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被逼娶冰山妻(121)-《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

  杜宏写给郭信的那封长信,如同石沉大海,十余日过去,潼关方向并无特殊消息传回。朝堂之上,依旧是日复一日的争吵与推诿。漕运、淮安仓的疑云如同鬼魅,盘桓在杜宏心头,但他深知,在没有确凿证据和合适时机之前,贸然揭开,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他只能继续忍耐,如同暗夜中的潜行者,默默收集着每一缕可能的光线。

  然而,帝国命运的转折,有时往往始于微不足道的角落。

  这一日,枢密院值房内,气氛比往日更加沉闷。一份来自潼关的例行军报被小吏送入,照例先经几位资深同僚传阅。军报内容依旧是“叛军攻城甚急,我军奋力抵抗,伤亡若干”之类的套话,几人草草看过,便准备归档。

  杜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正低头翻阅着一卷关于各地驿站马匹损耗的文书,看似心无旁骛。当那份潼关军报被随意地传递到他案头,示意他“过目”时,他也只是如同往常一样,平静地拿起。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公式化的文字,手指却在那记录着“伤亡”数字的末尾几行,微微停顿了一下。数字本身并无太大异常,与往日相仿。但就在那数字之后,汇报战况的段落里,夹杂了一句看似不起眼的描述:“……叛军连日驱前队填壕,多为裹挟之民夫,哭声震野,我军士不忍,然为关防计,不得不发矢石……”

  “驱民填壕”……杜宏的眼中闪过一丝极细微的波动。慕容恪用此残忍手段,无非是想消耗守军箭矢体力,并打击守军士气。但这同时也说明,叛军的主力战兵损耗亦是不小,开始不惜代价了。

  他的目光继续下移,落在军报最后,关于关墙破损情况的描述上:“……东门箭楼损毁,墙体裂痕延伸,虽经抢修,恐难持久……”

  看到这里,杜宏的心缓缓沉了下去。郭信,恐怕真的快到极限了。他那封信中的建议,郭信是否看到?即便看到,在如此重压之下,又是否有余力施行?

  就在他准备将军报合上递还时,指尖无意中触到了军报封皮的夹层。那里似乎比平常略厚一些。他神色不动,借着整理文书的机会,指尖微不可察地用力一捻,封皮内侧的薄衬下,竟滑出一小卷几乎与纸张同色的薄绢!

  杜宏心中一震,面上却依旧波澜不惊。他若无其事地将薄绢攥入掌心,顺势将正式军报递还给负责归档的官员,淡淡道:“看过了,归档吧。”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直到午后,杜宏借口身体不适,提前离开枢密院,回到府中。他径直进入书房,紧闭门窗,这才在灯下展开了那卷薄绢。

  绢上字迹极小,却是郭信的亲笔!内容与他那封长信息息相关:

  “杜公钧鉴:信密阅华翰,所言洞悉贼势,茅塞顿开。然关内疲敝,实难分兵行险。唯公所虑叛军粮道一事,信遣死士三队,依计往袭其囤粮之黑风峪,纵火焚之,虽伤亡殆尽,然功成大半!慕容恪攻势因此一滞,关防暂得喘息。然此恐招致贼更烈之报复,信已决意死战,与关共存亡!朝中若问及,万勿提及杜公之名,切记!郭信顿首,绝笔。”

  薄绢的最后,“绝笔”二字,力透纸背,带着一股决然之气。

  杜宏握着这卷薄绢,久久无言。郭信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成功了!黑风峪一把火,定然让慕容恪痛入骨髓!这无疑是潼关战事爆发以来,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反击!它证明了叛军并非无懈可击,也证明了杜宏即便远离战场,其眼光与谋略依旧犀利!

  然而,郭信的“绝笔”二字,也预示着更疯狂的风暴即将来临。慕容恪的报复,必然是毁灭性的。潼关,依然命悬一线。

  但此刻,杜宏的心中,却因这小小的胜利和郭信的信任,燃起了一簇火焰。这簇火焰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他接下来要走的路。

  他不能辜负郭信用生命创造的这次机会,更不能让这次胜利的意义被朝堂的倾轧所淹没!

  他小心翼翼地将薄绢焚毁,灰烬落入砚中,与水相融,再无痕迹。

  第二天,杜宏依旧准时出现在枢密院。他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只言片语,甚至在同僚们议论潼关局势、一片悲观之际,他也只是沉默地听着。

  直到第三日,一份来自潼关前线、以八百里加急送至的正式捷报,如同惊雷般炸响了整个京城!

  “捷报!潼关大捷!郭信将军遣奇兵袭破叛军囤粮重地黑风峪,焚其粮草无算!慕容恪攻势受挫,已后撤二十里立寨!”

  捷报传开,紫宸殿内,赵珩手持捷报,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真正意义上的笑容!满朝文武,亦是欢声雷动,连日来的压抑气氛为之一扫!

  “郭信真乃虎将也!”

  “天佑大周!潼关无忧矣!”

  在一片颂扬郭信之声中,无人注意到,站在班列之中的杜宏,嘴角泛起一丝极淡、极冷的弧度。

  风,起于青萍之末。郭信点燃了黑风峪的火,而他杜宏,要借着这股风,在这京城,掀起更大的波澜!淮安仓的蛛丝马迹,漕运系统的重重迷雾,是时候,让它们暴露在这“胜利”的阳光之下了!

  他微微抬眸,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班列中几位与漕运、户部关系密切的官员,将他们那一瞬间的惊愕与不自然,尽收眼底。

  猎杀,即将开始。只是这一次,他手中的武器,不再是明晃晃的屠刀,而是这来之不易的“潼关大捷”,以及那隐藏在捷报之后的、致命的真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