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轻策庄待了三天,甘雨几乎把整个庄子周围的山头都跑遍了。
她为不同的地块,量身定制了不同的种植方案。
向阳的缓坡种茶树,背阴的潮湿地种松茸,高处的岩壁边开辟出一小片地方,专门培育清心和琉璃袋。
她甚至还画出了详细的轮作规划图,告诉村民们,如何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种植,来保持土壤的肥力。
当她和林凡准备离开时,整个村子的村民都出来送他们。
为首的若心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递过来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大竹筐。
“这位姑娘,林老板,这…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若心奶奶的脸上满是感激,“庄子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就是些新收的山货和刚摘的清心,你们千万别嫌弃。”
竹筐里,码放着水灵灵的竹笋,个头饱满的松茸,还有一大捧带着露水的、最新鲜的清心花。
这几乎是庄子里目前能拿出的、最值钱的东西了。
甘雨看着那满满一筐的谢礼,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她想推辞,却被若心奶奶一把抓住了手。
“姑娘,你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要是连这点东西都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庄稼人了。”老人的手很粗糙,但很温暖。
甘雨看着老人真诚的眼睛,再也说不出拒绝的话,只能轻轻地点了点头。
回璃月港的路上,甘雨的心情格外的好。
她不像来时那样,专注于研究路边的植物,而是时不时地回头,望向轻策庄的方向。
那里,青瓦白墙的村落,在绿色的梯田环绕下,像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
她知道,从今往后,这幅画卷里,将增添更多充满希望的色彩。
几个月后,当第一批按照甘雨建议种植的松茸和药材喜获丰收时,若心奶奶又亲自带人,送了一大车谢礼到璃月港的杂货铺。
这一次,不只是山珍,还有用新米酿的米酒,用新茶炒的茶叶,以及各种村民们自己做的酱菜和干货,几乎把林凡的半个仓库都给堆满了。
“林老板!那位姑娘呢?快让她出来!我们庄子今年可是大丰收啊!这都多亏了她!”带队的一个壮年汉子,嗓门洪亮,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正好那天甘雨也在店里。当她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土特产,和村民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时,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怎么样?去看看你的「成果」吗?”林凡笑着提议,“正好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再去一趟轻策庄,就当是…验收工作了。”
甘雨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故地重游,轻策庄的景象,已经和几个月前大不相同。
走在田埂上,能看到一片片规划得整整齐齐的药圃。
琉璃袋的藤蔓爬满了岩壁,开出了一簇簇蓝色的花朵。
高处的平台上,一株株清心迎风摇曳,长势喜人。
空气中,弥漫着菌类和草药混合的独特香气。
村民们一看到甘雨,都热情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向她汇报着收成。
“姑娘!你教的法子太神了!今年的松茸,又大又多,收购的商人都抢着要!”
“是啊是啊!还有那清心,品相好得很,不卜庐的先生都夸我们种得地道!”
“我们现在都不愁销路了!日子比以前好过太多了!”
他们的话语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份发自肺腑的感激和喜悦,比任何赞美之词都更能打动人心。
甘雨走在田野间,看着那些按照自己建议种植的作物,从一粒种子,变成了沉甸甸的收成,变成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口袋里的摩拉。
这种感觉,和她在月海亭批阅文件时完全不同。
文件上的数字,只是数字。
而眼前的这一切,是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与土地和人烟紧密相连的踏实感和成就感。
她甚至亲手从地里,挖出了一颗刚刚成熟的松茸。
那颗松茸带着泥土的芬芳,沉甸甸的,像一个希望的结晶。
她小心翼翼地捧着它,脸上的笑容,是从未有过的灿烂和明亮。
回程的路上,甘雨的兴致格外高。
她不再是那个安静的倾听者,而是变成了一个滔滔不绝的讲述者。
“林凡,你看那边那棵树,那是「却砂木」,木质非常坚韧,是做船和家具的上好材料。它的树皮还可以入药,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还有这片竹林,里面的竹笋,分好几种。春天出的是「春笋」,味道最鲜美。冬天埋在土里的叫「冬笋」,口感更爽脆。轻策庄的竹笋品质特别好,就是因为这里的水土。”
她向林凡介绍着沿途的每一种植物,分享着它们的故事和用途,仿佛要把自己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都一股脑地倒出来。
她的神情,是林凡从未见过的生动。
那双紫色的眼眸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两颗被点亮的星辰。
林凡没有打断她,只是安静地走在她身边,微笑着听着。
