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9 年盛夏,《大汉丝路》拍摄团队分别进驻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启 “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沙漠” 核心戏份的拍摄。此时的沙漠,白昼地表温度最高可达 50℃,沙粒被阳光炙烤得发烫,风掠过沙丘时卷起的热浪,仿佛能将人吞噬。但为了还原汉代商队穿越沙漠的真实场景 —— 那绵延的驼队在沙丘间蜿蜒、夕阳下的身影被拉得修长、风沙中队员们坚毅的眼神,整个剧组都卯足了劲,在极端环境中追逐着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林晚星作为总制片人,提前半个月抵达沙漠拍摄地,与导演、美术指导、当地气象部门反复沟通,制定了 “分时段拍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历史细节把控手册” 三大方案。她深知,沙漠戏份不仅是影片的视觉高潮,更是展现 “丝路精神 —— 坚韧、团结、探索” 的关键,每一个镜头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还原汉代 “丝绸之路” 沙漠段的风貌,剧组在前期选址时,对比了国内 6 处沙漠地貌,最终选定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两处拍摄地各有侧重,共同构建起 “穿越沙漠” 的完整叙事场景。
库布齐沙漠以 “沙丘平缓、植被稀疏” 为特点,与史料中 “张骞初出长安,进入漠北沙漠” 的记载相符,适合拍摄 “商队启程”“首次遭遇风沙”“夜间扎营” 等戏份。为确保拍摄便利,剧组在距离拍摄地 20 公里处搭建了 “沙漠临时营地”,营地内设置住宿区、餐饮区、服装道具区、医疗区,可容纳 200 名工作人员与 30 名演员同时居住。
住宿区采用防风帐篷,帐篷外层覆盖隔热材料,内部配备空调与加湿器,缓解沙漠干燥炎热的环境;餐饮区提供 “防暑降温套餐”,每天准备绿豆汤、酸梅汤、西瓜等解暑食物,同时严格把控食材新鲜度,避免工作人员出现肠胃问题;医疗区配备 2 名急诊医生与 3 名护士,储备中暑药、外伤药、呼吸道药物等,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 “沙丘高大、地形复杂” 着称,最高沙丘可达 30 米,沙丘间的沟壑纵横,适合拍摄 “商队穿越高大沙丘”“遭遇沙尘暴”“发现绿洲” 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戏份。由于此处距离城镇较远,剧组与当地牧民合作,租用了 10 顶传统蒙古包作为 “临时休息点”,同时安排 3 辆越野车 24 小时待命,确保物资运输与紧急救援的顺畅。
为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剧组还制定了 “绿色拍摄准则”—— 禁止在沙漠中丢弃垃圾,所有生活垃圾与拍摄废料均统一收集后运出沙漠处理;禁止车辆在植被区域行驶,划定专门的 “车辆通道”;拍摄使用的道具(如商队的货物、帐篷)均采用可降解材料,避免对沙漠生态造成破坏。“我们既要还原历史的真实,也要守护自然的美好,” 林晚星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通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我们不能为了拍摄而破坏沙漠生态。”
沙漠拍摄最大的挑战,便是变幻莫测的天气。7 月中旬,库布齐沙漠突发强沙尘暴,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黄沙笼罩,能见度不足 5 米,狂风卷起的沙粒打在帐篷上 “噼啪” 作响,拍摄被迫中断。面对突发危机,林晚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展现出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沙尘暴来临前 10 分钟,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对讲机向剧组发出预警:“预计未来 30 分钟内将出现强沙尘暴,风力可达 8 级,能见度极低,请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转移至安全区域。” 林晚星接到预警后,立即通过剧组广播下达指令:“所有人员立即停止拍摄,携带重要设备向临时营地转移,演员优先乘坐车辆,工作人员两人一组,相互搀扶,注意脚下安全,严禁单独行动!”
此时,部分工作人员还在沙丘上摆放道具,演员李浩然与马赫沙拉?阿里正在拍摄 “商队查看地形” 的戏份。听到指令后,李浩然迅速协助道具组将重要设备(如摄像机、灯光设备)搬上车辆,马赫沙拉?阿里则帮助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整理衣物,确保所有人都能安全转移。20 分钟后,所有人员与设备均顺利抵达临时营地,无一人受伤。
“当时的情况很紧急,风沙越来越大,视线里全是黄色,连身边的人都看不清,” 道具组组长回忆道,“林总一直在广播里安抚大家的情绪,告诉我们转移路线,还反复确认是否有遗漏的人员,她的冷静让我们都安心了不少。”
转移至安全营地后,林晚星第一时间安排医疗团队为所有人员进行身体检查。由于沙尘暴中空气里的沙粒较多,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了咳嗽、喉咙不适的症状,医疗团队立即为他们发放口罩与呼吸道药物,指导他们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 2 名工作人员因奔跑转移时摔倒,出现轻微擦伤,医生为他们消毒包扎后,叮嘱他们注意休息。
“沙漠中的沙尘暴不仅影响拍摄,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呼吸道与皮肤,” 医疗组王医生说,“林总特别强调,人员安全比拍摄进度更重要,所以我们每天都会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沙尘暴后更是增加了检查频次,确保每个人的身体都没问题。”
沙尘暴持续了 4 个小时后逐渐减弱,天空慢慢恢复清明,但沙漠中的能见度依然较低,无法继续拍摄原定的 “沙漠日出商队启程” 戏份。林晚星召集导演、摄影指导、灯光指导召开临时会议,讨论如何调整拍摄计划。
“虽然沙尘暴打乱了我们的拍摄进度,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林晚星说,“沙尘暴后的沙漠,天空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土黄色调’,沙丘上的沙粒排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历史沧桑感’,正是我们想要展现的‘商队穿越沙漠的艰辛’。不如我们调整拍摄内容,今天下午拍摄‘沙尘暴后商队整理物资’的戏份,明天再拍摄‘日出启程’的戏份。”
