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带来的消息和那本泛黄的医案,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投下了一缕微光。凤清夜深知,若真能坐实太后萧氏曾谋害先帝的罪行,那将是足以将其彻底打入万劫不复之地的致命一击。然而,此事牵扯先帝,年代久远,证据难寻,且太后势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打蛇不死,必遭反噬。
她并未急于动作,而是将汹涌的杀意压在心底,表面依旧按部就班地处理朝政,甚至对慈宁宫那边依旧维持着表面的礼节,只是将“静养”的范围圈定得更紧了些。暗地里,一张无形的大网,正沿着张仲景提供的线索,悄无声息地撒向宫廷深处那些被尘埃掩盖的角落。
流萤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隐秘力量,包括墨影麾下那批神出鬼没的暗卫,开始秘密查访永熙帝(先帝)晚年病重时期的相关人事。重点是那些曾经贴身伺候、而后又“意外”消失或调离的宫人,尤其是太医令提及的那位落井身亡的医女——名为素心的女子。
与此同时,凤清夜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太医院本身。张仲景虽位居太医令,但太医院内派系复杂,未必铁板一块。太后若长期使用“千机引”这类罕见奇毒,必然需要精通药理之人在宫内配合,无论是配制、传递还是遮掩痕迹。太医院,无疑是嫌疑最重的地方。
她以摄政皇后关心太医署药材储备、确保宫廷用药安全为由,下了一道懿旨,命太医令张仲景协同内务府,对太医院库房存档的历年药材进出记录、尤其是各类珍稀或带毒性的药材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核查清点。此举明面公允,实则给了张仲景一个光明正大查阅陈年旧档的机会。
张仲景心领神会,带着几名绝对可靠的学生和药童,一头扎进了太医院那积满灰尘的档案库。核查工作繁琐而细致,需要比对数十年的账册、脉案底单、药材领用单据,进展缓慢。但凤清夜并不催促,她有的是耐心。
朝堂之上,另一场风波却在酝酿。凤清夜摄政后颁布的《求贤令》中,准许女子参加科举、开设女子学堂的条款,如同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尽管目前朝局微妙,大部分官员不敢明面反对,但暗地里的抵制和非议却从未停止。尤其是以几位理学大儒和宗室老亲王为首的守旧派,更是视此为“牝鸡司晨”、败坏纲常的明证,屡次在非正式场合或通过奏章旁敲侧击。
这日,内阁收到一份来自江南学政的奏折,通篇歌功颂德,却在末尾“不经意”地提及,地方上有些“不安于室”的女子,闻听朝廷新政,竟抛头露面,妄议诗书,乃至与父兄争执,请求朝廷“明示教化,以正闺闱之风”。这看似请旨,实则是将地方因新政引发的争议抛给了中枢,试探凤清夜的态度。
内阁将奏折呈送御书房(如今是凤清夜处理政务之所),几位阁老垂手而立,神色各异,都想看看这位年轻的摄政皇后如何应对这道软钉子。
凤清夜看完奏折,脸上看不出喜怒,将奏折轻轻放下,目光扫过几位阁老:“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首辅沉吟片刻,谨慎道:“娘娘,《求贤令》本意为广开才路,然千年积习,非一日可改。江南文风鼎盛,亦多礼法之家,有些许争议,亦在情理之中。或可下旨申明,女子求学,首重德言容功,需遵礼法,循序渐进,以免物议。”
这显然是和稀泥的做法,既不全盘否定新政,也不强力支持,试图缓和矛盾。
另一位较为保守的阁老则道:“首辅大人所言虽是,然臣以为,阴阳有序,男女有别,乃天地常伦。女子无才便是德,纵有才学,亦当用于相夫教子,若皆效男子科考为官,恐阴阳失序,家国不宁。还请娘娘三思,或可暂缓女子科考之条。”
凤清夜静静听着,未置可否。她心知,这不仅仅是关于几个女子读书的小事,而是新旧观念、权力格局的碰撞。她若退让,则威信受损,后续新政更难推行;若强行压制,则可能激化矛盾,予人口实。
片刻沉默后,她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诸位爱卿所言,皆有其理。然,本宫想问诸位,天凤立国数百年,可曾因边关女子织布纳粮而亡国?可曾因民间女子行医救人而乱纲常?”
