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卿踏进客厅时,正看见母亲沈如兰用手帕按着眼角,南嘉和小九一左一右搀着她。他心头一紧,军靴在地板上踏出急促的声响:“阿娘?侬做啥哭?(你哭什么?)”他几步跨到母亲面前,下意识地上下打量,“我弗是好好叫回来了?(我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他锐利的目光扫过站在窗边面色凝重的父亲谢蕴,“老头子气侬了?(老头子气你了?)”
“Schei?e!(德文:混蛋!)”谢蕴拄着拐杖猛地转过身,花白的胡子气得直翘,“Was redest du da, du kleiner...(你在胡说什么,你这小...)”老人家用德语夹杂着上海话的怒骂喷涌而出,“侬只小赤佬!当将军的人了还冤枉侬爹爹!(你这小混蛋!当将军的人了还冤枉你爹爹!)”
谢卿被父亲吼得下意识缩了下脖子,摸了摸鼻子,放软了声音重新问母亲:“娘啊,到底做啥哭?侬最近气色老好,看起来顶多五十出头,”他试图缓和气氛,指了指母亲光洁的脸颊,“南嘉的美容膏真来赛(真厉害)。” 他目光转向抱着自己大腿的小九,“小九儿,侬曾奶奶为啥事体伤心?”
小九把脸埋在爷爷挺括的军裤上蹭了蹭,抬起头,金色的眼睛里闪着狡黠又带着点心疼的光:“爷爷,只怪孙子画得太好嘞!” 他声音带着点撒娇的鼻音,“曾奶奶是感动的,眼泪水嗒嗒滴(眼泪哗哗流)。”
这时,刚放下公文包的谢爸爸也走了过来,看着一屋子人情绪不对,尤其是妻子沈如芬也红着眼眶,他浓眉微蹙,习惯性地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仿佛答案在上面:“我个儿子…儿子到底画了啥物事?(我儿子…儿子到底画了什么?)”
好奇心驱使下,刚刚脱下军帽的谢玉)率先走向了客厅中央的画架。他脚步沉稳,带着审视的目光落在那幅名为《归途·野***山1942》的画上——迷雾笼罩的丛林,年轻士兵回头望乡,腰间那本模糊的《唐诗三百首》,衣领上隐约可见的木兰花形徽记…谢玉的脊背瞬间僵直,像被子弹击中。这位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铁血参谋长,喉结剧烈滚动了几下,眼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他猛地转过身,抬手狠狠抹过眼睛,肩膀几不可察地颤抖着,最终压抑不住地发出一声低哑的哽咽。
这反应让旁边的二姐夫诧异了。他走过去,只扫了一眼画面,目光定格在那个年轻士兵沾满泥泞却依旧挺直的背影上,路远那双握惯钢枪、布满老茧的手猛地攥紧。他嘴唇紧抿成一条线,没有任何声音,但豆大的泪珠毫无预兆地、一颗接一颗地砸在他崭新的军裤上,洇开深色的痕迹。他站得像一尊石像,只有泪水无声地奔流。
二姐眉头紧锁,快步上前。她性格刚强,很少外露情绪。可当她看清画中细节,尤其是那半张夹在士兵胸袋里、露出一角的年轻女子的照片(那是曾奶奶沈如兰年轻时的模样)时,她的呼吸猛地一窒。她迅速抬手捂住了嘴,却没能挡住那声短促的抽泣,眼泪瞬间决堤,她别过脸,肩膀剧烈地耸动起来。
谢景看着弟弟、妹夫、妹妹如此反常的悲痛,心中疑窦更深,也带着一丝不安走了过去。当他深邃的目光落在画面上——那熟悉的东吴大学背景,那模糊却刻入家族记忆的年轻面庞(他曾无数次在曾奶奶珍藏的半张照片上见过舅爷爷沈如懿),那象征牺牲与等待的木兰花…这位在千军万马前也面不改色的军区司令,身体猛地一震。他紧紧闭上了眼睛,下颌线绷得死紧,再睁开时,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眸里已布满了血丝和无法抑制的水光。他仰起头,用力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那翻涌的悲痛压回胸腔,可微微颤抖的手暴露了他内心的巨浪。