导演与摄影指导一致认同这个提议。随后,林晚星亲自协调各部门:通知演员调整妆容(增加 “风沙痕迹”,如脸上的灰尘、凌乱的头发);让道具组整理被沙尘暴吹乱的商队物资(如歪斜的帐篷、散落的货物);指导灯光组调整灯光角度,利用沙尘暴后的特殊光线,营造出 “苍凉、坚韧” 的氛围。
当天下午,“沙尘暴后商队整理物资” 的戏份顺利拍摄完成。镜头中,李浩然饰演的张骞站在歪斜的帐篷前,用袖子擦去脸上的灰尘,眼神坚定地对队员说:“风沙虽大,但我们的目标不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走出沙漠!” 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则蹲在地上,帮助队员整理散落的丝绸,脸上带着 “共患难” 的微笑。这个镜头后来成为影片的 “名场面” 之一,观众纷纷评论:“从演员的眼神与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丝路商队的坚韧与团结。”
为让沙漠戏份更具历史真实感,林晚星要求剧组从 “演员技能培训”“商队细节指导” 两个方面入手,打磨每一个细节,确保汉代商队的 “衣食住行” 都符合历史记载。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需要掌握骆驼骑行、沙漠取水、辨别方向等技能。为让演员真实展现这些技能,剧组在拍摄前组织了为期一周的 “沙漠技能培训”,邀请当地牧民担任教练,手把手指导演员。
沙漠戏份中,演员需要骑骆驼完成 “商队行进” 的镜头。为确保安全与拍摄效果,牧民教练先向演员讲解骆驼的习性:“骆驼性格温顺,但在受到惊吓时会踢人,靠近时要从侧面接近,不要站在它的前后方;骑行时要坐稳,身体随着骆驼的步伐轻微晃动,不要突然站起来或大声喧哗。”
随后,演员们开始练习骆驼骑行。李浩然第一次骑骆驼时,由于紧张,双手紧紧抓住骆驼的缰绳,身体僵硬,骆驼走了几步就停下不走了。牧民教练见状,上前指导:“放松身体,眼睛看向前方,不要盯着骆驼的脖子,你越紧张,骆驼越会感到不安。” 李浩然按照教练的指导调整姿势,慢慢放松身体,骆驼果然开始稳步前行。经过三天的练习,所有演员都能熟练地骑骆驼行进,甚至能完成 “在骆驼上转身查看商队”“弯腰整理骆驼身上的货物” 等难度动作。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水源稀缺,需要掌握 “沙漠取水” 的技能。牧民教练向演员展示了两种古人常用的取水方法:一种是 “寻找植物根系取水”—— 在沙漠中寻找有植被生长的地方,挖掘植物根系,将根系中的水分挤出收集;另一种是 “利用昼夜温差取水”—— 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塑料布(古代用羊皮代替),坑中央放置一个容器,白天阳光照射使坑内水分蒸发,凝结在塑料布上,滴入容器中。
演员们亲自实践这两种方法。马赫沙拉?阿里在挖掘植物根系时,手指被沙粒磨破,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取水,他说:“通过亲自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汉代商队的艰辛,他们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仅凭智慧在沙漠中生存,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能理解角色的内心。”
沙漠中没有参照物,辨别方向全靠 “自然指南针”—— 太阳、星星、沙丘走向。牧民教练向演员讲解:“白天可以通过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上午太阳在东方,下午在西方;晚上可以通过北极星辨别北方,北极星位于天空的正北方,亮度较高,容易识别;沙丘的走向也能帮助辨别方向,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大多呈东西走向,迎风面较缓,背风面较陡。”
演员们在沙漠中进行 “辨别方向练习”,每天早上与晚上,他们都会根据太阳或星星的位置,判断自己所处的方向,并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经过练习,所有演员都能熟练地通过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拍摄 “商队查看方向” 的戏份时,动作自然流畅,没有丝毫违和感。
为还原汉代商队的真实状态,林晚星邀请 5 位秦汉史专家组成 “历史细节把控小组”,全程驻守拍摄地,指导商队的 “货物摆放”“帐篷搭建”“服装穿戴” 等细节。
汉代商队运输的货物主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铁器、西域香料等,这些货物的摆放有严格的讲究 —— 易碎的瓷器放在商队中间,用稻草包裹保护;沉重的铁器放在骆驼的两侧,保持平衡;轻便的丝绸与茶叶放在货物的上层,方便取用;西域香料则用密封的陶罐装好,避免气味散失。
历史专家王教授在现场指导道具组摆放货物:“你们看,这个陶罐里装的是西域香料,按照汉代的习惯,应该放在骆驼的前侧,靠近商队向导的位置,这样向导能随时查看香料是否完好;丝绸要卷成圆柱形,用麻绳捆绑在货物架上,不能随意堆放,否则在行进过程中容易散开。” 道具组按照专家的指导调整货物摆放,确保每一件货物的位置都符合汉代商队的实际情况。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搭建的帐篷,采用 “游牧民族的穹顶帐篷” 样式,以木杆为支架,外用羊毛毡覆盖,帐篷门朝向南方(避免风沙直接吹入)。历史专家李教授指导工作人员搭建帐篷:“木杆的数量要根据帐篷的大小确定,这个帐篷需要 8 根木杆,每根木杆的长度要一致,否则帐篷会倾斜;羊毛毡要从下往上覆盖,边缘用绳子系紧,防止风沙从缝隙中进入。”
工作人员按照专家的指导搭建帐篷,虽然过程比预期复杂,但搭建完成的帐篷既稳固又符合历史样式。演员们在帐篷内拍摄 “商队夜间议事” 的戏份时,感受到了汉代商队的 “生活气息”,李浩然说:“坐在这样的帐篷里,周围是羊毛毡的味道,耳边是沙漠的风声,我仿佛真的回到了汉代,成为了张骞商队的一员。”
汉代商队成员的服装,根据身份不同有所区别 —— 向导穿着 “短褐”(粗布短衣),外罩 “皮甲”(皮质铠甲),方便骑马与行走;队员穿着 “曲裾深衣”,但衣襟的层数比士大夫的少,更适合活动;负责运输货物的杂役则穿着 “襦裙”(短上衣 长裙),裙摆较短,避免在搬运货物时被绊倒。
历史专家张教授在现场指导演员穿戴服装:“李浩然老师,您饰演的张骞是商队首领,应该穿着曲裾深衣,衣襟要绕身两圈,腰系革带,革带上悬挂铜制带钩,这样才符合首领的身份;马赫沙拉?阿里老师,您饰演的西域向导,皮甲的穿戴要注意,左边的甲片要压在右边的甲片上,这样在活动时更灵活,不会影响动作。” 演员们按照专家的指导调整服装穿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汉代服饰的规制。
沙漠戏份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林晚星与摄影指导、灯光指导反复沟通,根据沙漠的光线变化与场景需求,制定了 “分时段拍摄” 计划,捕捉不同时段沙漠的 “独特美感”。
