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她嘴唇微动之际,萧疏临仿佛早有预料,状似无意地伸出手,覆盖在了她放在膝上的手背上,轻轻拍了拍。
动作看似亲密安抚,实则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和压制——不准开口!
苏满满的话瞬间被堵了回去,只能继续保持沉默,感受着手背上传来的、太子殿下那略带冰凉和强制意味的力度。
萧疏临满意地感受到她的僵硬和顺从,这才继续对太医道,“既如此,便用最好的药,务必让吴侍卫恢复如初。”
“是,微臣遵命。”李太医恭敬应下。
萧疏临这才将目光缓缓转向吴忧,语气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压力,“吴侍卫,太子妃听闻你伤重,一直忧心不已。今日唤你前来,也是想让她亲耳听听太医的诊断,也好放心。你护驾有功,忠心可嘉,日后便在宫中好生将养,孤不会亏待于你。”
他这番话,看似体恤,实则句句都在划清界限:太子妃的关心只是“听闻伤重后担忧”,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体恤”;而吴忧的功劳是“护驾”(保护太子),他的未来也由太子来安排。
彻底将苏满满可能产生的任何“个人情感”定义为“官方关怀”。
吴忧不是傻子,自然听懂了太子话里的深意,连忙挣扎着从软椅上起来行礼,声音惶恐,“殿下隆恩!属下万死难报!属下……属下不敢劳娘娘挂心,能护卫殿下与娘娘周全,属下荣幸之至!”
萧疏临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而后,他才像是终于想起什么似的,侧过头,看向身旁一直沉默不语的苏满满,语气“温和”地询问道,“太子妃,如今亲耳听到太医诊断,你可放心了?”
来了!
苏满满心中冷笑,太子这是逼着她当众表态,彻底将这页翻篇,承认她对吴忧只有“官方”的、出于道义的关心,再无其他。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她身上。
苏满满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脸上重新挂上那完美无瑕的、属于太子妃的得体笑容,看向吴忧,“臣妾自然放心。有太医悉心诊治,又有殿下如此厚赏关怀,吴侍卫定能康复。”
她的话,完全符合太子妃的身份,挑不出任何错处,甚至比太子预期的还要“官方”和“疏远”。
萧疏临看着苏满满那完美却疏离的回答,心中那点胜利感并未持续多久。
他需要再加一把火,彻底烧断那点可能存在的、不该有的“乡情”牵连。
他状似无意地将目光重新投向吴忧,语气变得更为随和,仿佛只是君臣间的寻常闲谈:
“吴侍卫,孤知道你身手不凡,此次护驾,更是忠勇可嘉。不知祖籍何处?家中还有何人啊?”
这看似温和的询问,却让刚刚稍缓的气氛瞬间又紧绷起来。
吴忧心中一凛,不敢怠慢,连忙恭敬回答,“回殿下,属下祖籍陇西凉州,家中世代务农。只因幼时家乡遭了灾,才被家人送入军中。属下……并无所长,唯有几分蛮力和对殿下的一片忠心。”
他回答得小心翼翼,似乎每一个字都斟酌过,生怕出错。
萧疏临听得仔细,尤其是“陇西凉州”、“世代务农”、“幼时遭灾”这几个关键词。
他微微颔首,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身旁的苏满满,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
“陇西凉州……那是苦寒之地,离京千里之遥。你能从边陲之地走到今日,确是不易。想必家乡的风土人情,与京城乃至江南(他特意加重了这两个字)都大不相同吧?”
他这话,明着是感慨吴忧的出身和奋斗,实则是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告诉苏满满:
听清楚了!
他是陇西凉州人,世代务农,幼年凄苦。
和你那不知道哪个富贵乡、江南水乡出来的“旧相识”八竿子打不着。
别再把你那点莫名其妙的“乡情”和“眼熟”往他身上套了。
苏满满坐在一旁,垂着眼眸,长长的睫毛遮住了眼底的情绪。
她当然听懂了太子话里的每一层含义。
他在用最温和也最残忍的方式,撕碎她最后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告诉她眼前这个人,从根儿上就和她(以及她记忆里的刘宇)毫无关系。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涩难言。
既有对过往记忆彻底无望的失落,也有被太子如此步步紧逼、毫不留情的难堪。
她深吸一口气,再抬起头时,脸上依旧是那无可挑剔的、略显淡漠的笑容,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
“殿下说的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有相似也并不稀奇,想是臣妾一时眼花看错了。吴侍卫忠勇可嘉,又得殿下赏识,前途自是不可限量。臣妾只是替他高兴。”
她顺着太子的话,彻底否认了那点“眼熟”,将一切归咎于“受惊眼花”,又提起太子对他的看重,断了日后对他治罪的念想(以防万一),语气疏离得仿佛在谈论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
萧疏临终于听到了他想听的话,看到了她眼底那似乎终于熄灭的光芒。
目的达到了。
她应该……彻底死心了吧?
