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年关的脚步愈发近了。村子里开始弥漫起一种忙碌而期盼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在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做准备。沈家也不例外,王秀英带着赵秀娥和苏念晚,开始大扫除,拆洗被褥,准备过年的吃食。
苏念晚看着婆婆和大嫂忙碌的身影,心里也充满了对在这个时代第一个新年的期待。她利用系统偶尔奖励的食材和自己积攒的一些东西,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具有年味的小吃。她用糯米粉和系统奖励的红豆沙,做了些软糯香甜的红豆糯米糕;又用红薯蒸熟捣泥,混合少量面粉和糖,炸了些外酥里嫩的红薯丸子。这些东西用料不算金贵,但胜在心思巧,味道好,给清贫的冬日增添了不少甜蜜的滋味。
她依旧没有忘记邻里情分。做好的糯米糕和红薯丸子,都会分装一些,让沈明珠给关系亲近的几户人家送去。收到的人家无不感激,尤其是家里的孩子,更是欢天喜地。苏念晚“大方”、“手巧”、“心善”的名声,在年关将近的氛围里,传播得更广了。
然而,在这份忙碌和期盼中,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沈墨琛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来信了。虽然知道他部队任务可能繁忙,但王秀英还是忍不住每天都会往村口望几次。苏念晚表面上沉静,心里也难免有一丝牵挂。那个沉默寡言却行动可靠的男人,似乎已经在她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这天,苏念晚正在厨房里试着用有限的材料制作一种简单的烟熏腊肉,这是她根据系统提供的《传统食品加工小技巧》里学来的,希望能给年夜饭添个硬菜。赵秀娥在一旁帮忙烧火,好奇地看着苏念晚的操作。
“念晚,你这又是弄啥新花样?这肉抹了盐和花椒这么腌着,再烟熏,能好吃吗?”赵秀娥忍不住问道。
“应该能行,试试看嘛,大嫂。要是成功了,过年咱们也能多点肉味。”苏念晚笑着回答,手上动作不停。她其实心里也没十足把握,但总想尝试一下,改善家里的伙食。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邮递员熟悉的喊声:“沈墨琛家,信!还有包裹!”
王秀英几乎是立刻从屋里冲了出来,脸上带着急切和喜悦。苏念晚和赵秀娥也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跟着迎了出去。
邮递员将一个不大的军用包裹和一封信递到王秀英手里。王秀英摸着那厚厚的信封,看着包裹上熟悉的字迹,眼眶一下子就湿了:“回来了,回来了就好……”
苏念晚接过包裹,感觉有些分量。她扶着激动不已的婆婆回到屋里,赵秀娥则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
信依旧是沈墨琛的风格,但内容比以往都长一些。他先是为这么久没来信解释了原因,部队近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封闭拉练,通讯不便。他报了平安,说拉练顺利,一切都好。然后,他详细询问了家中每个人的情况,叮嘱王秀英注意身体,让赵秀娥和沈墨林好好干活,叫沈明珠听话学习。最后,才提到了苏念晚。
“念晚同志:家中诸事,辛苦你操持。年关将至,部队任务繁重,恐不能归家团聚,心中甚愧。随信寄去津贴剩余部分及一些年货,聊表心意。你在家中,与妈、嫂嫂、弟妹好生过年,勿以我为念。望你保重身体,诸事顺遂。”
他的话语依旧朴实,甚至带着几分刻板的客气,但那份不能归家的愧疚,以及将家中一切托付给她的信任,却透过字里行间,清晰地传递过来。尤其是那句“勿以我为念”,反而更透露出他的牵挂。
王秀英听着赵秀娥念信,得知儿子过年不能回来,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抹着眼泪道:“这孩子……忙,忙点好……为国效力是正事……”
苏念晚心里也有些空落落的,但更多的是理解。她轻轻拍了拍婆婆的手背,安慰道:“妈,墨琛在部队是正事,咱们把家里照顾好,让他安心,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您看,他还惦记着家里,寄了这么多东西回来。”
她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个包裹上,动手拆开。包裹里东西不少:除了津贴和全国粮票、布票,还有两罐封装好的午餐肉罐头,一小包品相很好的红枣,甚至还有一条崭新的、厚实的红色羊毛围巾!
