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为大哥青山张罗出门学艺的事情,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陈青文年幼的心里漾开了一圈圈不小的涟漪。他看见母亲熬夜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大哥缝制新衣,针脚细密得像是要把所有的不舍与叮嘱都缝进去,那细细的麻线,仿佛也牵动着家里每一份微薄的积蓄和沉甸甸的期盼;他看见父亲沉默地蹲在院角,就着月光,一遍遍摩挲、清点着那几串准备给大哥带走的铜钱,那专注而紧绷的侧影,比任何言语都更让他明白,这些钱是父亲如何斤斤计较、母亲如何节衣缩食,甚至很可能是父亲冒着风雨、跋山涉水倒腾山货,一个子儿一个子儿抠挖出来的。
这些鲜活的、带着生活温度与重量的画面,与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几个场景猛烈地撞击、融合——父亲在粮税官斛前,看着麦粒塌陷时那瞬间黯淡无光、仿佛苍老十岁的眼神;大哥在烈日炙烤的麦田里,挥汗如雨,脊背被晒得黝黑发亮,却依旧奋力挥动镰刀的背影;母亲在量取养老粮时,那不由自主颤抖的手和最终减少分量后复杂难言的表情;还有他自己,第一次真正下地,搬运那沉甸甸的麦个儿时,肩膀被勒出红痕、双腿打颤,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当他再次坐在窗明几净的学堂里,周围是熟悉的墨香和琅琅书声,同窗们或摇头晃脑、或心不在焉地诵读着“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时,那原本略显呆板的文字,仿佛一瞬间被注入了全新的、滚烫而沉甸甸的生命。这些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需要死记硬背的方块字,而是他亲手摸过、汗水甚至泪水滴落过的金黄麦粒;是仓房里那维系着全家性命、需要精打细算度过青黄不接时节的具体存在;是父亲肩头那压弯了腰的麻袋;更是官府大斛中,那因税吏无情“踢斛”而簌簌落下、代表着一年辛苦白白流失的、令人心头滴血的缺口。
他的心,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仅仅满足于流利地背诵和取得一个代表优秀的“甲中”评语了。那种单纯的、或许还带着些许穿越者优越感的求知心态,在残酷而真实的生活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周秀才很快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平日最为聪颖沉静的学生身上发生的微妙变化。青文的眼睛里,少了几分孩童的天真烂漫,多了几分与他年龄不甚相符的沉静与思索。他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讲授,像一块海绵单纯吸水。他会在一段书文讲解完毕后,迟疑却坚定地举起手,清澈的目光中闪烁着真正求索的光。
“夫子,”他的声音还带着孩童的清亮,语气却异常认真,“《三字经》中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学生愚钝,近日总在想,除了饲养以供肉食,牛能耕田拉车,马能负重致远,犬可守夜,鸡司晨报晓,是否它们之于农事、行路、家宅安宁的价值,远在肉食之上?古人将其并列,是否更看重其于生产生活之助益?”
又或者,在读至“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时,他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刚刚过去的、紧张得如同打仗般的麦收,以及父亲对播种秋粮的担忧,遂问道:“夫子,古人观察天时运行以定农事节气,确有至理。但学生见今年春夏之交,雨水似乎不如往年充沛,田地已显干硬之势,不知是否会影响接下来的玉米、豆子播种?若真遇水旱不均之灾年,官府设立常平仓,‘丰年敛之,歉年散之’,此策在实际中,真能如设想般,有效平抑粮价,救济一方灾民吗?”
