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与白素贞成婚之后,日子过得倒也恬淡安宁,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江南水墨,静谧而富有诗意。柳毅虽仍挂着县尉之职,处理着不算繁重的公务,但有了白素贞这位蕙质兰心、温婉解语的夫人在侧,那原本总是带着几分清冷孤寂的小院,仿佛被注入了融融暖意,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的气息。
晨起,白素贞会为他整理官袍,递上一盏温热的清茶;傍晚归来,院中石桌上已备好几样精致小菜,虽非珍馐,却极合他的口味。闲暇时,两人或是在那株日渐茂盛的老槐树下品茗对弈,黑白子落于楸枰,清脆有声,偶尔就一步棋、一段经文中的义理轻声交谈,见解往往相合,相视一笑间,默契自在其中;或是于书房之内,烛火摇曳下,探讨修行心得,柳毅见识广博,根基深厚,白素贞则灵秀通透,常有独特感悟,彼此启发,均觉获益匪浅。
青儿则彻底融入了这个家,将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浇花除草,打扫庭除,或是钻研些新的菜式点心,整日里忙得不亦乐乎。这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岁月静好的光景,恬淡而充实,悠悠然便是数载春秋流转。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唐天下,自安史之乱重创之后,中央权威便如江河日下,难以挽回。各地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节度使们拥兵自重,互相攻伐吞并,视朝廷诏令如无物。长安城内,亦是暗流汹涌,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皇帝形同虚设,政令往往朝出夕改,甚至彼此矛盾,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末世景象。这乱世的阴影与肃杀之气,终究是不可避免地越过高大的城墙,蔓延到了蓝田这等京畿小县,连带着空气中的风,似乎都带上了一丝不安的躁动。
这一日,柳毅从县衙归来,他刚在衙中接到州府紧急下发的公文,言及邻近某处强藩节度使又有异动,要求京畿各县即刻起严加戒备,整饬武备,清查户口,以防不测。公文措辞严厉,透着一种焦灼感。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来自长安柳元的一封家书。
拆开信,柳元那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只是语气却不复往日的从容笃定,字里行间充满了焦虑、无奈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他详述了长安如今的局势,言道权贵倾轧日益酷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他经营的药材生意大受影响,通往各地的商路时断时续,珍贵药材货源不畅,而达官显贵们或是自顾不暇,或是刻意压价,销路亦是阻塞,库中积压日多,资金周转已是举步维艰。
更兼长安城外,时有溃散的乱兵或啸聚的流寇骚扰,杀人越货之事时有耳闻,人身家产皆感岌岌可危。信中末尾,柳元笔锋沉重地提及,他已萌生去意,打算尽快变卖长安产业,携家眷返回“家乡”购置些田产房屋,暂且避过这场不知何时才能平息的风波,并恳切询问柳毅这位“族叔”的意见,言语间隐隐流露出希望柳毅能一同返回“故里”,彼此也好有个照应之意。
看完信,柳毅将信纸轻轻置于案上,沉默良久。柳元信中所言种种,与他近日在县衙所感所闻,与街头巷尾百姓的窃窃私语,与那越来越频繁的盗匪报案、越来越难征收的赋税,乃至与州府公文中的紧张氛围,都一一印证,并无二致。
这蓝田县尉一职,如今早已非他当初上任时那般清闲自在,而是置身于越来越深的漩涡之中。繁杂的庶务尚可应付,但那来自上下左右的倾轧压力,以及这王朝末世特有的无力回天之感,让他心生厌倦。辞官归隐,觅地清修的念头,在他心中盘桓已非一日,如今更是清晰强烈起来。
只是,柳元所言“回乡”,于他而言,却不是一条好路。他这“柳毅”的身份,从头到脚,从籍贯到族谱,本就是他为行走方便而精心杜撰的一段履历。那所谓的“家乡”、“族亲”,不过是凭借玄妙法术与多年巧妙的安排铺垫,才让柳元以及周遭人等深信不疑的一段虚幻渊源。若真随其返回那子虚乌有的“故里”,面对众多“亲族”,诸多细节难以周全,稍有不慎便可能露出破绽,身份暴露的风险极大。
晚间,书房内灯花轻爆,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柳毅将柳元来信及自身对时局、官职的考量,毫无保留地坦然告知了坐在对面的白素贞。
他将那页载满焦虑的信笺推至白素贞面前,缓声道:“夫人,且看看这个。长安局势竟已糜烂至此,柳元意欲返乡避祸,特地来信询问我的意思。”
白素贞伸出纤纤玉指,拿起信纸,就着明亮的灯火仔细阅罢,绝美的容颜上也掠过一丝忧色,轻叹一声:“藩镇割据,朝政紊乱,天下将乱,看来确非一处净土了。元侄此举,亦是乱世之中保全自身的无奈之选。”她抬眸看向柳毅,清澈的眼眸中有着深深的了然与支持,“只是,夫君的心意是……?”
