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尊驾,作为王爷本王的南不岱,自然不用蜗居在京都官员曾住过的驿站之中。
安萧联系城中士族,寻了个凑活能配得上皇子身份的宅院。
大宅七进七出,不可谓不豪华。
这么好的宅院,只在安萧的童年记忆里有出现过。往后的很多年,就剩下一些寥落凄冷人丁凋零的画面。
安萧亲自安排人住下,忙前忙后。不知情的估计真的会以为双方略有前情,是熟人。
但真不熟。
不论是南不岱这边还是安大人这边,真实说法就是——没见过,不认识,今天第一次会面。
南不岱身边的人将忙碌了一天的安大人送到宅院门前,言语感激,“多谢安大人今日之安排,奔波一日,大人您也早些归家,好好休息休息。”
安萧很想说他不累,但对方明显是下了逐客令,他不可能赖着脸留下真的和王爷秉烛夜谈。
摆摆手,“也请您留步,明日我再过来。”
随侍微笑回复,“王爷身体抱恙,调查一事不着急,安大人也可以忙些别的事情。”
而且今日到访明日开工,效率这么快,是怕王爷活太久么?
安萧只想早点解决吉州上下的隐患,其余的他没想那么多。
可今夜王爷身边的人拒绝的意思格外明显,他不由得深入思考一下王爷和他亲爹之间的关系。
默默点头应答的安大人一副‘好好好’的模样,脸上还伴着盈盈笑意。
身形一转,背对他人时,安萧脸上的表情顿时消弭。
回到府中,妻子仍旧在厅中静坐等候,一如往昔。
安萧卸下一天的心防,展露出真正的欢颜。“不是说不用等我么,最近入夜后气候愈发难捱,等久了夫人会生病的。”
伊卜伽亲身相迎,二人并肩走入回廊深处。
身影渐行渐远,对话也愈发飘扬。
“这算什么冷?”伊卜伽的嗓音温吞舒缓,“我有屋檐坚壁,难不成还会比在外奔波的郎君更惧寒?”
“郎君总是小看我。”
安大人回之一笑,“在同样的环境里待久了,哪怕身处屋檐下,也不见得有多暖。”
这话一语双关,伊卜伽不禁侧目瞥了眼身边的男人。
看来今日的行程不甚顺利啊……
她右手攀上郎君的左臂,二人亦步亦趋地相携远去,宅院的灯火也随着他们的深入格外暖融。
“阿嚏。”风寒料峭,七进七出的大宅院也压抑不住冷风的肆虐。
南不岱被风环绕一会儿,口中便打了好几个喷嚏。
“王爷,还是燃个炭盆吧。”本来身子就没好完全,若是再沾染上风寒,都不用敌人亲自动手,他们就自消自灭了。
南不岱不是身体虚弱故作坚强,他是真的觉得不冷。
至于打喷嚏,有可能是简单的生理反应而已。
这又不能作为生病的前情条件。
便就是往虚无的那方向推测也成啊,坊间有言,莫名其妙打喷嚏有可能就是被人念叨了。
世间会念他的人不多,除了同姓的那几人,他想不出还会有谁。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和那些人迥异的一个人。
扈三娘给他送的东西已经转交到了他的手上,但他一直都没打开过。
让属下退下,南不岱从室内的一个笼箱里搬出了一个小包袱。
质朴的包裹没有什么修饰,打开后一个木匣映入眼帘。
将匣子打开,里面多是一些药材、成药,少有一点外州的土仪、风物。
他从卫队那里了解到,当时她正忙着给受灾之地采购药材,想来是东西多了,信手一塞,当做礼物送了过来。
但东西挺实在的,好药代表着希望对方身体康健,病患无忧。
至于土仪、风物,她一路南下手上就这些物什最多,也就只能将这些东西并入其中了。
将东西一一取出,最下头有一封信件。
南不岱不用细瞧,这信肯定已经被‘有心人’查阅过了。
坦然拆信,笔墨之间,他窥见了一点她南下时的坎坷与波折。
谢依水也知道这封信是公开信,所以她就随手写了一点南下时的经历。
