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不紧不慢地往前淌,转眼麦穗愈发饱满沉实,颜色由青绿渐渐透出些微黄,在风里荡起浅浅的波浪。农闲的尾巴上,村里却因用水的事儿,酝酿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几日没雨,日头又毒,村头那条滋养了小河湾村不知多少代人的母亲河,水位眼见着往下掉了一截。
陈家的二十五亩地分散在三处:靠着河岸上游、最肥沃也最便利的十五亩好地;西北边离河稍远、引水还算凑合的六亩中等地;最要命的是西边那四亩,地势最高,水渠到了那里几乎成了摆设,年年浇水都让陈满仓愁白了头。
这天傍晚,霞光烧红了半边天。陈满仓和青山父子俩刚从西边那四亩地查看水情回来,父子俩裤腿挽到膝盖,腿上还带着扒拉水渠的湿泥,眉头都锁得紧紧的。那四亩地的苗子,已经有些打蔫,叶子卷了边,看着就让人心急。
还没走到院门口,就被以赵老蔫为首的五六条汉子给拦住了去路。赵老蔫搓着一双粗糙的大手,脸上堆着不太自然的笑,眼神却有些闪烁:“满仓哥,刚从地里回来?辛苦辛苦……那个,跟你商量个紧要事儿。”
陈满仓停下脚步,目光扫过眼前这几张熟悉又带着点急切的脸,心里已经猜到了七八分。都是村尾那几户,地跟他家西边那四亩差不多,甚至更糟。“老蔫,有事说事。”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是这么回事,”赵老蔫指了指村尾方向,又指了指天,“满仓哥你也看见了,这鬼天气,再不下雨,咱们这几家高地上的苗子都快渴死了!我们那几块地,你是知道的,比你家西头那四亩还难上水。你看……你家地头那个主水口子,紧挨着你家那十五亩好地的那段,能不能白天让给我们用几个时辰?晚上我们再堵上,保证不耽误你家用水。” 他特意强调了“十五亩好地”,意思是你家底子厚,让点水出来伤不着筋骨。
这话听着是商量,实则有点夺人生计的意思。农时浇水,耽搁几个时辰,苗子就可能受损,更何况是让出主水口子!
青山一听就急了,年轻气盛,话冲口而出,声音都拔高了几分:“赵叔!您这话说的轻巧!大白天把主水口子让给你们,我们家那十五亩地是不怕,可西头那四亩怎么办?那本来就难浇水,再断了来源,岂不是要旱死!还有北边那六亩,水小了也浇不透!您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赵老蔫脸上的笑彻底挂不住了,旁边一个叫王老五的汉子立刻沉了脸,声音也硬邦邦的:“青山小子,怎么说话呢?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就不能互相行个方便?你家好歹有十五亩好地顶着,我们可是颗粒无收就得饿肚子!”
“方便?”青山气得脸都红了,梗着脖子,额上青筋都凸了起来,“这方便给了你们,我们那十亩地的收成谁给方便?站着说话不腰疼!”
“谁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你家地多就能见死不救?”
“就是,陈满仓,你倒是说句话啊!不能光让小子在这儿嚷嚷!”
村尾的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帮腔,场面顿时有些乱哄哄的。
陈满仓一直沉默着,黝黑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熟悉他的人能看出他下颌线绷得很紧。他抬起粗糙的大手,止住了还要争辩、气得呼哧带喘的青山,目光像沉稳的秤砣,缓缓扫过赵老蔫、王老五和那几个情绪激动的乡邻。
“老蔫,老五,还有各位,”他声音不高,却像闷雷一样压住了嘈杂,“河里的水,是老天爷赏给咱小河湾所有人的,不是咱陈家一家的,这个理,我陈满仓懂。” 他先定了调子,表明自己不是不讲理的人。
“但地里的苗,不管是我家河边的十五亩,还是西头那难浇的四亩,亦或是你们高岗上的那些,都是一家老小来年的指望,是命根子。这个理,你们也得认。” 他话锋一转,把各家的处境都摆在了明面上,尤其是点明自家也有难处,并非高枕无忧。
他顿了顿,蹲下身,随手捡起根干枯的树枝,在尘土上划拉起来,画出几条简单的线条,仿佛那是村里的水渠和田地。“你们地头高,用水难,我心里清楚,跟我家西头那四亩一个样,着急上火,我懂。”
他看着赵老蔫的眼睛,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你看这样行不。明儿个一早,鸡叫头遍,天还黑着,我就让青山去把主水口子扒开,紧着你们高岗上的地用两个时辰。等到日头刚露头,估摸着辰时初,你们就得把口子堵严实了,我们接着浇,紧着先把西头那四亩和北边六亩救了。这样两边都误不了紧要处,就是得起早贪黑,多辛苦点。你们看,能不能做到?”