谢卿看着儿女们一个个失态落泪,心中惊疑不定。他松开抱着小九的手,走到画架前。当他的目光接触到画中那个年轻士兵回望的眼神时——那眼神里有对生的眷恋,有对死的无畏,更有对故乡亲人无尽的思念——时间仿佛凝固了。谢卿,这位经历过欧陆烽火、一生戎马倥偬的老将军,像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他苍老的身躯晃了晃,南嘉和小九连忙上前扶住他。他没有哭出声,只是死死地盯着画面,浑浊的眼泪无声地、汹涌地淌过他布满岁月沟壑的脸颊,滴落在胸前笔挺的旧军装上。
客厅里一片压抑的寂静,只有极力克制的抽泣声此起彼伏。谢卿缓缓地、极其缓慢地转过头,布满泪痕的脸看向南嘉,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你们…为什么突然画这个…?” 那眼神里有巨大的悲痛,更有深深的探寻。
南嘉迎上爷爷的目光,挺直了脊背,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穿越时空的沉重与决心:
“爷爷,这是我们‘老朋友基金会’未来十五年的最终目标。”
她环视着泪眼朦胧的家人们,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带远征军和抗美援朝的将士遗骸,回家!”
“回家”二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谢蕴手中的拐杖“咚”地一声重重顿在地板上,仿佛一个无声的誓言。谢景猛地攥紧了拳头,谢玉挺直了腰背,路远擦干了眼泪,谢芸眼神变得无比锐利,谢卿则深深地看着南嘉和小九,那眼神里翻涌着半个世纪的伤痛,最终化为沉甸甸的、燃烧的火焰。
小九的尾巴不知何时悄悄缠上了南嘉的手腕,紧紧握住。这一刻,家族的悲痛与国家的使命,在泪水中完成了最沉重的交接。带英烈归家,不再只是南嘉和小九的心愿,而是整个谢家,乃至千千万万军人家庭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Schei?e!(德文:混蛋!)”谢蕴拄着拐杖猛地转过身,花白的胡子气得直翘,“Was redest du da, du kleiner...(你在胡说什么,你这小...)”老人家用德语夹杂着上海话的怒骂喷涌而出,“侬只小赤佬!当将军的人了还冤枉侬爹爹!(你这小混蛋!当将军的人了还冤枉你爹爹!)”
谢卿被父亲吼得下意识缩了下脖子,摸了摸鼻子,放软了声音重新问母亲:“娘啊,到底做啥哭?侬最近气色老好,看起来顶多五十出头,”他试图缓和气氛,指了指母亲光洁的脸颊,“南嘉的美容膏真来赛(真厉害)。” 他目光转向抱着自己大腿的小九,“小九儿,侬曾奶奶为啥事体伤心?”
小九把脸埋在爷爷挺括的军裤上蹭了蹭,抬起头,金色的眼睛里闪着狡黠又带着点心疼的光:“爷爷,只怪孙子画得太好嘞!” 他声音带着点撒娇的鼻音,“曾奶奶是感动的,眼泪水嗒嗒滴(眼泪哗哗流)。”
这时,刚放下公文包的谢爸爸也走了过来,看着一屋子人情绪不对,尤其是妻子沈如芬也红着眼眶,他浓眉微蹙,习惯性地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仿佛答案在上面:“我个儿子…儿子到底画了啥物事?(我儿子…儿子到底画了什么?)”
