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江城,梧桐叶开始泛黄,晚星娱乐影视部的会议室里却透着一股 “青春的热气”—— 长桌上铺满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改编版)的筹备资料,从预算表到场地照片,从演员试镜视频到美术设计图,每一份文件都标注着 “青春怀旧” 的关键词。林晚星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敲击着 “1000 万预算分配表”,眼神里满是对这部青春片的期待。
“《调音师》的成功证明,小成本影片只要抓住观众情感共鸣,就能实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林晚星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团队成员,“《那些年》的核心是‘90 年代校园回忆’,目标受众是 25-40 岁的 80 后、90 后,他们经历过校园时光,对‘课桌上的刻痕’‘操场的煤渣跑道’‘毕业季的蝉鸣’有天然的情感连接。我们的筹备,必须做到‘细节还原’,让观众走进影院就像回到自己的高中时代。”
赵琳接过话茬,将预算表投影在幕布上,红色线条清晰划分出每一笔支出:“1000 万预算分为五大块 —— 场地租赁与改造 150 万(含老旧中学租赁、校园场景改造)、演员片酬 280 万(陈建斌 60 万、马丽 50 万、新人主演 80 万、其他演员 90 万)、美术道具 200 万(课桌椅、海报、校服等复古道具)、拍摄与后期 300 万(设备租赁、剪辑调色、OST 制作)、宣发预备金 70 万(预留应急)。每一笔预算都经过三次核算,确保不超支,同时保证品质。”
“预算分配要向‘场景还原’和‘演员打磨’倾斜。” 林晚星指着 “美术道具” 一栏,“90 年代的校园道具不好找,比如老式木质课桌椅、印有‘好好学习’的帆布书包、2000 年前后的明星海报,这些都需要花时间淘,预算可以适当浮动,最多不超过 220 万。” 她顿了顿,补充道,“今天下午,咱们先去看几个备选拍摄场地,定了场地,美术组才能开始做详细的场景设计。”
《那些年》的拍摄场地核心需求是 “90 年代风格的中学校园”—— 要有红砖教学楼、煤渣跑道操场、爬满爬山虎的围墙,最好还有一棵能遮阴的老梧桐树,这些元素是 “青春回忆” 的视觉载体。赵琳团队前期筛选了 5 个备选场地,林晚星亲自带队,逐个考察。
第一站是江城一中老校区。车子刚开进校门,红砖教学楼就映入眼帘,墙面有些斑驳,墙角爬满了绿色的爬山虎,操场是暗红色的煤渣跑道,跑道旁的老梧桐树枝繁叶茂,树荫能覆盖半个操场。“这个场地太符合要求了!” 美术指导林溪兴奋地拿出相机,对着教学楼连拍好几张,“红砖墙面不用改,爬山虎再修剪一下,就能拍出 90 年代的感觉;煤渣跑道虽然有些磨损,但正好能体现‘真实的校园时光’,比新建的塑胶跑道有味道。”
但校长的一句话让众人犯了难:“老校区现在还有两个班的高三学生在上课,你们拍摄期间不能影响学生学习,而且只能用周末和寒暑假拍摄。” 林晚星算了一笔账:周末拍摄每天只能拍 8 小时,寒暑假共 60 天,要完成《那些年》120 场校园戏,至少需要 90 天拍摄时间,时间根本不够。“校长,我们可以承担学生的课外辅导费用,安排老师在拍摄期间给学生补课,拍摄时用隔音设备,尽量不影响上课,您看能不能协调出工作日的下午时间?” 林晚星诚恳地沟通,校长犹豫了很久,最终答应 “每周一、三、五下午 2 点后可以拍摄,前提是不能打扰学生”。