这个法子,既顾全了同村情面,没有完全拒绝,又守住了自家的根本,明确了用水时间和轮次,还点出了需要对方配合(起早、准时堵口子)的辛苦,把责任和义务分摊得清清楚楚。
赵老蔫和王老五几人互相看了看,脸上都有些讪讪的,气势也弱了下去。他们本想借着人多势众和“同村情谊”占点便宜,让陈家吃点亏,没想到陈满仓不吵不闹,把事情掰扯得这么清楚明白,利弊得失算得门清,还给出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甚至显得自家先前有些咄咄逼人的方案。真要起那么早?还要准时堵口子?这……
“那……那成吧,”赵老蔫咽了口唾沫,有些底气不足地应下,“就……就按满仓哥说的办,鸡叫头遍……我们准去人。” 他带着人,有些灰溜溜地走了。
青山看着他们的背影,还是有些不忿,嘟囔道:“爹,凭啥让他们先用?还得起那么大早盯着!咱们家西头那四亩都那样了……”
陈满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灰,看着年轻气盛的儿子,语气深沉:“榆木疙瘩!一点水,能让就让了,能值当啥?为这个跟邻里撕破脸,往后再见面,脖子一梗,话都不说,值得不?咱们让一步,他们承了情,往后在村里办事,求人搭把手,也容易些。记住,过日子,不能光看眼前一锄头挖下去的那点土,得往长远里看,人心比河水金贵。”
这时,青文也放学回来了,肩上挎着书包,正好听到父亲后面这番关于“人心”与“河水”的论断。他想起学堂里孙文斌摇头晃脑背诵“里仁为美”、“和为贵”时的样子,只觉得父亲这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朴素的处世道理,比书本上那些字句更鲜活、更有力量,也更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晚饭时,这事自然成了饭桌上的话题。王氏听了事情经过,给丈夫盛了碗粥,点头道:“他爹处理得对,是该这样,没红脸,也没吃亏。” 秀荷细声道:“早起一会儿,不碍事,咱家都习惯早起了。” 秀兰则冲着青山做鬼脸:“大哥就是炮仗脾气,一点就着,光知道嚷嚷,还是爹沉得住气,几句话就把他们说蔫儿了。”
青山被妹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埋头扒饭,心里却不得不承认,爹处理得确实比自己周全。
这场田埂边的风波,看似平息了。但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青文心里漾开了圈圈涟漪。他看到了大哥的耿直冲动与对家人的维护,更看到了父亲那种基于生存智慧和长远考量的、深沉的担当与远见。这晚,他在油灯下写字,孙文斌给的那方旧砚台果然好用,磨出的墨汁黑亮顺滑。他一边写着先生布置的作业,一边想着父亲黄昏时在尘土上划出的那些线条和那番话,笔下的字,似乎也多了几分来自生活本身的、沉甸甸的分量。
陈家的二十五亩地分散在三处:靠着河岸上游、最肥沃也最便利的十五亩好地;西北边离河稍远、引水还算凑合的六亩中等地;最要命的是西边那四亩,地势最高,水渠到了那里几乎成了摆设,年年浇水都让陈满仓愁白了头。
这天傍晚,霞光烧红了半边天。陈满仓和青山父子俩刚从西边那四亩地查看水情回来,父子俩裤腿挽到膝盖,腿上还带着扒拉水渠的湿泥,眉头都锁得紧紧的。那四亩地的苗子,已经有些打蔫,叶子卷了边,看着就让人心急。
还没走到院门口,就被以赵老蔫为首的五六条汉子给拦住了去路。赵老蔫搓着一双粗糙的大手,脸上堆着不太自然的笑,眼神却有些闪烁:“满仓哥,刚从地里回来?辛苦辛苦……那个,跟你商量个紧要事儿。”
陈满仓停下脚步,目光扫过眼前这几张熟悉又带着点急切的脸,心里已经猜到了七八分。都是村尾那几户,地跟他家西边那四亩差不多,甚至更糟。“老蔫,有事说事。”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是这么回事,”赵老蔫指了指村尾方向,又指了指天,“满仓哥你也看见了,这鬼天气,再不下雨,咱们这几家高地上的苗子都快渴死了!我们那几块地,你是知道的,比你家西头那四亩还难上水。你看……你家地头那个主水口子,紧挨着你家那十五亩好地的那段,能不能白天让给我们用几个时辰?晚上我们再堵上,保证不耽误你家用水。” 他特意强调了“十五亩好地”,意思是你家底子厚,让点水出来伤不着筋骨。
这话听着是商量,实则有点夺人生计的意思。农时浇水,耽搁几个时辰,苗子就可能受损,更何况是让出主水口子!
青山一听就急了,年轻气盛,话冲口而出,声音都拔高了几分:“赵叔!您这话说的轻巧!大白天把主水口子让给你们,我们家那十五亩地是不怕,可西头那四亩怎么办?那本来就难浇水,再断了来源,岂不是要旱死!还有北边那六亩,水小了也浇不透!您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赵老蔫脸上的笑彻底挂不住了,旁边一个叫王老五的汉子立刻沉了脸,声音也硬邦邦的:“青山小子,怎么说话呢?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就不能互相行个方便?你家好歹有十五亩好地顶着,我们可是颗粒无收就得饿肚子!”