沙漠日出时分,天空从深蓝色逐渐变为橙红色,阳光洒在沙丘上,形成明暗交错的光影,适合拍摄 “商队启程” 的戏份,展现 “新的一天开始,商队充满希望” 的氛围。
每天凌晨 4 点,剧组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拍摄 —— 摄影组在沙丘上搭建拍摄平台,调整摄像机角度,确保能捕捉到 “太阳从沙丘后升起” 的画面;灯光组准备反光板,利用日出的自然光线,增强演员面部的亮度;演员们提前化妆,穿戴好服装,在指定位置等候。
当太阳从沙丘后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商队的骆驼与演员身上时,导演一声令下,拍摄正式开始。镜头中,张骞(李浩然饰)手持马鞭,站在商队最前方,对队员们说:“日出东方,我们的征程也将继续,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到达西域!” 随后,商队的骆驼依次起身,队员们牵着骆驼,沿着沙丘缓缓前行,长长的驼队在金色的阳光中形成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日出时分的沙漠太美了,阳光洒在沙丘上,像给沙漠镀上了一层金箔,” 摄影指导感慨道,“林总坚持让我们在日出时分拍摄,就是为了捕捉这种‘希望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商队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信念。”
正午时分,沙漠地表温度最高,阳光直射,沙丘上的阴影最短,适合拍摄 “商队在炎热沙漠中行进” 的戏份,展现 “沙漠环境的恶劣与商队的坚韧”。
为避免演员与工作人员中暑,剧组采取 “分段拍摄” 的方式 —— 每拍摄 30 分钟,休息 15 分钟,演员与工作人员可进入帐篷或车辆中避暑;同时,在拍摄现场设置 “降温点”,准备冰块、解暑饮料等,供大家随时取用。
拍摄时,灯光组利用正午的强光,营造出 “炎热刺眼” 的氛围 —— 将反光板调整到合适角度,让阳光直射演员的面部,演员们脸上的汗水与疲惫的表情被清晰地捕捉到;摄影组采用 “低角度拍摄”,从沙丘底部向上拍摄商队行进的画面,凸显沙丘的高大与商队的渺小,增强 “环境的压迫感”。
镜头中,商队的队员们顶着烈日前行,有的队员用袖子遮挡阳光,有的队员不时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队员牵着骆驼的缰绳,脚步略显沉重,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时不时从腰间的水囊里倒出少量水,递给身边年轻的队员,眼神中充满 “互助与关怀”。这个镜头展现了商队在极端环境中的 “团结精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丝绸之路的 “人文温度”。
黄昏时分,沙漠的天空被染成暖橙色,沙丘的阴影被拉得很长,晚风带着一丝凉意掠过沙漠,此时的沙漠少了正午的燥热,多了几分静谧与温馨,适合拍摄 “商队夜间扎营” 的戏份,展现 “商队成员间的互助与温暖”。
拍摄前,道具组提前在指定位置搭建好 3 顶汉代穹顶帐篷,在帐篷外摆放好篝火堆(使用安全的电子火焰代替真实火焰,避免引发沙漠火灾),在篝火旁放置陶罐、木碗等道具,营造出 “商队扎营后准备晚餐” 的生活场景。灯光组则在沙丘后方设置柔光灯,模拟黄昏的自然光线,同时在篝火旁放置反光板,让演员的面部光线更柔和,凸显 “温暖” 的氛围。
当拍摄开始,演员们围绕在篝火旁,有的擦拭骆驼的缰绳,有的整理白天被风沙吹乱的衣物,有的用陶罐煮着 “茶水”(实际为红糖水,避免烫伤)。李浩然饰演的张骞坐在篝火旁,拿出一张羊皮地图,与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讨论次日的行进路线,两人不时用手指着地图,低声交流;年轻的队员们则围坐在一旁,听向导讲述西域的风土人情,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黄昏的沙漠太适合拍这种温馨的戏份了,” 导演看着监视器说,“暖橙色的光线、长长的阴影、篝火旁的剪影,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商队的‘生活感’扑面而来,观众能感受到,他们不仅是‘穿越沙漠的行者’,更是一群有温度、有情感的人。”
这个镜头拍摄完成后,林晚星特意来到监视器前查看回放,她笑着对演员们说:“大家的表现都很自然,尤其是浩然老师和马赫沙拉老师讨论地图的细节,还有年轻演员们倾听时的眼神,都特别真实,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商队日常’。”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拍摄的 “商队发现绿洲”“与西域商队重逢” 戏份,是沙漠戏份的 “情感高潮”。此处的绿洲虽面积不大,但有清澈的泉水与稀疏的胡杨树,与周围荒凉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适合展现 “绝境中的希望” 与 “跨文化的友谊”。
为还原 “绿洲” 的真实场景,剧组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在绿洲旁搭建了 “西域商队营地”—— 用羊毛毡搭建的帐篷、悬挂在树枝上的西域乐器(如都塔尔、弹布尔)、堆放在帐篷旁的西域特产(如葡萄干、哈密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西域风情。
拍摄 “商队发现绿洲” 戏份时,摄影组采用 “远景 近景” 结合的拍摄方式 —— 先用远景拍摄商队在高大沙丘间艰难行进,队员们疲惫不堪,有的甚至拄着木棍前行;再用近景拍摄张骞(李浩然饰)突然停下脚步,眼神中充满惊喜,随后他指向远方,大喊:“前面有绿洲!” 队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脸上瞬间露出笑容,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加快脚步向绿洲奔去。
拍摄 “与西域商队重逢” 戏份时,林晚星特别强调 “情感的真实性”—— 要求演员通过眼神、动作展现 “跨越陌生的友谊”。当汉代商队走进绿洲,西域商队的首领(由新疆演员阿卜杜热合曼饰演)主动上前,用汉代西域通用的 “胡语”(剧组提前请语言专家设计的台词)问候:“远方的朋友,欢迎来到绿洲!” 张骞(李浩然饰)虽然听不懂,但通过对方友好的眼神与手势,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伸出手,与西域首领紧紧握手,两个不同文化的商队首领,在绿洲中完成了 “跨越语言的交流”。
“这个镜头的核心是‘友谊’,” 林晚星对演员们说,“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友谊通道,汉代商队与西域商队的重逢,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相互接纳与尊重,所以大家的眼神一定要真诚,动作一定要自然,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无国界的友谊’。”