柳毅迎着她的目光,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这县尉一职,如今置身风雨飘摇的漩涡之中,庶务繁杂徒耗精神尚在其次,更要时刻应对上下左右的倾轧与这末世颓靡之气,于我修行已无半分益处,反成心性负累。我意已决,不日便向明府递交辞呈,挂印而去。”
白素贞对此并无丝毫意外,她深知夫君骨子里的疏淡与高傲,本就不耐这等官场俗务纠缠,如今时局崩坏如此,及时抽身而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她柔声问道:“妾身明白了。那……辞官之后,夫君于这茫茫世间,可有何打算?”
柳毅看向她,目光变得愈发温和,其中还带着商议的意味:“这正是我想与夫人仔细商议之处。天下虽大,但能真正安心修行、不惹尘埃的清净之地却是不多。我思前想后,权衡再三,倒是想起一处旧地,或许是个不错的归宿。”
“哦?不知夫君想起了何处?”白素贞眼中露出好奇之色。
“青城山。”柳毅缓缓道出这三个字,语气中带着一丝追忆与肯定,“我未入仕前,曾在那青城山脚下经营过一家小小医馆,那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灵气充沛,民风也相对淳朴,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正是修行的好去处。”他微微一顿,目光温柔地落在白素贞脸上,“说来,也正是在那青城山下,我与夫人有了初见之缘。只是不知……夫人可愿随我离了这京畿之地的短暂繁华,再去那山野之间,过那清茶淡饭、悬壶济世的清修日子?”
晨起,白素贞会为他整理官袍,递上一盏温热的清茶;傍晚归来,院中石桌上已备好几样精致小菜,虽非珍馐,却极合他的口味。闲暇时,两人或是在那株日渐茂盛的老槐树下品茗对弈,黑白子落于楸枰,清脆有声,偶尔就一步棋、一段经文中的义理轻声交谈,见解往往相合,相视一笑间,默契自在其中;或是于书房之内,烛火摇曳下,探讨修行心得,柳毅见识广博,根基深厚,白素贞则灵秀通透,常有独特感悟,彼此启发,均觉获益匪浅。
青儿则彻底融入了这个家,将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浇花除草,打扫庭除,或是钻研些新的菜式点心,整日里忙得不亦乐乎。这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岁月静好的光景,恬淡而充实,悠悠然便是数载春秋流转。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唐天下,自安史之乱重创之后,中央权威便如江河日下,难以挽回。各地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节度使们拥兵自重,互相攻伐吞并,视朝廷诏令如无物。长安城内,亦是暗流汹涌,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皇帝形同虚设,政令往往朝出夕改,甚至彼此矛盾,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末世景象。这乱世的阴影与肃杀之气,终究是不可避免地越过高大的城墙,蔓延到了蓝田这等京畿小县,连带着空气中的风,似乎都带上了一丝不安的躁动。
这一日,柳毅从县衙归来,他刚在衙中接到州府紧急下发的公文,言及邻近某处强藩节度使又有异动,要求京畿各县即刻起严加戒备,整饬武备,清查户口,以防不测。公文措辞严厉,透着一种焦灼感。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来自长安柳元的一封家书。