看到围巾,众人都愣了一下。这明显是给女人的东西。
赵秀娥眼尖,拿起围巾下压着的一张小小的纸条,念道:“天冷,围巾御寒。——沈墨琛。”
没有指明给谁,但在这家里,会需要并且适合这条红围巾的,只有苏念晚。
王秀英立刻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将围巾拿起来,塞到苏念晚手里:“念晚,快拿着,这是墨琛特意给你买的!这孩子,总算开了点窍!”
苏念晚握着那条柔软温暖的红色羊毛围巾,指尖传来的触感仿佛带着远方的温度。她没想到,沈墨琛那样一个硬邦邦的汉子,竟然会细心到给她买围巾。这举动,比他寄回来任何东西都更让她心动。她脸上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红晕,低下头,轻声说:“谢谢妈。”
“谢我干啥,是墨琛惦记你!”王秀英笑得合不拢嘴,之前的失落被儿子这番举动冲淡了不少。赵秀娥也在一旁打趣,气氛顿时又变得温馨起来。
苏念晚将津贴和票据交给王秀英,罐头和红枣也交由婆婆分配。自己则拿着那条红围巾和信,回到了西厢房。
她将围巾展开,鲜艳的红色在这灰暗的冬日里显得格外醒目,像一团温暖的火焰。她轻轻将脸颊贴在柔软的羊毛上,仿佛能闻到属于他的、那种干净又冷冽的气息。她展开信纸,又仔细看了一遍他写的话,尤其是关于她的那部分。指尖在“辛苦你操持”、“勿以我为念”、“保重身体”这些字句上轻轻划过,心中涌动着一种复杂而温暖的情绪。
她铺开信纸,开始回信。这次,她的笔迹比以往更柔和了些。她详细汇报了家中的情况,说了准备年货的趣事,说了妈和嫂嫂、弟妹都很好,让他放心。关于围巾,她写道:“围巾收到,很暖和,颜色也很
苏念晚看着婆婆和大嫂忙碌的身影,心里也充满了对在这个时代第一个新年的期待。她利用系统偶尔奖励的食材和自己积攒的一些东西,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具有年味的小吃。她用糯米粉和系统奖励的红豆沙,做了些软糯香甜的红豆糯米糕;又用红薯蒸熟捣泥,混合少量面粉和糖,炸了些外酥里嫩的红薯丸子。这些东西用料不算金贵,但胜在心思巧,味道好,给清贫的冬日增添了不少甜蜜的滋味。
她依旧没有忘记邻里情分。做好的糯米糕和红薯丸子,都会分装一些,让沈明珠给关系亲近的几户人家送去。收到的人家无不感激,尤其是家里的孩子,更是欢天喜地。苏念晚“大方”、“手巧”、“心善”的名声,在年关将近的氛围里,传播得更广了。
然而,在这份忙碌和期盼中,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沈墨琛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来信了。虽然知道他部队任务可能繁忙,但王秀英还是忍不住每天都会往村口望几次。苏念晚表面上沉静,心里也难免有一丝牵挂。那个沉默寡言却行动可靠的男人,似乎已经在她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这天,苏念晚正在厨房里试着用有限的材料制作一种简单的烟熏腊肉,这是她根据系统提供的《传统食品加工小技巧》里学来的,希望能给年夜饭添个硬菜。赵秀娥在一旁帮忙烧火,好奇地看着苏念晚的操作。
“念晚,你这又是弄啥新花样?这肉抹了盐和花椒这么腌着,再烟熏,能好吃吗?”赵秀娥忍不住问道。
“应该能行,试试看嘛,大嫂。要是成功了,过年咱们也能多点肉味。”苏念晚笑着回答,手上动作不停。她其实心里也没十足把握,但总想尝试一下,改善家里的伙食。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邮递员熟悉的喊声:“沈墨琛家,信!还有包裹!”
