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的清晨,阳光透过木质窗棂洒进 “中餐厅” 的庭院,三角梅的花瓣上还沾着露珠,空气中弥漫着香蕉叶与茉莉的清香。林晚星穿着节目组定制的蓝色围裙,正站在餐厅门口的小黑板前,用白色粉笔写下当日菜单 ——“番茄炒蛋 80 泰铢”“麻婆豆腐 90 泰铢”“陈皮炖梨汤 60 泰铢”,旁边还特意用泰语标注 “可定制清淡版”,粉笔字娟秀却有力,透着细心。
“林总,食材送来了!今天的番茄比昨天新鲜,豆腐是凌晨刚做的手工豆腐,老板还送了咱们一把新鲜的香菜。” 当地服务员阿玲推着小推车走进来,她穿着傣族风格的花围裙,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采购单,上面用泰语写着食材名称和价格,字迹有些潦草。
林晚星接过采购单,指尖划过 “番茄 30 泰铢 / 公斤”“豆腐 50 泰铢 / 块” 的字样,突然发现昨天的番茄是 35 泰铢 / 公斤,今天便宜了 5 泰铢。“阿玲,你知道为什么今天番茄降价了吗?” 她笑着问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成本优化的方案。阿玲挠了挠头,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回答:“今天是清迈当地的‘蔬果日’,早市的蔬菜都会降价,下午价格还会再降一点,但不新鲜了。”
这个细节让林晚星眼前一亮 —— 清迈的食材价格有明显的时段波动,早市新鲜但略贵,午市降价但新鲜度下降,晚市最便宜却可能不新鲜。她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记账本,翻开新的一页,用彩色笔标注 “食材采购策略”:“番茄、黄瓜等耐放蔬菜,午市降价后采购,冷藏保存;豆腐、肉类等新鲜食材,早市采购,确保当日使用;香菜、葱花等配菜,晚市少量采购,避免浪费。”
《中餐厅》的前期筹备中,林晚星就主动承担了记账工作 —— 她发现节目组之前的账目混乱,食材采购没有分类,经常出现 “重复采购” 或 “采购过多导致浪费” 的问题,比如昨天采购的 10 颗洋葱,只用了 3 颗,剩下的 7 颗因为没及时冷藏坏了,浪费了 210 泰铢。
“记账不是简单记流水,而是要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优化成本。” 林晚星在记账本上建立了 “三维账目体系”:
分类账:将支出分为 “食材采购”“水电燃气”“清洁用品”“应急备用金” 四类,每类下面再细分,比如 “食材采购” 分为 “蔬菜”“肉类”“豆制品”“调料”,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归属;
时段账:记录每天不同时段的食材价格、客流量、菜品销量,比如早市(10:00-12:00)客流量少,主打养生粥品;午市(12:00-14:00)客流量大,主推快手炒菜;晚市(18:00-20:00)侧重晚餐套餐,搭配甜品;
浪费账:每天闭店后统计剩余食材,分析浪费原因,比如 “昨天剩余 5 块豆腐,因未及时冷藏变质,下次减少采购量至 3 块”“剩余 1 公斤鸡肉,可冷藏用于明天的宫保鸡丁”。
正式录制第一天,林晚星就用经济学思维解决了 “食材浪费” 问题。她发现阿玲之前采购食材时,都是按 “固定量” 采购,比如每天买 10 块豆腐,不管客流量多少。“我们可以根据前一天的销量调整采购量,比如昨天卖了 8 份麻婆豆腐,用了 4 块豆腐,今天就采购 5 块,预留 1 块的备用量,避免浪费。” 她一边说,一边在记账本上画 “销量 - 采购量” 折线图,让阿玲更直观地理解。
阿玲看着图表,恍然大悟:“之前老板说我买太多食材,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明白了!以后我每天早上先看前一天的销量,再去采购。” 当天,豆腐的采购量从 10 块减至 5 块,刚好卖完,没有浪费,节省了 250 泰铢;番茄采购量从 5 公斤减至 3 公斤,剩余的 1 公斤冷藏保存,用于第二天的番茄炒蛋,又节省了 105 泰铢。
