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什么小远老师,叫周工-《直播讲课:我带飞全国高中生》

  短暂的死寂后。

  全康年教授突然一把推开椅子,几步冲到讲台前,双手撑着桌子,因为激动,整个身体都在颤抖。

  “样品!周工!样品在哪里?!”

  “我要亲眼看到!我要亲手测试!”

  他不是怀疑,他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这个奇迹!

  这一刻,什么前辈的身份,什么专家的矜持,全都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现在,只是一个追求真理的,最纯粹的学者。

  周远看着他通红的眼睛,点了点头。

  “当然。”

  “样品和所有的原始实验数据,我都带来了。”

  “随时可以进行交叉验证。”

  话音刚落。

  整个会议室,彻底沸腾了。

  “快!快去准备测试设备!”

  “A组负责电化学性能测试!B组负责结构表征!”

  “所有设备!最高优先级!马上!”

  鲁力世教授几乎是在咆哮。

  专家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像一群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瞬间围了上来,将周远团团围住。

  “周工,那个水热法的具体温度曲线是怎样的?”

  “碳化过程的气氛有要求吗?”

  “石墨烯的填充量和球体尺寸有什么对应关系?”

  无数的问题,像是潮水一般向周远涌来。

  原本一场充满了审视和质疑的见面会,在短短半个小时内,彻底演变成了一场狂热的技术朝圣。

  那些之前还抱着怀疑态度的比亚迪科研人员,此刻脸上的表情,精彩极了。

  从愕然,到惊疑,再到恍然大悟。

  最后,全部化为了纯粹的震撼。

  一个研究员扶了扶自己的眼镜,喃喃自语。

  “物理限制……化学吸附……用碳材料本身去解决碳材料的问题……”

  “我的天。”

  “这思路,简直是降维打击啊!”

  旁边的人用力点头,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疯狂地写画着,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之前我们所有的思路,都是在想怎么用别的材料去‘堵’,去‘补’。又是涂层又是添加剂的,复杂得要命,效果还不好。”

  “对啊!谁能想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它造个笼子!”

  “这个周工……不,周总,他……他到底是什么脑子?”

  “我听说他是搞数学的,数学天才!现在我信了,真的信了!这种结构设计,没有顶级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能力,根本搞不出来!”

  之前,他们对于周远这个突然空降的总负责人,态度仅仅是“不反对”。

  毕竟是上面定的人,他们还能说什么?

  但现在。

  服了。

  彻彻底底地服了。

  这是真有本事,不是来镀金的。

  另一边,水木大学的鲁力世教授,缓缓地靠回了椅背上。

  他看着台上那个年轻得过分的身影,眼神复杂,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

  他侧过头,对同样激动不已的全康年低语。

  “老了。”

  “我们是真的老了,康年。”

  全康年一愣,随即苦笑着摇头。

  “不是我们老了,是这个年轻人……太妖孽了。”

  “我研究了一辈子电池,想破了脑袋,都没敢往这个方向去想。”

  “心服口服。”

  鲁力世重重地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只是目光紧紧锁在周远身上,带着一种看后辈,又带着一种看开拓者的复杂情绪。

  而会议室左侧的学生阵营,早就炸开了锅。

  “太帅了!小远老师YYDS!”

  “什么小远老师,叫周工!”

  “对对对,周工牛逼!我就知道,没有什么问题是周工解决不了的!”

  “刚才那个戴黑框眼镜的老头,问题提得那么尖锐,现在怎么不说话了?哑巴了?”

  “哈哈哈,估计人已经傻了,世界观正在重塑中。”

  他们的议论很小,但在此时落针可闻的会议室里,却也足够清晰。

  右边的专家们听见了,却没人反驳。

  因为人家说的……是事实。

  他们确实被震得不轻。

  周远站在讲台上,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知道。

  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想靠自己一个人,或者仅仅靠自己那个小小的实验室,就把石墨烯电池从样品变成可以装在几十万辆车上的工业化产品?

  不可能。

  那需要一个庞大、专业、经验丰富的团队。

  需要无数次的测试、优化、调整。

  需要顶级的生产线和质量控制。

  而眼前这群人,就是国内最顶尖的电池科研团队。

  他们,就是自己最好的帮手。

  周远要的,不是他们的勉强配合,而是他们的心悦诚服,是他们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华,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来。

  现在,他做到了。

  而且,周远心里很清楚,他拿出的这块5号石墨烯电池,虽然解决了穿梭效应这个最大的难题,但远非完美。

  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性能、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而这些提升,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

  需要这群专业人士,帮他一起去完善。

  想到这里,周远清了清嗓子,拿起遥控器,将PPT翻到了下一页。

  他环视全场,目光平静而有力。

  “各位。”

  “我想,有必要重新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周远,从今天起,担任5号石墨烯电池项目的总负责人。”

  “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各位的鼎力支持。”

  话音落下。

  会议室里,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之前那个黑框眼镜老人,默默地低下了头。

  所有比亚迪的专家,都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拿起了笔。

  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

  是一种下级面对上级,学生面对老师的姿态。

  周远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废话,直接切入了正题。

  “好。”

  “会议继续。”

  “我们从这个空心碳球的制备工艺开始谈起……”

  这场会议,从下午两点,一直开到了晚上七点。

  又从七点,持续到了晚上九点多。

  中间没有人提议休息,更没有人喊饿。

  所有人都全神贯注,仿佛在参与一场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

  随着讨论的深入,会议室里的惊叹,就再也没有停过。

  “等等,周工,您刚才说,在模板法中加入氮掺杂,可以进一步增强碳壳对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

  周远:“没错,氮原子独特的电子结构,可以在碳材料表面形成更多的活性位点,起到化学锚定的作用。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这篇论文……”

  “周工,关于石墨烯的填充方式,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用喷雾干燥法,这样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周远:“可以,但要注意控制球体的均匀性和内部的填充密度。密度过高会影响锂离子扩散,过低则会浪费空间。我建议初期可以设定三个梯度进行对比实验……”

  “周工,您对固态电池怎么看?这项技术如果应用在硫锂电池上,那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