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谌之在舟山吞金自戕的决绝之举,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意图速战速决的谷正文。他意识到,面对这种将信仰熔铸进骨血的对手,强攻硬取只会碰得头破血流。舟山方面的审讯陷入僵局,朱谌之被严密看管着运回台北,但她的沉默,比任何呐喊都更具力量,仿佛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保密局与真相之间。
然而,谷正文并未气馁。多年的特务生涯告诉他,再完美的堡垒,也可能存在肉眼难见的裂缝。朱谌之这里暂时打不开,但另一条线上,还堆砌着另一座宝库——蔡孝乾那庞大、混乱却可能暗藏黄金的口供。蔡孝乾的叛变是彻底的,为了活命,他像一台失控的留声机,喋喋不休地吐露着所知的一切,真伪混杂,琐碎不堪。这些海量的信息,如同一片浑浊的数据沼泽,淹没其中,极易迷失方向。
谷正文决定换一种打法。他要在这片信息的沼泽中,进行一场精细的“沙里淘金”。他不再满足于审讯室里的短兵相接,而是要开辟一个没有硝烟的分析战场。他在保密局内部,亲自点将,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却拥有最高数据调阅权限的 “数据分析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最老练的审讯记录分析员、熟悉中共组织架构的情报分析专家、甚至还有从统计部门借调来的、擅长从无序中寻找规律的技术官僚。
分析室设在保密局大楼深处一个宽敞却压抑的房间内。厚重的窗帘终日紧闭,阻隔了外面的阳光与喧嚣。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旧纸和墨水混合的沉闷气味。房间中央,占据整面墙的是一块巨大的黑色木板,上面已经用白色粉笔勾勒出初步的关系框架。四周的桌子上,堆满了小山般的卷宗、审讯记录、照片和地图。这里,便是“捕猎”“密使一号”的神经中枢。
谷正文站在黑板前,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箭头和问号。他手中的教鞭,就是他的指挥棒。
“诸位,”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蔡孝乾吐出来的东西,像一锅大杂烩。我们的任务,不是被它噎死,而是从中找出那几根能要命的骨头——关于那个藏在国防部里的‘高层内线’的骨头!”
他转身,用教鞭重重地点在黑板中央写着的几个关键词上:“东南防务计划、兵要地志、未卜先知!” 粉笔灰簌簌落下。
“这是蔡孝乾多次提及,其情报来源最显着的特征!”谷正文环视众人,“能接触到这些核心军事情报,并且能提前预判共军行动方向的人,绝不是小鱼小虾!他的级别,他的权限,必须能覆盖这些领域!”
分析工作昼夜不停地展开了。小组将蔡孝乾长达数万字的零碎口供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分类、交叉索引。他们将蔡孝乾提到的每一次情报传递、每一个模糊的上级指示、甚至是他抱怨过的每一句话,都制成卡片,贴在黑板上,试图找出其中的模式和关联。
过程是枯燥且令人崩溃的。蔡孝乾的口供充满了“可能”、“大概”、“好像”之类的模糊词汇,时间线混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几天下来,黑板上布满了线索,却也布满了更多的问号和矛盾之处。进展缓慢,团队里开始弥漫着焦躁的情绪。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
一名年轻的分析员,小陈,正揉着发涩的眼睛,第无数次翻阅蔡孝乾关于一次重要情报传递的笔录。蔡孝乾提到,那次情报能够及时送达,是因为“上面”提前知道了国军一次针对沿海渔船的清查行动路线,使交通员得以避开。在记录末尾,蔡孝乾似乎是无意地、带着点抱怨地加了一句:“……张先生(蔡孝乾化名)那次还说起,这边的军需调度真是乱套,效率低下,不然我们的人也不会差点被堵在码头……”
这句话,在之前几次阅读中都被人忽略了,认为这只是叛徒的牢骚。但这一次,小陈的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军需调度……效率低下……码头……”
他猛地站起身,冲到黑板前,找到标注着“军需后勤”的区域。他又迅速翻出国防部及下属各厅局的职能说明文件。他的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在一行行文字上快速移动。
“找到了!”他几乎喊出声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国防部参谋本部下属多个厅局涉及军事运输和后勤保障!尤其是负责协调港口、码头军用物资调配和部分民用船只征用的环节!如果要对沿海渔船清查行动路线有深入了解,甚至能提前预判其疏漏或重点区域,那么,负责或能接触到相关后勤调度计划的人,无疑具有重大嫌疑!”
刹那间,整个分析室的气氛为之一变!
