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风,总带着股说不出的滞涩。
小林蹲在向日葵田边,指尖拂过一片花瓣。
往年这个时候,石洼村该是秋高气爽,太阳晒在背上暖烘烘的,山风卷着成熟的谷物香,连空气都透着松快。
可今年不同,天总像蒙着层洗不净的红纱,太阳明明挂在头顶,洒下的光却淡得发虚,落在皮肤上只剩一点温吞的凉,连向日葵的花盘都转得有气无力。
“又在瞅你的宝贝花?”
李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老人才有的沙哑。
小林回头,见老人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大概是刚晒好的草药。
这十年,李伯的背更驼了,腿疾犯时,走路得把大半重量压在拐杖上,木杖底端被磨得锃亮,刻着几道深深的凹槽。
“李伯,您看这天。”小林站起身,指着东边的天空。
血红色的薄雾像活物似的流动,把云彩染成了难看的猪肝色,“往年哪见过这样的?”
李伯眯起眼,浑浊的眼珠在红雾里转了转,半晌才哼了一声:“山里的天,本就没个准头。前几年闹过蝗灾,不也说变就变?”
话虽这么说,他的眉头却锁着,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拐杖上的凹槽——那是年轻时追野猪摔下悬崖后,养伤时无意识刻下的。
两人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哗。
几个扛着锄头的汉子往田边凑,嗓门敞亮得能惊飞树上的鸟:“小林,你这花能耐啊,连老天爷都给你搭戏台子?”
说话的是王二柱,村里有名的快嘴,十年前就带头笑小林种向日葵“不顶饿”。
他这话一出口,旁边几个汉子跟着哄笑,有人接茬:“我看是山神爷嫌他占着地,给点颜色看看呢!”
小林没接话,低头继续给向日葵培土。
十年了,这种话听得多了,早磨出了茧子。
倒是李伯把脸一沉,拐杖往地上顿了顿:“嘴里积点德。天变是山里的事,跟人家花田有啥关系?有闲心扯闲话,不如看看自家麦子抽穗没!”
王二柱撇撇嘴,没敢再呛声。
李伯年轻时是村里最厉害的猎户,单手能拧断野狼的脖子,虽说现在老了,可那股子气势还在。
几个汉子嘟囔着“就随口说说”,扛着锄头往自家地里去了,路过向日葵田时,却都忍不住多瞥了几眼。
那些向日葵,确实有点不一样了。
往年这个时节,花盘早就沉甸甸地弯了腰,花瓣也该蔫了。
可今年的花盘依旧挺得笔直,边缘的金色绒毛比往常密了些,在红雾底下泛着细碎的光,像是撒了层金粉。
最怪的是花盘转动的方向——早晨太阳刚露头时,它们明明朝着东边,可过不了多久,就会悄悄往西北方偏,像是被什么东西吸引着。
“你觉不觉得,它们在看山里?”小林忽然说。
李伯顺着花盘的方向望向西北方的山峦。
那里的雾气更浓,连最熟悉山路的猎户都不敢深钻。
前几天有个年轻猎户说,在山脚下看到过一头野猪,个头比水牛还大,皮硬得像铁甲,眼睛是红的,见了人不躲,反而直愣愣地盯着,吓得他屁滚尿流跑了回来。
“山里的东西,少琢磨。”李伯把布袋子递过来,“给你晒的野菊,泡水喝败火。这几天村里人心惶惶的,别往心里去。”
袋子里的野菊带着太阳的余温,干燥的花瓣一碰就碎。
小林接过来时,指尖碰到了老人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很稳。
到了傍晚,红雾更浓了。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没像往常那样变成橘红色,反倒成了一颗烧得发红的煤球,把半边天都染成了血一样的颜色。
村里的老人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烟袋锅子的火星在暮色里明灭,说的话越来越玄。
“我爹活着的时候说过,天现血光,是山灵不安,要出事。”
“要不,去后山的山神庙烧柱香?求求山神爷保佑?”