第二站是郊区的废弃中学。这里没有学生,教学楼、操场都完好保留,甚至教室的黑板上还留着 2010 年的数学公式。但问题也很明显:教学楼墙面褪色严重,需要重新刷漆;操场的煤渣跑道被杂草覆盖,清理需要 10 天时间;周边没有住宿的地方,剧组人员需要通勤 1 小时,每天会浪费 2 小时在路上。“改造费需要 30 万,加上通勤成本,比江城一中老校区多花 50 万,不划算。” 赵琳拿着预算表计算,“而且废弃中学没有‘生活气息’,缺少学生上课的背景音、食堂的饭菜香,这些‘活的细节’是后期配不出来的。”
综合考量后,团队最终确定江城一中老校区为主要拍摄场地,同时租下郊区废弃中学的教室,用于拍摄 “晚自习”“周末补课” 等需要安静环境的戏份。当天晚上,林晚星就和校长签订了租赁协议,协议里特意注明 “拍摄期间保护校园设施,拍摄结束后修复因拍摄造成的损坏,捐赠一批图书和体育器材给学校”—— 这既是对学校的补偿,也能让拍摄更顺利。
场地定下来后,美术组立刻投入 “复古场景还原” 工作。林溪带着团队成员,分成 “教室组”“操场组”“校园周边组” 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拿着厚厚的 “90 年代校园资料册”,里面有从档案馆找来的老照片、网友捐赠的 90 年代校园用品、老教师回忆的校园细节,确保每一个场景都 “原汁原味”。
教室是《那些年》的核心场景,需要还原 “90 年代高中教室” 的每一个细节。林溪带着教室组的成员,去旧货市场淘了 30 套老式木质课桌椅 —— 桌面有学生刻的 “早” 字、画的漫画,椅腿有些歪斜,需要重新加固,但这正是 “用过的真实感”。“新做的课桌椅太规整,没有生活痕迹,这些旧货虽然麻烦,但拍出来有灵魂。” 林溪一边给课桌椅刷清漆,一边解释。
墙面布置更是细致到 “每一张海报、每一条标语”:黑板上方贴着 “备战高考,冲刺未来” 的红色横幅,横幅边角故意做了磨损处理;黑板左侧贴着 1999 年的课程表,用白色粉笔书写,字体模仿高中老师的笔迹;墙面两侧挂着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的人物海报,海报边缘泛黄,还贴着几张学生自制的 “学习标兵” 奖状;教室后墙的黑板报,画着 “迎国庆” 的图案,粉笔字写着 “青春无悔,逐梦前行”,甚至在黑板报角落留了 “张三爱李四” 的小字,还原学生时代的 “小秘密”。
“最关键的是‘细节道具’。” 林溪拿着一个印着 “江城一中” 字样的帆布书包,“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要放不同的东西:柯景腾(男主)的课桌里有篮球杂志、漫画书、没做完的数学试卷;沈佳宜(女主)的课桌里有笔记本、错题本、印有樱花图案的文具盒;同桌的课桌里有磁带、随身听、半包辣条。这些道具能让角色更鲜活,让观众看到‘自己的高中时光’。”
为了找到这些 “细节道具”,美术组几乎跑遍了江城的旧货市场。随身听是在一个老摊主手里淘的,摊主说 “这是我儿子当年用的,听周杰伦的《七里香》用的”;磁带找了 20 多盘,有周杰伦、孙燕姿、F4 的专辑,甚至还有一盘英语听力磁带;辣条选的是 90 年代流行的 “唐僧肉”“大刀肉”,包装完全复刻当年的样式。“有一次我们在旧货市场看到一个老式粉笔擦,上面还沾着粉笔灰,摊主说要 50 块,我们毫不犹豫就买了,这种道具有钱都难买。” 教室组的小吴笑着说。
