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日的学堂生活,让青文逐渐适应了那种规律的节奏。
这日放学,他跟在陈满仓身后走在归家的路上,心里还在回味着周秀才今日拓展讲解的内容。
周秀才讲到“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时,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四季认知,而是引申开去。
提到了“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并简单提及了“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为的是让蒙童对天地万物的基本秩序有个模糊的认知。
青文觉得这些知识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周遭熟悉的田地、村庄都有了不同的角度。
刚进院门,一股不同于往日的沉闷气氛便扑面而来。
没有往常母亲在灶房忙碌的动静,也没见到姐姐们的身影。
陈满仓放下货郎担子,眉头紧锁,拿着他那杆宝贝似的旧秤,反复称量着几个小布袋里的东西。
王氏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个空了一半的粗布钱袋,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愁容。
“他爹,家里米缸见底了。油罐子我晃了又晃,也没多少了。盐也得买些,总不能顿顿吃淡的。”
王氏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却掩不住焦虑,“再说,青文下年的束修……也得早点攒。”
陈满仓没吭声,只是把秤杆上的准星小心翼翼地往右拨了一丝丝,盯着那微微颤动的秤砣,仿佛想从里面看出多几两米来。
半晌,才重重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里带着泥土般的沉重和无奈:
“知道了。明天我不去西村了,直接去镇上,看看年前收的那几张皮子能不能早点出手,价钱低点也认了。”
他站起身,把称好袋子重新扎紧,动作缓慢而郑重。
青文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父母为这几斗米、几钱油盐发愁的样子,心里也沉甸甸的。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无论书本上如何讲述“四方”、“五行”,眼前这维系着家庭喘息的柴米油盐,才是最为真实和紧迫的“道”。
王氏强打起精神,脸上挤出一丝不太自然的笑:
“回来了?饿了吧?娘这就去做饭。”
说着,她转身快步走向灶房,掀起锅盖的碰撞声似乎都比往日急促了些。
这时,秀荷提着一个空篮子从外面回来,篮底还有不少野菜。
她走到母亲身边,声音低低的,带着点沮丧:
“娘,镇上的王婶说,最近天暖,挖野菜的人多,卖不上价……”
她把篮子递过去,手指上还沾着泥土。
秀兰则在井边,用力搓洗着衣物,棒槌起落的声音“砰砰”作响,像是在发泄着什么。
晚饭的稀粥能照见人影了,杂粮饼子也掺了不少的野菜,颜色暗沉,入口粗糙。
唯一算得上菜的,就是一碟淋了几滴油星的咸菜丝。
那碟曾短暂出现过的、金灿灿的炒鸡蛋,仿佛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青山看着桌上的饭食,用力咬了一口饼子,粗糙的野菜梗子噎得他脖子一伸,他忍不住嘟囔:
“这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爹,娘,咱家前几天不是刚攒了一篮子鸡蛋吗?怎么连点油花都见不着……”
“卖鸡蛋的钱不得买米买油啊?!”王氏打断他,语气带着连日操劳积攒下的火气和不耐烦。
“还得留出钱来买盐!那点鸡蛋能换来几个铜板?你当那是金山银山下的蛋吗?”