好奇心驱使下,刚刚脱下军帽的谢玉)率先走向了客厅中央的画架。他脚步沉稳,带着审视的目光落在那幅名为《归途·野***山1942》的画上——迷雾笼罩的丛林,年轻士兵回头望乡,腰间那本模糊的《唐诗三百首》,衣领上隐约可见的木兰花形徽记…谢玉的脊背瞬间僵直,像被子弹击中。这位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铁血参谋长,喉结剧烈滚动了几下,眼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他猛地转过身,抬手狠狠抹过眼睛,肩膀几不可察地颤抖着,最终压抑不住地发出一声低哑的哽咽。
这反应让旁边的二姐夫诧异了。他走过去,只扫了一眼画面,目光定格在那个年轻士兵沾满泥泞却依旧挺直的背影上,路远那双握惯钢枪、布满老茧的手猛地攥紧。他嘴唇紧抿成一条线,没有任何声音,但豆大的泪珠毫无预兆地、一颗接一颗地砸在他崭新的军裤上,洇开深色的痕迹。他站得像一尊石像,只有泪水无声地奔流。
二姐眉头紧锁,快步上前。她性格刚强,很少外露情绪。可当她看清画中细节,尤其是那半张夹在士兵胸袋里、露出一角的年轻女子的照片(那是曾奶奶沈如兰年轻时的模样)时,她的呼吸猛地一窒。她迅速抬手捂住了嘴,却没能挡住那声短促的抽泣,眼泪瞬间决堤,她别过脸,肩膀剧烈地耸动起来。
谢景看着弟弟、妹夫、妹妹如此反常的悲痛,心中疑窦更深,也带着一丝不安走了过去。当他深邃的目光落在画面上——那熟悉的东吴大学背景,那模糊却刻入家族记忆的年轻面庞(他曾无数次在曾奶奶珍藏的半张照片上见过舅爷爷沈如懿),那象征牺牲与等待的木兰花…这位在千军万马前也面不改色的军区司令,身体猛地一震。他紧紧闭上了眼睛,下颌线绷得死紧,再睁开时,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眸里已布满了血丝和无法抑制的水光。他仰起头,用力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那翻涌的悲痛压回胸腔,可微微颤抖的手暴露了他内心的巨浪。
谢卿看着儿女们一个个失态落泪,心中惊疑不定。他松开抱着小九的手,走到画架前。当他的目光接触到画中那个年轻士兵回望的眼神时——那眼神里有对生的眷恋,有对死的无畏,更有对故乡亲人无尽的思念——时间仿佛凝固了。谢卿,这位经历过欧陆烽火、一生戎马倥偬的老将军,像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他苍老的身躯晃了晃,南嘉和小九连忙上前扶住他。他没有哭出声,只是死死地盯着画面,浑浊的眼泪无声地、汹涌地淌过他布满岁月沟壑的脸颊,滴落在胸前笔挺的旧军装上。
客厅里一片压抑的寂静,只有极力克制的抽泣声此起彼伏。谢卿缓缓地、极其缓慢地转过头,布满泪痕的脸看向南嘉,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你们…为什么突然画这个…?” 那眼神里有巨大的悲痛,更有深深的探寻。
南嘉迎上爷爷的目光,挺直了脊背,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穿越时空的沉重与决心:
“爷爷,这是我们‘老朋友基金会’未来十五年的最终目标。”
她环视着泪眼朦胧的家人们,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带远征军和抗美援朝的将士遗骸,回家!”
“回家”二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谢蕴手中的拐杖“咚”地一声重重顿在地板上,仿佛一个无声的誓言。谢景猛地攥紧了拳头,谢玉挺直了腰背,路远擦干了眼泪,谢芸眼神变得无比锐利,谢卿则深深地看着南嘉和小九,那眼神里翻涌着半个世纪的伤痛,最终化为沉甸甸的、燃烧的火焰。
小九的尾巴不知何时悄悄缠上了南嘉的手腕,紧紧握住。这一刻,家族的悲痛与国家的使命,在泪水中完成了最沉重的交接。带英烈归家,不再只是南嘉和小九的心愿,而是整个谢家,乃至千千万万军人家庭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