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数算学霸-《穿越成为农家子,看我耕读传家》

  周秀才的学堂,如同一个微缩的世间,将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蒙童与少年们拢在一处。每日午后,当四书的诵读声暂歇,便是算学课的时辰。周秀才常言:“读书明理,算账管家,皆是立身之本。若只知圣贤书而不通数算,便是瘸腿走路,行之不远。”

  那块用锅底灰涂黑的木板被抬到前面,周秀才手持石笔,开始出题。课堂的气氛立刻变得不同。

  他先看向年龄大些、已开始攻读四书的那七八个学生,写下题目:“今有田一顷,按三等分租,上等田租谷三斗,中等二斗五升,下等二斗,问共收租谷几何?”

  题目一出,底下便响起一片轻微的骚动。孙文斌凝神片刻,眉头微展,率先举手。他上前执石笔,在黑板上写下“一倾为百亩”,然后分等计算,相加汇总,步骤清晰,答案准确。周秀才捻须点头,眼中露出赞许。另有两人也陆续算出,只是慢了些。其余几个则抓耳挠腮,或低声商议,或在草纸上奋力演算。

  “此类题目,关乎田亩生计,尔等将来无论是自家经营,还是替人管账,皆不可不会。”周秀才点评道,又出了几道涉及粮谷折算、甚至简单利息的题目,目光主要停留在这群大孩子身上,不时点拨几句。

  随后,他转向青文这些蒙童,题目变得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鸡兔同笼,数头有十,数脚有二十八,问鸡兔各几何?”

  “今有妇人河畔浣衣,共洗衣五件,其中上衣需皂角两钱,下衣需一钱,共用皂角八钱,问上衣下衣各几件?”

  小孩子们立刻叽叽喳喳起来。有的开始掰着手指头,嘴里念念有词;有的蹲在地上画圈圈代表头,添上腿脚;有的则一脸茫然,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青文听着题目,前世那些简单的方程和逻辑推理几乎本能地在脑中成型,答案瞬间了然。但他并未作声,只是看着周围同学各种稚拙的算法,觉得颇有趣味。

  当周秀才开始讲解,用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的方法推导时,许多孩子听得云里雾里。青文注意到旁边一个叫栓柱的同窗,在地上画得乱七八糟,急得额头冒汗,便趁夫子不注意,用气声悄悄提示:“若全是鸡,该多少脚?”

  栓柱一愣,低头算了算,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实际的脚多出来了,是谁的?”青文又低声引导。

  栓柱恍然大悟,兴奋地差点叫出来,看向青文的眼神充满了感激。

  类似的情形在算学课上时有发生。有时周秀才会出一些稍难的、甚至超出蒙童范围的思考题,比如简单的行程问题,或者图形分割。当大孩子们都陷入沉思时,青文往往能很快心算出结果。他依旧不张扬,但周秀才那双锐利的眼睛,早已捕捉到这孩子不同于常人的冷静和偶尔流露出的、瞬间洞悉答案的眼神。

  一次,周秀才在黑板上画下一个简易的田亩图形,要求计算不规则区域的面积。大孩子们议论纷纷,提出了分割、填补等各种方法,计算繁琐。青文在下面看着,下意识地用石笔在石板上写下一个简洁的辅助线画法和近似公式。

  周秀才踱步下来巡视,目光扫过青文的石板,脚步微微一顿。他仔细看了片刻,并未当场说破,只是眼中闪过一丝极大的惊异。课后,他将青文叫到一旁,没有询问那方法的来源,只是感叹道:“青文,于数算一道,你似有宿慧,一点即通,甚至能无师自通。此乃天赋,殊为难得,当善用之。”

  这份来自夫子的肯定,悄然在学堂里传开。渐渐地,不仅同蒙童的伙伴们喜欢在算学课上凑到青文旁边,连那些大孩子,遇到棘手的算学问题,在请教夫子之余,有时也会私下里来问问这个年纪最小的同窗。

  一日散学后,孙文斌磨蹭到最后,等其他人都走了,才走到正在收拾书包的青文面前,脸上带着些许不自然,手里拿着一刀略显陈旧但依然可用的毛边纸和两支用过的毛笔。

  “青文,”他清了清嗓子,“这道题,‘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我算得头昏,你……你可有巧法?”

  青文看了看题目,这正是着名的“韩信点兵”问题。他想了想,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用孙文斌能理解的、枚举和寻找公倍数的方式,一步步引导他思考。

  孙文斌本是极聪明的人,经他一点拨,茅塞顿开,很快便自己推出了答案,脸上露出豁然开朗的喜悦。

  “多谢!”孙文斌将手里的纸笔塞给青文,“这些……我如今用着嫌小,放着也是无用,你初学写字,正合用。”他顿了顿,找了个借口,“我娘新给我置办了一套。”

  青文知道这是孙文斌道谢的方式,读书人讲究体面,不会白受人帮助。他接过纸笔,坦然道谢:“多谢文斌兄。”

  孙文斌摆摆手,状似随意地问道:“你那些算法,是周夫子教的?”

  青文摇摇头:“有些是自个儿瞎琢磨的。”

  孙文斌深深看了他一眼,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自此之后,他遇到算学难题,请教青文便自然了许多,偶尔也会将自己用旧的、但仍比青文所用好上不少的文具“淘汰”给他。

  周秀才对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未阻止。他深知因材施教的道理,对于孙文斌等即将面临童生试的学生,他将更多精力放在经义文章的研磨上;对于青文这般在数算上展露天分的孩子,他则在肯定之余,引导他不要偏废,需将这份敏锐用于理解更宏大的经世济民之道。

  夕阳西下,青文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算学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在他心中回荡。他帮助栓柱时的成就感,孙文斌向他请教时的微妙转变,周夫子那句“宿慧”的评价……这些都让他更加确信,自己脑海中那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知识,并非无用,它们能让他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甚至能帮助身边的人。

  他看着道路两旁在夏日阳光下蓬勃生长的玉米,想起父亲售卖粮食时与粮贩的斤斤计较,想起母亲计算家用时的精打细算,想起那沉重的粮税……算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题目,更是关乎一家人温饱冷暖的真实筹码,是能够穿透生活迷雾、看清本质的工具。他握紧了拳头,心中那份通过读书改变家庭命运的决心,因为拥有了这独特而实用的“武器”,而变得更加具体和坚定。前方的路依旧漫长,但他的脚步,却迈得愈发踏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