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彻底驱散了硝烟,将温暖却无情的光芒洒在磐石堡的每一处疮痍之上。胜利的喜悦短暂而沉重,很快便被巨大的伤亡和满目废墟所取代。
堡内如同被飓风席卷。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焦黑的梁木斜插在地,尚未完全熄灭的灰烬随风打着旋。空气中混杂着血腥、焦糊和伤药的气味,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凉。
伤兵营人满为患,呻吟与压抑的哭泣声不绝于耳。随军大夫和帮忙的妇孺穿梭其间,手脚不停,却依旧显得杯水车薪。阵亡者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在校场上排成长列,覆盖着能找到的尽可能干净的布单,触目惊心。
赵珩强撑着伤体和疲惫,与周奎、杜昆一同巡视堡内,每走一步,心情便沉重一分。他看到断臂的士卒咬牙不吭一声,看到失去同袍的老兵默默垂泪,也看到匠户营在废墟中搜集一切可用的材料,试图修复那扇几乎粉碎的城门。
“阵亡一千二百三十七人,重伤失去战力者四百余,轻伤者几乎人人带伤。”周奎声音沙哑地汇报着,每一个数字都像鞭子抽在心上,“箭矢耗尽,滚木擂石十不存一,城门、城墙多处需要大修……粮食因部分粮仓被火箭所焚,也仅能维持十日。”
杜昆在一旁补充道:“末将已命人从寒铁关紧急调拨一批伤药、粮食和军械,三日内可到。但若要恢复磐石堡基本防务,非数月之功,且需要朝廷大量支援。”
赵珩沉默地听着,目光扫过那些正在清理废墟、眼神却依旧坚韧的士卒。他知道,此刻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他走到校场那排遗体前,缓缓躬身,行了一礼。身后,所有能行动的将士,无论官职高低,都无声地跟随行礼。
“厚葬。”赵珩直起身,只说了两个字,声音不大,却带着千钧之力,“登记造册,核实功绩。他们的家眷,由本王和朝廷共同抚恤,子女由官府供养至成年!”
这道命令,如同暖流,稍稍抚平了幸存者心中的悲恸与后顾之忧。
“周将军,杜将军,”赵珩转向二人,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冷静与决断,“当务之急有三。第一,全力救治伤员,安抚军心民心,清理废墟,修复最基本之防御。第二,严密监视烈风堡与北狄动向,派出所有能动用的夜不收,探查敌情。第三,立刻联名上书,将此地情况,尤其是韩承叛变、北狄南下、磐石堡血战之事,八百里加急,详呈陛下!请朝廷速派援军、拨发钱粮,并……授权本王与杜将军,相机收复烈风堡!”
“末将遵命!”周奎与杜昆齐声应道。经此一役,杜昆对赵珩已是心服口服,再无半分迟疑。
安排完这些,赵珩才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的虚弱感袭来,身上的伤口也火辣辣地疼。他强撑着回到临时收拾出来的、原本属于胡万山的那间还算完好的帅府书房。
沈芷萱不知何时已等在里面。她已换下那身染血的青衫,穿回了素净的棉袍,手臂的伤处重新包扎过,脸色虽仍有些苍白,但气息已然平稳。她正默默地将一些散乱的文书归类,动作轻缓。
见到赵珩进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倒了一杯温水递过去。
“多谢。”赵珩接过,一饮而尽,干得冒烟的喉咙才觉得舒服些。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刺痛的眉心。
“你的伤,需要仔细处理。”沈芷萱看着他手臂和肩胛处仍在渗血的绷带,开口道。她的声音依旧清冷,却少了几分以往的疏离。
赵珩睁开眼,看着她,露出一丝疲惫的笑意:“无妨,皮肉伤,比不上你……”他想起沈芷萱在城头为他挡开的那几记致命攻击,心中微动。
沈芷萱没有接话,只是走到他身边,熟练地解开他被血黏住的绷带,清理伤口,上药,重新包扎。她的指尖微凉,动作却异常轻柔精准。
赵珩看着她低垂的眉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忽然问道:“芷萱,你说,我们守住了磐石堡,值得吗?”
沈芷萱包扎的动作微微一顿,没有抬头,声音平静无波:“守住了,便是值得。若未守住,万事皆空。”
很简单的道理,却道尽了战争的残酷与现实。
赵珩默然。是啊,守住了,那些牺牲才有了意义,北境防线才未被撕裂,他才有机会继续推行武选,肃清边患。若未守住,一切抱负皆成泡影。
“只是,代价太大了。”他轻叹一声。
沈芷萱打好最后一个结,抬起眼,看向他:“欲成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亦需承非常之重。”
她的目光清澈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赵珩迎着她的目光,心中的迷茫与沉重似乎被这清冷的目光涤荡去了些许。他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你说得对。路还长,不能就此停下。”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忙碌的景象和远处依旧可见的狼烟痕迹。
“韩承必须付出代价,烈风堡必须夺回,北狄必须赶出去!武选,也必须在北境彻底推行下去!”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意,“这磐石堡的血,不能白流!”
