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水战场的血战持续了整整十日,尸横遍野,河水为之断流。
最终,蜀王大军凭借兵力优势和一股破釜沉舟的气势,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击溃了高拱的主力防线。
高拱残部仓皇退守京城,凭借高墙深池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然而,经此一役,高拱军元气大伤,士气低落,京城已成一座被重重围困的孤岛。
冯胜的骑兵前锋如同锐利的匕首,已成功穿插至京城西北的飞狐陉,切断了高拱与北方残存势力的最后联系。
京城,彻底沦为瓮中之鳖。
天下大势,似乎已然明朗。
蜀王旌旗招展,兵临城下,志得意满,开始以“天下共主”的姿态号令四方,催促冯胜合力攻城,并暗中派人接触各地势力,许以高官厚禄,进行战后的利益划分。
冯胜虽依约兵临城下,但对蜀王急于称尊的姿态隐隐不满,加之部下多为北地子弟,对入主中原兴趣不大,更想稳固北疆,因此攻城并不卖力,双方摩擦渐生。
云起营在此期间,凭借着“混水摸鱼”的策略,实力急剧膨胀。
不仅物资堆积如山,更在京畿部分地区赢得了“义军”的名声,不少溃兵、流民甚至小股地方武装前来投靠。
云起营悄然控制了太行山麓数处险要关隘和富庶山谷,地盘和人口都扩大数倍,俨然已成一方不可小觑的势力。
这一日,云起营新扩建的“聚义厅”内(依旧简陋,但规模大了许多),核心层再次齐聚。
气氛与以往不同,少了几分生死一线的紧张,多了几分掌控局面的沉稳,但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忧虑。
“军师,蜀王使者又来了!”吴文远呈上一封鎏金请柬,语气带着一丝嘲讽,“这次口气更大了,封您为‘靖难大将军’,总督太行诸军事,许诺攻破京城后,裂河朔之地以酬功。催促我们尽快出兵,会攻京城。”
石破天嗤之以鼻:“呸!现在想起我们了?当初血战滏水时怎么不见他来个援兵?还想让咱们去给他当炮灰攻城?想得美!”
赵铁鹰沉吟道:“蜀王势大,冯胜态度暧昧,我们若明确拒绝,恐其秋后算账。但若听从号令,只怕战后免不了鸟尽弓藏。”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陈策身上。
如今云起营实力今非昔比,已有了在乱世中讨价还价的资本,但下一步该如何走,是依附一方,还是另立旗帜?
事关数千弟兄的身家性命和未来前途。
陈策没有看那请柬,而是走到一幅新绘制的、更加精细的天下舆图前。
他的目光越过兵临城下的京城,扫过蜀王、冯胜以及自己云起营的势力范围,最终,落在了地图上那座被重重围困的孤城——京城。
“蜀王欲效仿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冯胜则似汉之周勃,拥兵自重,以待时变。”陈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穿透力,“然,他们皆忘了一件事——这天下,名义上尚是楚室天下。高拱虽为国贼,然弑君之名,至今未有铁证公示于天下。蜀王‘清君侧’,冯胜‘讨逆’,名分虽正,却终究隔了一层。”
众人一怔。
确实,高拱弑君之事,天下人心中自有公论,但高拱一直矢口否认,对外宣称楚帝是暴病而亡。
由于当时京城被其牢牢控制,知情者大多被杀或缄口,竟缺乏一件能彻底钉死其罪名、并能公之于众的“铁证”。
这也是蜀王和冯胜起兵时,未能直接将“讨逆”升级为“诛弑君逆贼”的原因之一。
“军师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找到高拱弑君的铁证?”吴文远若有所思,“可高拱定然早已销毁一切证据,何处去寻?”
陈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睿智光芒:“找不到,就不能‘造’一个吗?”
“造?”石破天愣住了。
赵铁鹰和吴文远也面露惊容。
“不错。”陈策语气笃定,“高拱弑君,事实俱在,只欠一件能让他无从辩驳、让天下人亲眼所见的‘物证’。既然真的找不到,那我们就给他‘造’一件出来!此乃‘无中生有’,更是‘釜底抽薪’!”