经过反复打磨,“与西域商队重逢” 的戏份最终呈现出令人动容的效果 —— 两个商队的成员围坐在绿洲的泉水旁,分享食物与水,汉代商队的队员拿出丝绸,西域商队的队员拿出葡萄干,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与笑容,彼此交流着旅途的故事。这个镜头后来成为影片的 “情感亮点”,不少观众在观影后评论:“看到两个商队在绿洲中分享的画面,我突然明白了丝绸之路的意义 —— 它不仅传递商品,更传递友谊与善意。”
当《大汉丝路》沙漠戏份(库布齐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部拍摄完成,剧组工作人员与演员们在沙漠临时营地举行了简单的 “庆功宴”—— 没有丰盛的菜肴,只有简单的盒饭与水果,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为克服极端环境、完成拍摄任务而自豪。
就在庆功宴进行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大汉丝路》沙漠戏份拍摄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完成 “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沙漠” 核心戏份拍摄,克服强沙尘暴等极端环境,确保剧组人员安全,还原汉代商队历史细节,拍摄画面获导演、摄影指导及历史专家高度认可,触发 “沙漠戏份拍摄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剧组工作人员认可、演员好评、历史专家评价)。当前剩余生命值:3888 天 5 小时(此前 3823 天 5 小时 65 天 = 3888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2 个月内,完成《大汉丝路》“西域城邦” 戏份的拍摄筹备工作,包括搭建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邀请西域文化专家参与历史细节把控、组织演员进行西域文化与礼仪培训】,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西域文化传播推广者” 身份(可主导西域文化相关的影视、公益项目)。】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看着身边热闹的庆功宴场景 —— 工作人员们互相分享拍摄趣事,演员们讨论着接下来的戏份,她的心中满是感慨。从筹备沙漠拍摄到克服沙尘暴危机,再到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打磨,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整个剧组更加团结,让《大汉丝路》的拍摄更具意义。
“沙漠戏份的完成,只是《大汉丝路》拍摄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西域城邦’戏份等着我们,” 林晚星在心中对自己说,“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就一定能完成这部丝路史诗,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精神。”
沙漠戏份拍摄完成后,林晚星组织剧组召开 “沙漠拍摄总结会”,总结拍摄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接下来的 “西域城邦” 戏份拍摄做好准备。
总结会上,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沙漠拍摄的情况 —— 摄影组分享了 “分时段拍摄” 的经验,认为根据沙漠光线变化调整拍摄计划,能有效提升画面质量;灯光组提出 “极端天气下灯光设备保护” 的不足,建议在后续拍摄中为灯光设备配备更完善的防风沙保护套;道具组强调 “历史细节把控” 的重要性,认为与历史专家的密切合作,是还原汉代商队真实场景的关键。
林晚星在总结时说:“沙漠拍摄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接下来的‘西域城邦’戏份,涉及西域文化、建筑、礼仪等更多专业领域,我们要吸取沙漠拍摄的经验,改进不足,继续与专家合作,严格把控历史细节,确保‘西域城邦’戏份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根据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大汉丝路》“西域城邦” 戏份的筹备工作,首要任务是搭建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龟兹是汉代西域大国,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具有代表性)。
剧组邀请了 3 位西域建筑专家、2 位秦汉史专家组成 “西域城邦设计小组”,根据《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等史料记载,结合龟兹石窟(如克孜尔石窟)的建筑风格,设计 “西域龟兹城邦” 的整体布局 —— 包括城邦的城墙(采用土坯砌筑,高度约 8 米,城墙上设有箭楼)、宫殿(位于城邦中心,采用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羊毛毡)、市集(位于宫殿周边,设有商铺、摊位,售卖西域特产)、寺庙(采用石窟式建筑,内部绘制西域佛教壁画),确保每一处建筑都符合汉代龟兹的历史风貌。
同时,剧组与新疆库车市(汉代龟兹所在地)政府合作,将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选址在库车市郊外,既方便拍摄,又能在拍摄完成后作为 “丝路文化旅游景区” 对外开放,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我们希望‘西域龟兹城邦’实景基地不仅能满足拍摄需求,还能成为传播西域文化的‘活化石’,” 林晚星说,“让游客走进基地,就能感受到汉代西域的历史风貌,这也是《大汉丝路》拍摄的额外价值。”
此外,剧组还启动了 “演员西域文化与礼仪培训” 计划,邀请西域文化专家、礼仪专家为演员授课 —— 讲解汉代西域的历史文化(如龟兹的宗教、艺术、习俗)、教授西域礼仪(如见面礼、宴会礼)、指导西域语言(如简单的胡语对话),确保演员在拍摄 “西域城邦” 戏份时,能准确展现西域人物的形象与气质。