“烧啥香?我看是有人在村里种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冲撞了山神!”
这话阴阳怪气的,明摆着是说小林。
有人跟着点头,眼神往向日葵田的方向瞟。
村长蹲在石头上,吧嗒吧嗒抽着烟,没说话。
他是看着小林长大的,知道这后生不是惹事的人,可这天象实在太邪门,由不得人不多想。
小林没去凑那个热闹。
他坐在草屋门口,看着向日葵田。
夕阳的红光洒在花盘上,那些金色绒毛像是活了过来,光芒流动得越来越快,花盘转动的幅度也大了些,几乎要把脸完全转向西北方的深山。
空气里有种奇怪的味道,像是雨水刚洗过的泥土味,又混着点淡淡的腥气,说不清是从山里飘来的,还是从别的什么地方。
风里传来几声鸟叫,却不是往常的清脆,透着股慌乱,像是被什么东西惊到了。
他摸出李伯给的野菊,抓了一把扔进粗瓷碗里,倒上热水。
水汽氤氲中,他忽然想起十年前系统绑定的那天,机械音说的“抵御即将到来的危机”。
那时候只当是句空话,可现在看着这诡异的天,听着村里的议论和山里的动静,心脏没来由地收紧了。
“真的要来了吗?”他对着碗里的野菊喃喃自语。
碗里的菊花在热水里舒展,水渐渐变成淡黄色。
远处的老槐树下,议论声还在继续,有人已经开始张罗着明天去山神庙烧香。
红雾笼罩的天空下,向日葵的花盘静静矗立,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是在积蓄着力量。
夜渐渐深了,红雾没散,反而更浓了些。
小林吹灭油灯,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窗外的风刮过向日葵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
他翻了个身,望着黑暗里模糊的窗棂,忽然觉得,这十年的等待,或许真的快要到尽头了。
而那尽头,可能并不像他曾经期待的那样平静。
小林蹲在向日葵田边,指尖拂过一片花瓣。
往年这个时候,石洼村该是秋高气爽,太阳晒在背上暖烘烘的,山风卷着成熟的谷物香,连空气都透着松快。
可今年不同,天总像蒙着层洗不净的红纱,太阳明明挂在头顶,洒下的光却淡得发虚,落在皮肤上只剩一点温吞的凉,连向日葵的花盘都转得有气无力。
“又在瞅你的宝贝花?”
李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老人才有的沙哑。
小林回头,见老人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大概是刚晒好的草药。
这十年,李伯的背更驼了,腿疾犯时,走路得把大半重量压在拐杖上,木杖底端被磨得锃亮,刻着几道深深的凹槽。
“李伯,您看这天。”小林站起身,指着东边的天空。
血红色的薄雾像活物似的流动,把云彩染成了难看的猪肝色,“往年哪见过这样的?”
李伯眯起眼,浑浊的眼珠在红雾里转了转,半晌才哼了一声:“山里的天,本就没个准头。前几年闹过蝗灾,不也说变就变?”
话虽这么说,他的眉头却锁着,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拐杖上的凹槽——那是年轻时追野猪摔下悬崖后,养伤时无意识刻下的。
两人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哗。
几个扛着锄头的汉子往田边凑,嗓门敞亮得能惊飞树上的鸟:“小林,你这花能耐啊,连老天爷都给你搭戏台子?”
说话的是王二柱,村里有名的快嘴,十年前就带头笑小林种向日葵“不顶饿”。
他这话一出口,旁边几个汉子跟着哄笑,有人接茬:“我看是山神爷嫌他占着地,给点颜色看看呢!”
小林没接话,低头继续给向日葵培土。
十年了,这种话听得多了,早磨出了茧子。
倒是李伯把脸一沉,拐杖往地上顿了顿:“嘴里积点德。天变是山里的事,跟人家花田有啥关系?有闲心扯闲话,不如看看自家麦子抽穗没!”
