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风,像一把用了多年的钝镰刀,刮在脸上,是干冷生硬的疼。清晨,地上结起了亮晶晶的霜针,踩上去“沙沙”作响。地里是彻底没了活计,光秃秃的,只有那一片片越发明晰的麦苗绿意,在霜寒里倔强地挺着,预示着来年的希望。
陈满仓的脚步声比往日更显急促。他刚从三十里外的黑山坳回来,担子里是沉甸甸新收的干蘑菇和野栗子。布鞋的鞋底沾满了尘土,裤脚被路边的枯草打湿了半截,凝着一圈白霜。
“回啦?”王桂花从灶房探出身,手里还拿着搅粥的勺子。
“嗯。”陈满仓应了一声,将担子小心地放在檐下干燥处,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这趟收的蘑菇品相好,肉头厚,准能卖上好价钱。”他哈出一口白气,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满足。这趟趟的奔波,算计,与山里人磨嘴皮子,都在这沉甸甸的收获里找到了价值。他盘算着,再跑两趟,年前就能攒下一笔,给家里添置些像样的年货,也给秀荷攒点压箱底的钱。
村子里,弥漫开一股共同的气味——浓郁、尖锐又带着生活底气的咸香。一年一度腌菜的季节,到了。
王桂花早早便跟村里种菜多的人家定好了一百多斤的芥菜和三十斤青萝卜。这日,村里订菜那家的汉子,帮着把菜拉到了陈家院门口,堆成了小山。
“桂花嫂子,菜给您送来了,都是按您挑的,水灵着呢!”
“哎呦,辛苦他叔了,快屋里喝口热水!”王桂花忙不迭地道谢,一边指挥着春燕和秀荷,“快,把菜先搬进院里,别冻着了。”
真正的战役,从清洗开始。女人们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木盆旁,盆里是冰冷的井水。王桂花做示范,拿起一棵芥菜,利落地削掉芥菜头,剁掉芥菜根,然后扔到大木盆里。
“洗菜也有讲究,泥要抠干净,芥菜转着圈洗,不能图省事,不然腌出来牙碜。”王桂花一边说,一边剁菜。
春燕和秀荷学着她的样子,埋头干活,她俩负责洗。冰冷的水很快就把她们的手指冻得通红,像一根根胡萝卜。秀兰年纪小,负责把洗好的芥菜萝卜用刷去泥,一个个摆得整整齐齐。
“嫂嫂,你手都红了,快擦擦。”秀兰看着春燕的手,递过来一块旧布。
“没事儿,干活哪有不冷的。”春燕朝她笑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又继续拿起一棵芥菜。她干活舍得下力气,洗得又快又干净,王桂花看在眼里,暗自点头。
接下来的工序更是热闹。一口半腿高的大瓦缸被刷洗干净,立在院子中央。王桂花抓一把粗盐,均匀地撒在缸底,然后铺一层芥菜,再撒一层盐,如此反复。
“腌菜就得舍得放盐,盐多了没事,少了放不住,菜容易坏。”王桂花一边熟练地腌咸菜,一边对儿媳和女儿解释。
芥菜樱子也能腌,把黄的摘掉留着喂鸡,其他的洗好,撒上粗盐像搓衣服一样揉搓,揉好装咸菜缸里,封口多放点盐。
春燕和秀荷在一旁边看边学。空气中弥漫着芥菜青涩和盐巴咸冽混合的气息。另一口小些的坛子,则用来腌萝卜干,切条、撒盐、揉搓、最后倒上料水、压上石头,每一步都透着过日子的耐心与章法。
当最后一口缸被盖上沉重的压石,院子里弥漫的咸香仿佛也沉淀了下来,转化为一种对冬日餐桌的坚实保障。王桂花捶了捶酸痛的腰,看着几口满当当的缸坛,脸上露出了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夜晚,油灯被挑亮了些。孩子们睡下后,陈满仓和王桂花坐在灯下,开始了属于当家人的盘算。
陈满仓拿出一个旧钱袋,将里面的铜钱倒在炕桌上,又拿出几块小碎银子。“这是这几个月卖山货和零碎东西攒下的,”他压低声音,“青山那边不用操心,他省下的就是赚的。青文的束修和笔墨钱留足了。刨去日常开销和买腌菜的本钱,还剩这些。”
王桂花凑过去,手指细细地数着那些铜钱,心里默算着。“开春秀荷的事……也得预备起来了,总不能一点像样的嫁妆都置办不起。”她叹了口气,“我想着,等年根底下,卖了最后那批山货,扯几尺好点的布,给秀荷做身新衣裳,再打个银镯子,也就差不多了。”
“嗯,”陈满仓闷闷地应了一声,“再看看,要是年景好,再给她添个箱子。”话题有些沉重,关乎女儿的终身,也关乎家里的脸面。这沉甸甸的爱与责任,都压在这些微薄的铜钱上。
东屋里,秀荷躺在填充着新麦草、窸窣作响的褥子上,盖着虽然老旧却浆洗得干净、带着阳光味的薄被,睁着眼望着漆黑的屋顶。父母虽然压低了声音,但那断续的“嫁妆”、“新衣”、“银镯”字眼,还是像小锤子一样敲在她心上。她知道,自己像地里的麦苗,过了这个冬,也许就要被移栽到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去了。未来会怎样?她心里乱糟糟的,既有对未知的害怕,也有一丝模糊的期盼。她翻了个身,将脸埋进装着荞麦壳、微微作响的枕头里,仿佛这样就能躲开那些纷乱的思绪。
青文的学习,进入了新的阶段。周秀才见他心态沉静,蒙学基础日渐扎实,便在某日放学后,将他留了下来。
“青文,可知‘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何解?”周秀才捻着胡须问道。
青文想了想,恭敬回答:“回夫子,学生理解为云气上升遇冷则成雨,露水遇寒则凝结为霜。”
周秀才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得不错,但未尽其妙。此句出自《幼学琼林》,其文采斐然,包罗万象。你可知这‘腾’字之动态,‘结’字之结果,用词何等精炼?背后又有多少天地运转之理?”