当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开始动工,演员培训计划有序推进,《大汉丝路》的拍摄已进入 “西域篇章” 的准备阶段。林晚星站在库车市郊外的基地选址地,看着远处的天山山脉,心中充满期待 —— 她知道,一部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魅力的丝路史诗,正在一步步从构想变为现实,而她,将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在这条 “传承丝路精神” 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林晚星作为总制片人,提前半个月抵达沙漠拍摄地,与导演、美术指导、当地气象部门反复沟通,制定了 “分时段拍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历史细节把控手册” 三大方案。她深知,沙漠戏份不仅是影片的视觉高潮,更是展现 “丝路精神 —— 坚韧、团结、探索” 的关键,每一个镜头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还原汉代 “丝绸之路” 沙漠段的风貌,剧组在前期选址时,对比了国内 6 处沙漠地貌,最终选定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两处拍摄地各有侧重,共同构建起 “穿越沙漠” 的完整叙事场景。
库布齐沙漠以 “沙丘平缓、植被稀疏” 为特点,与史料中 “张骞初出长安,进入漠北沙漠” 的记载相符,适合拍摄 “商队启程”“首次遭遇风沙”“夜间扎营” 等戏份。为确保拍摄便利,剧组在距离拍摄地 20 公里处搭建了 “沙漠临时营地”,营地内设置住宿区、餐饮区、服装道具区、医疗区,可容纳 200 名工作人员与 30 名演员同时居住。
住宿区采用防风帐篷,帐篷外层覆盖隔热材料,内部配备空调与加湿器,缓解沙漠干燥炎热的环境;餐饮区提供 “防暑降温套餐”,每天准备绿豆汤、酸梅汤、西瓜等解暑食物,同时严格把控食材新鲜度,避免工作人员出现肠胃问题;医疗区配备 2 名急诊医生与 3 名护士,储备中暑药、外伤药、呼吸道药物等,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 “沙丘高大、地形复杂” 着称,最高沙丘可达 30 米,沙丘间的沟壑纵横,适合拍摄 “商队穿越高大沙丘”“遭遇沙尘暴”“发现绿洲” 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戏份。由于此处距离城镇较远,剧组与当地牧民合作,租用了 10 顶传统蒙古包作为 “临时休息点”,同时安排 3 辆越野车 24 小时待命,确保物资运输与紧急救援的顺畅。
为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剧组还制定了 “绿色拍摄准则”—— 禁止在沙漠中丢弃垃圾,所有生活垃圾与拍摄废料均统一收集后运出沙漠处理;禁止车辆在植被区域行驶,划定专门的 “车辆通道”;拍摄使用的道具(如商队的货物、帐篷)均采用可降解材料,避免对沙漠生态造成破坏。“我们既要还原历史的真实,也要守护自然的美好,” 林晚星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通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我们不能为了拍摄而破坏沙漠生态。”
沙漠拍摄最大的挑战,便是变幻莫测的天气。7 月中旬,库布齐沙漠突发强沙尘暴,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黄沙笼罩,能见度不足 5 米,狂风卷起的沙粒打在帐篷上 “噼啪” 作响,拍摄被迫中断。面对突发危机,林晚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展现出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沙尘暴来临前 10 分钟,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对讲机向剧组发出预警:“预计未来 30 分钟内将出现强沙尘暴,风力可达 8 级,能见度极低,请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转移至安全区域。” 林晚星接到预警后,立即通过剧组广播下达指令:“所有人员立即停止拍摄,携带重要设备向临时营地转移,演员优先乘坐车辆,工作人员两人一组,相互搀扶,注意脚下安全,严禁单独行动!”
此时,部分工作人员还在沙丘上摆放道具,演员李浩然与马赫沙拉?阿里正在拍摄 “商队查看地形” 的戏份。听到指令后,李浩然迅速协助道具组将重要设备(如摄像机、灯光设备)搬上车辆,马赫沙拉?阿里则帮助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整理衣物,确保所有人都能安全转移。20 分钟后,所有人员与设备均顺利抵达临时营地,无一人受伤。
“当时的情况很紧急,风沙越来越大,视线里全是黄色,连身边的人都看不清,” 道具组组长回忆道,“林总一直在广播里安抚大家的情绪,告诉我们转移路线,还反复确认是否有遗漏的人员,她的冷静让我们都安心了不少。”
转移至安全营地后,林晚星第一时间安排医疗团队为所有人员进行身体检查。由于沙尘暴中空气里的沙粒较多,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了咳嗽、喉咙不适的症状,医疗团队立即为他们发放口罩与呼吸道药物,指导他们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 2 名工作人员因奔跑转移时摔倒,出现轻微擦伤,医生为他们消毒包扎后,叮嘱他们注意休息。
“沙漠中的沙尘暴不仅影响拍摄,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呼吸道与皮肤,” 医疗组王医生说,“林总特别强调,人员安全比拍摄进度更重要,所以我们每天都会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沙尘暴后更是增加了检查频次,确保每个人的身体都没问题。”
沙尘暴持续了 4 个小时后逐渐减弱,天空慢慢恢复清明,但沙漠中的能见度依然较低,无法继续拍摄原定的 “沙漠日出商队启程” 戏份。林晚星召集导演、摄影指导、灯光指导召开临时会议,讨论如何调整拍摄计划。
“虽然沙尘暴打乱了我们的拍摄进度,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林晚星说,“沙尘暴后的沙漠,天空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土黄色调’,沙丘上的沙粒排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历史沧桑感’,正是我们想要展现的‘商队穿越沙漠的艰辛’。不如我们调整拍摄内容,今天下午拍摄‘沙尘暴后商队整理物资’的戏份,明天再拍摄‘日出启程’的戏份。”
导演与摄影指导一致认同这个提议。随后,林晚星亲自协调各部门:通知演员调整妆容(增加 “风沙痕迹”,如脸上的灰尘、凌乱的头发);让道具组整理被沙尘暴吹乱的商队物资(如歪斜的帐篷、散落的货物);指导灯光组调整灯光角度,利用沙尘暴后的特殊光线,营造出 “苍凉、坚韧” 的氛围。