他详细解释道:“我们要‘造’的,是一件足以以假乱真,甚至比真品更能激发天下人愤慨的‘铁证’!比如——一份先帝留下的,‘恰好’被忠义之士拼死带出宫、藏于某处、如今重现天日的‘血诏’!或者,一方在‘搏斗’中崩裂、沾有‘龙血’的陛下贴身玉佩!”
众人听得心惊肉跳,却又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伪造先帝遗诏,这是泼天的大胆!
但细想之下,这确实是打破目前僵局、争夺天下大义名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可是军师,”吴文远谨慎道,“伪造诏书玉佩,需要极其精湛的技艺,布料、印玺、笔迹、玉质、做旧……稍有差池,便会弄巧成拙,反遭其祸!”
“技艺之事,我来解决。”陈策目光沉稳,“我自有办法弄到足以乱真的材料和仿制高手。文远,你负责内容,你熟知朝廷文书格式和先帝行文习惯,由你执笔起草‘血诏’内容,务必情真意切,悲愤填膺,直指高拱弑君之罪!铁鹰,你去找最好的玉匠和做旧高手,仿制陛下随身玉佩,要做出激烈搏斗后崩裂、并沾染血迹的效果。石爷,你负责寻找一处‘合理’的‘发现’地点,并安排好‘发现’证据的‘忠义之士’和传播消息的渠道。”
他环视众人,语气凝重:“此事关乎国本,更关乎我云起营存亡兴衰!参与之人,必须绝对忠诚,守口如瓶!每一步都必须精心设计,天衣无缝!我们要让这件‘证据’,一经‘发现’,便如惊雷炸响,让高拱百口莫辩,让蜀王冯胜措手不及,让天下人心尽归我云起营!”
“此计若成,我们便不再是割据一方的‘义军’,而是拨乱反正、为君父复仇、手握天下大义的‘王师’!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计划在绝对保密中紧锣密鼓地进行。
吴文远闭门数日,绞尽脑汁,模仿楚帝口吻和笔意,草拟了一份字字血泪、控诉高拱弑君罪行的“血诏”。
陈策则动用了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指导工匠用特殊药物处理绢布和墨迹,使其呈现出历经岁月和血渍侵蚀的逼真效果。
赵铁鹰找来的老玉匠,则在一番威逼利诱和“技术指导”下,成功仿制出了一块几可乱真的九龙玉佩,并巧妙地进行做旧和“破损”处理,连断裂处的“血迹”都用了特殊方法使其呈现干涸发黑的状态。
石破天则选定了一处位于京畿与太行山交界、前朝某位忠臣隐居过的废弃山庄作为“藏宝”地点,并安排好了一出“义民躲避战乱,偶然发现先帝遗物”的戏码。
半月之后,一切准备就绪。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清晨,几名“惊慌失措”的“逃难百姓”,捧着一个沾满泥土的密封铜匣,撞开了云起营外围哨卡的大门,声称在山中废弃山庄躲避兵灾时,发现了疑似前朝皇室的重要物件!
消息如同野火般迅速传开。
当陈策当着众多将士和闻讯赶来的各方探子面,在聚义厅前郑重打开那个铜匣,取出那方血迹斑斑的“血诏”和那枚断裂的“九龙玉佩”时,全场哗然,继而群情激愤!
“血诏”的内容被迅速抄录传播,“高拱弑君”的铁证仿佛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比起之前模糊的指控,这份“物证”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天下哗然,舆论瞬间被引爆!
蜀王和冯胜接到消息,又惊又怒,他们没想到云起营竟然来了这么一手!
他们立刻派人前来“查验”,但在陈策精心准备的“证据”和汹涌的民意面前,任何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
陈策趁势发布檄文,宣布云起营乃“奉先帝血诏,讨伐弑君逆贼高拱”的正统王师!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赴国难!
一时间,云起营声望暴涨,无数痛恨高拱、心向楚室的能人志士纷纷来投,连蜀王和冯胜军中都出现了动摇的声音。
金底抽薪,陈策用一份“无中生有”的铁证,彻底抽掉了高拱统治的最后合法性,也打破了蜀王和冯胜瓜分胜利果实的幻想,将云起营这面旗帜,牢牢地插在了天下大义的制高点上!
