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给你们提提速-《直播讲课:我带飞全国高中生》

  他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发论文。而且不是水刊,必须是顶刊,能在学术界引起地震的那种。

  第二,打比赛。国内的、国际的,把那些有分量的金牌拿到手软,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届的年轻人里,有一群惹不起的怪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要狂。

  不是无脑的狂妄,而是有实力支撑的“猖狂”。

  要用碾压性的实力,去打破常规,去挑战权威,去让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家伙们看得目瞪口呆,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

  就像今天的李文俊一样。

  想到这里,周远拿起了手机,熟练地打开了那个置顶的VX群。

  群名很简单。

  【六班一家人(56)】

  他就是那个“1”。

  手指在屏幕上敲击,一条消息发了出去。

  小远老师:“有人觉得大学生活很无聊吗?”

  消息发出,不过三秒。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郑朋:“报告老师!没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同学友善,老师和蔼,我爱我的大学!”

  潘锦:“@郑朋,你小子舔得这么快,是怕老师给你穿小鞋吗?”

  郑朋:“滚蛋!我这是肺腑之言!”

  唐牧:“无聊。非常无聊。教授照着PPT念,那PPT估计用了十年了,上面的知识点还没您当初给我们讲的深入。听课纯属浪费生命。”

  一个叫孙景宇的学生冒了出来:“附议。我这两天都在图书馆自习高代和数分,感觉比上课有意思多了。”

  “我也是我也是,我们专业的导论课,老师讲得我快睡着了,还不如自己看书。”

  “周老师,您是不知道,我拿您当初讲傅里叶分析的笔记去问我们教授,他看了半天,然后让我好好打基础,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哈哈哈哈楼上真实了!”

  群里的画风,迅速从郑朋的“官方发言”,转变成了大型吐槽现场。

  周远滑动着聊天记录,自动忽略了郑朋那几句彩虹屁,目光落在了唐牧、孙景宇这些说真话的学生身上。

  很好。

  和他预想的一样。

  这群被他“催熟”的果子,已经无法满足于常规的生长环境了。

  他嘴角的笑意更浓。

  小远老师:“既然这样,我这里倒是有个解决方案,能让你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有趣’一点。”

  此言一出,群里瞬间安静了片刻。

  紧接着,是更加猛烈的刷屏。

  郑朋:“!!!”

  潘锦:“卧槽?老师您又有新活了?”

  唐牧:“老师,什么方案?”

  “快说快说!我快憋疯了!”

  “我已经预感到了,跟着周老师,绝对有好玩的!”

  看着群里学生们迫不及待的样子,周远不紧不慢地站起身,从书桌上抽出一张A4白纸和一支笔。

  他的脑海里,关于“残破电池”文件中,石墨烯材料应用初期的那几篇关键文献,正逐字逐句地浮现。

  那些文献,在这个时代,还静静地躺在未来的时间线上,无人知晓。

  但现在,周远要将它们提前拽到这个世界上。

  他手里的笔尖在纸上飞速划过,一个个充满了科幻感和颠覆性的标题,被他写了下来。

  《关于利用机械剥离法制备单层石墨烯的理论模型与实验路径》

  《多层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嵌入与脱出机制研究》

  《基于CVD法在铜箔上生长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薄膜的可行性分析》

  ……

  整整十个题目。

  每一个题目,都直指当前电池领域和材料学领域最前沿、最核心的难题。

  这些题目,别说给本科生,就算是给一个博士生团队,也足够他们研究好几年。

  但周远知道,对他这群学生来说,有他提供的“理论核心”和关键数据,剩下的推导和实验设计,不过是时间问题。

  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拿起手机,对着这张写满了标题的白纸,“咔嚓”一声,拍了张照片。

  然后,将图片发送到了群里。

  【图片】

  图片发出去的瞬间,喧闹的群聊,再次陷入了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图片上那十个标题给震住了。

  每一个字他们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透着一种让他们既陌生又心跳加速的魔力。

  过了足足半分钟。

  还是唐牧第一个反应过来,发了一条带着颤音的消息。

  唐牧:“老师……这……这是……论文题目?”

  郑朋:“卧槽!石墨烯?这不是现在最火的概念吗?老师,您让我们研究这个?”

  潘锦:“SCI……我看到了SCI的影子!小远老师,您是想让我们……发SCI?”

  这句话,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群里轰然炸开。

  “我靠!真的假的?大一就搞SCI?”

  “还是石墨烯电池方向的!这要是发出去,不得上天啊!”

  “跟着小远老师有肉吃!不对,这是要带我们吃龙肉啊!”

  “干了!小远老师,您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群里的气氛,从刚才的吐槽和好奇,瞬间飙升到了狂热。

  对于这群顶级学霸而言,没有什么比挑战更高难度的学术问题,更能点燃他们的激情了。

  周远满意地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消息。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小远老师:“没错,就是写论文。十个题目,你们自己分组,自由组合,保证每个人都有署名,都有参与感。”

  小远老师:“过程中遇到任何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

  发完这两条,周远话锋一转。

  小远老师:“当然,这只是任务之一。”

  群里的热度稍微降了降。

  任务之一?

  还有别的?

  小远老师:“另一个任务。这个学期末,也就是大一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班55个人,至少要有40个人,拿到国家级的学科竞赛银牌。”

  小远老师:“至于那些高考考了700分以上的,要求只有一个。”

  小远老师:“金牌。”

  小远老师:“做不到的话,以后就别叫我小远老师了。”

  最后这句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霸道和刺激。

  群里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被周远这石破天惊的计划给震住了。

  写SCI论文。

  还要拿国赛奖牌。

  而且还划定了金牌和银牌的数量。

  这是何等的疯狂!

  何等的自信!

  短暂的沉寂后,是更加猛烈的爆发。

  “收到!”

  “保证完成任务!”

  “小远老师您就瞧好吧!金牌!必须是金牌!”

  “谁要是拿不到,别说您不认,我们都不认他!”

  “绝不给小远老师丢脸!”

  这一刻,所有人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都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安城一中六班,在周远的带领下,向着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发起冲锋。

  热血,再次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