王二柱撇撇嘴,没敢再呛声。
李伯年轻时是村里最厉害的猎户,单手能拧断野狼的脖子,虽说现在老了,可那股子气势还在。
几个汉子嘟囔着“就随口说说”,扛着锄头往自家地里去了,路过向日葵田时,却都忍不住多瞥了几眼。
那些向日葵,确实有点不一样了。
往年这个时节,花盘早就沉甸甸地弯了腰,花瓣也该蔫了。
可今年的花盘依旧挺得笔直,边缘的金色绒毛比往常密了些,在红雾底下泛着细碎的光,像是撒了层金粉。
最怪的是花盘转动的方向——早晨太阳刚露头时,它们明明朝着东边,可过不了多久,就会悄悄往西北方偏,像是被什么东西吸引着。
“你觉不觉得,它们在看山里?”小林忽然说。
李伯顺着花盘的方向望向西北方的山峦。
那里的雾气更浓,连最熟悉山路的猎户都不敢深钻。
前几天有个年轻猎户说,在山脚下看到过一头野猪,个头比水牛还大,皮硬得像铁甲,眼睛是红的,见了人不躲,反而直愣愣地盯着,吓得他屁滚尿流跑了回来。
“山里的东西,少琢磨。”李伯把布袋子递过来,“给你晒的野菊,泡水喝败火。这几天村里人心惶惶的,别往心里去。”
袋子里的野菊带着太阳的余温,干燥的花瓣一碰就碎。
小林接过来时,指尖碰到了老人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很稳。
到了傍晚,红雾更浓了。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没像往常那样变成橘红色,反倒成了一颗烧得发红的煤球,把半边天都染成了血一样的颜色。
村里的老人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烟袋锅子的火星在暮色里明灭,说的话越来越玄。
“我爹活着的时候说过,天现血光,是山灵不安,要出事。”
“要不,去后山的山神庙烧柱香?求求山神爷保佑?”
“烧啥香?我看是有人在村里种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冲撞了山神!”
这话阴阳怪气的,明摆着是说小林。
有人跟着点头,眼神往向日葵田的方向瞟。
村长蹲在石头上,吧嗒吧嗒抽着烟,没说话。
他是看着小林长大的,知道这后生不是惹事的人,可这天象实在太邪门,由不得人不多想。
小林没去凑那个热闹。
他坐在草屋门口,看着向日葵田。
夕阳的红光洒在花盘上,那些金色绒毛像是活了过来,光芒流动得越来越快,花盘转动的幅度也大了些,几乎要把脸完全转向西北方的深山。
空气里有种奇怪的味道,像是雨水刚洗过的泥土味,又混着点淡淡的腥气,说不清是从山里飘来的,还是从别的什么地方。
风里传来几声鸟叫,却不是往常的清脆,透着股慌乱,像是被什么东西惊到了。
他摸出李伯给的野菊,抓了一把扔进粗瓷碗里,倒上热水。
水汽氤氲中,他忽然想起十年前系统绑定的那天,机械音说的“抵御即将到来的危机”。
那时候只当是句空话,可现在看着这诡异的天,听着村里的议论和山里的动静,心脏没来由地收紧了。
“真的要来了吗?”他对着碗里的野菊喃喃自语。
碗里的菊花在热水里舒展,水渐渐变成淡黄色。
远处的老槐树下,议论声还在继续,有人已经开始张罗着明天去山神庙烧香。
红雾笼罩的天空下,向日葵的花盘静静矗立,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是在积蓄着力量。
夜渐渐深了,红雾没散,反而更浓了些。
小林吹灭油灯,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窗外的风刮过向日葵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
他翻了个身,望着黑暗里模糊的窗棂,忽然觉得,这十年的等待,或许真的快要到尽头了。
而那尽头,可能并不像他曾经期待的那样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