他并不深讲,只是点到为止,像在青文面前推开一扇小窗,让他窥见学问天地的广阔与深邃。“不必急,不必慌。循序渐进,先将根基打牢,这些道理,日后你自会慢慢懂得。”
青文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学问不只是认字背书,更是格物致知。他回家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夜里温书,除了巩固《三百千》,也开始抱着周秀才借给他的那本《幼学琼林》抄读、揣摩,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沉静的光芒。
初雪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悄无声息地来了。细碎的雪粒,沙沙地洒落在院里的腌菜缸上,铺了薄薄一层。
屋内,木床上铺着厚实起来的麦草褥子,一家人盖着翻新后蓬松不少的棉被。王桂花和春燕就着灯光,赶制着给青山的新棉鞋。陈满仓在桌子边计算着接下来的开销。青文在一边默写着文章,一边回味着夫子今日所讲。秀荷安静地绣着一方帕子,秀兰已经靠着荞麦壳枕头睡着了。
虽然清贫,但屋内暖意融融,充满了食物储备带来的安心感,以及对年关淡淡的期盼。所有人的努力,都像是为这个家添柴加火,共同抵御着窗外的严寒,也温暖地照亮着前方踏实而充满希望的路。
陈满仓的脚步声比往日更显急促。他刚从三十里外的黑山坳回来,担子里是沉甸甸新收的干蘑菇和野栗子。布鞋的鞋底沾满了尘土,裤脚被路边的枯草打湿了半截,凝着一圈白霜。
“回啦?”王桂花从灶房探出身,手里还拿着搅粥的勺子。
“嗯。”陈满仓应了一声,将担子小心地放在檐下干燥处,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这趟收的蘑菇品相好,肉头厚,准能卖上好价钱。”他哈出一口白气,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满足。这趟趟的奔波,算计,与山里人磨嘴皮子,都在这沉甸甸的收获里找到了价值。他盘算着,再跑两趟,年前就能攒下一笔,给家里添置些像样的年货,也给秀荷攒点压箱底的钱。
村子里,弥漫开一股共同的气味——浓郁、尖锐又带着生活底气的咸香。一年一度腌菜的季节,到了。
王桂花早早便跟村里种菜多的人家定好了一百多斤的芥菜和三十斤青萝卜。这日,村里订菜那家的汉子,帮着把菜拉到了陈家院门口,堆成了小山。
“桂花嫂子,菜给您送来了,都是按您挑的,水灵着呢!”
