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邮局刚刚开门,南嘉就拎着两大包包裹走了进来。柜台后的大姐正打着哈欠整理单据,抬头一看,顿时瞪大了眼睛——
“姑娘,你这……都是要寄的?那么多啊?”
南嘉把包裹放在柜台上,擦了擦额角的汗,笑道:“对,麻烦您了。”
邮局大姐好奇地翻了翻包裹上的地址标签,越看越惊讶:
红姐(供销社职工):一包红枣、两罐麦乳精、一条羊毛围巾、一条床单、
李大爷(村里五保户):三个月的降压药、3包奶粉、一双棉鞋
胖大姐(国营饭店厨师):一本菜谱、两包花椒大料、一盒雪花膏
赵大勇(退伍伤残军人):老朋友基金会的慰问金信封、一副护膝、几盒膏药
爸爸妈妈(南边驻军):南嘉亲手织的毛衣、小九画的草药月历、晒干的野菜
哥哥宋南宇(北边边防):一大包肉干、手写信、防风打火机
邮局大姐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南嘉:“这些……有朋友,有孤老,还有退伍军人?”
南嘉正在填写包裹单,头也没抬:“嗯,李大爷的药不能停,赵大伯的腿伤到冬天就疼,红姐总舍不得买围巾……”
邮局大姐突然红了眼眶。她一把抓过胶带枪,利落地帮南嘉封箱:“姑娘,大姐给你走军属通道,邮费算便宜点!”
“谢谢大姐。”南嘉眉眼弯弯,又从包里掏出1包水果糖塞过去,“给您家孩子的。”
供销社的红姐拆开包裹时,抖开那条大红色羊毛围巾,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围巾角落里绣着个小狐狸头像——是小九偷偷让空间里的小辰绣的。
村里的赤脚医生把药送到李大爷家时,老人正蹲在灶台前煮粥。看到药盒上南嘉写的“按时吃”三个字,他颤巍巍地把药锁进了炕头的樟木箱。
赵大勇坐在炕沿上,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那副崭新的羊绒护膝。护膝很厚实,内里衬着柔软的羊毛,边缘还细心地缝了防滑带。窗外飘着雪,而他那条伤腿正隐隐作痛——那是1972年在西南边境留下的旧伤,每逢阴雨天就像钝刀刮骨似的折磨他。
“老朋友基金会……” 他念着包裹上的落款,喉咙有些发紧。
拆开慰问金的信封时,一张泛黄的纸条飘了出来。上面是工整的钢笔字:
“赵大勇同志:
感谢您为祖国做出的牺牲。
这副护膝用的是边防部队专用的羊绒,暖和又透气;慰问金不多,但够买三个月的膏药。
——老朋友基金会第一批受益者
‘您值得’
字迹清秀,末尾却盖了个朱红的小狐狸爪印,瞧着怪俏皮的。
赵大勇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抖着手去摸炕头的樟木箱,从最底层翻出个铁皮盒子。盒子里躺着半枚锈迹斑斑的子弹壳,和一张黑白合照——照片上二十岁的他咧着嘴笑,旁边搂着他肩膀的汉子面容模糊,只能看清领口别着的“班长”徽章。
“老班长……” 他对着照片喃喃自语,“现在有人记得咱们啦。”
(那年敌军偷袭阵地,班长把他推进战壕,自己却再也没能爬起来。赵大勇拖着伤腿把班长背回营地时,血把两人的军装都凝成了硬壳。)
护膝套在腿上暖烘烘的,像有人替他焐着那块陈年的伤。赵大勇突然站起身,从墙上摘下积灰的军用水壶,灌了满满一壶烧刀子。
“得去坟上看看老班长了。” 他嘀咕着推开门,风雪卷着几片枯叶扑进来,“告诉他……现在的小娃娃们,没忘了咱们。”
(而在城北公墓,小九正踮脚往一座无名烈士碑前放野菊花。南嘉撑着伞问他:“怎么想到加那个狐狸爪印?” 小九眨眨眼:“因为妖怪比人活得长呀——等过几十年,他们就知道真的有人一直记得。”)
——有些记得,不必声张,却比雪里的炭还暖。
半个月后,北疆哨所的宋南宇在暴风雪中拆开包裹。肉干下面压着张全家福,照片背面是南嘉的字迹:“哥,小九说等你回来教他打枪。”
寄完包裹,南嘉骑着自行车穿过早市。卖豆腐的老汉喊住她:“闺女!给孤寡老人寄药吧?这豆腐你拿上,不要钱!”
国营饭店窗口,一大哥探出身子,硬塞给她一网兜刚出锅的肉包子:“感谢你关心退伍军人!”
南嘉的车筐渐渐装满——一把青菜、几个鸡蛋、甚至还有串晒干的辣椒。阳光照在她身上,暖融融的。
邮局大姐说得对:这世上的好,终究会转个圈回到你身边。
(而在空间里,小九正和小辰嘀咕:“姐姐下次寄包裹,我们偷偷往里多塞两罐蜂蜜吧?”)