操场的煤渣跑道需要清理杂草,但不能完全清理干净 —— 保留少量杂草,能体现 “自然的岁月感”。跑道旁的老梧桐树,林溪特意请园艺师傅修剪了枝叶,保留 “能遮阴的大伞状树冠”,树下放了两张石凳,石凳上刻着 “1998.6” 的字样,暗示 “学长学姐的青春印记”。
操场边的小卖部是 “青春回忆” 的重要载体。美术组把学校门口的一间旧仓库改造成小卖部,墙面刷成淡黄色,门口挂着 “校园小卖部” 的木质招牌,招牌上挂着一串风铃。小卖部里的货架上,摆满了 90 年代的零食:大大泡泡糖、咪咪虾条、唐僧肉辣条、AD 钙奶、北冰洋汽水,甚至还有 “无花果丝”“老鼠屎”(一种甘草味零食)。“这些零食我小时候都吃过!” 林晚星看到货架上的 AD 钙奶,忍不住拿起一瓶,“拍摄时让柯景腾买给沈佳宜,这个细节肯定能戳中很多人。”
《那些年》的演员阵容采用 “实力派 新人” 的组合:陈建斌饰演班主任王老师,马丽饰演英语老师李老师,新人演员周宇饰演柯景腾,徐晓雨饰演沈佳宜。这样的组合既能靠实力派演员保证演技下限,又能让新人演员的 “少年感” 贴合角色。
陈建斌接到 “班主任王老师” 的角色时,一开始有些犹豫 —— 他之前演的都是反派,担心观众会出戏。林晚星带着《那些年》的剧本和人物小传,专门去陈建斌的工作室沟通:“王老师不是刻板的‘严师’,他有‘严’的一面,比如罚柯景腾抄作业,也有‘暖’的一面,比如课后给沈佳宜补数学,下雨天送学生回家。这个角色的‘反差感’,和您之前演的反派有共通之处,都是‘多面性’的人物。”
为了让陈建斌更贴近角色,林晚星请来了自己高中时的班主任张老师,让他给陈建斌讲 “90 年代班主任的日常”:“那时候的班主任,住在学校宿舍,早上比学生起得早,晚上查完宿舍才睡觉;学生成绩下降,会找家长谈话,但也会私下给学生补错题;遇到学生谈恋爱,不会直接批评,而是用‘你们现在的任务是高考’的方式引导。” 陈建斌认真记录,还跟着张老师去学校听课,观察现在班主任的言行,再结合 90 年代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语气和动作 —— 比如说话时带点 “方言口音”(江城话的尾音),走路时微微前倾,像 “总在操心学生” 的样子。
“王老师的核心是‘恨铁不成钢的爱’。” 陈建斌在剧本上标注,“罚柯景腾抄作业时,要带着‘无奈’的表情,而不是‘愤怒’;看到柯景腾和沈佳宜一起学习,要偷偷笑,而不是‘严肃制止’。” 他甚至设计了一个 “标志性动作”:每次走进教室,都会先看一眼后墙的黑板报,再咳嗽一声,这个细节来自张老师的回忆 ——“当年我们班主任就是这样,每次进教室都先看黑板报,好像在检查我们的‘成果’。”
马丽饰演的英语老师李老师,是 “校园里的温柔存在”—— 她不会像班主任那样严厉,会用英语讲笑话活跃课堂气氛,会在学生考试失利时说 “没关系,下次努力”,是学生们 “愿意倾诉的老师”。这个角色和马丽之前的喜剧形象不同,需要更细腻、更内敛的表演。
“李老师的‘温柔’不是‘软弱’,而是‘理解’。” 林晚星和马丽一起打磨角色,“比如沈佳宜因为考试失利哭了,李老师不会说‘别哭了’,而是递一张纸巾,用英语说‘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守得云开见月明),既安慰学生,又符合英语老师的身份。” 马丽反复练习这个场景,从递纸巾的力度到说话的语气,都调整了十几次 —— 递纸巾时手指轻轻捏住纸巾的一角,避免碰到学生的手;说话时语速放慢,声音比平时低 0.5 个声调,带着 “安抚的温度”。