接下来的棋局,主动权,已然易手!
最终,蜀王大军凭借兵力优势和一股破釜沉舟的气势,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击溃了高拱的主力防线。
高拱残部仓皇退守京城,凭借高墙深池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然而,经此一役,高拱军元气大伤,士气低落,京城已成一座被重重围困的孤岛。
冯胜的骑兵前锋如同锐利的匕首,已成功穿插至京城西北的飞狐陉,切断了高拱与北方残存势力的最后联系。
京城,彻底沦为瓮中之鳖。
天下大势,似乎已然明朗。
蜀王旌旗招展,兵临城下,志得意满,开始以“天下共主”的姿态号令四方,催促冯胜合力攻城,并暗中派人接触各地势力,许以高官厚禄,进行战后的利益划分。
冯胜虽依约兵临城下,但对蜀王急于称尊的姿态隐隐不满,加之部下多为北地子弟,对入主中原兴趣不大,更想稳固北疆,因此攻城并不卖力,双方摩擦渐生。
云起营在此期间,凭借着“混水摸鱼”的策略,实力急剧膨胀。
不仅物资堆积如山,更在京畿部分地区赢得了“义军”的名声,不少溃兵、流民甚至小股地方武装前来投靠。
云起营悄然控制了太行山麓数处险要关隘和富庶山谷,地盘和人口都扩大数倍,俨然已成一方不可小觑的势力。
这一日,云起营新扩建的“聚义厅”内(依旧简陋,但规模大了许多),核心层再次齐聚。
气氛与以往不同,少了几分生死一线的紧张,多了几分掌控局面的沉稳,但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忧虑。
“军师,蜀王使者又来了!”吴文远呈上一封鎏金请柬,语气带着一丝嘲讽,“这次口气更大了,封您为‘靖难大将军’,总督太行诸军事,许诺攻破京城后,裂河朔之地以酬功。催促我们尽快出兵,会攻京城。”
石破天嗤之以鼻:“呸!现在想起我们了?当初血战滏水时怎么不见他来个援兵?还想让咱们去给他当炮灰攻城?想得美!”
赵铁鹰沉吟道:“蜀王势大,冯胜态度暧昧,我们若明确拒绝,恐其秋后算账。但若听从号令,只怕战后免不了鸟尽弓藏。”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陈策身上。
如今云起营实力今非昔比,已有了在乱世中讨价还价的资本,但下一步该如何走,是依附一方,还是另立旗帜?
事关数千弟兄的身家性命和未来前途。
陈策没有看那请柬,而是走到一幅新绘制的、更加精细的天下舆图前。
他的目光越过兵临城下的京城,扫过蜀王、冯胜以及自己云起营的势力范围,最终,落在了地图上那座被重重围困的孤城——京城。
“蜀王欲效仿楚庄王,问鼎之轻重。冯胜则似汉之周勃,拥兵自重,以待时变。”陈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穿透力,“然,他们皆忘了一件事——这天下,名义上尚是楚室天下。高拱虽为国贼,然弑君之名,至今未有铁证公示于天下。蜀王‘清君侧’,冯胜‘讨逆’,名分虽正,却终究隔了一层。”
众人一怔。
确实,高拱弑君之事,天下人心中自有公论,但高拱一直矢口否认,对外宣称楚帝是暴病而亡。
由于当时京城被其牢牢控制,知情者大多被杀或缄口,竟缺乏一件能彻底钉死其罪名、并能公之于众的“铁证”。
这也是蜀王和冯胜起兵时,未能直接将“讨逆”升级为“诛弑君逆贼”的原因之一。
“军师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找到高拱弑君的铁证?”吴文远若有所思,“可高拱定然早已销毁一切证据,何处去寻?”
陈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睿智光芒:“找不到,就不能‘造’一个吗?”
“造?”石破天愣住了。
赵铁鹰和吴文远也面露惊容。
“不错。”陈策语气笃定,“高拱弑君,事实俱在,只欠一件能让他无从辩驳、让天下人亲眼所见的‘物证’。既然真的找不到,那我们就给他‘造’一件出来!此乃‘无中生有’,更是‘釜底抽薪’!”