她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天凤舆图前,指尖划过边境线:“狄戎叩关之时,守城将士中,不乏女子为父兄夫婿送饭送水,甚至持械助守!镇北关下,多少女子失去了儿子、丈夫、父亲!她们难道不懂礼法?不知男女有别?但在家国存亡面前,她们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丝毫不逊男儿!”
她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阁老们:“本宫颁布《求贤令》,非是要女子皆弃针黹而持笏板,而是要给天下人一个公平的机会!有才者,无论男女,皆可为国效力!女子若通经史,可明事理,更好地相夫教子,教化子孙;若晓律法,可助断狱讼,清明地方;若知农工,可兴家业,富足乡里!这难道不是稳固江山社稷的基石吗?”
她语气渐厉:“至于所谓‘物议’、‘非议’,不过是些固步自封、只见方寸之地的迂腐之见!若因些许蜚短流长便畏首畏尾,我天凤何谈中兴?何谈抵御外侮?本宫意已决,女子科考之事,绝无更改!江南学政所奏,驳回去!告诉他,为官一任,教化一方,当因势利导,而非墨守成规!若连这点风波都平息不了,他这个学政,也该换人做了!”
一番话,掷地有声,既摆事实讲道理,又展现了不容置疑的决心。几位阁老面面相觑,终究不敢再辩,躬身领命。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支持者拍手称快,认为皇后娘娘魄力非凡;反对者则暗中咬牙切齿,认为她离经叛道,但慑于其权势,暂时不敢公然反抗。凤清夜借此机会,再次明确了她推行新政的决心。
就在朝堂上为女子科举争论不休之际,太医院那边的核查,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张仲景亲自秘密求见凤清夜,带来了几本残破的旧账册和几张泛黄的药方单据。
“娘娘,”张仲景神色激动而又凝重,“老臣在核查永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的药材记录时,发现了几处蹊跷!”
他指着账册上一处用朱笔略微修改过的记录:“您看,这一笔关于‘幽陀罗’的进项。幽陀罗乃西域奇花,有剧毒,亦可入药镇痛,但用量需极谨慎。账册记录显示,当年入库五两,但同年所有太医开出的方剂中,使用总量不足一钱!且其后数年再无进项,那剩余的四两九钱幽陀罗,去向成谜!”
他又拿出几张药方底单:“更奇怪的是,老臣比对了先帝病重期间的脉案和用药记录,发现有几张太后宫中请领安神药材的单子,剂量远超标常,且搭配了几味药性相冲的辅药。若按此方煎制,非但不能安神,反而会加剧心烦气躁,于病体有害无益!而当时经手的太医,正是已故的刘太医,他……他曾在太后还是贵妃时,多次为其诊脉安胎。”
线索似乎越来越清晰了!消失的剧毒药材,可疑的药方,关联的人物……
“那名落井的医女素心,可还有家人或其他线索?”凤清夜追问。
张仲景叹了口气:“素心是孤女,入宫后便在太后身边伺候,并无亲人。不过……老臣依稀记得,她似乎与当时宫中一位姓顾的侍卫有些情愫,那侍卫在素心死后不久,也请调去了皇陵守陵,至今仍在。”
皇陵守陵侍卫?凤清夜眼中精光一闪。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一个因情人枉死而心怀怨恨,又远离京城是非之地,可能知道些内情的人!
