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与沈芷萱等人在高坡上观察京城防务时,城头之上,一道明黄伞盖缓缓出现。裕亲王赵琅,竟在众多甲士与内侍的簇拥下,亲自登上了北面正门的城楼。
隔着遥远的距离,赵珩依然能感受到那道投射而来的、混合着愤怒、忌惮与一丝疯狂的目光。
“珩儿!”赵琅的声音通过某种扩音装置传来,带着刻意营造的沉痛与威严,“你可知你如今兵犯京畿,剑指皇城,已是形同叛逆!先帝尸骨未寒,你便如此迫不及待,要搅得天下大乱,毁我赵氏江山吗?!”
声音滚滚,传遍四野,显然是想在道义上先声夺人,动摇攻城大军的军心。
赵珩眼神一冷,策马向前几步,运足内力,声音虽不似对方借助工具那般宏大,却清晰坚定地回荡在阵前:
“赵琅!休要在此颠倒黑白,惺惺作态!你勾结阉宦冯保,谋害先帝,秘不发丧,矫诏篡位,才是真正祸乱朝纲、倾覆江山之国贼!本王奉天靖难,清君侧,诛奸佞,所率乃忠义之师,所行乃堂堂正正之事!今日兵临城下,便是要你这逆贼,伏法授首!”
他这番话,不仅回应了赵琅,更是对麾下所有将士的再次宣告。
“狂妄!”城楼上,赵琅脸色铁青,厉声道,“朕受先帝遗诏,承继大统,名正言顺!尔等不过是被其蛊惑的乱臣贼子!若此刻幡然醒悟,放下兵刃,朕或可网开一面!若执迷不悟,待天兵一至,定叫尔等灰飞烟灭!”
“遗诏?”赵珩嗤笑一声,声音中充满了嘲讽,“是何遗诏?可能公示天下?先帝驾崩之时,又有何人在侧?赵琅,你漏洞百出的谎言,也只能骗骗你自己了!”
他不再与赵琅做口舌之争,猛地举起马鞭,指向城头,声如雷霆:“全军将士听令!逆首赵琅,就在眼前!打破京城,擒杀此獠者,封万户侯!”
“打破京城!擒杀国贼!”
“万岁!万岁!”
北境大军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怒吼,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如同实质般的冲击,狠狠撞向高大的城墙,让城头上的守军为之色变。
赵琅见攻心无效,反激起对方更盛的士气,心中又惊又怒。他猛地一挥手。
顿时,城头上推出数十架囚笼,每个笼中都关押着一名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囚犯。他们大多身着官袍,虽形容憔悴,却仍能看出些许气度。
“赵珩!你看清楚了!”赵琅的声音带着一丝狠毒,“这些都是冥顽不灵、与你一般图谋不轨的逆党!林文正!刘文谦!……你若敢攻城,每过一炷香,朕便杀一人!朕倒要看看,你这‘仁义之师’,如何面对这些因你而死的忠臣?!”
被点到名字的,赫然正是以林文正为首、之前被赵琅清洗抓捕的忠于先帝和赵珩的大臣!
这一招极其毒辣。不仅试图给赵珩施加道德压力,更是在离间他与朝中潜在支持者的关系,也是在打击攻城大军的士气——若因攻城而致使忠臣惨死,无论如何,赵珩都难免要背负一定的舆论指责。
城下大军的怒吼声不由得一滞。杜昆、周奎等将领也皱紧了眉头,看向赵珩。
赵珩的面色瞬间阴沉如水,他死死盯着城头那些囚笼,尤其是其中那个虽然狼狈却依旧挺直脊梁的老臣——林文正。他看到林文正微微摇了摇头,嘴唇翕动,虽听不见声音,但那口型分明是:“殿下,勿以老臣为念!”
一股炽烈的怒火在赵珩胸中燃烧,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赵琅此举,恰恰说明了他已黔驴技穷,只能使出这等下作手段。
“王爷,这……”周奎面露难色。
赵珩抬手制止了他,目光依旧盯着城楼上的赵琅,声音冰冷如铁:“赵琅,你以忠臣为质,行此卑劣之举,只会让天下人更看清你的丑恶嘴脸!他们的血,只会让你的罪孽更深重一分!”
他话锋一转,语气森然:“不过,本王可以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开城投降,交出父皇遗骸(意指查明死因)并释放所有大臣,本王或可留你一个全尸!否则,城破之日,必叫你赵琅一脉,鸡犬不留!”
他这话既是回应,也是最后的通牒,更是对城内守军和官员的震慑——负隅顽抗,唯有族灭的下场!
“你……!”赵琅气得浑身发抖,没想到赵珩如此强硬。
就在这时,沈芷萱悄然靠近赵珩,低声道:“影卫已确认,林首辅等人被关押在天牢。冯保加强了看守,但并非没有漏洞。救人之事,需从长计议,眼下不宜受其胁迫,乱我军心。”
赵珩微微颔首,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战场上,一念之仁,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他不再看城头那些囚笼,猛地调转马头,面向大军,高举佩剑:“全军听令!按原计划,扎营围城!各部轮番值守,弓弩手戒备,防止敌军突袭!待时机一到,踏平此城!”
“遵命!”
大军轰然应诺,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安营扎寨,布置防线,将京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那种森严的纪律和磅礴的气势,让城头上的守军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赵琅见威胁无效,脸色铁青地甩袖离去,只留下严阵以待的守军和城楼下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囚犯。
第一轮交锋,在唇枪舌剑与心理较量中结束。赵珩顶住了压力,没有因赵琅的威胁而自乱阵脚。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血腥攻城战,尚未开始。而如何营救林文正等人,也成了横在赵珩面前的一道难题。
夜色渐浓,京城内外,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决战的气氛,在寂静的黑暗中愈发浓烈。沈芷萱的身影,也悄然消失在军营中,显然是为营救之事,去做进一步的部署了。
隔着遥远的距离,赵珩依然能感受到那道投射而来的、混合着愤怒、忌惮与一丝疯狂的目光。
“珩儿!”赵琅的声音通过某种扩音装置传来,带着刻意营造的沉痛与威严,“你可知你如今兵犯京畿,剑指皇城,已是形同叛逆!先帝尸骨未寒,你便如此迫不及待,要搅得天下大乱,毁我赵氏江山吗?!”