当天下午,“沙尘暴后商队整理物资” 的戏份顺利拍摄完成。镜头中,李浩然饰演的张骞站在歪斜的帐篷前,用袖子擦去脸上的灰尘,眼神坚定地对队员说:“风沙虽大,但我们的目标不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走出沙漠!” 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则蹲在地上,帮助队员整理散落的丝绸,脸上带着 “共患难” 的微笑。这个镜头后来成为影片的 “名场面” 之一,观众纷纷评论:“从演员的眼神与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丝路商队的坚韧与团结。”
为让沙漠戏份更具历史真实感,林晚星要求剧组从 “演员技能培训”“商队细节指导” 两个方面入手,打磨每一个细节,确保汉代商队的 “衣食住行” 都符合历史记载。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需要掌握骆驼骑行、沙漠取水、辨别方向等技能。为让演员真实展现这些技能,剧组在拍摄前组织了为期一周的 “沙漠技能培训”,邀请当地牧民担任教练,手把手指导演员。
沙漠戏份中,演员需要骑骆驼完成 “商队行进” 的镜头。为确保安全与拍摄效果,牧民教练先向演员讲解骆驼的习性:“骆驼性格温顺,但在受到惊吓时会踢人,靠近时要从侧面接近,不要站在它的前后方;骑行时要坐稳,身体随着骆驼的步伐轻微晃动,不要突然站起来或大声喧哗。”
随后,演员们开始练习骆驼骑行。李浩然第一次骑骆驼时,由于紧张,双手紧紧抓住骆驼的缰绳,身体僵硬,骆驼走了几步就停下不走了。牧民教练见状,上前指导:“放松身体,眼睛看向前方,不要盯着骆驼的脖子,你越紧张,骆驼越会感到不安。” 李浩然按照教练的指导调整姿势,慢慢放松身体,骆驼果然开始稳步前行。经过三天的练习,所有演员都能熟练地骑骆驼行进,甚至能完成 “在骆驼上转身查看商队”“弯腰整理骆驼身上的货物” 等难度动作。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水源稀缺,需要掌握 “沙漠取水” 的技能。牧民教练向演员展示了两种古人常用的取水方法:一种是 “寻找植物根系取水”—— 在沙漠中寻找有植被生长的地方,挖掘植物根系,将根系中的水分挤出收集;另一种是 “利用昼夜温差取水”—— 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塑料布(古代用羊皮代替),坑中央放置一个容器,白天阳光照射使坑内水分蒸发,凝结在塑料布上,滴入容器中。
演员们亲自实践这两种方法。马赫沙拉?阿里在挖掘植物根系时,手指被沙粒磨破,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取水,他说:“通过亲自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汉代商队的艰辛,他们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仅凭智慧在沙漠中生存,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能理解角色的内心。”
沙漠中没有参照物,辨别方向全靠 “自然指南针”—— 太阳、星星、沙丘走向。牧民教练向演员讲解:“白天可以通过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上午太阳在东方,下午在西方;晚上可以通过北极星辨别北方,北极星位于天空的正北方,亮度较高,容易识别;沙丘的走向也能帮助辨别方向,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大多呈东西走向,迎风面较缓,背风面较陡。”
演员们在沙漠中进行 “辨别方向练习”,每天早上与晚上,他们都会根据太阳或星星的位置,判断自己所处的方向,并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经过练习,所有演员都能熟练地通过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拍摄 “商队查看方向” 的戏份时,动作自然流畅,没有丝毫违和感。
为还原汉代商队的真实状态,林晚星邀请 5 位秦汉史专家组成 “历史细节把控小组”,全程驻守拍摄地,指导商队的 “货物摆放”“帐篷搭建”“服装穿戴” 等细节。
汉代商队运输的货物主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铁器、西域香料等,这些货物的摆放有严格的讲究 —— 易碎的瓷器放在商队中间,用稻草包裹保护;沉重的铁器放在骆驼的两侧,保持平衡;轻便的丝绸与茶叶放在货物的上层,方便取用;西域香料则用密封的陶罐装好,避免气味散失。
历史专家王教授在现场指导道具组摆放货物:“你们看,这个陶罐里装的是西域香料,按照汉代的习惯,应该放在骆驼的前侧,靠近商队向导的位置,这样向导能随时查看香料是否完好;丝绸要卷成圆柱形,用麻绳捆绑在货物架上,不能随意堆放,否则在行进过程中容易散开。” 道具组按照专家的指导调整货物摆放,确保每一件货物的位置都符合汉代商队的实际情况。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搭建的帐篷,采用 “游牧民族的穹顶帐篷” 样式,以木杆为支架,外用羊毛毡覆盖,帐篷门朝向南方(避免风沙直接吹入)。历史专家李教授指导工作人员搭建帐篷:“木杆的数量要根据帐篷的大小确定,这个帐篷需要 8 根木杆,每根木杆的长度要一致,否则帐篷会倾斜;羊毛毡要从下往上覆盖,边缘用绳子系紧,防止风沙从缝隙中进入。”
工作人员按照专家的指导搭建帐篷,虽然过程比预期复杂,但搭建完成的帐篷既稳固又符合历史样式。演员们在帐篷内拍摄 “商队夜间议事” 的戏份时,感受到了汉代商队的 “生活气息”,李浩然说:“坐在这样的帐篷里,周围是羊毛毡的味道,耳边是沙漠的风声,我仿佛真的回到了汉代,成为了张骞商队的一员。”
汉代商队成员的服装,根据身份不同有所区别 —— 向导穿着 “短褐”(粗布短衣),外罩 “皮甲”(皮质铠甲),方便骑马与行走;队员穿着 “曲裾深衣”,但衣襟的层数比士大夫的少,更适合活动;负责运输货物的杂役则穿着 “襦裙”(短上衣 长裙),裙摆较短,避免在搬运货物时被绊倒。
历史专家张教授在现场指导演员穿戴服装:“李浩然老师,您饰演的张骞是商队首领,应该穿着曲裾深衣,衣襟要绕身两圈,腰系革带,革带上悬挂铜制带钩,这样才符合首领的身份;马赫沙拉?阿里老师,您饰演的西域向导,皮甲的穿戴要注意,左边的甲片要压在右边的甲片上,这样在活动时更灵活,不会影响动作。” 演员们按照专家的指导调整服装穿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汉代服饰的规制。
沙漠戏份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林晚星与摄影指导、灯光指导反复沟通,根据沙漠的光线变化与场景需求,制定了 “分时段拍摄” 计划,捕捉不同时段沙漠的 “独特美感”。
沙漠日出时分,天空从深蓝色逐渐变为橙红色,阳光洒在沙丘上,形成明暗交错的光影,适合拍摄 “商队启程” 的戏份,展现 “新的一天开始,商队充满希望” 的氛围。
