最受欢迎的核心项目。该项目采用 “4D 动感座椅 球形幕布” 技术,游客坐在模拟独木舟的座椅上,眼前是直径 20 米的球形幕布,画面围绕 “阿雅带游客穿越海洋” 展开:从渔村出发,穿越风浪,躲避鲸鱼的尾鳍,穿过发光的珊瑚礁,最终抵达 “海神特菲提的花园”。过程中,座椅会随着画面晃动,模拟 “划船的颠簸”“被海浪托起的失重感”;同时,设备会喷出雾气(模拟海风)、散发海水的咸味,让游客有 “真的在海上冒险” 的错觉。“这个项目的画面是专门为主题区制作的,比电影的分辨率更高,视角更广,” 技术负责人马克说,“我们还加入了‘互动环节’—— 当画面中出现塑料垃圾时,游客可以用手触摸座椅旁的‘清理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垃圾被清理’的动画,让游客在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保护海洋’的意义。”
“珊瑚礁修复体验” 项目则更具教育意义。项目场地是一个 “迷你珊瑚礁池”,池子里有仿真珊瑚礁、小鱼模型,游客可以戴上 VR 眼镜,进入 “虚拟珊瑚礁世界”—— 在 VR 场景中,游客需要用 “虚拟工具” 将 “白化的珊瑚” 替换成 “健康的珊瑚苗”,清理珊瑚礁周围的塑料垃圾,还要赶走 “破坏珊瑚的海星”。完成任务后,系统会根据游客的表现,颁发 “珊瑚礁守护者等级证书”,从 “初级守护者” 到 “终极守护者” 共 5 个等级。“很多孩子玩了一遍又一遍,就为了拿到最高等级的证书,” 项目工作人员说,“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珊瑚礁保护的知识,还会主动问‘现实中怎么保护珊瑚’,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多了。”
“渔村手工坊” 项目则适合亲子家庭。游客可以在手工坊里,跟着传承人学习制作电影中的 “海洋元素手作”:用黏土捏制阿雅、海龟、鲸鱼的模型;用彩色绳子编织 “航海手链”,上面的结代表 “勇气”“友谊”“守护”;用贝壳、鹅卵石拼贴 “海洋图案”。完成的手作可以带回家,作为主题区的纪念。“我和女儿一起做了一个海龟黏土模型,她特别开心,说要放在书桌前,提醒自己‘要保护海龟’,” 北京游客李女士说,“这种亲子互动不仅有趣,还能传递环保理念,太有意义了。”
《海洋奇缘》IP 衍生计划公布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动画剧集在 Disney 开启预约后,仅 3 天预约人数就突破 500 万,其中美国、中国、巴西的预约人数位列前三;主题乐园方面,洛杉矶、北京、东京三地环球影城的 “海洋奇缘主题区” 奠基仪式,吸引了全球百余家媒体报道,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 “已经开始期待开业了”“要带孩子去当‘海洋守护者’”。
动画剧集的预约热潮,反映出观众对《海洋奇缘》IP 的喜爱。在社交平台上,# 海洋奇缘动画剧集 #话题下,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期待:“电影看了 3 遍,终于能看到阿雅的日常了,想知道她和伙伴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希望剧集能多讲点不同部落的文化,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