从崇州到望州,山川风物,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她信里的时间跨度很久,南不岱也就是出来了之后才真切体会到——在外的时间越久,看到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经历越繁复。
谢依水书写时笔力稍软,字体结构不甚严谨。
但她越写到后面,字形便越好。
南不岱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不用深入思考便知道这是她信手就下的一封信,而且还是第一封。
字形变化明显,分明是久不握笔,基本功疏散了。
这封信没什么情报价值,最大的价值已经被当事人用了。
拿来练笔的。
再度扫了一遍内容,确认没有其他暗喻后,南不岱将信笺原封不动地塞回信封里。
她答应替他吸引视线,因而这互通有无势必得继续下去。
没什么可写的王爷硬逼着自己挤出了三百字,写完后,当事人不由得长舒一口气。
扈三娘能写得比他多,这一点,他不如她。
晾干信笺,封好信封,寒夜就下的废话信又辗转到了谢依水这里。
“三娘,你的信。”东西直接交到了宁府门房这里,故而送到了扈长宁手上。
扈长宁亲自给谢依水送过来,彼时谢依水正在小院里和一群人搞烧烤。
这群人里有白禾子,有两个小儿,还有就等着吃的扈二郎。
扈通明晃悠在小院的秋千上乐此不疲地感受着冷风,“什么信?是不是老头写的?”老头在返京的路上,说不好是催他们也赶紧返家的。
扈长宁拧着眉冷肃道:“你不敬亲长犯上为一,这时节在风口吹风为二,扈二你是不是活腻了?”
秋千架离烧烤点有一点距离,原因就是那里四处敞亮,不避风。
扈通明荡得极高,忽略前半句,回复后半部分。“都未落雪,这有什么!”
扈长宁眉目阴沉,幽幽道:“崇州下雪的冬日历五十年来屈指可数。”
阿欧,是这样么。
扈二郎停住秋千,马上换了副脸色,“多谢姐姐关心,二郎这就过来了。”
安萧联系城中士族,寻了个凑活能配得上皇子身份的宅院。
大宅七进七出,不可谓不豪华。
这么好的宅院,只在安萧的童年记忆里有出现过。往后的很多年,就剩下一些寥落凄冷人丁凋零的画面。
安萧亲自安排人住下,忙前忙后。不知情的估计真的会以为双方略有前情,是熟人。
但真不熟。
不论是南不岱这边还是安大人这边,真实说法就是——没见过,不认识,今天第一次会面。
南不岱身边的人将忙碌了一天的安大人送到宅院门前,言语感激,“多谢安大人今日之安排,奔波一日,大人您也早些归家,好好休息休息。”
安萧很想说他不累,但对方明显是下了逐客令,他不可能赖着脸留下真的和王爷秉烛夜谈。
摆摆手,“也请您留步,明日我再过来。”
随侍微笑回复,“王爷身体抱恙,调查一事不着急,安大人也可以忙些别的事情。”
而且今日到访明日开工,效率这么快,是怕王爷活太久么?
安萧只想早点解决吉州上下的隐患,其余的他没想那么多。
可今夜王爷身边的人拒绝的意思格外明显,他不由得深入思考一下王爷和他亲爹之间的关系。
默默点头应答的安大人一副‘好好好’的模样,脸上还伴着盈盈笑意。
身形一转,背对他人时,安萧脸上的表情顿时消弭。
回到府中,妻子仍旧在厅中静坐等候,一如往昔。
安萧卸下一天的心防,展露出真正的欢颜。“不是说不用等我么,最近入夜后气候愈发难捱,等久了夫人会生病的。”
伊卜伽亲身相迎,二人并肩走入回廊深处。
身影渐行渐远,对话也愈发飘扬。
“这算什么冷?”伊卜伽的嗓音温吞舒缓,“我有屋檐坚壁,难不成还会比在外奔波的郎君更惧寒?”