更让节目组惊讶的是,林晚星还主动和食材供应商谈判,争取到了 “批量采购折扣”。清迈的华人供应商陈老板之前给中餐厅的报价是 “番茄 35 泰铢 / 公斤”,林晚星了解到陈老板的儿子是晚星娱乐的粉丝,
“林总,食材送来了!今天的番茄比昨天新鲜,豆腐是凌晨刚做的手工豆腐,老板还送了咱们一把新鲜的香菜。” 当地服务员阿玲推着小推车走进来,她穿着傣族风格的花围裙,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采购单,上面用泰语写着食材名称和价格,字迹有些潦草。
林晚星接过采购单,指尖划过 “番茄 30 泰铢 / 公斤”“豆腐 50 泰铢 / 块” 的字样,突然发现昨天的番茄是 35 泰铢 / 公斤,今天便宜了 5 泰铢。“阿玲,你知道为什么今天番茄降价了吗?” 她笑着问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成本优化的方案。阿玲挠了挠头,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回答:“今天是清迈当地的‘蔬果日’,早市的蔬菜都会降价,下午价格还会再降一点,但不新鲜了。”
这个细节让林晚星眼前一亮 —— 清迈的食材价格有明显的时段波动,早市新鲜但略贵,午市降价但新鲜度下降,晚市最便宜却可能不新鲜。她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记账本,翻开新的一页,用彩色笔标注 “食材采购策略”:“番茄、黄瓜等耐放蔬菜,午市降价后采购,冷藏保存;豆腐、肉类等新鲜食材,早市采购,确保当日使用;香菜、葱花等配菜,晚市少量采购,避免浪费。”
《中餐厅》的前期筹备中,林晚星就主动承担了记账工作 —— 她发现节目组之前的账目混乱,食材采购没有分类,经常出现 “重复采购” 或 “采购过多导致浪费” 的问题,比如昨天采购的 10 颗洋葱,只用了 3 颗,剩下的 7 颗因为没及时冷藏坏了,浪费了 210 泰铢。
“记账不是简单记流水,而是要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优化成本。” 林晚星在记账本上建立了 “三维账目体系”:
分类账:将支出分为 “食材采购”“水电燃气”“清洁用品”“应急备用金” 四类,每类下面再细分,比如 “食材采购” 分为 “蔬菜”“肉类”“豆制品”“调料”,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归属;
时段账:记录每天不同时段的食材价格、客流量、菜品销量,比如早市(10:00-12:00)客流量少,主打养生粥品;午市(12:00-14:00)客流量大,主推快手炒菜;晚市(18:00-20:00)侧重晚餐套餐,搭配甜品;
浪费账:每天闭店后统计剩余食材,分析浪费原因,比如 “昨天剩余 5 块豆腐,因未及时冷藏变质,下次减少采购量至 3 块”“剩余 1 公斤鸡肉,可冷藏用于明天的宫保鸡丁”。
正式录制第一天,林晚星就用经济学思维解决了 “食材浪费” 问题。她发现阿玲之前采购食材时,都是按 “固定量” 采购,比如每天买 10 块豆腐,不管客流量多少。“我们可以根据前一天的销量调整采购量,比如昨天卖了 8 份麻婆豆腐,用了 4 块豆腐,今天就采购 5 块,预留 1 块的备用量,避免浪费。” 她一边说,一边在记账本上画 “销量 - 采购量” 折线图,让阿玲更直观地理解。
阿玲看着图表,恍然大悟:“之前老板说我买太多食材,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明白了!以后我每天早上先看前一天的销量,再去采购。” 当天,豆腐的采购量从 10 块减至 5 块,刚好卖完,没有浪费,节省了 250 泰铢;番茄采购量从 5 公斤减至 3 公斤,剩余的 1 公斤冷藏保存,用于第二天的番茄炒蛋,又节省了 105 泰铢。
更让节目组惊讶的是,林晚星还主动和食材供应商谈判,争取到了 “批量采购折扣”。清迈的华人供应商陈老板之前给中餐厅的报价是 “番茄 35 泰铢 / 公斤”,林晚星了解到陈老板的儿子是晚星娱乐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