她的声音有些发颤,目光扫过桌上寒酸的饭菜,眼圈微微泛红。
青山被噎得说不出话,梗着脖子,脸憋得通红。
低下头,泄愤似的往嘴里大口塞着野菜饼子,脸上写满了不忿和委屈。
饭后,天色很快暗了下来。
青文照例在自己屋里点亮了那盏小油灯,豆大的火苗顽强地跳动着,在墙壁上投下他瘦小的的影子。
王氏几次踱步到门口,她看着那跳动的火苗,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
但最终,所有的话语都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她默默地转身,融入了屋外的黑暗里。
青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手腕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酸。
力求每一个字都工整清晰,不敢浪费纸张上的任何一寸空白。
只觉得这四季的轮回里,承载的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是像他家这样的普通农户,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艰辛与期盼。
这日放学,他跟在陈满仓身后走在归家的路上,心里还在回味着周秀才今日拓展讲解的内容。
周秀才讲到“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时,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四季认知,而是引申开去。
提到了“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并简单提及了“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为的是让蒙童对天地万物的基本秩序有个模糊的认知。
青文觉得这些知识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周遭熟悉的田地、村庄都有了不同的角度。
刚进院门,一股不同于往日的沉闷气氛便扑面而来。
没有往常母亲在灶房忙碌的动静,也没见到姐姐们的身影。
陈满仓放下货郎担子,眉头紧锁,拿着他那杆宝贝似的旧秤,反复称量着几个小布袋里的东西。
王氏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个空了一半的粗布钱袋,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愁容。
“他爹,家里米缸见底了。油罐子我晃了又晃,也没多少了。盐也得买些,总不能顿顿吃淡的。”
王氏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却掩不住焦虑,“再说,青文下年的束修……也得早点攒。”
陈满仓没吭声,只是把秤杆上的准星小心翼翼地往右拨了一丝丝,盯着那微微颤动的秤砣,仿佛想从里面看出多几两米来。
半晌,才重重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里带着泥土般的沉重和无奈:
“知道了。明天我不去西村了,直接去镇上,看看年前收的那几张皮子能不能早点出手,价钱低点也认了。”
他站起身,把称好袋子重新扎紧,动作缓慢而郑重。
青文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父母为这几斗米、几钱油盐发愁的样子,心里也沉甸甸的。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无论书本上如何讲述“四方”、“五行”,眼前这维系着家庭喘息的柴米油盐,才是最为真实和紧迫的“道”。
王氏强打起精神,脸上挤出一丝不太自然的笑:
“回来了?饿了吧?娘这就去做饭。”
说着,她转身快步走向灶房,掀起锅盖的碰撞声似乎都比往日急促了些。
这时,秀荷提着一个空篮子从外面回来,篮底还有不少野菜。
她走到母亲身边,声音低低的,带着点沮丧:
“娘,镇上的王婶说,最近天暖,挖野菜的人多,卖不上价……”
她把篮子递过去,手指上还沾着泥土。
秀兰则在井边,用力搓洗着衣物,棒槌起落的声音“砰砰”作响,像是在发泄着什么。
晚饭的稀粥能照见人影了,杂粮饼子也掺了不少的野菜,颜色暗沉,入口粗糙。
唯一算得上菜的,就是一碟淋了几滴油星的咸菜丝。
那碟曾短暂出现过的、金灿灿的炒鸡蛋,仿佛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青山看着桌上的饭食,用力咬了一口饼子,粗糙的野菜梗子噎得他脖子一伸,他忍不住嘟囔:
“这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爹,娘,咱家前几天不是刚攒了一篮子鸡蛋吗?怎么连点油花都见不着……”
“卖鸡蛋的钱不得买米买油啊?!”王氏打断他,语气带着连日操劳积攒下的火气和不耐烦。
“还得留出钱来买盐!那点鸡蛋能换来几个铜板?你当那是金山银山下的蛋吗?”
她的声音有些发颤,目光扫过桌上寒酸的饭菜,眼圈微微泛红。
青山被噎得说不出话,梗着脖子,脸憋得通红。
低下头,泄愤似的往嘴里大口塞着野菜饼子,脸上写满了不忿和委屈。
饭后,天色很快暗了下来。
青文照例在自己屋里点亮了那盏小油灯,豆大的火苗顽强地跳动着,在墙壁上投下他瘦小的的影子。
王氏几次踱步到门口,她看着那跳动的火苗,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
但最终,所有的话语都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她默默地转身,融入了屋外的黑暗里。
青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手腕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酸。
力求每一个字都工整清晰,不敢浪费纸张上的任何一寸空白。
只觉得这四季的轮回里,承载的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是像他家这样的普通农户,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艰辛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