“郎君总是小看我。”
安大人回之一笑,“在同样的环境里待久了,哪怕身处屋檐下,也不见得有多暖。”
这话一语双关,伊卜伽不禁侧目瞥了眼身边的男人。
看来今日的行程不甚顺利啊……
她右手攀上郎君的左臂,二人亦步亦趋地相携远去,宅院的灯火也随着他们的深入格外暖融。
“阿嚏。”风寒料峭,七进七出的大宅院也压抑不住冷风的肆虐。
南不岱被风环绕一会儿,口中便打了好几个喷嚏。
“王爷,还是燃个炭盆吧。”本来身子就没好完全,若是再沾染上风寒,都不用敌人亲自动手,他们就自消自灭了。
南不岱不是身体虚弱故作坚强,他是真的觉得不冷。
至于打喷嚏,有可能是简单的生理反应而已。
这又不能作为生病的前情条件。
便就是往虚无的那方向推测也成啊,坊间有言,莫名其妙打喷嚏有可能就是被人念叨了。
世间会念他的人不多,除了同姓的那几人,他想不出还会有谁。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和那些人迥异的一个人。
扈三娘给他送的东西已经转交到了他的手上,但他一直都没打开过。
让属下退下,南不岱从室内的一个笼箱里搬出了一个小包袱。
质朴的包裹没有什么修饰,打开后一个木匣映入眼帘。
将匣子打开,里面多是一些药材、成药,少有一点外州的土仪、风物。
他从卫队那里了解到,当时她正忙着给受灾之地采购药材,想来是东西多了,信手一塞,当做礼物送了过来。
但东西挺实在的,好药代表着希望对方身体康健,病患无忧。
至于土仪、风物,她一路南下手上就这些物什最多,也就只能将这些东西并入其中了。
将东西一一取出,最下头有一封信件。
南不岱不用细瞧,这信肯定已经被‘有心人’查阅过了。
坦然拆信,笔墨之间,他窥见了一点她南下时的坎坷与波折。
谢依水也知道这封信是公开信,所以她就随手写了一点南下时的经历。
从崇州到望州,山川风物,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她信里的时间跨度很久,南不岱也就是出来了之后才真切体会到——在外的时间越久,看到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经历越繁复。
谢依水书写时笔力稍软,字体结构不甚严谨。
但她越写到后面,字形便越好。
南不岱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不用深入思考便知道这是她信手就下的一封信,而且还是第一封。
字形变化明显,分明是久不握笔,基本功疏散了。
这封信没什么情报价值,最大的价值已经被当事人用了。
拿来练笔的。
再度扫了一遍内容,确认没有其他暗喻后,南不岱将信笺原封不动地塞回信封里。
她答应替他吸引视线,因而这互通有无势必得继续下去。
没什么可写的王爷硬逼着自己挤出了三百字,写完后,当事人不由得长舒一口气。
扈三娘能写得比他多,这一点,他不如她。
晾干信笺,封好信封,寒夜就下的废话信又辗转到了谢依水这里。
“三娘,你的信。”东西直接交到了宁府门房这里,故而送到了扈长宁手上。
扈长宁亲自给谢依水送过来,彼时谢依水正在小院里和一群人搞烧烤。
这群人里有白禾子,有两个小儿,还有就等着吃的扈二郎。
扈通明晃悠在小院的秋千上乐此不疲地感受着冷风,“什么信?是不是老头写的?”老头在返京的路上,说不好是催他们也赶紧返家的。
扈长宁拧着眉冷肃道:“你不敬亲长犯上为一,这时节在风口吹风为二,扈二你是不是活腻了?”
秋千架离烧烤点有一点距离,原因就是那里四处敞亮,不避风。
扈通明荡得极高,忽略前半句,回复后半部分。“都未落雪,这有什么!”
扈长宁眉目阴沉,幽幽道:“崇州下雪的冬日历五十年来屈指可数。”
阿欧,是这样么。
扈二郎停住秋千,马上换了副脸色,“多谢姐姐关心,二郎这就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