王秀英几乎是立刻从屋里冲了出来,脸上带着急切和喜悦。苏念晚和赵秀娥也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跟着迎了出去。
邮递员将一个不大的军用包裹和一封信递到王秀英手里。王秀英摸着那厚厚的信封,看着包裹上熟悉的字迹,眼眶一下子就湿了:“回来了,回来了就好……”
苏念晚接过包裹,感觉有些分量。她扶着激动不已的婆婆回到屋里,赵秀娥则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
信依旧是沈墨琛的风格,但内容比以往都长一些。他先是为这么久没来信解释了原因,部队近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封闭拉练,通讯不便。他报了平安,说拉练顺利,一切都好。然后,他详细询问了家中每个人的情况,叮嘱王秀英注意身体,让赵秀娥和沈墨林好好干活,叫沈明珠听话学习。最后,才提到了苏念晚。
“念晚同志:家中诸事,辛苦你操持。年关将至,部队任务繁重,恐不能归家团聚,心中甚愧。随信寄去津贴剩余部分及一些年货,聊表心意。你在家中,与妈、嫂嫂、弟妹好生过年,勿以我为念。望你保重身体,诸事顺遂。”
他的话语依旧朴实,甚至带着几分刻板的客气,但那份不能归家的愧疚,以及将家中一切托付给她的信任,却透过字里行间,清晰地传递过来。尤其是那句“勿以我为念”,反而更透露出他的牵挂。
王秀英听着赵秀娥念信,得知儿子过年不能回来,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抹着眼泪道:“这孩子……忙,忙点好……为国效力是正事……”
苏念晚心里也有些空落落的,但更多的是理解。她轻轻拍了拍婆婆的手背,安慰道:“妈,墨琛在部队是正事,咱们把家里照顾好,让他安心,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您看,他还惦记着家里,寄了这么多东西回来。”
她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个包裹上,动手拆开。包裹里东西不少:除了津贴和全国粮票、布票,还有两罐封装好的午餐肉罐头,一小包品相很好的红枣,甚至还有一条崭新的、厚实的红色羊毛围巾!
看到围巾,众人都愣了一下。这明显是给女人的东西。
赵秀娥眼尖,拿起围巾下压着的一张小小的纸条,念道:“天冷,围巾御寒。——沈墨琛。”
没有指明给谁,但在这家里,会需要并且适合这条红围巾的,只有苏念晚。
王秀英立刻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将围巾拿起来,塞到苏念晚手里:“念晚,快拿着,这是墨琛特意给你买的!这孩子,总算开了点窍!”
苏念晚握着那条柔软温暖的红色羊毛围巾,指尖传来的触感仿佛带着远方的温度。她没想到,沈墨琛那样一个硬邦邦的汉子,竟然会细心到给她买围巾。这举动,比他寄回来任何东西都更让她心动。她脸上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红晕,低下头,轻声说:“谢谢妈。”
“谢我干啥,是墨琛惦记你!”王秀英笑得合不拢嘴,之前的失落被儿子这番举动冲淡了不少。赵秀娥也在一旁打趣,气氛顿时又变得温馨起来。
苏念晚将津贴和票据交给王秀英,罐头和红枣也交由婆婆分配。自己则拿着那条红围巾和信,回到了西厢房。
她将围巾展开,鲜艳的红色在这灰暗的冬日里显得格外醒目,像一团温暖的火焰。她轻轻将脸颊贴在柔软的羊毛上,仿佛能闻到属于他的、那种干净又冷冽的气息。她展开信纸,又仔细看了一遍他写的话,尤其是关于她的那部分。指尖在“辛苦你操持”、“勿以我为念”、“保重身体”这些字句上轻轻划过,心中涌动着一种复杂而温暖的情绪。
她铺开信纸,开始回信。这次,她的笔迹比以往更柔和了些。她详细汇报了家中的情况,说了准备年货的趣事,说了妈和嫂嫂、弟妹都很好,让他放心。关于围巾,她写道:“围巾收到,很暖和,颜色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