“哎呦,辛苦他叔了,快屋里喝口热水!”王桂花忙不迭地道谢,一边指挥着春燕和秀荷,“快,把菜先搬进院里,别冻着了。”
真正的战役,从清洗开始。女人们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木盆旁,盆里是冰冷的井水。王桂花做示范,拿起一棵芥菜,利落地削掉芥菜头,剁掉芥菜根,然后扔到大木盆里。
“洗菜也有讲究,泥要抠干净,芥菜转着圈洗,不能图省事,不然腌出来牙碜。”王桂花一边说,一边剁菜。
春燕和秀荷学着她的样子,埋头干活,她俩负责洗。冰冷的水很快就把她们的手指冻得通红,像一根根胡萝卜。秀兰年纪小,负责把洗好的芥菜萝卜用刷去泥,一个个摆得整整齐齐。
“嫂嫂,你手都红了,快擦擦。”秀兰看着春燕的手,递过来一块旧布。
“没事儿,干活哪有不冷的。”春燕朝她笑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又继续拿起一棵芥菜。她干活舍得下力气,洗得又快又干净,王桂花看在眼里,暗自点头。
接下来的工序更是热闹。一口半腿高的大瓦缸被刷洗干净,立在院子中央。王桂花抓一把粗盐,均匀地撒在缸底,然后铺一层芥菜,再撒一层盐,如此反复。
“腌菜就得舍得放盐,盐多了没事,少了放不住,菜容易坏。”王桂花一边熟练地腌咸菜,一边对儿媳和女儿解释。
芥菜樱子也能腌,把黄的摘掉留着喂鸡,其他的洗好,撒上粗盐像搓衣服一样揉搓,揉好装咸菜缸里,封口多放点盐。
春燕和秀荷在一旁边看边学。空气中弥漫着芥菜青涩和盐巴咸冽混合的气息。另一口小些的坛子,则用来腌萝卜干,切条、撒盐、揉搓、最后倒上料水、压上石头,每一步都透着过日子的耐心与章法。
当最后一口缸被盖上沉重的压石,院子里弥漫的咸香仿佛也沉淀了下来,转化为一种对冬日餐桌的坚实保障。王桂花捶了捶酸痛的腰,看着几口满当当的缸坛,脸上露出了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夜晚,油灯被挑亮了些。孩子们睡下后,陈满仓和王桂花坐在灯下,开始了属于当家人的盘算。
陈满仓拿出一个旧钱袋,将里面的铜钱倒在炕桌上,又拿出几块小碎银子。“这是这几个月卖山货和零碎东西攒下的,”他压低声音,“青山那边不用操心,他省下的就是赚的。青文的束修和笔墨钱留足了。刨去日常开销和买腌菜的本钱,还剩这些。”
王桂花凑过去,手指细细地数着那些铜钱,心里默算着。“开春秀荷的事……也得预备起来了,总不能一点像样的嫁妆都置办不起。”她叹了口气,“我想着,等年根底下,卖了最后那批山货,扯几尺好点的布,给秀荷做身新衣裳,再打个银镯子,也就差不多了。”
“嗯,”陈满仓闷闷地应了一声,“再看看,要是年景好,再给她添个箱子。”话题有些沉重,关乎女儿的终身,也关乎家里的脸面。这沉甸甸的爱与责任,都压在这些微薄的铜钱上。
东屋里,秀荷躺在填充着新麦草、窸窣作响的褥子上,盖着虽然老旧却浆洗得干净、带着阳光味的薄被,睁着眼望着漆黑的屋顶。父母虽然压低了声音,但那断续的“嫁妆”、“新衣”、“银镯”字眼,还是像小锤子一样敲在她心上。她知道,自己像地里的麦苗,过了这个冬,也许就要被移栽到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去了。未来会怎样?她心里乱糟糟的,既有对未知的害怕,也有一丝模糊的期盼。她翻了个身,将脸埋进装着荞麦壳、微微作响的枕头里,仿佛这样就能躲开那些纷乱的思绪。
青文的学习,进入了新的阶段。周秀才见他心态沉静,蒙学基础日渐扎实,便在某日放学后,将他留了下来。
“青文,可知‘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何解?”周秀才捻着胡须问道。
青文想了想,恭敬回答:“回夫子,学生理解为云气上升遇冷则成雨,露水遇寒则凝结为霜。”
周秀才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得不错,但未尽其妙。此句出自《幼学琼林》,其文采斐然,包罗万象。你可知这‘腾’字之动态,‘结’字之结果,用词何等精炼?背后又有多少天地运转之理?”
他并不深讲,只是点到为止,像在青文面前推开一扇小窗,让他窥见学问天地的广阔与深邃。“不必急,不必慌。循序渐进,先将根基打牢,这些道理,日后你自会慢慢懂得。”
青文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学问不只是认字背书,更是格物致知。他回家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夜里温书,除了巩固《三百千》,也开始抱着周秀才借给他的那本《幼学琼林》抄读、揣摩,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沉静的光芒。
初雪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悄无声息地来了。细碎的雪粒,沙沙地洒落在院里的腌菜缸上,铺了薄薄一层。
屋内,木床上铺着厚实起来的麦草褥子,一家人盖着翻新后蓬松不少的棉被。王桂花和春燕就着灯光,赶制着给青山的新棉鞋。陈满仓在桌子边计算着接下来的开销。青文在一边默写着文章,一边回味着夫子今日所讲。秀荷安静地绣着一方帕子,秀兰已经靠着荞麦壳枕头睡着了。
虽然清贫,但屋内暖意融融,充满了食物储备带来的安心感,以及对年关淡淡的期盼。所有人的努力,都像是为这个家添柴加火,共同抵御着窗外的严寒,也温暖地照亮着前方踏实而充满希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