“姑娘,你这……都是要寄的?那么多啊?”
南嘉把包裹放在柜台上,擦了擦额角的汗,笑道:“对,麻烦您了。”
邮局大姐好奇地翻了翻包裹上的地址标签,越看越惊讶:
红姐(供销社职工):一包红枣、两罐麦乳精、一条羊毛围巾、一条床单、
李大爷(村里五保户):三个月的降压药、3包奶粉、一双棉鞋
胖大姐(国营饭店厨师):一本菜谱、两包花椒大料、一盒雪花膏
赵大勇(退伍伤残军人):老朋友基金会的慰问金信封、一副护膝、几盒膏药
爸爸妈妈(南边驻军):南嘉亲手织的毛衣、小九画的草药月历、晒干的野菜
哥哥宋南宇(北边边防):一大包肉干、手写信、防风打火机
邮局大姐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南嘉:“这些……有朋友,有孤老,还有退伍军人?”
南嘉正在填写包裹单,头也没抬:“嗯,李大爷的药不能停,赵大伯的腿伤到冬天就疼,红姐总舍不得买围巾……”
邮局大姐突然红了眼眶。她一把抓过胶带枪,利落地帮南嘉封箱:“姑娘,大姐给你走军属通道,邮费算便宜点!”
“谢谢大姐。”南嘉眉眼弯弯,又从包里掏出1包水果糖塞过去,“给您家孩子的。”
供销社的红姐拆开包裹时,抖开那条大红色羊毛围巾,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围巾角落里绣着个小狐狸头像——是小九偷偷让空间里的小辰绣的。
村里的赤脚医生把药送到李大爷家时,老人正蹲在灶台前煮粥。看到药盒上南嘉写的“按时吃”三个字,他颤巍巍地把药锁进了炕头的樟木箱。
赵大勇坐在炕沿上,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那副崭新的羊绒护膝。护膝很厚实,内里衬着柔软的羊毛,边缘还细心地缝了防滑带。窗外飘着雪,而他那条伤腿正隐隐作痛——那是1972年在西南边境留下的旧伤,每逢阴雨天就像钝刀刮骨似的折磨他。
“老朋友基金会……” 他念着包裹上的落款,喉咙有些发紧。
拆开慰问金的信封时,一张泛黄的纸条飘了出来。上面是工整的钢笔字:
“赵大勇同志:
感谢您为祖国做出的牺牲。
这副护膝用的是边防部队专用的羊绒,暖和又透气;慰问金不多,但够买三个月的膏药。
——老朋友基金会第一批受益者
‘您值得’
字迹清秀,末尾却盖了个朱红的小狐狸爪印,瞧着怪俏皮的。
赵大勇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抖着手去摸炕头的樟木箱,从最底层翻出个铁皮盒子。盒子里躺着半枚锈迹斑斑的子弹壳,和一张黑白合照——照片上二十岁的他咧着嘴笑,旁边搂着他肩膀的汉子面容模糊,只能看清领口别着的“班长”徽章。
“老班长……” 他对着照片喃喃自语,“现在有人记得咱们啦。”
(那年敌军偷袭阵地,班长把他推进战壕,自己却再也没能爬起来。赵大勇拖着伤腿把班长背回营地时,血把两人的军装都凝成了硬壳。)
护膝套在腿上暖烘烘的,像有人替他焐着那块陈年的伤。赵大勇突然站起身,从墙上摘下积灰的军用水壶,灌了满满一壶烧刀子。
“得去坟上看看老班长了。” 他嘀咕着推开门,风雪卷着几片枯叶扑进来,“告诉他……现在的小娃娃们,没忘了咱们。”
(而在城北公墓,小九正踮脚往一座无名烈士碑前放野菊花。南嘉撑着伞问他:“怎么想到加那个狐狸爪印?” 小九眨眨眼:“因为妖怪比人活得长呀——等过几十年,他们就知道真的有人一直记得。”)
——有些记得,不必声张,却比雪里的炭还暖。
半个月后,北疆哨所的宋南宇在暴风雪中拆开包裹。肉干下面压着张全家福,照片背面是南嘉的字迹:“哥,小九说等你回来教他打枪。”
寄完包裹,南嘉骑着自行车穿过早市。卖豆腐的老汉喊住她:“闺女!给孤寡老人寄药吧?这豆腐你拿上,不要钱!”
国营饭店窗口,一大哥探出身子,硬塞给她一网兜刚出锅的肉包子:“感谢你关心退伍军人!”
南嘉的车筐渐渐装满——一把青菜、几个鸡蛋、甚至还有串晒干的辣椒。阳光照在她身上,暖融融的。
邮局大姐说得对:这世上的好,终究会转个圈回到你身边。
(而在空间里,小九正和小辰嘀咕:“姐姐下次寄包裹,我们偷偷往里多塞两罐蜂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