沈芷萱站在他身后,看着他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却又背负着无尽重担的背影,沉默不语。
余烬尚未冷却,但新的芽,已在血沃的土壤中,悄然萌发。磐石堡的坚守,不仅守住了一道防线,更淬炼出了一颗更加坚韧、目标更加明确的北境之心。
而接下来,将是更加激烈的反攻与清算。朝堂的博弈,边关的铁血,都将因这座浴火重生的堡垒,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未完待续>
堡内如同被飓风席卷。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焦黑的梁木斜插在地,尚未完全熄灭的灰烬随风打着旋。空气中混杂着血腥、焦糊和伤药的气味,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凉。
伤兵营人满为患,呻吟与压抑的哭泣声不绝于耳。随军大夫和帮忙的妇孺穿梭其间,手脚不停,却依旧显得杯水车薪。阵亡者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在校场上排成长列,覆盖着能找到的尽可能干净的布单,触目惊心。
赵珩强撑着伤体和疲惫,与周奎、杜昆一同巡视堡内,每走一步,心情便沉重一分。他看到断臂的士卒咬牙不吭一声,看到失去同袍的老兵默默垂泪,也看到匠户营在废墟中搜集一切可用的材料,试图修复那扇几乎粉碎的城门。
“阵亡一千二百三十七人,重伤失去战力者四百余,轻伤者几乎人人带伤。”周奎声音沙哑地汇报着,每一个数字都像鞭子抽在心上,“箭矢耗尽,滚木擂石十不存一,城门、城墙多处需要大修……粮食因部分粮仓被火箭所焚,也仅能维持十日。”
杜昆在一旁补充道:“末将已命人从寒铁关紧急调拨一批伤药、粮食和军械,三日内可到。但若要恢复磐石堡基本防务,非数月之功,且需要朝廷大量支援。”
赵珩沉默地听着,目光扫过那些正在清理废墟、眼神却依旧坚韧的士卒。他知道,此刻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他走到校场那排遗体前,缓缓躬身,行了一礼。身后,所有能行动的将士,无论官职高低,都无声地跟随行礼。
“厚葬。”赵珩直起身,只说了两个字,声音不大,却带着千钧之力,“登记造册,核实功绩。他们的家眷,由本王和朝廷共同抚恤,子女由官府供养至成年!”
这道命令,如同暖流,稍稍抚平了幸存者心中的悲恸与后顾之忧。
“周将军,杜将军,”赵珩转向二人,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冷静与决断,“当务之急有三。第一,全力救治伤员,安抚军心民心,清理废墟,修复最基本之防御。第二,严密监视烈风堡与北狄动向,派出所有能动用的夜不收,探查敌情。第三,立刻联名上书,将此地情况,尤其是韩承叛变、北狄南下、磐石堡血战之事,八百里加急,详呈陛下!请朝廷速派援军、拨发钱粮,并……授权本王与杜将军,相机收复烈风堡!”
“末将遵命!”周奎与杜昆齐声应道。经此一役,杜昆对赵珩已是心服口服,再无半分迟疑。
安排完这些,赵珩才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的虚弱感袭来,身上的伤口也火辣辣地疼。他强撑着回到临时收拾出来的、原本属于胡万山的那间还算完好的帅府书房。
沈芷萱不知何时已等在里面。她已换下那身染血的青衫,穿回了素净的棉袍,手臂的伤处重新包扎过,脸色虽仍有些苍白,但气息已然平稳。她正默默地将一些散乱的文书归类,动作轻缓。
见到赵珩进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倒了一杯温水递过去。
“多谢。”赵珩接过,一饮而尽,干得冒烟的喉咙才觉得舒服些。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刺痛的眉心。
“你的伤,需要仔细处理。”沈芷萱看着他手臂和肩胛处仍在渗血的绷带,开口道。她的声音依旧清冷,却少了几分以往的疏离。
赵珩睁开眼,看着她,露出一丝疲惫的笑意:“无妨,皮肉伤,比不上你……”他想起沈芷萱在城头为他挡开的那几记致命攻击,心中微动。
沈芷萱没有接话,只是走到他身边,熟练地解开他被血黏住的绷带,清理伤口,上药,重新包扎。她的指尖微凉,动作却异常轻柔精准。
赵珩看着她低垂的眉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忽然问道:“芷萱,你说,我们守住了磐石堡,值得吗?”
沈芷萱包扎的动作微微一顿,没有抬头,声音平静无波:“守住了,便是值得。若未守住,万事皆空。”
很简单的道理,却道尽了战争的残酷与现实。
赵珩默然。是啊,守住了,那些牺牲才有了意义,北境防线才未被撕裂,他才有机会继续推行武选,肃清边患。若未守住,一切抱负皆成泡影。
“只是,代价太大了。”他轻叹一声。
沈芷萱打好最后一个结,抬起眼,看向他:“欲成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亦需承非常之重。”
她的目光清澈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赵珩迎着她的目光,心中的迷茫与沉重似乎被这清冷的目光涤荡去了些许。他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你说得对。路还长,不能就此停下。”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忙碌的景象和远处依旧可见的狼烟痕迹。
“韩承必须付出代价,烈风堡必须夺回,北狄必须赶出去!武选,也必须在北境彻底推行下去!”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意,“这磐石堡的血,不能白流!”
沈芷萱站在他身后,看着他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却又背负着无尽重担的背影,沉默不语。
余烬尚未冷却,但新的芽,已在血沃的土壤中,悄然萌发。磐石堡的坚守,不仅守住了一道防线,更淬炼出了一颗更加坚韧、目标更加明确的北境之心。
而接下来,将是更加激烈的反攻与清算。朝堂的博弈,边关的铁血,都将因这座浴火重生的堡垒,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