每天凌晨 4 点,剧组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拍摄 —— 摄影组在沙丘上搭建拍摄平台,调整摄像机角度,确保能捕捉到 “太阳从沙丘后升起” 的画面;灯光组准备反光板,利用日出的自然光线,增强演员面部的亮度;演员们提前化妆,穿戴好服装,在指定位置等候。
当太阳从沙丘后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商队的骆驼与演员身上时,导演一声令下,拍摄正式开始。镜头中,张骞(李浩然饰)手持马鞭,站在商队最前方,对队员们说:“日出东方,我们的征程也将继续,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到达西域!” 随后,商队的骆驼依次起身,队员们牵着骆驼,沿着沙丘缓缓前行,长长的驼队在金色的阳光中形成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日出时分的沙漠太美了,阳光洒在沙丘上,像给沙漠镀上了一层金箔,” 摄影指导感慨道,“林总坚持让我们在日出时分拍摄,就是为了捕捉这种‘希望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商队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信念。”
正午时分,沙漠地表温度最高,阳光直射,沙丘上的阴影最短,适合拍摄 “商队在炎热沙漠中行进” 的戏份,展现 “沙漠环境的恶劣与商队的坚韧”。
为避免演员与工作人员中暑,剧组采取 “分段拍摄” 的方式 —— 每拍摄 30 分钟,休息 15 分钟,演员与工作人员可进入帐篷或车辆中避暑;同时,在拍摄现场设置 “降温点”,准备冰块、解暑饮料等,供大家随时取用。
拍摄时,灯光组利用正午的强光,营造出 “炎热刺眼” 的氛围 —— 将反光板调整到合适角度,让阳光直射演员的面部,演员们脸上的汗水与疲惫的表情被清晰地捕捉到;摄影组采用 “低角度拍摄”,从沙丘底部向上拍摄商队行进的画面,凸显沙丘的高大与商队的渺小,增强 “环境的压迫感”。
镜头中,商队的队员们顶着烈日前行,有的队员用袖子遮挡阳光,有的队员不时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队员牵着骆驼的缰绳,脚步略显沉重,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时不时从腰间的水囊里倒出少量水,递给身边年轻的队员,眼神中充满 “互助与关怀”。这个镜头展现了商队在极端环境中的 “团结精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丝绸之路的 “人文温度”。
黄昏时分,沙漠的天空被染成暖橙色,沙丘的阴影被拉得很长,晚风带着一丝凉意掠过沙漠,此时的沙漠少了正午的燥热,多了几分静谧与温馨,适合拍摄 “商队夜间扎营” 的戏份,展现 “商队成员间的互助与温暖”。
拍摄前,道具组提前在指定位置搭建好 3 顶汉代穹顶帐篷,在帐篷外摆放好篝火堆(使用安全的电子火焰代替真实火焰,避免引发沙漠火灾),在篝火旁放置陶罐、木碗等道具,营造出 “商队扎营后准备晚餐” 的生活场景。灯光组则在沙丘后方设置柔光灯,模拟黄昏的自然光线,同时在篝火旁放置反光板,让演员的面部光线更柔和,凸显 “温暖” 的氛围。
当拍摄开始,演员们围绕在篝火旁,有的擦拭骆驼的缰绳,有的整理白天被风沙吹乱的衣物,有的用陶罐煮着 “茶水”(实际为红糖水,避免烫伤)。李浩然饰演的张骞坐在篝火旁,拿出一张羊皮地图,与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讨论次日的行进路线,两人不时用手指着地图,低声交流;年轻的队员们则围坐在一旁,听向导讲述西域的风土人情,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黄昏的沙漠太适合拍这种温馨的戏份了,” 导演看着监视器说,“暖橙色的光线、长长的阴影、篝火旁的剪影,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商队的‘生活感’扑面而来,观众能感受到,他们不仅是‘穿越沙漠的行者’,更是一群有温度、有情感的人。”
这个镜头拍摄完成后,林晚星特意来到监视器前查看回放,她笑着对演员们说:“大家的表现都很自然,尤其是浩然老师和马赫沙拉老师讨论地图的细节,还有年轻演员们倾听时的眼神,都特别真实,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商队日常’。”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拍摄的 “商队发现绿洲”“与西域商队重逢” 戏份,是沙漠戏份的 “情感高潮”。此处的绿洲虽面积不大,但有清澈的泉水与稀疏的胡杨树,与周围荒凉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适合展现 “绝境中的希望” 与 “跨文化的友谊”。
为还原 “绿洲” 的真实场景,剧组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在绿洲旁搭建了 “西域商队营地”—— 用羊毛毡搭建的帐篷、悬挂在树枝上的西域乐器(如都塔尔、弹布尔)、堆放在帐篷旁的西域特产(如葡萄干、哈密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西域风情。
拍摄 “商队发现绿洲” 戏份时,摄影组采用 “远景 近景” 结合的拍摄方式 —— 先用远景拍摄商队在高大沙丘间艰难行进,队员们疲惫不堪,有的甚至拄着木棍前行;再用近景拍摄张骞(李浩然饰)突然停下脚步,眼神中充满惊喜,随后他指向远方,大喊:“前面有绿洲!” 队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脸上瞬间露出笑容,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加快脚步向绿洲奔去。
拍摄 “与西域商队重逢” 戏份时,林晚星特别强调 “情感的真实性”—— 要求演员通过眼神、动作展现 “跨越陌生的友谊”。当汉代商队走进绿洲,西域商队的首领(由新疆演员阿卜杜热合曼饰演)主动上前,用汉代西域通用的 “胡语”(剧组提前请语言专家设计的台词)问候:“远方的朋友,欢迎来到绿洲!” 张骞(李浩然饰)虽然听不懂,但通过对方友好的眼神与手势,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伸出手,与西域首领紧紧握手,两个不同文化的商队首领,在绿洲中完成了 “跨越语言的交流”。
“这个镜头的核心是‘友谊’,” 林晚星对演员们说,“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友谊通道,汉代商队与西域商队的重逢,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相互接纳与尊重,所以大家的眼神一定要真诚,动作一定要自然,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无国界的友谊’。”