拆开信,柳元那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只是语气却不复往日的从容笃定,字里行间充满了焦虑、无奈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他详述了长安如今的局势,言道权贵倾轧日益酷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他经营的药材生意大受影响,通往各地的商路时断时续,珍贵药材货源不畅,而达官显贵们或是自顾不暇,或是刻意压价,销路亦是阻塞,库中积压日多,资金周转已是举步维艰。
更兼长安城外,时有溃散的乱兵或啸聚的流寇骚扰,杀人越货之事时有耳闻,人身家产皆感岌岌可危。信中末尾,柳元笔锋沉重地提及,他已萌生去意,打算尽快变卖长安产业,携家眷返回“家乡”购置些田产房屋,暂且避过这场不知何时才能平息的风波,并恳切询问柳毅这位“族叔”的意见,言语间隐隐流露出希望柳毅能一同返回“故里”,彼此也好有个照应之意。
看完信,柳毅将信纸轻轻置于案上,沉默良久。柳元信中所言种种,与他近日在县衙所感所闻,与街头巷尾百姓的窃窃私语,与那越来越频繁的盗匪报案、越来越难征收的赋税,乃至与州府公文中的紧张氛围,都一一印证,并无二致。
这蓝田县尉一职,如今早已非他当初上任时那般清闲自在,而是置身于越来越深的漩涡之中。繁杂的庶务尚可应付,但那来自上下左右的倾轧压力,以及这王朝末世特有的无力回天之感,让他心生厌倦。辞官归隐,觅地清修的念头,在他心中盘桓已非一日,如今更是清晰强烈起来。
只是,柳元所言“回乡”,于他而言,却不是一条好路。他这“柳毅”的身份,从头到脚,从籍贯到族谱,本就是他为行走方便而精心杜撰的一段履历。那所谓的“家乡”、“族亲”,不过是凭借玄妙法术与多年巧妙的安排铺垫,才让柳元以及周遭人等深信不疑的一段虚幻渊源。若真随其返回那子虚乌有的“故里”,面对众多“亲族”,诸多细节难以周全,稍有不慎便可能露出破绽,身份暴露的风险极大。
晚间,书房内灯花轻爆,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柳毅将柳元来信及自身对时局、官职的考量,毫无保留地坦然告知了坐在对面的白素贞。
他将那页载满焦虑的信笺推至白素贞面前,缓声道:“夫人,且看看这个。长安局势竟已糜烂至此,柳元意欲返乡避祸,特地来信询问我的意思。”
白素贞伸出纤纤玉指,拿起信纸,就着明亮的灯火仔细阅罢,绝美的容颜上也掠过一丝忧色,轻叹一声:“藩镇割据,朝政紊乱,天下将乱,看来确非一处净土了。元侄此举,亦是乱世之中保全自身的无奈之选。”她抬眸看向柳毅,清澈的眼眸中有着深深的了然与支持,“只是,夫君的心意是……?”
柳毅迎着她的目光,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这县尉一职,如今置身风雨飘摇的漩涡之中,庶务繁杂徒耗精神尚在其次,更要时刻应对上下左右的倾轧与这末世颓靡之气,于我修行已无半分益处,反成心性负累。我意已决,不日便向明府递交辞呈,挂印而去。”
白素贞对此并无丝毫意外,她深知夫君骨子里的疏淡与高傲,本就不耐这等官场俗务纠缠,如今时局崩坏如此,及时抽身而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她柔声问道:“妾身明白了。那……辞官之后,夫君于这茫茫世间,可有何打算?”
柳毅看向她,目光变得愈发温和,其中还带着商议的意味:“这正是我想与夫人仔细商议之处。天下虽大,但能真正安心修行、不惹尘埃的清净之地却是不多。我思前想后,权衡再三,倒是想起一处旧地,或许是个不错的归宿。”
“哦?不知夫君想起了何处?”白素贞眼中露出好奇之色。
“青城山。”柳毅缓缓道出这三个字,语气中带着一丝追忆与肯定,“我未入仕前,曾在那青城山脚下经营过一家小小医馆,那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灵气充沛,民风也相对淳朴,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正是修行的好去处。”他微微一顿,目光温柔地落在白素贞脸上,“说来,也正是在那青城山下,我与夫人有了初见之缘。只是不知……夫人可愿随我离了这京畿之地的短暂繁华,再去那山野之间,过那清茶淡饭、悬壶济世的清修日子?”