他详细解释道:“我们要‘造’的,是一件足以以假乱真,甚至比真品更能激发天下人愤慨的‘铁证’!比如——一份先帝留下的,‘恰好’被忠义之士拼死带出宫、藏于某处、如今重现天日的‘血诏’!或者,一方在‘搏斗’中崩裂、沾有‘龙血’的陛下贴身玉佩!”
众人听得心惊肉跳,却又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伪造先帝遗诏,这是泼天的大胆!
但细想之下,这确实是打破目前僵局、争夺天下大义名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可是军师,”吴文远谨慎道,“伪造诏书玉佩,需要极其精湛的技艺,布料、印玺、笔迹、玉质、做旧……稍有差池,便会弄巧成拙,反遭其祸!”
“技艺之事,我来解决。”陈策目光沉稳,“我自有办法弄到足以乱真的材料和仿制高手。文远,你负责内容,你熟知朝廷文书格式和先帝行文习惯,由你执笔起草‘血诏’内容,务必情真意切,悲愤填膺,直指高拱弑君之罪!铁鹰,你去找最好的玉匠和做旧高手,仿制陛下随身玉佩,要做出激烈搏斗后崩裂、并沾染血迹的效果。石爷,你负责寻找一处‘合理’的‘发现’地点,并安排好‘发现’证据的‘忠义之士’和传播消息的渠道。”
他环视众人,语气凝重:“此事关乎国本,更关乎我云起营存亡兴衰!参与之人,必须绝对忠诚,守口如瓶!每一步都必须精心设计,天衣无缝!我们要让这件‘证据’,一经‘发现’,便如惊雷炸响,让高拱百口莫辩,让蜀王冯胜措手不及,让天下人心尽归我云起营!”
“此计若成,我们便不再是割据一方的‘义军’,而是拨乱反正、为君父复仇、手握天下大义的‘王师’!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计划在绝对保密中紧锣密鼓地进行。
吴文远闭门数日,绞尽脑汁,模仿楚帝口吻和笔意,草拟了一份字字血泪、控诉高拱弑君罪行的“血诏”。
陈策则动用了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指导工匠用特殊药物处理绢布和墨迹,使其呈现出历经岁月和血渍侵蚀的逼真效果。
赵铁鹰找来的老玉匠,则在一番威逼利诱和“技术指导”下,成功仿制出了一块几可乱真的九龙玉佩,并巧妙地进行做旧和“破损”处理,连断裂处的“血迹”都用了特殊方法使其呈现干涸发黑的状态。
石破天则选定了一处位于京畿与太行山交界、前朝某位忠臣隐居过的废弃山庄作为“藏宝”地点,并安排好了一出“义民躲避战乱,偶然发现先帝遗物”的戏码。
半月之后,一切准备就绪。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清晨,几名“惊慌失措”的“逃难百姓”,捧着一个沾满泥土的密封铜匣,撞开了云起营外围哨卡的大门,声称在山中废弃山庄躲避兵灾时,发现了疑似前朝皇室的重要物件!
消息如同野火般迅速传开。
当陈策当着众多将士和闻讯赶来的各方探子面,在聚义厅前郑重打开那个铜匣,取出那方血迹斑斑的“血诏”和那枚断裂的“九龙玉佩”时,全场哗然,继而群情激愤!
“血诏”的内容被迅速抄录传播,“高拱弑君”的铁证仿佛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比起之前模糊的指控,这份“物证”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天下哗然,舆论瞬间被引爆!
蜀王和冯胜接到消息,又惊又怒,他们没想到云起营竟然来了这么一手!
他们立刻派人前来“查验”,但在陈策精心准备的“证据”和汹涌的民意面前,任何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
陈策趁势发布檄文,宣布云起营乃“奉先帝血诏,讨伐弑君逆贼高拱”的正统王师!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赴国难!
一时间,云起营声望暴涨,无数痛恨高拱、心向楚室的能人志士纷纷来投,连蜀王和冯胜军中都出现了动摇的声音。
金底抽薪,陈策用一份“无中生有”的铁证,彻底抽掉了高拱统治的最后合法性,也打破了蜀王和冯胜瓜分胜利果实的幻想,将云起营这面旗帜,牢牢地插在了天下大义的制高点上!
接下来的棋局,主动权,已然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