“墨影。”凤清夜轻声唤道。
阴影中,身影浮现。
“去一趟皇陵,找到那位姓顾的侍卫,小心接触,探听关于医女素心以及永熙帝晚年宫中的旧事。切记,不可用强,亦要确保其安全。”
“是。”墨影领命,无声退去。
凤清夜看着张仲景带来的证据,心中波澜起伏。太后的罪行,正一点点浮出水面。然而,这些证据仍显间接,难以形成铁证。她需要更确凿的东西,需要那个可能知情的关键人物开口。
而朝堂之上,新旧势力的斗争也必将随着她改革的深入而愈发激烈。内忧外患,如同两张巨网,同时向她笼罩而来。但她知道,自己已没有退路。唯有抓住太后的把柄,彻底肃清内患,才能集中精力,应对那隐约浮现的九州危机,以及……她自身凤凰血脉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大秘密。
前方的路布满荆棘,但她手持凤印,心怀利刃,必将一步步,踏出一条通天帝途。
她并未急于动作,而是将汹涌的杀意压在心底,表面依旧按部就班地处理朝政,甚至对慈宁宫那边依旧维持着表面的礼节,只是将“静养”的范围圈定得更紧了些。暗地里,一张无形的大网,正沿着张仲景提供的线索,悄无声息地撒向宫廷深处那些被尘埃掩盖的角落。
流萤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隐秘力量,包括墨影麾下那批神出鬼没的暗卫,开始秘密查访永熙帝(先帝)晚年病重时期的相关人事。重点是那些曾经贴身伺候、而后又“意外”消失或调离的宫人,尤其是太医令提及的那位落井身亡的医女——名为素心的女子。
与此同时,凤清夜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太医院本身。张仲景虽位居太医令,但太医院内派系复杂,未必铁板一块。太后若长期使用“千机引”这类罕见奇毒,必然需要精通药理之人在宫内配合,无论是配制、传递还是遮掩痕迹。太医院,无疑是嫌疑最重的地方。
她以摄政皇后关心太医署药材储备、确保宫廷用药安全为由,下了一道懿旨,命太医令张仲景协同内务府,对太医院库房存档的历年药材进出记录、尤其是各类珍稀或带毒性的药材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核查清点。此举明面公允,实则给了张仲景一个光明正大查阅陈年旧档的机会。
张仲景心领神会,带着几名绝对可靠的学生和药童,一头扎进了太医院那积满灰尘的档案库。核查工作繁琐而细致,需要比对数十年的账册、脉案底单、药材领用单据,进展缓慢。但凤清夜并不催促,她有的是耐心。
朝堂之上,另一场风波却在酝酿。凤清夜摄政后颁布的《求贤令》中,准许女子参加科举、开设女子学堂的条款,如同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尽管目前朝局微妙,大部分官员不敢明面反对,但暗地里的抵制和非议却从未停止。尤其是以几位理学大儒和宗室老亲王为首的守旧派,更是视此为“牝鸡司晨”、败坏纲常的明证,屡次在非正式场合或通过奏章旁敲侧击。
这日,内阁收到一份来自江南学政的奏折,通篇歌功颂德,却在末尾“不经意”地提及,地方上有些“不安于室”的女子,闻听朝廷新政,竟抛头露面,妄议诗书,乃至与父兄争执,请求朝廷“明示教化,以正闺闱之风”。这看似请旨,实则是将地方因新政引发的争议抛给了中枢,试探凤清夜的态度。
内阁将奏折呈送御书房(如今是凤清夜处理政务之所),几位阁老垂手而立,神色各异,都想看看这位年轻的摄政皇后如何应对这道软钉子。
凤清夜看完奏折,脸上看不出喜怒,将奏折轻轻放下,目光扫过几位阁老:“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首辅沉吟片刻,谨慎道:“娘娘,《求贤令》本意为广开才路,然千年积习,非一日可改。江南文风鼎盛,亦多礼法之家,有些许争议,亦在情理之中。或可下旨申明,女子求学,首重德言容功,需遵礼法,循序渐进,以免物议。”
这显然是和稀泥的做法,既不全盘否定新政,也不强力支持,试图缓和矛盾。
另一位较为保守的阁老则道:“首辅大人所言虽是,然臣以为,阴阳有序,男女有别,乃天地常伦。女子无才便是德,纵有才学,亦当用于相夫教子,若皆效男子科考为官,恐阴阳失序,家国不宁。还请娘娘三思,或可暂缓女子科考之条。”
凤清夜静静听着,未置可否。她心知,这不仅仅是关于几个女子读书的小事,而是新旧观念、权力格局的碰撞。她若退让,则威信受损,后续新政更难推行;若强行压制,则可能激化矛盾,予人口实。
片刻沉默后,她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诸位爱卿所言,皆有其理。然,本宫想问诸位,天凤立国数百年,可曾因边关女子织布纳粮而亡国?可曾因民间女子行医救人而乱纲常?”