可不知为何,看着她那过分平静、甚至有些空洞的眼神,太子殿下心里并没有预期中的轻松和快意,反而像是压上了一块更沉的石头,闷得他有些透不过气。
动作看似亲密安抚,实则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和压制——不准开口!
苏满满的话瞬间被堵了回去,只能继续保持沉默,感受着手背上传来的、太子殿下那略带冰凉和强制意味的力度。
萧疏临满意地感受到她的僵硬和顺从,这才继续对太医道,“既如此,便用最好的药,务必让吴侍卫恢复如初。”
“是,微臣遵命。”李太医恭敬应下。
萧疏临这才将目光缓缓转向吴忧,语气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压力,“吴侍卫,太子妃听闻你伤重,一直忧心不已。今日唤你前来,也是想让她亲耳听听太医的诊断,也好放心。你护驾有功,忠心可嘉,日后便在宫中好生将养,孤不会亏待于你。”
他这番话,看似体恤,实则句句都在划清界限:太子妃的关心只是“听闻伤重后担忧”,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体恤”;而吴忧的功劳是“护驾”(保护太子),他的未来也由太子来安排。
彻底将苏满满可能产生的任何“个人情感”定义为“官方关怀”。
吴忧不是傻子,自然听懂了太子话里的深意,连忙挣扎着从软椅上起来行礼,声音惶恐,“殿下隆恩!属下万死难报!属下……属下不敢劳娘娘挂心,能护卫殿下与娘娘周全,属下荣幸之至!”
萧疏临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而后,他才像是终于想起什么似的,侧过头,看向身旁一直沉默不语的苏满满,语气“温和”地询问道,“太子妃,如今亲耳听到太医诊断,你可放心了?”
来了!
苏满满心中冷笑,太子这是逼着她当众表态,彻底将这页翻篇,承认她对吴忧只有“官方”的、出于道义的关心,再无其他。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她身上。
苏满满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脸上重新挂上那完美无瑕的、属于太子妃的得体笑容,看向吴忧,“臣妾自然放心。有太医悉心诊治,又有殿下如此厚赏关怀,吴侍卫定能康复。”
她的话,完全符合太子妃的身份,挑不出任何错处,甚至比太子预期的还要“官方”和“疏远”。
萧疏临看着苏满满那完美却疏离的回答,心中那点胜利感并未持续多久。
他需要再加一把火,彻底烧断那点可能存在的、不该有的“乡情”牵连。
他状似无意地将目光重新投向吴忧,语气变得更为随和,仿佛只是君臣间的寻常闲谈:
“吴侍卫,孤知道你身手不凡,此次护驾,更是忠勇可嘉。不知祖籍何处?家中还有何人啊?”
这看似温和的询问,却让刚刚稍缓的气氛瞬间又紧绷起来。
吴忧心中一凛,不敢怠慢,连忙恭敬回答,“回殿下,属下祖籍陇西凉州,家中世代务农。只因幼时家乡遭了灾,才被家人送入军中。属下……并无所长,唯有几分蛮力和对殿下的一片忠心。”
他回答得小心翼翼,似乎每一个字都斟酌过,生怕出错。
萧疏临听得仔细,尤其是“陇西凉州”、“世代务农”、“幼时遭灾”这几个关键词。
他微微颔首,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身旁的苏满满,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
“陇西凉州……那是苦寒之地,离京千里之遥。你能从边陲之地走到今日,确是不易。想必家乡的风土人情,与京城乃至江南(他特意加重了这两个字)都大不相同吧?”
他这话,明着是感慨吴忧的出身和奋斗,实则是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告诉苏满满:
听清楚了!
他是陇西凉州人,世代务农,幼年凄苦。
和你那不知道哪个富贵乡、江南水乡出来的“旧相识”八竿子打不着。
别再把你那点莫名其妙的“乡情”和“眼熟”往他身上套了。
苏满满坐在一旁,垂着眼眸,长长的睫毛遮住了眼底的情绪。
她当然听懂了太子话里的每一层含义。
他在用最温和也最残忍的方式,撕碎她最后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告诉她眼前这个人,从根儿上就和她(以及她记忆里的刘宇)毫无关系。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涩难言。
既有对过往记忆彻底无望的失落,也有被太子如此步步紧逼、毫不留情的难堪。
她深吸一口气,再抬起头时,脸上依旧是那无可挑剔的、略显淡漠的笑容,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
“殿下说的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有相似也并不稀奇,想是臣妾一时眼花看错了。吴侍卫忠勇可嘉,又得殿下赏识,前途自是不可限量。臣妾只是替他高兴。”
她顺着太子的话,彻底否认了那点“眼熟”,将一切归咎于“受惊眼花”,又提起太子对他的看重,断了日后对他治罪的念想(以防万一),语气疏离得仿佛在谈论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
萧疏临终于听到了他想听的话,看到了她眼底那似乎终于熄灭的光芒。
目的达到了。
她应该……彻底死心了吧?
可不知为何,看着她那过分平静、甚至有些空洞的眼神,太子殿下心里并没有预期中的轻松和快意,反而像是压上了一块更沉的石头,闷得他有些透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