谷正文立刻走到黑板前,目光灼灼:“说下去!”
小陈指着黑板:“蔡孝乾这句抱怨,看似无心,却可能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他的上线(张先生)了解甚至熟悉军需调度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弊端;第二,这次情报传递的成功,与利用后勤调度信息(如船只清查路线) 密切相关!这说明,这个内线,其职权或信息渠道,很可能与军队的后勤、运输、乃至与沿海防务相关的调度系统有交集!”
这就将之前模糊的“高权限国防部官员”画像,极大地细化了一步!不再仅仅是“能接触机密”,而是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或熟知“军事物流”和“沿海行动”具体环节的官员!
“立刻!”谷正文下令,声音中带着压抑的兴奋,“以‘军需调度’、‘后勤运输’、‘港口码头管理’、‘东南沿海防务行动保障’为关键词,交叉比对蔡孝乾口供中所有提及情报内容、传递方式、以及时间地点!重点排查国防部及各军种中,职权范围涉及这些领域的高级军官名单!特别是那些既有权限接触‘东南防务计划’、‘兵要地志’等战略情报,又能触及具体战术层面后勤调度细节的人员!”
新的指令下达,数据分析小组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这一次,他们有了更明确的靶心。
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的碎片开始向这个焦点汇聚。蔡孝乾提到的另一次关于“某岛弹药库储备不足”的情报,与后勤部门的补给记录存在微妙关联;一次对“敌军换防时间”的精准预测,与运输舰船的调度计划在时间点上出现了可疑的耦合……
那块巨大的黑板上,原本散乱各处的线索卡片,被一条条新的连接线牵引着,开始向一个方向收拢。一个模糊的轮廓,渐渐在数据的迷雾中显现出来——那是一个身处国防部中枢,既能俯瞰全局战略,又能触及微观运作,并且对国军系统内部的低效和弊端有着深刻了解(甚至可能利用这些弊端) 的“幽灵”。
这个“幽灵”,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代号,他开始有了模糊的职权范围,有了可能的活动轨迹。谷正文站在黑板前,看着那个被无数箭头指向、尚未填写名字的中心区域,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
“狐狸尾巴,终于要露出来了。”他低声自语。
数据洪流中,猎手终于捕捉到了那一闪而过的幽灵信号。下一步,便是调动所有资源,沿着这条用逻辑和细节铺就的路径,去锁定那个隐藏在重重身份之后的、真正的“密使一号”。风暴,即将精准地扑向它的目标。
然而,谷正文并未气馁。多年的特务生涯告诉他,再完美的堡垒,也可能存在肉眼难见的裂缝。朱谌之这里暂时打不开,但另一条线上,还堆砌着另一座宝库——蔡孝乾那庞大、混乱却可能暗藏黄金的口供。蔡孝乾的叛变是彻底的,为了活命,他像一台失控的留声机,喋喋不休地吐露着所知的一切,真伪混杂,琐碎不堪。这些海量的信息,如同一片浑浊的数据沼泽,淹没其中,极易迷失方向。
谷正文决定换一种打法。他要在这片信息的沼泽中,进行一场精细的“沙里淘金”。他不再满足于审讯室里的短兵相接,而是要开辟一个没有硝烟的分析战场。他在保密局内部,亲自点将,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却拥有最高数据调阅权限的 “数据分析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最老练的审讯记录分析员、熟悉中共组织架构的情报分析专家、甚至还有从统计部门借调来的、擅长从无序中寻找规律的技术官僚。
分析室设在保密局大楼深处一个宽敞却压抑的房间内。厚重的窗帘终日紧闭,阻隔了外面的阳光与喧嚣。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旧纸和墨水混合的沉闷气味。房间中央,占据整面墙的是一块巨大的黑色木板,上面已经用白色粉笔勾勒出初步的关系框架。四周的桌子上,堆满了小山般的卷宗、审讯记录、照片和地图。这里,便是“捕猎”“密使一号”的神经中枢。
谷正文站在黑板前,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箭头和问号。他手中的教鞭,就是他的指挥棒。
“诸位,”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蔡孝乾吐出来的东西,像一锅大杂烩。我们的任务,不是被它噎死,而是从中找出那几根能要命的骨头——关于那个藏在国防部里的‘高层内线’的骨头!”
他转身,用教鞭重重地点在黑板中央写着的几个关键词上:“东南防务计划、兵要地志、未卜先知!” 粉笔灰簌簌落下。
“这是蔡孝乾多次提及,其情报来源最显着的特征!”谷正文环视众人,“能接触到这些核心军事情报,并且能提前预判共军行动方向的人,绝不是小鱼小虾!他的级别,他的权限,必须能覆盖这些领域!”