她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天凤舆图前,指尖划过边境线:“狄戎叩关之时,守城将士中,不乏女子为父兄夫婿送饭送水,甚至持械助守!镇北关下,多少女子失去了儿子、丈夫、父亲!她们难道不懂礼法?不知男女有别?但在家国存亡面前,她们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丝毫不逊男儿!”
她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阁老们:“本宫颁布《求贤令》,非是要女子皆弃针黹而持笏板,而是要给天下人一个公平的机会!有才者,无论男女,皆可为国效力!女子若通经史,可明事理,更好地相夫教子,教化子孙;若晓律法,可助断狱讼,清明地方;若知农工,可兴家业,富足乡里!这难道不是稳固江山社稷的基石吗?”
她语气渐厉:“至于所谓‘物议’、‘非议’,不过是些固步自封、只见方寸之地的迂腐之见!若因些许蜚短流长便畏首畏尾,我天凤何谈中兴?何谈抵御外侮?本宫意已决,女子科考之事,绝无更改!江南学政所奏,驳回去!告诉他,为官一任,教化一方,当因势利导,而非墨守成规!若连这点风波都平息不了,他这个学政,也该换人做了!”
一番话,掷地有声,既摆事实讲道理,又展现了不容置疑的决心。几位阁老面面相觑,终究不敢再辩,躬身领命。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支持者拍手称快,认为皇后娘娘魄力非凡;反对者则暗中咬牙切齿,认为她离经叛道,但慑于其权势,暂时不敢公然反抗。凤清夜借此机会,再次明确了她推行新政的决心。
就在朝堂上为女子科举争论不休之际,太医院那边的核查,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张仲景亲自秘密求见凤清夜,带来了几本残破的旧账册和几张泛黄的药方单据。
“娘娘,”张仲景神色激动而又凝重,“老臣在核查永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的药材记录时,发现了几处蹊跷!”
他指着账册上一处用朱笔略微修改过的记录:“您看,这一笔关于‘幽陀罗’的进项。幽陀罗乃西域奇花,有剧毒,亦可入药镇痛,但用量需极谨慎。账册记录显示,当年入库五两,但同年所有太医开出的方剂中,使用总量不足一钱!且其后数年再无进项,那剩余的四两九钱幽陀罗,去向成谜!”
他又拿出几张药方底单:“更奇怪的是,老臣比对了先帝病重期间的脉案和用药记录,发现有几张太后宫中请领安神药材的单子,剂量远超标常,且搭配了几味药性相冲的辅药。若按此方煎制,非但不能安神,反而会加剧心烦气躁,于病体有害无益!而当时经手的太医,正是已故的刘太医,他……他曾在太后还是贵妃时,多次为其诊脉安胎。”
线索似乎越来越清晰了!消失的剧毒药材,可疑的药方,关联的人物……
“那名落井的医女素心,可还有家人或其他线索?”凤清夜追问。
张仲景叹了口气:“素心是孤女,入宫后便在太后身边伺候,并无亲人。不过……老臣依稀记得,她似乎与当时宫中一位姓顾的侍卫有些情愫,那侍卫在素心死后不久,也请调去了皇陵守陵,至今仍在。”
皇陵守陵侍卫?凤清夜眼中精光一闪。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一个因情人枉死而心怀怨恨,又远离京城是非之地,可能知道些内情的人!
“墨影。”凤清夜轻声唤道。
阴影中,身影浮现。
“去一趟皇陵,找到那位姓顾的侍卫,小心接触,探听关于医女素心以及永熙帝晚年宫中的旧事。切记,不可用强,亦要确保其安全。”
“是。”墨影领命,无声退去。
凤清夜看着张仲景带来的证据,心中波澜起伏。太后的罪行,正一点点浮出水面。然而,这些证据仍显间接,难以形成铁证。她需要更确凿的东西,需要那个可能知情的关键人物开口。
而朝堂之上,新旧势力的斗争也必将随着她改革的深入而愈发激烈。内忧外患,如同两张巨网,同时向她笼罩而来。但她知道,自己已没有退路。唯有抓住太后的把柄,彻底肃清内患,才能集中精力,应对那隐约浮现的九州危机,以及……她自身凤凰血脉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大秘密。
前方的路布满荆棘,但她手持凤印,心怀利刃,必将一步步,踏出一条通天帝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