经过反复打磨,“与西域商队重逢” 的戏份最终呈现出令人动容的效果 —— 两个商队的成员围坐在绿洲的泉水旁,分享食物与水,汉代商队的队员拿出丝绸,西域商队的队员拿出葡萄干,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与笑容,彼此交流着旅途的故事。这个镜头后来成为影片的 “情感亮点”,不少观众在观影后评论:“看到两个商队在绿洲中分享的画面,我突然明白了丝绸之路的意义 —— 它不仅传递商品,更传递友谊与善意。”
当《大汉丝路》沙漠戏份(库布齐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部拍摄完成,剧组工作人员与演员们在沙漠临时营地举行了简单的 “庆功宴”—— 没有丰盛的菜肴,只有简单的盒饭与水果,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为克服极端环境、完成拍摄任务而自豪。
就在庆功宴进行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大汉丝路》沙漠戏份拍摄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完成 “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沙漠” 核心戏份拍摄,克服强沙尘暴等极端环境,确保剧组人员安全,还原汉代商队历史细节,拍摄画面获导演、摄影指导及历史专家高度认可,触发 “沙漠戏份拍摄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剧组工作人员认可、演员好评、历史专家评价)。当前剩余生命值:3888 天 5 小时(此前 3823 天 5 小时 65 天 = 3888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2 个月内,完成《大汉丝路》“西域城邦” 戏份的拍摄筹备工作,包括搭建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邀请西域文化专家参与历史细节把控、组织演员进行西域文化与礼仪培训】,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西域文化传播推广者” 身份(可主导西域文化相关的影视、公益项目)。】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看着身边热闹的庆功宴场景 —— 工作人员们互相分享拍摄趣事,演员们讨论着接下来的戏份,她的心中满是感慨。从筹备沙漠拍摄到克服沙尘暴危机,再到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打磨,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整个剧组更加团结,让《大汉丝路》的拍摄更具意义。
“沙漠戏份的完成,只是《大汉丝路》拍摄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西域城邦’戏份等着我们,” 林晚星在心中对自己说,“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就一定能完成这部丝路史诗,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精神。”
沙漠戏份拍摄完成后,林晚星组织剧组召开 “沙漠拍摄总结会”,总结拍摄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接下来的 “西域城邦” 戏份拍摄做好准备。
总结会上,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沙漠拍摄的情况 —— 摄影组分享了 “分时段拍摄” 的经验,认为根据沙漠光线变化调整拍摄计划,能有效提升画面质量;灯光组提出 “极端天气下灯光设备保护” 的不足,建议在后续拍摄中为灯光设备配备更完善的防风沙保护套;道具组强调 “历史细节把控” 的重要性,认为与历史专家的密切合作,是还原汉代商队真实场景的关键。
林晚星在总结时说:“沙漠拍摄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接下来的‘西域城邦’戏份,涉及西域文化、建筑、礼仪等更多专业领域,我们要吸取沙漠拍摄的经验,改进不足,继续与专家合作,严格把控历史细节,确保‘西域城邦’戏份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根据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大汉丝路》“西域城邦” 戏份的筹备工作,首要任务是搭建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龟兹是汉代西域大国,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具有代表性)。
剧组邀请了 3 位西域建筑专家、2 位秦汉史专家组成 “西域城邦设计小组”,根据《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等史料记载,结合龟兹石窟(如克孜尔石窟)的建筑风格,设计 “西域龟兹城邦” 的整体布局 —— 包括城邦的城墙(采用土坯砌筑,高度约 8 米,城墙上设有箭楼)、宫殿(位于城邦中心,采用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羊毛毡)、市集(位于宫殿周边,设有商铺、摊位,售卖西域特产)、寺庙(采用石窟式建筑,内部绘制西域佛教壁画),确保每一处建筑都符合汉代龟兹的历史风貌。
同时,剧组与新疆库车市(汉代龟兹所在地)政府合作,将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选址在库车市郊外,既方便拍摄,又能在拍摄完成后作为 “丝路文化旅游景区” 对外开放,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我们希望‘西域龟兹城邦’实景基地不仅能满足拍摄需求,还能成为传播西域文化的‘活化石’,” 林晚星说,“让游客走进基地,就能感受到汉代西域的历史风貌,这也是《大汉丝路》拍摄的额外价值。”
此外,剧组还启动了 “演员西域文化与礼仪培训” 计划,邀请西域文化专家、礼仪专家为演员授课 —— 讲解汉代西域的历史文化(如龟兹的宗教、艺术、习俗)、教授西域礼仪(如见面礼、宴会礼)、指导西域语言(如简单的胡语对话),确保演员在拍摄 “西域城邦” 戏份时,能准确展现西域人物的形象与气质。
当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开始动工,演员培训计划有序推进,《大汉丝路》的拍摄已进入 “西域篇章” 的准备阶段。林晚星站在库车市郊外的基地选址地,看着远处的天山山脉,心中充满期待 —— 她知道,一部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魅力的丝路史诗,正在一步步从构想变为现实,而她,将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在这条 “传承丝路精神” 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