马丽还特意学了 90 年代的英语教学方式 —— 用 “录音机播放磁带” 教听力,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英语单词,每个单词旁边画一个小图标(比如 “apple” 旁边画一个苹果)。“我问了我妈妈,她当年就是英语老师,说那时候没有多媒体,全靠黑板和录音机,学生们都
“《调音师》的成功证明,小成本影片只要抓住观众情感共鸣,就能实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林晚星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团队成员,“《那些年》的核心是‘90 年代校园回忆’,目标受众是 25-40 岁的 80 后、90 后,他们经历过校园时光,对‘课桌上的刻痕’‘操场的煤渣跑道’‘毕业季的蝉鸣’有天然的情感连接。我们的筹备,必须做到‘细节还原’,让观众走进影院就像回到自己的高中时代。”
赵琳接过话茬,将预算表投影在幕布上,红色线条清晰划分出每一笔支出:“1000 万预算分为五大块 —— 场地租赁与改造 150 万(含老旧中学租赁、校园场景改造)、演员片酬 280 万(陈建斌 60 万、马丽 50 万、新人主演 80 万、其他演员 90 万)、美术道具 200 万(课桌椅、海报、校服等复古道具)、拍摄与后期 300 万(设备租赁、剪辑调色、OST 制作)、宣发预备金 70 万(预留应急)。每一笔预算都经过三次核算,确保不超支,同时保证品质。”
“预算分配要向‘场景还原’和‘演员打磨’倾斜。” 林晚星指着 “美术道具” 一栏,“90 年代的校园道具不好找,比如老式木质课桌椅、印有‘好好学习’的帆布书包、2000 年前后的明星海报,这些都需要花时间淘,预算可以适当浮动,最多不超过 220 万。” 她顿了顿,补充道,“今天下午,咱们先去看几个备选拍摄场地,定了场地,美术组才能开始做详细的场景设计。”
《那些年》的拍摄场地核心需求是 “90 年代风格的中学校园”—— 要有红砖教学楼、煤渣跑道操场、爬满爬山虎的围墙,最好还有一棵能遮阴的老梧桐树,这些元素是 “青春回忆” 的视觉载体。赵琳团队前期筛选了 5 个备选场地,林晚星亲自带队,逐个考察。
第一站是江城一中老校区。车子刚开进校门,红砖教学楼就映入眼帘,墙面有些斑驳,墙角爬满了绿色的爬山虎,操场是暗红色的煤渣跑道,跑道旁的老梧桐树枝繁叶茂,树荫能覆盖半个操场。“这个场地太符合要求了!” 美术指导林溪兴奋地拿出相机,对着教学楼连拍好几张,“红砖墙面不用改,爬山虎再修剪一下,就能拍出 90 年代的感觉;煤渣跑道虽然有些磨损,但正好能体现‘真实的校园时光’,比新建的塑胶跑道有味道。”
但校长的一句话让众人犯了难:“老校区现在还有两个班的高三学生在上课,你们拍摄期间不能影响学生学习,而且只能用周末和寒暑假拍摄。” 林晚星算了一笔账:周末拍摄每天只能拍 8 小时,寒暑假共 60 天,要完成《那些年》120 场校园戏,至少需要 90 天拍摄时间,时间根本不够。“校长,我们可以承担学生的课外辅导费用,安排老师在拍摄期间给学生补课,拍摄时用隔音设备,尽量不影响上课,您看能不能协调出工作日的下午时间?” 林晚星诚恳地沟通,校长犹豫了很久,最终答应 “每周一、三、五下午 2 点后可以拍摄,前提是不能打扰学生”。
第二站是郊区的废弃中学。这里没有学生,教学楼、操场都完好保留,甚至教室的黑板上还留着 2010 年的数学公式。但问题也很明显:教学楼墙面褪色严重,需要重新刷漆;操场的煤渣跑道被杂草覆盖,清理需要 10 天时间;周边没有住宿的地方,剧组人员需要通勤 1 小时,每天会浪费 2 小时在路上。“改造费需要 30 万,加上通勤成本,比江城一中老校区多花 50 万,不划算。” 赵琳拿着预算表计算,“而且废弃中学没有‘生活气息’,缺少学生上课的背景音、食堂的饭菜香,这些‘活的细节’是后期配不出来的。”