声音滚滚,传遍四野,显然是想在道义上先声夺人,动摇攻城大军的军心。
赵珩眼神一冷,策马向前几步,运足内力,声音虽不似对方借助工具那般宏大,却清晰坚定地回荡在阵前:
“赵琅!休要在此颠倒黑白,惺惺作态!你勾结阉宦冯保,谋害先帝,秘不发丧,矫诏篡位,才是真正祸乱朝纲、倾覆江山之国贼!本王奉天靖难,清君侧,诛奸佞,所率乃忠义之师,所行乃堂堂正正之事!今日兵临城下,便是要你这逆贼,伏法授首!”
他这番话,不仅回应了赵琅,更是对麾下所有将士的再次宣告。
“狂妄!”城楼上,赵琅脸色铁青,厉声道,“朕受先帝遗诏,承继大统,名正言顺!尔等不过是被其蛊惑的乱臣贼子!若此刻幡然醒悟,放下兵刃,朕或可网开一面!若执迷不悟,待天兵一至,定叫尔等灰飞烟灭!”
“遗诏?”赵珩嗤笑一声,声音中充满了嘲讽,“是何遗诏?可能公示天下?先帝驾崩之时,又有何人在侧?赵琅,你漏洞百出的谎言,也只能骗骗你自己了!”
他不再与赵琅做口舌之争,猛地举起马鞭,指向城头,声如雷霆:“全军将士听令!逆首赵琅,就在眼前!打破京城,擒杀此獠者,封万户侯!”
“打破京城!擒杀国贼!”
“万岁!万岁!”
北境大军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怒吼,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如同实质般的冲击,狠狠撞向高大的城墙,让城头上的守军为之色变。
赵琅见攻心无效,反激起对方更盛的士气,心中又惊又怒。他猛地一挥手。
顿时,城头上推出数十架囚笼,每个笼中都关押着一名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囚犯。他们大多身着官袍,虽形容憔悴,却仍能看出些许气度。
“赵珩!你看清楚了!”赵琅的声音带着一丝狠毒,“这些都是冥顽不灵、与你一般图谋不轨的逆党!林文正!刘文谦!……你若敢攻城,每过一炷香,朕便杀一人!朕倒要看看,你这‘仁义之师’,如何面对这些因你而死的忠臣?!”
被点到名字的,赫然正是以林文正为首、之前被赵琅清洗抓捕的忠于先帝和赵珩的大臣!
这一招极其毒辣。不仅试图给赵珩施加道德压力,更是在离间他与朝中潜在支持者的关系,也是在打击攻城大军的士气——若因攻城而致使忠臣惨死,无论如何,赵珩都难免要背负一定的舆论指责。
城下大军的怒吼声不由得一滞。杜昆、周奎等将领也皱紧了眉头,看向赵珩。
赵珩的面色瞬间阴沉如水,他死死盯着城头那些囚笼,尤其是其中那个虽然狼狈却依旧挺直脊梁的老臣——林文正。他看到林文正微微摇了摇头,嘴唇翕动,虽听不见声音,但那口型分明是:“殿下,勿以老臣为念!”
一股炽烈的怒火在赵珩胸中燃烧,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赵琅此举,恰恰说明了他已黔驴技穷,只能使出这等下作手段。
“王爷,这……”周奎面露难色。
赵珩抬手制止了他,目光依旧盯着城楼上的赵琅,声音冰冷如铁:“赵琅,你以忠臣为质,行此卑劣之举,只会让天下人更看清你的丑恶嘴脸!他们的血,只会让你的罪孽更深重一分!”
他话锋一转,语气森然:“不过,本王可以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开城投降,交出父皇遗骸(意指查明死因)并释放所有大臣,本王或可留你一个全尸!否则,城破之日,必叫你赵琅一脉,鸡犬不留!”
他这话既是回应,也是最后的通牒,更是对城内守军和官员的震慑——负隅顽抗,唯有族灭的下场!
“你……!”赵琅气得浑身发抖,没想到赵珩如此强硬。
就在这时,沈芷萱悄然靠近赵珩,低声道:“影卫已确认,林首辅等人被关押在天牢。冯保加强了看守,但并非没有漏洞。救人之事,需从长计议,眼下不宜受其胁迫,乱我军心。”
赵珩微微颔首,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战场上,一念之仁,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他不再看城头那些囚笼,猛地调转马头,面向大军,高举佩剑:“全军听令!按原计划,扎营围城!各部轮番值守,弓弩手戒备,防止敌军突袭!待时机一到,踏平此城!”
“遵命!”
大军轰然应诺,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安营扎寨,布置防线,将京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那种森严的纪律和磅礴的气势,让城头上的守军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赵琅见威胁无效,脸色铁青地甩袖离去,只留下严阵以待的守军和城楼下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囚犯。
第一轮交锋,在唇枪舌剑与心理较量中结束。赵珩顶住了压力,没有因赵琅的威胁而自乱阵脚。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血腥攻城战,尚未开始。而如何营救林文正等人,也成了横在赵珩面前的一道难题。
夜色渐浓,京城内外,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决战的气氛,在寂静的黑暗中愈发浓烈。沈芷萱的身影,也悄然消失在军营中,显然是为营救之事,去做进一步的部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