分析工作昼夜不停地展开了。小组将蔡孝乾长达数万字的零碎口供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分类、交叉索引。他们将蔡孝乾提到的每一次情报传递、每一个模糊的上级指示、甚至是他抱怨过的每一句话,都制成卡片,贴在黑板上,试图找出其中的模式和关联。
过程是枯燥且令人崩溃的。蔡孝乾的口供充满了“可能”、“大概”、“好像”之类的模糊词汇,时间线混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几天下来,黑板上布满了线索,却也布满了更多的问号和矛盾之处。进展缓慢,团队里开始弥漫着焦躁的情绪。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
一名年轻的分析员,小陈,正揉着发涩的眼睛,第无数次翻阅蔡孝乾关于一次重要情报传递的笔录。蔡孝乾提到,那次情报能够及时送达,是因为“上面”提前知道了国军一次针对沿海渔船的清查行动路线,使交通员得以避开。在记录末尾,蔡孝乾似乎是无意地、带着点抱怨地加了一句:“……张先生(蔡孝乾化名)那次还说起,这边的军需调度真是乱套,效率低下,不然我们的人也不会差点被堵在码头……”
这句话,在之前几次阅读中都被人忽略了,认为这只是叛徒的牢骚。但这一次,小陈的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军需调度……效率低下……码头……”
他猛地站起身,冲到黑板前,找到标注着“军需后勤”的区域。他又迅速翻出国防部及下属各厅局的职能说明文件。他的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在一行行文字上快速移动。
“找到了!”他几乎喊出声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国防部参谋本部下属多个厅局涉及军事运输和后勤保障!尤其是负责协调港口、码头军用物资调配和部分民用船只征用的环节!如果要对沿海渔船清查行动路线有深入了解,甚至能提前预判其疏漏或重点区域,那么,负责或能接触到相关后勤调度计划的人,无疑具有重大嫌疑!”
刹那间,整个分析室的气氛为之一变!
谷正文立刻走到黑板前,目光灼灼:“说下去!”
小陈指着黑板:“蔡孝乾这句抱怨,看似无心,却可能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他的上线(张先生)了解甚至熟悉军需调度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弊端;第二,这次情报传递的成功,与利用后勤调度信息(如船只清查路线) 密切相关!这说明,这个内线,其职权或信息渠道,很可能与军队的后勤、运输、乃至与沿海防务相关的调度系统有交集!”
这就将之前模糊的“高权限国防部官员”画像,极大地细化了一步!不再仅仅是“能接触机密”,而是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或熟知“军事物流”和“沿海行动”具体环节的官员!
“立刻!”谷正文下令,声音中带着压抑的兴奋,“以‘军需调度’、‘后勤运输’、‘港口码头管理’、‘东南沿海防务行动保障’为关键词,交叉比对蔡孝乾口供中所有提及情报内容、传递方式、以及时间地点!重点排查国防部及各军种中,职权范围涉及这些领域的高级军官名单!特别是那些既有权限接触‘东南防务计划’、‘兵要地志’等战略情报,又能触及具体战术层面后勤调度细节的人员!”
新的指令下达,数据分析小组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这一次,他们有了更明确的靶心。
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的碎片开始向这个焦点汇聚。蔡孝乾提到的另一次关于“某岛弹药库储备不足”的情报,与后勤部门的补给记录存在微妙关联;一次对“敌军换防时间”的精准预测,与运输舰船的调度计划在时间点上出现了可疑的耦合……
那块巨大的黑板上,原本散乱各处的线索卡片,被一条条新的连接线牵引着,开始向一个方向收拢。一个模糊的轮廓,渐渐在数据的迷雾中显现出来——那是一个身处国防部中枢,既能俯瞰全局战略,又能触及微观运作,并且对国军系统内部的低效和弊端有着深刻了解(甚至可能利用这些弊端) 的“幽灵”。
这个“幽灵”,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代号,他开始有了模糊的职权范围,有了可能的活动轨迹。谷正文站在黑板前,看着那个被无数箭头指向、尚未填写名字的中心区域,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
“狐狸尾巴,终于要露出来了。”他低声自语。
数据洪流中,猎手终于捕捉到了那一闪而过的幽灵信号。下一步,便是调动所有资源,沿着这条用逻辑和细节铺就的路径,去锁定那个隐藏在重重身份之后的、真正的“密使一号”。风暴,即将精准地扑向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