综合考量后,团队最终确定江城一中老校区为主要拍摄场地,同时租下郊区废弃中学的教室,用于拍摄 “晚自习”“周末补课” 等需要安静环境的戏份。当天晚上,林晚星就和校长签订了租赁协议,协议里特意注明 “拍摄期间保护校园设施,拍摄结束后修复因拍摄造成的损坏,捐赠一批图书和体育器材给学校”—— 这既是对学校的补偿,也能让拍摄更顺利。
场地定下来后,美术组立刻投入 “复古场景还原” 工作。林溪带着团队成员,分成 “教室组”“操场组”“校园周边组” 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拿着厚厚的 “90 年代校园资料册”,里面有从档案馆找来的老照片、网友捐赠的 90 年代校园用品、老教师回忆的校园细节,确保每一个场景都 “原汁原味”。
教室是《那些年》的核心场景,需要还原 “90 年代高中教室” 的每一个细节。林溪带着教室组的成员,去旧货市场淘了 30 套老式木质课桌椅 —— 桌面有学生刻的 “早” 字、画的漫画,椅腿有些歪斜,需要重新加固,但这正是 “用过的真实感”。“新做的课桌椅太规整,没有生活痕迹,这些旧货虽然麻烦,但拍出来有灵魂。” 林溪一边给课桌椅刷清漆,一边解释。
墙面布置更是细致到 “每一张海报、每一条标语”:黑板上方贴着 “备战高考,冲刺未来” 的红色横幅,横幅边角故意做了磨损处理;黑板左侧贴着 1999 年的课程表,用白色粉笔书写,字体模仿高中老师的笔迹;墙面两侧挂着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的人物海报,海报边缘泛黄,还贴着几张学生自制的 “学习标兵” 奖状;教室后墙的黑板报,画着 “迎国庆” 的图案,粉笔字写着 “青春无悔,逐梦前行”,甚至在黑板报角落留了 “张三爱李四” 的小字,还原学生时代的 “小秘密”。
“最关键的是‘细节道具’。” 林溪拿着一个印着 “江城一中” 字样的帆布书包,“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要放不同的东西:柯景腾(男主)的课桌里有篮球杂志、漫画书、没做完的数学试卷;沈佳宜(女主)的课桌里有笔记本、错题本、印有樱花图案的文具盒;同桌的课桌里有磁带、随身听、半包辣条。这些道具能让角色更鲜活,让观众看到‘自己的高中时光’。”
为了找到这些 “细节道具”,美术组几乎跑遍了江城的旧货市场。随身听是在一个老摊主手里淘的,摊主说 “这是我儿子当年用的,听周杰伦的《七里香》用的”;磁带找了 20 多盘,有周杰伦、孙燕姿、F4 的专辑,甚至还有一盘英语听力磁带;辣条选的是 90 年代流行的 “唐僧肉”“大刀肉”,包装完全复刻当年的样式。“有一次我们在旧货市场看到一个老式粉笔擦,上面还沾着粉笔灰,摊主说要 50 块,我们毫不犹豫就买了,这种道具有钱都难买。” 教室组的小吴笑着说。
操场的煤渣跑道需要清理杂草,但不能完全清理干净 —— 保留少量杂草,能体现 “自然的岁月感”。跑道旁的老梧桐树,林溪特意请园艺师傅修剪了枝叶,保留 “能遮阴的大伞状树冠”,树下放了两张石凳,石凳上刻着 “1998.6” 的字样,暗示 “学长学姐的青春印记”。