“方便?”青山气得脸都红了,梗着脖子,额上青筋都凸了起来,“这方便给了你们,我们那十亩地的收成谁给方便?站着说话不腰疼!”
“谁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你家地多就能见死不救?”
“就是,陈满仓,你倒是说句话啊!不能光让小子在这儿嚷嚷!”
村尾的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帮腔,场面顿时有些乱哄哄的。
陈满仓一直沉默着,黝黑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熟悉他的人能看出他下颌线绷得很紧。他抬起粗糙的大手,止住了还要争辩、气得呼哧带喘的青山,目光像沉稳的秤砣,缓缓扫过赵老蔫、王老五和那几个情绪激动的乡邻。
“老蔫,老五,还有各位,”他声音不高,却像闷雷一样压住了嘈杂,“河里的水,是老天爷赏给咱小河湾所有人的,不是咱陈家一家的,这个理,我陈满仓懂。” 他先定了调子,表明自己不是不讲理的人。
“但地里的苗,不管是我家河边的十五亩,还是西头那难浇的四亩,亦或是你们高岗上的那些,都是一家老小来年的指望,是命根子。这个理,你们也得认。” 他话锋一转,把各家的处境都摆在了明面上,尤其是点明自家也有难处,并非高枕无忧。
他顿了顿,蹲下身,随手捡起根干枯的树枝,在尘土上划拉起来,画出几条简单的线条,仿佛那是村里的水渠和田地。“你们地头高,用水难,我心里清楚,跟我家西头那四亩一个样,着急上火,我懂。”
他看着赵老蔫的眼睛,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你看这样行不。明儿个一早,鸡叫头遍,天还黑着,我就让青山去把主水口子扒开,紧着你们高岗上的地用两个时辰。等到日头刚露头,估摸着辰时初,你们就得把口子堵严实了,我们接着浇,紧着先把西头那四亩和北边六亩救了。这样两边都误不了紧要处,就是得起早贪黑,多辛苦点。你们看,能不能做到?”
这个法子,既顾全了同村情面,没有完全拒绝,又守住了自家的根本,明确了用水时间和轮次,还点出了需要对方配合(起早、准时堵口子)的辛苦,把责任和义务分摊得清清楚楚。
赵老蔫和王老五几人互相看了看,脸上都有些讪讪的,气势也弱了下去。他们本想借着人多势众和“同村情谊”占点便宜,让陈家吃点亏,没想到陈满仓不吵不闹,把事情掰扯得这么清楚明白,利弊得失算得门清,还给出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甚至显得自家先前有些咄咄逼人的方案。真要起那么早?还要准时堵口子?这……
“那……那成吧,”赵老蔫咽了口唾沫,有些底气不足地应下,“就……就按满仓哥说的办,鸡叫头遍……我们准去人。” 他带着人,有些灰溜溜地走了。
青山看着他们的背影,还是有些不忿,嘟囔道:“爹,凭啥让他们先用?还得起那么大早盯着!咱们家西头那四亩都那样了……”
陈满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灰,看着年轻气盛的儿子,语气深沉:“榆木疙瘩!一点水,能让就让了,能值当啥?为这个跟邻里撕破脸,往后再见面,脖子一梗,话都不说,值得不?咱们让一步,他们承了情,往后在村里办事,求人搭把手,也容易些。记住,过日子,不能光看眼前一锄头挖下去的那点土,得往长远里看,人心比河水金贵。”
这时,青文也放学回来了,肩上挎着书包,正好听到父亲后面这番关于“人心”与“河水”的论断。他想起学堂里孙文斌摇头晃脑背诵“里仁为美”、“和为贵”时的样子,只觉得父亲这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朴素的处世道理,比书本上那些字句更鲜活、更有力量,也更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晚饭时,这事自然成了饭桌上的话题。王氏听了事情经过,给丈夫盛了碗粥,点头道:“他爹处理得对,是该这样,没红脸,也没吃亏。” 秀荷细声道:“早起一会儿,不碍事,咱家都习惯早起了。” 秀兰则冲着青山做鬼脸:“大哥就是炮仗脾气,一点就着,光知道嚷嚷,还是爹沉得住气,几句话就把他们说蔫儿了。”
青山被妹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埋头扒饭,心里却不得不承认,爹处理得确实比自己周全。
这场田埂边的风波,看似平息了。但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青文心里漾开了圈圈涟漪。他看到了大哥的耿直冲动与对家人的维护,更看到了父亲那种基于生存智慧和长远考量的、深沉的担当与远见。这晚,他在油灯下写字,孙文斌给的那方旧砚台果然好用,磨出的墨汁黑亮顺滑。他一边写着先生布置的作业,一边想着父亲黄昏时在尘土上划出的那些线条和那番话,笔下的字,似乎也多了几分来自生活本身的、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