这些问题,或许还带着稚嫩和片面,却已远远超出了一个蒙童只需识字、背诵、明句读的范畴,隐隐触及了农事生产、经济运作乃至初步的民生治理。周秀才捻着颔下几缕稀疏的胡须,看着眼前这个身量未足、却眼神执着透亮的农家小子,心中既惊讶又涌起一股难得的欣慰。他没有丝毫敷衍,而是尽量摒弃那些深奥的典故,用青文能理解的语言,引据一些浅显的史实,并结合本县乃至本朝的一些实际状况,耐心地予以解答。他发现,青文听得极其专注,时而蹙眉,时而恍然,那专注汲取的模样,不像是在听课,更像是在干涸龟裂的土地上,努力寻找并承接每一滴可能滋养生命的甘霖。
一次寻常的课业,周秀才布置了一道颇为常见的题目,让学子们谈谈对“勤俭”二字的理解。大多同窗写的无非是“珍惜米粮,不暴殄天物”、“俭以养德,不乱花钱”之类的泛泛之谈,甚至有人直接照搬《朱子家训》中的句子。而青文铺开纸张,却久久没有落笔。他回想起父亲在磨刀石前那专注到近乎虔诚的神情,母亲在灶台边将每一根菜、每一粒米都计算到极致的模样,大哥为了梦想甘愿忍受三年无薪的学徒生涯,以及那被官靴毫不留情地踢落、四散飞溅、最终混入泥土的饱满麦粒……这一切,都让“勤俭”这两个字,变得无比具体而沉重。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某种力量,然后才蘸饱了墨,在那略显粗糙的纸张上,一笔一划,极其庄重地写下: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皆由父母血汗换来;半丝半缕,物力为艰,当思天下生计之难。”
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圣贤名言,只是将这段时间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艰辛与挣扎,将家庭的重担与父兄的汗水,凝结成了这最朴素、却最撼动人心的两句话。写完,他轻轻吹干墨迹,心中一片澄明透彻。他忽然明白,自己读书,不再仅仅是为了不辜负父母那沉甸甸的期望,为了那看似光鲜的“光宗耀祖”,或是摆脱农门的个人跃迁,更是开始隐约触摸到,那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关于生活本质、关于家庭责任、关于这片广阔土地上无数如同他父兄一般辛勤劳作、默默承受的普通人命运的真实重量。
周秀才在批阅这份课业时,目光在青文那略显稚嫩却力透纸背的字句上停留了许久。他能清晰地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感受到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通透与悲悯。这已不是孩童的鹦鹉学舌或无病呻吟,而是源于生活最底层磨砺出的、带着泥土气息和汗水的真切感悟。他提起朱笔,沉吟片刻,在那两行字的旁边,怀着一种近乎郑重的期许,写下了批注:
“知稼穑之艰,而后能知天下。善。”
这一个“善”字,蕴含的分量远超寻常。它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本身的肯定,更是对青文这种将书本上的微言大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思考的态度的极大赞许与鼓励,是对一颗懵懂心灵开始关注民生疾苦的苗头的细心呵护。
青文拿到发回的课业,看到那鲜红而有力的批注,心头猛地一热,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他小心地、近乎虔诚地抚摸着纸面上夫子的字迹,仿佛能从中感受到那份难得的理解与沉甸甸的期许。他将这张纸仔细地折好,如同收藏一件珍宝,郑重地夹进了常读的书本里。他知道,前方的求学之路还很长,必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心中那盏指引方向的灯,似乎被夫子这寥寥数语拨得更亮了些,照见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前程与家族的荣辱,更有脚下这片深厚而贫瘠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无数如同他家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负重前行却坚韧不拔的父老乡亲。
一种模糊却无比坚定的责任感,如同初春冻土下顽强钻出的草芽,在这个年仅七岁的孩童心田里,悄然破土,无声滋长。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那杆粗糙的毛笔,清澈而坚定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那无垠的、孕育着无限希望与艰辛的广袤田野。路,就在脚下。
这些鲜活的、带着生活温度与重量的画面,与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几个场景猛烈地撞击、融合——父亲在粮税官斛前,看着麦粒塌陷时那瞬间黯淡无光、仿佛苍老十岁的眼神;大哥在烈日炙烤的麦田里,挥汗如雨,脊背被晒得黝黑发亮,却依旧奋力挥动镰刀的背影;母亲在量取养老粮时,那不由自主颤抖的手和最终减少分量后复杂难言的表情;还有他自己,第一次真正下地,搬运那沉甸甸的麦个儿时,肩膀被勒出红痕、双腿打颤,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当他再次坐在窗明几净的学堂里,周围是熟悉的墨香和琅琅书声,同窗们或摇头晃脑、或心不在焉地诵读着“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时,那原本略显呆板的文字,仿佛一瞬间被注入了全新的、滚烫而沉甸甸的生命。这些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需要死记硬背的方块字,而是他亲手摸过、汗水甚至泪水滴落过的金黄麦粒;是仓房里那维系着全家性命、需要精打细算度过青黄不接时节的具体存在;是父亲肩头那压弯了腰的麻袋;更是官府大斛中,那因税吏无情“踢斛”而簌簌落下、代表着一年辛苦白白流失的、令人心头滴血的缺口。
他的心,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仅仅满足于流利地背诵和取得一个代表优秀的“甲中”评语了。那种单纯的、或许还带着些许穿越者优越感的求知心态,在残酷而真实的生活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周秀才很快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平日最为聪颖沉静的学生身上发生的微妙变化。青文的眼睛里,少了几分孩童的天真烂漫,多了几分与他年龄不甚相符的沉静与思索。他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讲授,像一块海绵单纯吸水。他会在一段书文讲解完毕后,迟疑却坚定地举起手,清澈的目光中闪烁着真正求索的光。
“夫子,”他的声音还带着孩童的清亮,语气却异常认真,“《三字经》中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学生愚钝,近日总在想,除了饲养以供肉食,牛能耕田拉车,马能负重致远,犬可守夜,鸡司晨报晓,是否它们之于农事、行路、家宅安宁的价值,远在肉食之上?古人将其并列,是否更看重其于生产生活之助益?”