操场边的小卖部是 “青春回忆” 的重要载体。美术组把学校门口的一间旧仓库改造成小卖部,墙面刷成淡黄色,门口挂着 “校园小卖部” 的木质招牌,招牌上挂着一串风铃。小卖部里的货架上,摆满了 90 年代的零食:大大泡泡糖、咪咪虾条、唐僧肉辣条、AD 钙奶、北冰洋汽水,甚至还有 “无花果丝”“老鼠屎”(一种甘草味零食)。“这些零食我小时候都吃过!” 林晚星看到货架上的 AD 钙奶,忍不住拿起一瓶,“拍摄时让柯景腾买给沈佳宜,这个细节肯定能戳中很多人。”
《那些年》的演员阵容采用 “实力派 新人” 的组合:陈建斌饰演班主任王老师,马丽饰演英语老师李老师,新人演员周宇饰演柯景腾,徐晓雨饰演沈佳宜。这样的组合既能靠实力派演员保证演技下限,又能让新人演员的 “少年感” 贴合角色。
陈建斌接到 “班主任王老师” 的角色时,一开始有些犹豫 —— 他之前演的都是反派,担心观众会出戏。林晚星带着《那些年》的剧本和人物小传,专门去陈建斌的工作室沟通:“王老师不是刻板的‘严师’,他有‘严’的一面,比如罚柯景腾抄作业,也有‘暖’的一面,比如课后给沈佳宜补数学,下雨天送学生回家。这个角色的‘反差感’,和您之前演的反派有共通之处,都是‘多面性’的人物。”
为了让陈建斌更贴近角色,林晚星请来了自己高中时的班主任张老师,让他给陈建斌讲 “90 年代班主任的日常”:“那时候的班主任,住在学校宿舍,早上比学生起得早,晚上查完宿舍才睡觉;学生成绩下降,会找家长谈话,但也会私下给学生补错题;遇到学生谈恋爱,不会直接批评,而是用‘你们现在的任务是高考’的方式引导。” 陈建斌认真记录,还跟着张老师去学校听课,观察现在班主任的言行,再结合 90 年代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语气和动作 —— 比如说话时带点 “方言口音”(江城话的尾音),走路时微微前倾,像 “总在操心学生” 的样子。
“王老师的核心是‘恨铁不成钢的爱’。” 陈建斌在剧本上标注,“罚柯景腾抄作业时,要带着‘无奈’的表情,而不是‘愤怒’;看到柯景腾和沈佳宜一起学习,要偷偷笑,而不是‘严肃制止’。” 他甚至设计了一个 “标志性动作”:每次走进教室,都会先看一眼后墙的黑板报,再咳嗽一声,这个细节来自张老师的回忆 ——“当年我们班主任就是这样,每次进教室都先看黑板报,好像在检查我们的‘成果’。”
马丽饰演的英语老师李老师,是 “校园里的温柔存在”—— 她不会像班主任那样严厉,会用英语讲笑话活跃课堂气氛,会在学生考试失利时说 “没关系,下次努力”,是学生们 “愿意倾诉的老师”。这个角色和马丽之前的喜剧形象不同,需要更细腻、更内敛的表演。
“李老师的‘温柔’不是‘软弱’,而是‘理解’。” 林晚星和马丽一起打磨角色,“比如沈佳宜因为考试失利哭了,李老师不会说‘别哭了’,而是递一张纸巾,用英语说‘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守得云开见月明),既安慰学生,又符合英语老师的身份。” 马丽反复练习这个场景,从递纸巾的力度到说话的语气,都调整了十几次 —— 递纸巾时手指轻轻捏住纸巾的一角,避免碰到学生的手;说话时语速放慢,声音比平时低 0.5 个声调,带着 “安抚的温度”。
马丽还特意学了 90 年代的英语教学方式 —— 用 “录音机播放磁带” 教听力,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英语单词,每个单词旁边画一个小图标(比如 “apple” 旁边画一个苹果)。“我问了我妈妈,她当年就是英语老师,说那时候没有多媒体,全靠黑板和录音机,学生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