他发现,自己很
她为不同的地块,量身定制了不同的种植方案。
向阳的缓坡种茶树,背阴的潮湿地种松茸,高处的岩壁边开辟出一小片地方,专门培育清心和琉璃袋。
她甚至还画出了详细的轮作规划图,告诉村民们,如何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种植,来保持土壤的肥力。
当她和林凡准备离开时,整个村子的村民都出来送他们。
为首的若心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递过来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大竹筐。
“这位姑娘,林老板,这…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若心奶奶的脸上满是感激,“庄子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就是些新收的山货和刚摘的清心,你们千万别嫌弃。”
竹筐里,码放着水灵灵的竹笋,个头饱满的松茸,还有一大捧带着露水的、最新鲜的清心花。
这几乎是庄子里目前能拿出的、最值钱的东西了。
甘雨看着那满满一筐的谢礼,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她想推辞,却被若心奶奶一把抓住了手。
“姑娘,你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要是连这点东西都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庄稼人了。”老人的手很粗糙,但很温暖。
甘雨看着老人真诚的眼睛,再也说不出拒绝的话,只能轻轻地点了点头。
回璃月港的路上,甘雨的心情格外的好。
她不像来时那样,专注于研究路边的植物,而是时不时地回头,望向轻策庄的方向。
那里,青瓦白墙的村落,在绿色的梯田环绕下,像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
她知道,从今往后,这幅画卷里,将增添更多充满希望的色彩。
几个月后,当第一批按照甘雨建议种植的松茸和药材喜获丰收时,若心奶奶又亲自带人,送了一大车谢礼到璃月港的杂货铺。
这一次,不只是山珍,还有用新米酿的米酒,用新茶炒的茶叶,以及各种村民们自己做的酱菜和干货,几乎把林凡的半个仓库都给堆满了。
“林老板!那位姑娘呢?快让她出来!我们庄子今年可是大丰收啊!这都多亏了她!”带队的一个壮年汉子,嗓门洪亮,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正好那天甘雨也在店里。当她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土特产,和村民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时,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怎么样?去看看你的「成果」吗?”林凡笑着提议,“正好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再去一趟轻策庄,就当是…验收工作了。”
甘雨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故地重游,轻策庄的景象,已经和几个月前大不相同。
走在田埂上,能看到一片片规划得整整齐齐的药圃。
琉璃袋的藤蔓爬满了岩壁,开出了一簇簇蓝色的花朵。
高处的平台上,一株株清心迎风摇曳,长势喜人。
空气中,弥漫着菌类和草药混合的独特香气。
村民们一看到甘雨,都热情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向她汇报着收成。
“姑娘!你教的法子太神了!今年的松茸,又大又多,收购的商人都抢着要!”
“是啊是啊!还有那清心,品相好得很,不卜庐的先生都夸我们种得地道!”
“我们现在都不愁销路了!日子比以前好过太多了!”
他们的话语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份发自肺腑的感激和喜悦,比任何赞美之词都更能打动人心。
甘雨走在田野间,看着那些按照自己建议种植的作物,从一粒种子,变成了沉甸甸的收成,变成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口袋里的摩拉。
这种感觉,和她在月海亭批阅文件时完全不同。
文件上的数字,只是数字。
而眼前的这一切,是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与土地和人烟紧密相连的踏实感和成就感。
她甚至亲手从地里,挖出了一颗刚刚成熟的松茸。
那颗松茸带着泥土的芬芳,沉甸甸的,像一个希望的结晶。
她小心翼翼地捧着它,脸上的笑容,是从未有过的灿烂和明亮。
回程的路上,甘雨的兴致格外高。
她不再是那个安静的倾听者,而是变成了一个滔滔不绝的讲述者。
“林凡,你看那边那棵树,那是「却砂木」,木质非常坚韧,是做船和家具的上好材料。它的树皮还可以入药,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还有这片竹林,里面的竹笋,分好几种。春天出的是「春笋」,味道最鲜美。冬天埋在土里的叫「冬笋」,口感更爽脆。轻策庄的竹笋品质特别好,就是因为这里的水土。”
她向林凡介绍着沿途的每一种植物,分享着它们的故事和用途,仿佛要把自己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都一股脑地倒出来。
她的神情,是林凡从未见过的生动。
那双紫色的眼眸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两颗被点亮的星辰。
林凡没有打断她,只是安静地走在她身边,微笑着听着。
他发现,自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