又或者,在读至“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时,他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刚刚过去的、紧张得如同打仗般的麦收,以及父亲对播种秋粮的担忧,遂问道:“夫子,古人观察天时运行以定农事节气,确有至理。但学生见今年春夏之交,雨水似乎不如往年充沛,田地已显干硬之势,不知是否会影响接下来的玉米、豆子播种?若真遇水旱不均之灾年,官府设立常平仓,‘丰年敛之,歉年散之’,此策在实际中,真能如设想般,有效平抑粮价,救济一方灾民吗?”
这些问题,或许还带着稚嫩和片面,却已远远超出了一个蒙童只需识字、背诵、明句读的范畴,隐隐触及了农事生产、经济运作乃至初步的民生治理。周秀才捻着颔下几缕稀疏的胡须,看着眼前这个身量未足、却眼神执着透亮的农家小子,心中既惊讶又涌起一股难得的欣慰。他没有丝毫敷衍,而是尽量摒弃那些深奥的典故,用青文能理解的语言,引据一些浅显的史实,并结合本县乃至本朝的一些实际状况,耐心地予以解答。他发现,青文听得极其专注,时而蹙眉,时而恍然,那专注汲取的模样,不像是在听课,更像是在干涸龟裂的土地上,努力寻找并承接每一滴可能滋养生命的甘霖。
一次寻常的课业,周秀才布置了一道颇为常见的题目,让学子们谈谈对“勤俭”二字的理解。大多同窗写的无非是“珍惜米粮,不暴殄天物”、“俭以养德,不乱花钱”之类的泛泛之谈,甚至有人直接照搬《朱子家训》中的句子。而青文铺开纸张,却久久没有落笔。他回想起父亲在磨刀石前那专注到近乎虔诚的神情,母亲在灶台边将每一根菜、每一粒米都计算到极致的模样,大哥为了梦想甘愿忍受三年无薪的学徒生涯,以及那被官靴毫不留情地踢落、四散飞溅、最终混入泥土的饱满麦粒……这一切,都让“勤俭”这两个字,变得无比具体而沉重。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某种力量,然后才蘸饱了墨,在那略显粗糙的纸张上,一笔一划,极其庄重地写下: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皆由父母血汗换来;半丝半缕,物力为艰,当思天下生计之难。”
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圣贤名言,只是将这段时间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艰辛与挣扎,将家庭的重担与父兄的汗水,凝结成了这最朴素、却最撼动人心的两句话。写完,他轻轻吹干墨迹,心中一片澄明透彻。他忽然明白,自己读书,不再仅仅是为了不辜负父母那沉甸甸的期望,为了那看似光鲜的“光宗耀祖”,或是摆脱农门的个人跃迁,更是开始隐约触摸到,那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关于生活本质、关于家庭责任、关于这片广阔土地上无数如同他父兄一般辛勤劳作、默默承受的普通人命运的真实重量。
周秀才在批阅这份课业时,目光在青文那略显稚嫩却力透纸背的字句上停留了许久。他能清晰地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感受到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通透与悲悯。这已不是孩童的鹦鹉学舌或无病呻吟,而是源于生活最底层磨砺出的、带着泥土气息和汗水的真切感悟。他提起朱笔,沉吟片刻,在那两行字的旁边,怀着一种近乎郑重的期许,写下了批注:
“知稼穑之艰,而后能知天下。善。”
这一个“善”字,蕴含的分量远超寻常。它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本身的肯定,更是对青文这种将书本上的微言大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思考的态度的极大赞许与鼓励,是对一颗懵懂心灵开始关注民生疾苦的苗头的细心呵护。
青文拿到发回的课业,看到那鲜红而有力的批注,心头猛地一热,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他小心地、近乎虔诚地抚摸着纸面上夫子的字迹,仿佛能从中感受到那份难得的理解与沉甸甸的期许。他将这张纸仔细地折好,如同收藏一件珍宝,郑重地夹进了常读的书本里。他知道,前方的求学之路还很长,必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心中那盏指引方向的灯,似乎被夫子这寥寥数语拨得更亮了些,照见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前程与家族的荣辱,更有脚下这片深厚而贫瘠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无数如同他家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负重前行却坚韧不拔的父老乡亲。
一种模糊却无比坚定的责任感,如同初春冻土下顽强钻出的草芽,在这个年仅七岁的孩童心田里,悄然破土,无声滋长。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那杆粗糙的毛笔,清澈而坚定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那无垠的、孕育着无限希望与艰辛的广袤田野。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